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作者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其代表作《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重点词解释。
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七里之郭 4.环(围)而攻之而不胜
5.是(这是)天时不如地 6.域(限制)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震慑)
8.得道(施行仁义)者多助 9 、亲戚:骨肉兄弟。
10.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11、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2、寡助之至:极点。
13、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14、 兵(兵器)革(甲衣) 15、池:护城河
固:巩固。
一词多义:
①之:的 。例句:三里之成,七里之郭
指城郭。例句:环而攻之
②而: 表承接。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
表转接. 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
③拂:违背。例句:行拂乱其所为
通“弼”,辅弼。例句:法家拂士
④于:介词,在。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介词,从。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给。例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今异义:
亲戚: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
③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二. 重点句翻译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理解背诵。
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③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 ”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 ”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四、思考、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 人和 ,从中可反映出孟子
民贵君轻的 政治思想。
(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政
四、运用。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