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537055 上传时间:2025-02-17 格式:DOC 页数:128 大小:3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朗读文言文,提高记诵古文的能力。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体会用词的精当。 3、体会每一篇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4、分类整理笔记;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复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复习课时: 3课时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童趣》 文章主旨 感悟 本文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作者小时候的一些趣事,充满了童真童趣,表现作者童年时代具有的神奇的想象力和天真浪漫的情趣。 文言常识 了解 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他一生曾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一、下列句子的停顿: 1、 能/张目对日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5、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二、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 项为之强 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  5、兴正浓 兴:兴趣  6、方出神 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 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 昂:抬。 首:头。之:它,代蚊子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的样子  三、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五、迁移拓展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追忆的童年生活,表现一下物外之趣。 示例:苍蝇一直为人们所厌恶,而我小时候却有点喜欢它。我观察到苍蝇共有三种,惟有金苍蝇生命力最强,即使用剪刀将它的头剪下来,它仍然能飞走。 《论语》十则 文章主旨 感悟 课文记录了孔子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言论,说明了在学习中必须持有怎样的态度和掌握怎样的方法,表明了孔子关于学习思想主张。 文言常识 了解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 )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一、句子停顿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择其善者/而从之 二、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危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宽广,刚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三、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填空。   1、子曰:“学而时习之, 。”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3、子曰:“见贤思齐焉, 。”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 ,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 ,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 ,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乎! 是知也。”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  五、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一个知识掌握得很扎实、并能灵活运用的人,是可以为人师表的。  2、如何理解“子曰:‘由,诲女知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说明了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采取诚实的态度,切莫不懂装懂。 六、迁移拓展 从文中选出你喜欢的一则孔子语录,试着说说它的现实意义。 示例:孔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给“恕”字下,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今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仍要以此为行动的准则,互相体谅,以礼待人,讲公民道德。 《山市》 文章主旨 感悟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以变幻之笔虚实结合地描写了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 文言常识 了解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志异》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颠峰之作。 一、解释加点词语义。  答案  1、数年恒不一见 数,几。恒,经常。  2、层层指数 数,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山市,山中蜃景  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屑屑,忙碌的样子  6、或凭或立,不一状 不一状  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 倏忽,突然。  二、翻译句子。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  2、或凭或立,不一状 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  3、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世说新语》两则 文章主旨 感悟 《咏雪》通过谢家子弟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 《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7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他的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为人要方正。 文言常识 了解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爱好文学,招纳文士,组织编纂了《世说新语》。 一、句子停顿: 二、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1、俄而:片刻。 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   2、拟: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3、未若: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去:离开。 乃: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期:约定 。 委:舍弃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引:拉 。 顾:回头看  7、尊君在不?   7、“不”通“否”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8、集:集会  三、译句  1、撒盐空中差可拟。 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2、未若柳絮风起。 不如把它比做柳絮随风飘舞。 3、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友人过了正午还没来,陈太丘就不再等候走了。 四、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五、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 答案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六、迁移拓展 你怎样看待陈元方的“入门不顾”? 示例: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应当即原谅他,而陈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算作“无礼”? 第二课时 《山市》 文章主旨 感悟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以变幻之笔虚实结合地描写了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 文言常识 了解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志异》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颠峰之作。 一、解释加点词语义。  答案  1、数年恒不一见 数,几。恒,经常。  2、层层指数 数,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山市,山中蜃景  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屑屑,忙碌的样子  6、或凭或立,不一状 不一状  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 倏忽,突然。  二、翻译句子。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  2、或凭或立,不一状 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  3、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智子疑邻》与《塞翁失马》 文章主旨 感悟 《智子疑邻》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听意见应只听正确的,而不能看意见是谁提出的,对人不能持有偏见。 《塞翁失马》这则寓言说明坏事和好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祸与福是对立统一的。 智子疑邻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天雨墙坏 雨:下雨  坏:毁坏  2、智子疑邻 智:以……为聪明  3、不筑 筑:修补  4、其邻人之父亦云 亦云:也这样说  5、暮而果大亡其财 暮:晚上  果:果然 亡:丢失  6、其家甚  智其子 其家:那富人家  二、译句  暮而果大亡其财。 晚上果然丢失了很多财物。 塞翁失马 一、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案  1、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逃跑  2、人皆吊之 吊:慰问  3、此何遽不为福乎 何遽:为什么就,怎么就。为:是。  4、居数月 居:过,经过  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带领  6、死者十九 十九:十分之九  7、胡人大入塞 大:大规模  二、译句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靠近边塞一带的人,绝大多数人都战死了。 七(上)课后古诗词背诵篇目 《龟虽寿》、《过故人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雨寄北》、《泊秦淮》、《浣溪纱》、《如梦令》 第三课时 七册上文言练习 一、阅读《童趣》,回答1~5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项为之强 ②须喷以烟 ③鹤唳云端 ④鞭数十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揣摩: 4.本文的物外之趣有哪些?它们源于生活中的什么事物? 我的概括: 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通过本文的阅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我的看法: ②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我的积累: 二、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回答1~3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选择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你与我家君主约定在政务,不到政务来就是没信用;当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B、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 C、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希望和朋友同行。 2.“期日中,过中不至”一句,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3. 元方是如何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二、阅读《咏雪》,回答1~5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子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咏雪》时间发生的时间是 ,地点是 ,人物是 ,召集兼主讲人是 。(用原文填空) 2.你认为兄子与兄女的答案哪个更好?为什么? 3.从这段文字中可看到家庭的气氛如何? 4.你背诵的古诗词中有哪些写雪的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七年级下册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 朗读文言文,提高诵读古文的能力 2、 继续积累常见文言词汇。 3、 理解重点篇目的主要内容。 4、 分类整理笔记:成语、格言、警句、文言现象。 复习重点: 1、 学会分类整理常见文言现象。 2、 理解重点篇目的主要内容。 复习课时: 3课时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伤仲永》 一、有关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有关文章主旨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五岁到十二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四、文言现象归纳 1朗读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余闻之也/久 1、 一词多义 自 并自为其名(自己) 闻 余闻之也久(听说)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于 贤于材人远也(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2、 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同“攀” 拉、引) 贤于材人远矣 (“材”同“才” 才能) 3、 古今异义 稍稍宾客其父其(古义:渐渐地,慢慢地 今义:稍微) 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文章的条理) 泯然众人矣(古义:普通而平常的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4、 词类活用 忽啼求之(动词作状语 哭着) 父异焉(形容词意动 以…..为异) 稍稍宾客其父(名作动 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名作动 以…..为利,认为…..有利可图)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作状 每天) 邑人奇之(形容词意动 以…..为奇,对…..感到惊奇) 5、 文言句式 令(之)作诗(省略句) 受之(于)天(省略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判断句) 7、其他重点字词 未尝识书具(  曾经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聚,团结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或以钱币乞之 (求取) 义利其然也  (这样)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世隶耕(属于) 即书诗四句(写) 8、重点译句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  五、内容理解,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1、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 4、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如①忽啼求之 ②即书诗四句 ③自是指 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孙权劝学》 一、 作家作品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二、 言现象 1、通假字 为博士邪 同“耶”语气词 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官名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1、 文言句式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倒装句) 2、 重点字词 权谓吕蒙曰(告诉)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用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孰若孤(谁 比得上)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但当涉猎(应当 粗略地阅读)     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蒙乃始就学(才 开始从事)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时候 到)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3、 重点译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 句子停顿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狼》 作家作品 见《山市》 二、文言现象 1、 通假 止有剩骨 止同“只”、“仅” 2、一词多义 止有剩骨 狼得骨止 (停止) 意暇甚 (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想要) 3、重点字词 缀 窘 从 敌 薪 顾 驰 黠 耳 苫蔽 并驱 4、古今异义 一狼径去 古:离开 断其股 古:大腿 5、词类活用 其一犬坐于前(名作状 像狗那样) 一狼洞其中 (名作状 打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作状 钻洞) 6、句子停顿 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7、重点译句 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目似瞑,意暇甚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第二课时 《口技》 一、作家作品 林嗣环,字铁崖,清代 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是清朝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二、文章主旨 本文记叙了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是一篇出色的记叙散文。作者通过对口技表演中各种声音的描摹,赞扬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三、文言现象 1、通假字 满坐寂然 坐同“座” 2、一词多义 以为妙绝(到极点) 手有百指(手指) 群响毕绝(消失) 不能指其一端(指出) 众妙毕背(妙处) 妇扶儿乳(喂奶) 以为妙绝(奇妙) 儿含乳啼(乳头) 3、词类活用 妇扶儿乳(名作动 喂奶) 会宾客大宴(名作动 宴请)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作动 说出) 4、重点字词 善 会 施 惊觉 意少舒 稍稍 间 几 曳 于是 色 奋 股 毕 5、重点译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四、内容理解,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1、本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正面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侧面描写。宾客们“几欲选走”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技艺精湛。 2、文中总领全文,集中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        。 3、课文对声音的描述可谓惟妙惟肖: ⑴描述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惊醒之后,各种声音有                                                                                                      。 ⑵描述突遭大火时“百千齐作”的声音有                                                                                                                         。 4、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有何作用。 反衬表演者高超的技艺,结构上首尾呼应。 《夸父追日》《两小儿辩日》 一、课文内容学习。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两小儿辩日》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子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二、文言现象 1、重点字词 北:向北 逐日:追赶太阳。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逐走:竞跑,赛跑。 辩斗:争辩,争论。 决:判断 及:等到 为:认为 2、、通假字。   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 3、、古今异义。   去 古:距离 今:从所在的地方到别的地方   汤 古:热水 今:煮东西的汁水 三、问题探究 1、从两小儿的辩论可以看出什么?(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思索其中的道理)  2.“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天下之理,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强不知以为知。) 七下古诗词背诵篇目 《竹里馆》《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滁州西涧》《江南逢李龟年》《约客》《论诗》 第三课时 七下文言文练习讲评 八年级上文言文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              朗读文言文,提高诵读古文的能力。 2、              继续积累常见言语文言词汇。 3、              理解重点篇目的主要内容。 4、              分类整理笔记:成语、格言、警句、文言现象。 复习重点: 1、学会分类整理常见文言现象 2、理解重点篇目的主要内容 复习课时:4课时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 《桃花源记》 一、有关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二、文章主旨:文章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图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借以反映陶渊明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否定,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三、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放弃) 寻 寻向所志(寻找) 屋舍俨然(房屋) 寻病终(不久) 遂 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志 寻向所志(标记) 后遂问津者(终于) 处处志之(做标记) 2、古今异义 交通:交错相通(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表连词)  妻子:妻子和儿女(指妻子)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走投无路的地步) 鲜美:鲜艳美丽(汤的味道好) 不足:不值得(指欠缺) 3、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4、其他重点词: 欲穷其林穷:穷尽 具答之具: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5、词类活用 欲穷其林(形容词—动词,走尽)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惊异) 未果(名词-动词,实现) 处处志之(名词-动词,作标记)  6、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四、重点译句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7、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五、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六、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讨论、 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 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陋室铭》《爱莲说》 一、          主要内容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主人、事物和环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不媚世俗、不慕荣华、洁身自好的。《爱莲说》通过对莲花所处的环境与自身高洁的描述,表达作者要永葆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含蓄地批判了当时社会追名逐利、附庸风雅的现象。 二、          文言现象 1、              古今异义 形:身(样子) 馨:品德高尚(芳香) 鸿:大(鸿雁,书信) 丝竹:奏乐的声音(丝绸和竹子) 宜:应当(合适) 2、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动,有名气) 有龙则灵(名-动,有灵气) 乱耳(形-使动用法,使……乱)劳形(形-使动用法,使……劳累) 不蔓不枝(蔓、枝,名-动,缠绕、分枝) 香远益清(香、清,形-动,远播、显得清幽) 三、重点词语 斯:这 调:调弄 益:副词,更。 植:树立。   鲜:少。 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妖:妖媚。 蕃:多   宜:应当 独:只,仅 四、重点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何陋之有? 4、濯清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