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
课 题
八上古诗鉴赏
课型
复习课
考点
分析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因此古诗词赏析也成为近年来中考备考的一个亮点。诗词赏析题,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表达,但是如果考生能明确诗词赏析的类型及要求,进而把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学情
分析
古诗鉴赏是初中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历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要占5分的比重。它们借助高度凝练的语言创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境和形象。正因为诗歌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很多同学面对诗歌鉴赏题“欲辨已忘言”,导致很多同学丢上两三分,甚至全军覆没。
这节课,我们进行相关的训练,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迎考有所帮助。
教学
目标
1.熟悉诗歌赏析的题目类型。
2.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
难点
1. 教学重点:熟悉诗歌赏析的题目类型。
2.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技巧。
课前准备
了解中考诗歌鉴赏考试题型,并做历年中考诗歌鉴赏的相关习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活动一:真题在线,明确名著考察方式
这是2014年中考诗歌考察的题目: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2.上阕两句暗用班超投笔从戎“以取封侯”的典故,回顾了怎样的生活往事?(2分)
13.下阕结尾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同学们,诗歌鉴赏在中考中占5分,要想在诗歌鉴赏题目上不失分,首先要明确考什么,怎么考。
活动二:自主学习,明确诗歌鉴赏的考察要点及方式
(一)明确中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和考点。
1、考查要点:
形象感知型(包括鉴赏人物型、鉴赏景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语言品味型(炼字型、诗眼型、名句欣赏性、语言特色型)、表达技巧性(包括抒情方式、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分析评价型(主旨领悟性、情感体味型、评价观点态度型)
2、 考查方式:(展示课件)
A、 鉴赏人物型:这首诗词(或某一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B、 鉴赏景物形象:某某指什么?某某的寓意是什么?
C、 炼字型: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
D、 诗眼型:某字(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 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E、 名句欣赏型:某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F、 语言特色型: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G、 表现手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等。
H、 主旨领悟性:某句蕴含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
I、 情感体验性:抒发了诗词人怎样的情感?诗词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J、 评价观点态度型: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重点:注意探究炼字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描摹画面题型的答题技巧。
(二) 典例评析,探究做题技巧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山房春事
良缘日暮乱飞鸦,
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
春来还发旧时花。
2、问题:是个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知者加速:相关中考题型练习
2.交流互帮,明确答案
(1)指导学生交流互帮。
(2)师生互帮:交流展示,明确答案
教师释疑各小组存在的共同问题
3.合作探究,梳理做题技巧
(1)小组讨论,方法总结,并板书展示。
(2)教师提升归纳:
1.炼字题技巧:
先进行语法分析(修辞、词义等);展开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点出感情;点出该字创造的艺术效果。
2、描摹画面题技巧:
先找相关的意象(一个都不能少);翻译句子,同时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画面。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作相应的指导。
知者加速:记忆总结的方法知识
4.小结
中考在考查诗词的时候,角度是不同的,会有很多的题型,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题型总结出相应的答题技巧和方法,以一变应万变,力争让总结的规律能回答出变式的习题。
要想在诗歌鉴赏题拿高分,这就要求平时多下功夫,注重日积月累,并做好阅读笔记,只有这样,才能为解答此类题目提供宝贵的素材。
(三)方法应用,即时检测
1、学生读《野望》这首诗,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展现的画面。
2、读《望洞庭湖网张丞相》,分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蒸”和“撼”所展现的画面。
(四)拓展延伸,中考模拟
各类中考诗歌鉴赏模拟题测试。(市编资料)
活动一:真题在线,明确诗歌鉴赏考察方式
学生做题,并统计练习结果,明确真题考察点在哪里,自己的失误在哪里。
12.为建功立业,戍守边关驰骋疆场。(2分,每个要点1分)
13.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壮志未酬、无力报国的悲愤感情。(3分,每个要点1分)
活动二:自主学习,明确诗歌鉴赏的考察要点及方式
(一)明确中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和考点。
学生个体思考,并回答交流。
师生共同明确诗歌鉴赏题的考察方式。
学生自主复习八年级上册的诗词,同桌注重炼字题和画面题的交流。
学生根据教师多媒体展示的考查方式,坐相应的笔记,以便以后把相应的答题技巧写上。
(二)典例评析,探究做题技巧
1.自己做相关的题,了解题型,总结做题技巧。
【解题指津】
1、写出了诗人与朋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思家之情。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北归途径汉江之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
2、 日暮时分,群鸦乱飞,叫声嘈杂;极目远望只有三两户人家。描绘了梁园萧条破败的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提示根据前两句分析,同学们只要针对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梁园”,突出其日暮时分,抓住“群鸦”“三两家”描述出其萧条破败的景象即可。
根据上面所做的典型例题和相关的
中考题,让学生组内进行讨论,总结
炼字题和画面题的技巧与方法,学生
根据学生的回答,发言补充。
2.交流互帮,明确答案
(1)生生互帮(任务完成后坐下,主动加速)
互说:同桌结对,互相通晓答案。(尤其注意书写的准确)
互帮中出错的或者重点的题目,做好笔记。
(2)师生互帮:交流展示,明确答案。
3.合作探究,梳理做题技巧
(1)小组讨论,方法总结。
A自主思考:明确考点,明确答题方法。
B组内交流:互相介绍自己的方法,并借鉴好的适合自己的方法。
C班上展示:展示各组所把握的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
2、总结识记复习方法及答题技巧
(三)方法应用,即时检测
1、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
2、“蒸”显示出洞庭湖丰富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收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四)拓展延伸,中考模拟
参考市编资料上的习题。
布置作业
资料上的古诗鉴赏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