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变色龙》
教学目标 :
一 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理解小说的主题。
二 指导学生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想。
教学设想:
一 借助题目做文章,进一步训练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二 抓住主要人物对待狗咬人的事件中,态度“变”与“不变”这一点,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观察事物的本质的方法。
教学要点:
一 从课文题目入手,初步抓住人物的特征。
二 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读课文(自读或请几个学生读)。要求:根据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另给课文拟一个题目。
学生可能拟出的题目是:
一个看风使舵的人
变化多端的人
多变的人
两面人
势力眼的警官,等等。
[说明]这种另拟题目的办法,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学生能够拟出题目,就要在读课文过程中进行思考,而且有兴趣;所拟的题目表现出他们初步阅读的水平,教师从中可以发现学生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有问题,实际是在做调查,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这是一举多得的办法。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不轻易否定,只是对学生表达不好的语言给以启发性的纠正。
二 待第一步工作完成后,教师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给课文另外拟了不少题目,作者为什么用“变色龙”做这篇小说的题目呢?
(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提示他们看看课本上的注解,帮助理解这个问题)
明确: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态度反复变化,好像“蜥蜴”善于变色一样,所以用“变色龙”作为这篇小说的题目,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说明]以上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上的阅读把握,初步抓住了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下面转入局部的阅读,以深入理解内容。
三:情节与结构
第一部分(l一5自然段):发现狗咬人一案。(开端)
第二部分(6—27自然段):处理狗咬人一案。(发展与高潮)
第三部分(28、29自然段):判小狗最终胜诉。(结局)
四: 找出对狗的称呼,用奥楚蔑洛夫的显著特点总概全文———变(板书:变),
处理“狗咬人”时,态度有几次变化,并说出变化的原因——六次判决五次变色(画曲线变化图)
1:一共有六次变化。
第一次:不知狗主人是谁时 对小狗: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
对赫留金: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第二次:好像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它是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对赫留金: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
第三次: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下贱胚子。
对赫留金:你呢,受了害..不能不管。
第四次: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名贵的狗。狗是娇贵的动物。
对赫留金:你这混蛋,…怪你自己不好!
第五次: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小狗:野狗,弄死它算了。
第六次:将军哥哥的狗时 对小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对赫留金:我早晚要收拾你!
五、布置作业
一 完成课后练习二。
二 熟读课文。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