资源描述
第三讲 生育制度
一、 生育力和生育率
1、 生育力(生殖力)(fecundity):是有关人类再生产的能力,指妇女生殖能力和潜能。是一个生物学概念。
20世纪50年代,古特马赫:
亲自哺乳的妇女每24个月可生一胎。照此计算,妇女不加限制地生育且所生婴儿全部由自己哺乳的话,那么在30年的育龄期(15-44岁)内,一名妇女最多可生15胎。若以35年的育龄期(15-49岁)推算,妇女一生最多可生17胎以上。
2、 生育率(Fertility rate):是指人类现实的生育水平。按生育的活产婴儿数相对于一定性别、年龄的一定量(每千人)人数而计算出来的。即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数量。是一种与社会有关的统计概念和指标
二、 生育测量
1、 生育率测量的两个前提是:
(1) 视生育行为只与妇女有关;育龄妇女是指15-49岁的处于生育年龄的妇女。
(2) 以活产数为生育的基数,而不是分娩数。活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妊娠的产物完全从母体排除时,具有呼吸、心跳、脐带动脉搏动、明确的随意肌的运动这四种生命现象之一(不管这种生命现象持续多长时间)。不包括流产和死胎,但包括出生不久死去的婴儿。
2、 时期生育率指标:以某一时期不同年龄的育龄人口为研究对象。3-6项指标
3、 粗出生率(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 简称:CBR)
表示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出生(活产)人数。(30‰为界)
‰
作用:可反映出总人口在一定时期(一年)生育水平。
优点:数据容易获取,简单易懂,广泛应用
缺点:受到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影响很大
4、 一般生育率(General Fertility Rate,简称:GFR):
表示:一年内每1000名育龄妇女(15-49岁)所生育的孩子数,反映了育龄妇女的综合生育水平。
‰
作用:较真实反映育龄妇女一般生育水平
优点:排除了人口性别和育龄妇女占全体人口比例的影响缺点:受到育龄妇女中各不同年龄妇女所占比例大小及其生育水平的影响
l 1995年,厄瓜多尔每1,000名15-49岁的妇女活产62名婴儿。 90年代初,也门的一般生育率为每1,000名15-49岁妇女活产238名婴儿,这是世界最高的生育率之一,而1996年捷克的生育率则非常低,每1,000名15-49岁妇女仅活产34名婴儿。
5、 年龄别生育率(Age Specific Fertility Rate,简称:ASFR)
反映了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的生育水平,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某个年龄组的育龄妇女所生育的活产婴儿数与相应年龄组的育龄妇女总人口数之比。一般以1岁或5岁为一年龄组。
‰
一般规律: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的生育率低,而中间年龄组的生育率高,峰值年龄集中在某几个年龄组上:一般20-29岁为生育旺盛年龄,30-34岁的生育也比较旺盛。
例: 1994年,奥地利每1,000名20-24岁的妇女有81名活产。
1993年,肯尼亚每1,000名20-24岁的妇女有266名活产。1996年,巴西20-24岁年龄别生育率为153‰,葡萄牙为62‰。
6、 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简称:TFR)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年龄别生育率之和,是指一名妇女如果像统计年那样度过她的生育期,她一生能生育的子女数。
=
特点:假定指标,但直观易理解。实质上是以1为标准人口结构的标准化分析指标。完全排除人口性别、年龄构成和育龄妇女年龄结构对生育率的影响。
说明:有千分号时表示每1000名妇女在整个生育年龄期间生育的子女数;无千分号表示平均每个妇女在其生育期间生育的子女数。
总和生育率的计算1994年以色列的总和生育率
年龄组
(1)
妇女人数
(2)
该组妇女生育子女数
(3)
生育率
(2)÷(1)
(4)
年龄别生育率
(3)×5
15-19
244,000
4,474
.018
.090
20-24
225,800
28,013
.124
.620
25-29
194,200
36,440
.188
.940
30-34
182,300
27,402
.150
.750
35-39
181,400
14,044
.077
.385
40-44
177,600
3,176
.018
.090
45-49
151,100
182
生物因素:生育力
生物因素:生育力
· 第(3)列数据表示妇女在育龄期内每1年内生育的可能性,也就近似于妇女生育的概率。
· 把这列数乘以5,表示每5年内妇女可能生育孩子的数目。在5岁分组中,每名妇女生育的概率都5倍于1年生育的概率。比如说,一名妇女20岁时生育率为0.124,21岁时她的生育率还是0.124,依此照推。把所有年龄别生育率相加就得到总和生育率,它表示每个妇女到她49岁时生育孩子的总数。
· 1994年以色列的总和生育率为2.88,或者说,每1000名妇女生育2880个孩子。换句话说,如果1994年年龄别生育率保持不变的话,以色列妇女在育龄期内平均生育2.9个孩子。
·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总和生育率超过了5。在许多发达国家,它则低于2。
7: 生育更替水平(Replacement- Level Fertility)
生育更替水平是指这样一个生育水平,即同一批妇女生育女儿的数量恰好能替代她们本身。
当净人口再生产率为1.00时,恰好等于更替水平。
· 一旦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出生和死亡将逐渐趋于均衡,在没有国际迁入与迁出的情况下,人口将最终停止增长,保持稳定状态。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依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目前,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生育率都已达到或低于更替水平。芬兰1996年的净人口再生产率为0.85,低于更替水平,可是芬兰的人口仍旧在增长。
· 总和生育率也可用于说明生育更替水平,因为它表明了能够替代父母双方所需的平均子女数。
· 目前发达国家普遍认为,总和生育率为2.1即达到了生育更替水平。
· 之所以为2.1而不是2.0(一个孩子对应父母中的一个),是由于在出生时,男孩数要略多于女孩数,且一部分女孩将在育龄期前死亡。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较高,因此,达到生育更替水平的总和生育率总要高于2.1。
8、群体生育率或同期群体生育率:是对社会上一个年龄或同一个年龄组的妇女的实际生育状况进行考察的结果。
时期指标与同批人(队列)指标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时期生育率是以某一时期内各个不同年龄的育龄妇女为对象,随着年份变动;群体生育率是以一群、一组育龄妇女为对象,随妇女年龄变动。
(2)两者含义不同:前者是“假设”一代人的生育率,而后者是“真实”一代人的生育率。
(3)取得资料的方式及资料的内容不同:前者可从人口经常登记等调查资料直接获得每年出生人数;后者则需要通过专题调查和回顾性研究取得。
相同处:计算公式是部分相同的,即都排除人口性别、年龄构成和育龄妇女年龄结构的影响。
三、 生育制度
1、 生育制度:是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等一整套规则和文化。
2、 生育观念:是人们关于生育的态度和看法,包括为什么要两性结合、为什么生育子女、生育几个子女以及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等问题。
3、 生育规范:是指社会对生育行为的各种约束,它以制度形式出现,如求偶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
4、 生育的物质设备:是指社会为生育行为能够提供的物质条件,包括生育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种避孕药具的普及与安全有效的程度。
5、 生育观念、生育规范和生育物质设备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总和起来构成了社会的生育制度。
它们之间的联系如下图所示:
生育率
生育制度(生育文化)
生育观念
生育规范
生育的物质设备
社会政治力量
社会经济力量
四、 生育制度分析框架
1、与生育率有关的各种因素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因变量:生育率;
第二类:中间变量:婚姻、避孕、人工流产、哺乳和生育能力等生理行为和因素;
第三类:自变量:包括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文化背景以及生育意愿、家庭生育决策等因素。
2、三类变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生育率,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3、分析框架:
自变量 中间变量 因变量
生育率
特定社会
自然环境
死亡率
生育能力
婚姻
避孕
人工流产
哺乳
生育意愿和家
庭生育决策
社会制度与政策经济结构与水平
文化背景
复合社会特征
五、 生育制度分析
1) 生物因素——中间变量分析
1956年,戴维斯和布莱克在《分析框架:社会结构与生育率率中分析了社会结构和影响生育率的种种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认为:性交、分娩、怀孕这三个因素是直接决定生育率的生物因素,存在11个影响性交、分娩、怀孕的社会性变量,由于它们对生育率的重要影响,可称为影响生育率的中间变量(intermediate variables)。
表1 经由社会因素影响生育率的中间变量
I. 影响性交的因素
A. 在妇女育龄期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
1、 进入性交的年龄(合法的和非合法的)
2、 永久独身:从没有进入性交的妇女比率
3、 生育期内不在婚状况
a、 离婚、分居
b、 丧偶
B. 在配偶中间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
1、 自愿禁欲
2、 不自愿节育(性功能障碍、疾病)
3、 性交频率
II. 影响怀孕的变量
1、 因非自愿的原因导致的不孕
2、 避孕
3、 绝育(自愿的不育)
III. 影响分娩的变量
1、 非自愿原因造成的终止妊娠(自然流产)
2、 自愿的终止妊娠
1978年 邦加兹提出了一种可模型化的生育率分析框架被称为邦加兹模型。认为11个变量中有4个中间变量最有意义的,它们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育力。
TFR:总和生育率
Cm:婚姻系数 Cc:避孕系数
Ca:人工流产系数 Ci:哺乳不育期系数
2) 生育规范:
a) 是指社会对生育行为的各种约束,它以制度形式出现,如求偶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
b) 其重要性表现为生育规范规定了两性经过怎样的结合能生育子女和养育子女,即规定了生育的合法性问题。
c) 最早的生育规范是关于生育行为的习俗和禁忌。
例如:产后较长时间内性生活的禁忌、生育过密的妇女的嘲笑、同性禁婚、起源于战国的“杀婴“行为等
思考:1、生育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3) 生育物质设备:是指社会为生育行为能够提供的物质条件,包括生育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种避孕药具的普及与安全有效的程度。
a) 在缺少有效避孕条件下减少非预期的生育会面临种种困境;
b) 现代社会,人类已可以有效地控制生育,避孕和人工流产 成为当代生育制度中不可缺少地一环。
思考题:现代社会有哪些避孕措施
4) 生育意愿: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三方面:人们的生育目的、生育数量的看法、有关子女性别的看法。生育意愿支配人们的生育行为。
生育意愿的分类:
I. 与人类传统农业社会相关的“多子多孙多福”的观念;
特点:倾向多多宜善,生的越多越好;
男孩偏好;
重视数量,轻视质量。
原因:影响传统生育观念的最主要根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II. 与现代工业社会相关的“注重自我发展”的观念。
特点:倾向少生;
没有性别偏好;
重视子女质量。
思考题:1、关于传统社会的男孩偏好原因
2、高素质(学历)人口生育二胎的政策争议
3、人口素质逆淘汰的观点
5) 影响生育的经济因素
a)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生育模式的最基本因素;
b) 经济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带有“综合”的色彩,它常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契机,通过改变生育观念而影响生育行为,反映着一系列的社会变迁。
c) 经济发展水平与生育率之间具有逆相关关系,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出生率水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
具体表现:
l 粮食的作用:争论与分歧都很大《人口增长、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及预测》李录堂原文出处《南京师大学报》
马尔萨斯:两个级数理论
斯图亚特:对粮食与人口增减的形象生动的描述
美国学者福格特《生存之路》:
美国:莱斯特.布朗: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
中国:马寅初
2008年初压洲很多国家都出现大米危机。07年至今,泰国、越南、孟加拉、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大米价格翻了一番。我国南方部分城市大米价格也出现较大的涨幅。
l 收入的影响:
² 首先:生育和死亡影响着总人口的变动;
其次:出生人口数和总人口数影响劳动力人数;
第三:市场上劳动力又影响就业人数;
第四:就业人数和资本存量则影响产出量,最终影响人们的收入水平。
² 反之,收入对生育也存在重要影响:
家庭的工资收入水平受到总产出水平、生产函数和就业人数的影响,而工资率的高低则影响着生育率。
从宏观角度看:一般地,在人均收入刚刚开始提高时,生育率呈上升倾向,而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经过一些中介环节的作用,人均收入再提高,就会出现生育率下降的趋势。
从微观人口经济学角度看:孩子可以当作是“耐用消费品“看待,认为家庭收入提高,会增加对不同商品的需求,包括对孩子的需求。但收入刺激生育的作用延续到西方多数国家的工业革命之后,而19世纪后期以来,人们的选择发生变化。
另外,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则生育率变动受到绝对收入水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相对收入水平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收入对人口生育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表现出二元结构,即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的农村社会和现代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并存。
一般来说:对于城市,收入增长先刺激生育率上升然后转向使其下降的过程较短较快;而农村,收入增长对人口生育变动的影响过程则较慢较长。城市生育率首先降到更替水平甚至以下,农村生育率才接近更替水平。
另外:发展中国家的落后教育、文盲率高、城市化水平低、避孕知识和技术还不普及等因素和低收入因素共同影响生育率。
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对生育率的影响;就业对生育率的影响。
l 教育的作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生育率有明显的影响。
² 一般地:父母受教育程度愈高,则生育率愈低;相反生育率愈高,两者的联系是直接的且呈现规律性。
² 从双亲情况具体看
² 经验数据支持
6) 影响生育的政治力量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a) 有关资源分配或社会平等状况;
I. 通过食物和医疗供给状况而实现;
II. 通过人人享受的受教育机会而实现对生育率的影响;
III. 通过提高妇女地位而影响生育率
b) 政府的作用;
政府对生育的干预是随着民族国家的发展和人类对生育控制的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强化的。通过确定人口目标,实施专门的措施提高或降低生育数量。
c) 意识形态的作用。
7) 社会变迁
从历史角度考察人类漫长的生存与发展过程看,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影响人们生育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力量不同。
从总体上看:
a) 传统社会生物因素对于生育率影响作用较大,愈进入现代其影响力愈小;
b) 文化、经济和政治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作用岁社会发展愈来愈大;
c) 性行为作为生育的最基本变量与文化变迁紧密相关。
d) 性具有双重属性:一种是自我实现的中介,另一种是亲密行为的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