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G7国家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甲烷排放驱动力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53122 上传时间:2024-03-2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G7国家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甲烷排放驱动力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G7国家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甲烷排放驱动力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DOI:10.12006/j.issn.1673-1719.2023.090杨儒浦,冯相昭,王敏,等.G7 国家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甲烷排放驱动力分析 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3,19(5):573-581Yang R P,Feng X Z,Wang M,et al.Analysis on the driving forces of methane emissions from solid waste treatment in G7 countries J.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23,19(5):573-581G7 国家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甲烷排放驱动力分析杨儒浦

2、1,冯相昭2,王 敏1,李丽平11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2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北京 100081气 候 变 化 研 究 进 展第 19 卷 第 5 期 2023 年 9 月CLIMATE CHANGE RESEARCHVol.19 No.5September 2023摘 要:甲烷控排是有效减缓全球温升效应的重要举措,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文中基于 EDGAR 数据库,采用脱钩指数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法对 G7 国家固体废弃物(以下简称固废)处理领域甲烷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G7 国家固废甲烷排放均已出现峰值,美

3、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和日本达峰时人均GDP集中在3万4万美元,意大利人均GDP刚超过2万美元,各国排放均未与经济发展实现绝对脱钩。以人口、人均 GDP、固废产生强度、甲烷排放系数为驱动力进行结构分解,结果表明,人口和人均 GDP 的增长持续驱动 G7 各国固废处理甲烷排放量攀升,但驱动力随发展速度下降而显著减弱。甲烷排放系数的降低是实现控排的最主要因素,固废产生强度下降在大部分时期同样能够抑制甲烷排放增加。通过不断强化垃圾分类回收、推动填埋场甲烷收集利用,甲烷排放系数有望持续降低。结合 G7 国家采取的主要控排政策与行动,为助力中国在固废领域甲烷控排,提出了制定减排战略、控制固废产生强

4、度、减少进入填埋场的有机物、强力推进填埋气回收利用或是销毁等建议。关键词:甲烷;固体废弃物处理;脱钩指数;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驱动力分析收稿日期:2023-04-22;修回日期:2023-06-06资助项目: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管理项目(2110108);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国际合作项目(2110106);我国碳排放立法、碳排放总量控制制 度和相关政策衔接研究(2107-06843)作者简介:杨儒浦,男,助理研究员,yang.rupuprcee.org;李丽平(通信作者),女,正高级工程师,li.lipingprcee.org引 言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在大气环境中存在寿命相对较短

5、的甲烷是短期内阻止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有效控制对象,此外,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甲烷减排基线报告,控制人类活动产生的甲烷排放能有效避免臭氧致死、哮喘相关急诊就诊、作物损失、工时损失等诸多损害,甲烷减排已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提交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的国家自主贡献报告以及更新报告中有约 90%的国家都将甲烷减排纳入自主减排目标中。截至 2022 年 8 月,全球已有 120 个国家加入了“全球甲烷承诺”,携手推进甲烷控排。中国也宣布即将出台国家甲烷控排行动方案。国内外各大油气企业近年也相继发起成立甲烷控排联盟。但当前对全球甲烷排放变气 候 变 化 研 究 进 展 2023 年

6、574甲烷排放的特点、控制及成本效益专栏化趋势的深入分析较少,针对特定领域甲烷排放驱动因素分析更少见,对于甲烷排放是否达峰、随社会经济变化演变情况,以及相关驱动因素也缺乏系统分析。诸多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发展与固体废弃物(以下简称固废)产生量关系密切,对固废处理甲烷排放影响大。Shafik1在 1994 年指出收入水平与固废产生量呈一定正比例关系,Karousakis2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 19802000 年间的社会经济数据为研究对象,发现收入与固废产生量之间存在强关联性。Raymond3发现 142 个国家的收入与固废产生量呈倒 U 型。Mazzanti 等4分析发现意大利省

7、级固废产生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呈库兹涅茨曲线关系。Ari 等5对G7 国家固废处理领域甲烷排放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人均 GDP、城镇化率是解释固废处理甲烷排放变化的重要指标,且其拟合关系通过了 Breusch Pagan 检验。不难看出,固废处理甲烷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内在联系值得深入分析,特别是结合已取得良好管控效果国家的政策实践分析,可获得有益经验借鉴。2021 年 G7 国家占全球人口约 10%,占全球GDP 比重近 31%,甲烷排放量占全球比重近 10%(排放量为 3700 万 t)。G7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甲烷控排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固废

8、处理领域甲烷排放数据较为完备,固废治理经验较多,故本研究以 G7 国家为研究对象,采用脱钩指数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方法对其固废处理领域甲烷排放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其相关政策措施,对中国开展固废处理领域甲烷控排提出政策建议。1 国际甲烷排放趋势欧盟联合研究中心开发的 EDGAR(Emissions Database for Global Atmospheric Research)6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参照IPCC 2006 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2019 年修订编制而得,是 IPCC报告的重要引用数据来源,甲烷排放涉及农业活动、能源活动、废弃物处理以及其他排放四部分,其中农业活动

9、排放包含水稻种植、动物粪便管理、动物肠道发酵的排放;能源活动排放包含油气、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以及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的排放;废弃物处理排放包含垃圾焚烧、工业废弃物和危废的处置、固废处理,以及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处理过程的排放。根据 EDGAR 公布的全球最新甲烷排放数据,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到 2021 年,全球人为甲烷排放从 2.43 亿 t 升至 3.87 亿 t,年均增速达 0.92%。在此期间,全球甲烷排放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农业领域尽管仍是第一大甲烷排放源,但其占比由 52.4%下降到 41.9%;能源领域排放伴随全球化石能源开采和消费量迅速上升,由27.0%上升至 32.6%。过去近半

10、个世纪,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资源量迅速攀升,废弃物产生量快速增加,废弃物处理过程产生的甲烷排放占比由 15.5%升高至 21.9%。从不同阶段各排放源增速来看(图 1),19701990年间,废弃物处理甲烷排放年均增速达到 2.03%,能源领域次之,农业领域增速最慢。19902010年间,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消费量的快速攀升,能源活动相关的甲烷排放年均增速达到 1.73%;同期,废弃物处理领域保持 1.21%的年均增速,农业领域排放增速仅为年均 0.36%。20102021 年,废弃物处理在三大领域中排放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较上一阶段提高了约 0.47 个百分点。固废处理和废水处

11、理的甲烷排放量逐年上升,相较而言,固废处理甲烷排放控制手段较多,各国在固废循环利用、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等固废甲烷控排方面成效较好,可以挖掘的经验较多。根据 UNEP预测,在基准政策演变情景下,废弃物领域甲烷排放将持续攀升,将在 2050 年左右达到峰值7;相较于能源和农业领域甲烷排放,其达峰时间最晚,甲烷控排形势较为严峻。G7国家固废处理领域甲烷排放如图2所示(考根据世界银行 2021 年数据计算而得。5 期 575杨儒浦,等:G7 国家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甲烷排放驱动力分析图 1 19702021 年全球甲烷排放变化Fig.1 Changes in global methane emissio

12、ns from 1970 to 2021注:图中数字为年均增速。2020 年20150甲烷排放量/亿 t废弃物-废水2010200520001995199019851980197519701234废弃物-固废农业其他能源2.03%0.55%1.24%1.21%0.36%1.73%1.68%0.73%0.74%图 2 19702021 年 G7 国家固废处理甲烷排放趋势Fig.2 Trends in methane emissions from solid waste treatment in G7 countries in 1970-20212020 年20155ln(固废处理甲烷排放)/kt

13、20102005200019951990198519801975197067894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法国加拿大虑到各国排放量差异较大,取 ln 对数进行展示),美国排放量最大,且远高于其他六国。2021 年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和日本的排放量分别为 362.9 万、55.4 万、48.1 万、37.6万、36.9 万、21.3 万和 9.3 万 t,相较于 1970 年排放水平各国均实现了不同程度减排。目前 7 个国家均已出现峰值,且已跨过平台期,其中意大利率先于 1979 年达峰,美国在 1989 年排放达峰,日本、德国和英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前中期达峰,加拿大直

14、到 2006 年才达峰。对照各国达峰时人均收入水平(表 1),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和日本达峰时人均 GDP 集中在 3 万 4 万美元区间,意大利人均 GDP 刚超过 2 万美元。固废处理甲烷排放受资源禀赋特别是土地资源影响深刻,加拿大地广人稀,2022 年人口密度为 3.7 人/km2,约为日本的 1.1%,土地供应充足、垃圾填埋处理占比高,治理约束动力不足,固废处理甲烷排放量大、减排幅度小。美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人口密度在 G7 国家中仅高于加拿大,固废处理以填埋为主(2021 年填埋处理占比约72%)、甲烷排放量大。日本、英国和德国人口密度均超过 200 人/km2,土地资

15、源紧张,固废处理方式较早从以填埋处理为主转型到以回收利用和焚烧为主的处理模式,甲烷控排力度大。各国相关政策与行动直接影响固废处理甲烷排放。如表 2 所示,美国自 1970 年以来,尽管垃圾气 候 变 化 研 究 进 展 2023 年576甲烷排放的特点、控制及成本效益专栏表 1 G7 国家固废处理甲烷排放达峰情况Table 1 The peaking information of methane emissions from solid waste treatment in G7 countries国家达峰年份日本意大利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人均 GDP/万美元国土面积/万 km2人口密度/(

16、人/km2)19911979198919931995200320062.92.13.93.13.43.44.237.830.1952.535.824.963.3998.5330.9199.234.8232.5268.8106.63.7注:人均 GDP 采用 2015 年不变价;人口密度为 2022 年数据。表 2 G7 国家和中国固废处理领域甲烷控排相关政策和措施8Table 2 Methane reduction policies and measures from solid waste treatment in G7 countries and China8国家相关减排政策美国英国加拿大

17、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中国1991 年,制定了城市固废垃圾填埋场相关管理标准,要求填埋场运营商必须要对关闭的填埋场进行封盖处理,避免温室气体的泄漏自 1994 年起启动垃圾填埋场甲烷使用推广计划,为城镇垃圾填埋场的填埋气回收利用项目提供技术支持1996 年,新污染源执行标准(修订)、控制现有污染源的准则要求新建的城市固废填埋场以及自 1987 年开始运营的垃圾填埋场必须收集填埋场产气2009 年通过垃圾强制分类法,规定居民须严格遵守废弃物品分类规定2016 年,新污染源执行标准(修订),提出减少新建、改造和重建的城市固体废物填埋场垃圾填埋气排放1996,实施垃圾填埋税1997 年,通过生产者的责任

18、和义务(包装废弃物),要求各包装生产者及使用者对包装废弃物都必须达到预定的回收利用率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出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垃圾填埋场气体管理条例(2009),提出受管制的填埋场必须进行填埋气体评估,产气量在 1000 t 甲烷以上的填埋场必须安装并运行垃圾填埋场气体收集和销毁系统1991年出台 废弃物管理法案 修正案,提出在控制总量的同时要实现垃圾的“再资源化”,同年出台 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 提出“资源垃圾”概念提出 3R 废物管理倡议(减少、再利用、回收)减少最终处置废物数量在最终废物处理场采用半有氧垃圾填埋技术落实欧盟出台的垃圾填埋指令,并于 2005 年在意大利正式生效2008 年出

19、台提高城市废弃物回收利用率的政策,强化城市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自 2005 年开始禁止可生物降解垃圾进入填埋场自 1992 年实施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允许商品生产商将商品废弃物处理阶段的费用计入产品售价内,来鼓励更为可持续的产品设计以减少废弃物产生落实欧盟废弃物指令(2008/98/EC)2009 年公布了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CJJ 1332009,规范了垃圾填埋气收集、处理、利用的建设运营标准2012 年“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对具有填埋气体收集利用价值的填埋场,开展填埋气体收集利用及再处理工作,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2013 年,生

20、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 GB 508692013,明确要求填埋场必须设置有效的填埋气体导排设施,以及填埋气利用相关处理措施2020 年,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生活垃圾日清运量超过 300 t 的地区,到 2023 年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不足 300 t 的地区探索开展小型生活垃圾焚烧设施试点。要合理规划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原则上地级以上城市以及具备焚烧处理能力的县(市、区),不再新建原生生活垃圾填埋场5 期 577杨儒浦,等:G7 国家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甲烷排放驱动力分析填埋量快速增加,但较早推动垃圾填埋气的回收利用、填埋场管理升级、有机物回收利用等工

21、作,到1990 年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增速得到一定抑制9。1991 年,美国联邦环保署在资源保护与回收法案下制定了城市固废垃圾填埋场相关管理标准,要求填埋场运营商必须对关闭的填埋场进行封盖处理,避免温室气体泄漏。在清洁空气法案下,美国联邦环保署在 1996 年出台的新固定源性能标准以及控制现有污染源的准则中提出新建的城市固废填埋场以及自 1987 年起开始运营的垃圾填埋场必须收集垃圾填埋气,这些政策共同促进了美国 19902000 年间废弃物处理甲烷排放快速下降。并在进入 21 世纪后,持续就垃圾分类回收、填埋气收集利用进行约束。英国废弃物处理中填埋处理占比较高,2021 年占比近 56%,但进

22、入填埋场的可降解有机物量快速下降,有力控制了甲烷排放。因为英国在 1996 年实施了垃圾填埋税,对废物填埋处理征收费用并不断提高10;其中,针对可生物降解部分征求更加高额的费用,实质上实现了从源头控制进入垃圾填埋场的有机物量。英国政府在 2004 年发布垃圾填埋气管理指引,要求对于填埋可生物降解的填埋场收集填埋气并进行处理。之后实施的碳预算制度通过设定具体的减排目标对废弃物领域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管控。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废弃物管理政策与欧盟整体政策联系紧密。欧盟在1999年发布 废弃物填埋指令要求废弃物填埋场回收利用填埋气或是燃烧处理,并在 2018 年修订了废弃物法规,提出到 2035 年废弃

23、物填埋处理率控制在 10%以下。日本在 1970 年之前以填埋作为固废主要处理手段,后因引发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同时面临发展用地紧张,焚烧逐步成为主要处理措施。在 20世纪 90 年代初期便提出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提升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水平。不难看出 G7 国家主要通过两个着力点来控制固废领域甲烷排放,一是通过法规、标准等手段推动现存垃圾填埋场填埋气的处理、利用;二是提高固废回收利用率,减少废弃物处理量、降低垃圾填埋比例,同时减少进入垃圾填埋场的有机物含量,从源头控制甲烷产生。按 EDGAR 核算数据,美国固废处理甲烷排放量在 1995 年前长期居世界首位,中国在 1995年超越美国,2021 年

24、比美国排放量高近 60%,当前仍呈攀升趋势,控排压力大。中国在固废处理领域甲烷排放管控方面有出台相关工程标准、部署填埋气回收和垃圾分类回收等工作,相较 G7 国家推动实施的政策,缺乏强制执行要求,亟需更系统、强有力的管控政策。2 脱钩和指数分解法2.1 脱钩指数脱钩(decoupling)最早由 OECD 在 2002 年提出,用于衡量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后被广泛应用于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关联的研究11-12。本文运用Tapio13脱钩指数来分析 G7 国家固废处理甲烷排放与人均 GDP 增长之间的关系,如式(1)所示,并将结果区分为绝对脱钩、相对脱钩和负脱钩 3

25、种情况。式中:D 代表固废处理领域甲烷排放量相对于人均 GDP 增长的弹性系数,即脱钩指数;E 和E 分别为某一国家在特定年份固废处理领域甲烷排放量(t)以及相较上一年的变化量(t);P 和P 分别为某一国家在特定年份人均 GDP(美元/人)以及相较上一年的变化量(美元/人)。取 P正向变化时的情况进行解释,当 D0 时,表明随着人均 GDP 增加,废弃物处理过程产生的甲烷排放量不再增加,两者为绝对脱钩状态;当0D1,表明废弃物处理过程产生的甲烷排放量仍将随人均 GDP 提升而增加,但增速相对较小,两者为相对脱钩状态;当 D1,表明废弃物处理过程产生的甲烷排放量增速高于人均 GDP 增速,两者

26、处于负脱钩状态。2.2 LMDI 指数分解采用脱钩指数能定性区分废弃物处理领域甲D=。(1)E/EP/P气 候 变 化 研 究 进 展 2023 年578甲烷排放的特点、控制及成本效益专栏烷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但无法定量揭示社会经济发展与其排放的定量关系,采用指数分解方法能有效识别排放变化的驱动力以及各国异同情况。相较于其他指数分解方法,LMDI 分解方法14能很好消除不能解释的残差项,以及处理数据存在零值的情况,兼之计算过程简单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固废产生量15、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16-17、固废处理温室气体排放驱动因素研究18-19工作,但针对国家层面固废处理甲烷排放的研究

27、较少。在选择分解指标参数中,人口数量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直接影响资源的消费量,是驱动废弃物产生的重要因素;固废的产生强度,以及不同处理方式引起的甲烷排放系数的变化是甲烷排放的重要过程管控因素,因此研究选用式(2)对固废处理甲烷排放量(E)进行分解分析。式中,右边第 2 项为人均 GDP;第 3 项表示单位 GDP 对应的固废产生量,即固废产生强度。在 19912020 年间,G7 国家历年固废处理率几乎保持在 100%的水平,产生量与处理量相当,故(2)式右边第4项可用来表示固废甲烷排放系数,其变化反映固废处理方式、甲烷控排的变化情况。3 结果与讨论3.1 脱钩分析结果如图 3 所示,尽管

28、G7 国家固废处理甲烷排放已出现峰值,但仍未与经济发展实现绝对脱钩。美国大多数年份处于相对脱钩状态,近年来由于填埋仍主导着固废处理,固废处理甲烷排放量仍会随经济增长而增加。英国和日本近 10 年几乎处于脱钩状态,但会出现偶发性的相对脱钩甚至是负脱钩状态。德国、法国和加拿大出现相对脱钩和负脱钩的频率较高。从这个角度不难看出固废E=人口 。(2)GDP人口GDP固废产生量E固废产生量数据来自 OECD 数据库。处理甲烷排放管控挑战大,当前还没有主要经济体实现经济发展与其顺利脱钩。图 3 G7 国家固废处理甲烷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情况Fig.3 The decoupling status betwee

29、n methane emissions from solid waste trea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7 countries美国负脱钩绝对脱钩相对脱钩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国家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20213.2 指数分解结果指数分解结果如图 4 所示,人口、人均 GDP、固废产生强度、甲烷排放系数在不同国家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角色,总体上除法国和意大利在部分时期人口、经济下滑而表现出抑制作用外,人口和人均 GDP 的增长持续驱动 G7 各国固废处理甲烷排放量攀升;甲烷排放

30、系数的降低是实现控排的最主要因素,固废产生强度的下降同样在大部分时期能够抑制甲烷排放的增加。在不同时期,人均 GDP 的提升是推动美国和日本固废处理甲烷排放最重要的因素,对美国的驱动力在20012010 年间下降后又在 20112020 年间反弹;日本由于近 20 年来经济增长乏力,驱动效应逐步减弱。人口增长是驱动加拿大固废处理甲烷排放在 20012010 年、20112020 年攀升的最主要因素,对英国、法国和美国在不同时期均产生了驱动作用。意大利在 20012010 年、德国在19912000 年、法国在 20112020 年固废产生量增速高于经济发展增速,固废产生强度升高,促进甲烷排放。

31、在接近各国达峰时期,甲烷排放系数的下降是控制固废处理甲烷排放的最关键因素,反映出在此时期各相关政策实施后能有效控制排放;但较难维持甲烷排放系数的强力控排效果,仅日本通过强力推进资源节约、减少垃圾产生等方式,保持甲烷排放系数的高减排贡献。法国控排工作起步相对较晚,甲烷排放系数下降空间大,5 期 579杨儒浦,等:G7 国家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甲烷排放驱动力分析图 4 LMDI 分解结果Fig.4 The results of LMDI decomposition注:加拿大 19912000 年固废产生量数据缺失。固废处理甲烷排放量/万 t-20020(g)美国(c)英国(e)德国(d)意大利(b)

32、日本(f)法国(a)加拿大19912000 年20012010 年20112020 年19912000 年20012010 年20112020 年19912000 年20012010 年20112020 年19912000 年20012010 年20112020 年19912000 年20012010 年20112020 年19912000 年20012010 年20112020 年19912000 年20012010 年20112020 年人口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固废产生强度效应排放系数效应固废处理甲烷排放量/万 t-20010-10固废处理甲烷排放量/万 t-40020-20固废处理甲烷排放量

33、/万 t-100-2020-60固废处理甲烷排放量/万 t-20020固废处理甲烷排放量/万 t-603060-300固废处理甲烷排放量/万 t-200200100-100-3000在 20012010 年和 20112020 年两个时期保持了强力减排状态。3.3 讨论G7 国家近 20 年在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增长,对固废产生强度和甲烷排放系数的强力控制有效控制了固废处理甲烷排放,其采取的相关管理措施值得中国借鉴学习。在控制废弃物产生强度方面,日本修订废弃物管理法案提出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措施,并持续在打造循环社会和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方面出台系列政策;法国通过实施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引导消费者选

34、择更易回收利用的商品。在控制甲烷排放系数方面,各国采取的手段各异,但总体上聚焦于对垃圾填埋场填埋气回收利用或销毁,以及严格控制进入填埋场的有机物量。比如美国联邦环保署通过修改相气 候 变 化 研 究 进 展 2023 年580甲烷排放的特点、控制及成本效益专栏关管理标准强制要求对垃圾填埋场填埋气进行回收并启动垃圾填埋气回收专项资助工作,英国通过碳预算制度设定强制减排目标等。德国通过修订废弃物管理法要求总有机碳含量低于 5%的垃圾才可进行填埋处理,现在又更新为只对经过生物或焚烧处理后的残渣进行填埋20。4 结论和建议本研究以 EDGAR 数据库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全球甲烷排放变化情况,识别出废弃物

35、领域的甲烷排放增长最快,以 G7 国家为研究对象,运用脱钩指数和 LMDI 分解法对其固废处理领域甲烷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表明,尽管 G7 国家在固废处理领域甲烷排放已实现达峰,但均未实现与经济发展绝对脱钩,经济发展仍将促进固废处理甲烷排放量的攀升;但对固废产生强度以及甲烷排放系数的控制是 G7 国家实现固废处理甲烷排放达峰并持续下降的重要着力点。对中国而言,未来废弃物处理领域甲烷排放仍将快速增长,控排压力大,借鉴 G7 国家治理经验,提出如下建议。(1)制定固废处理甲烷排放减排战略,明确阶段性减排目标,配套相关财税激励政策,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减排的热情。(2)制定出台废

36、弃物管理相关法规,明确生产者、消费者对于废弃物产生、分类、回收利用的责任边界,对进入垃圾填埋场的有机物含量进行明确规定,降低新增排放潜力。(3)制定垃圾填埋场填埋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对产气量大、回收利用价值高的填埋场强制开展填埋气回收利用,对暂不具备回收利用潜力的填埋场强制实行填埋气收集销毁处理,防止填埋气泄露。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即仅聚焦研究固废处理领域甲烷控排工作,后续将深入研究垃圾填埋场甲烷回收不同收集利用技术的成本效益以及减排潜力,为中国甲烷控排的相关制度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参考文献Shafik 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quali

37、ty:an econometric analysis 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4,46:757-773Karousakis K.Waste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M.Oxfordshire:Routledge,2009:14Raymond L.Economic growth as environmental policy?Reconsider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J.Public Policy,2004,24:327-348 Mazzanti M,Montini A,Zoboli R.

38、Municipal waste gener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rivers:evidence from comparing northern and southern Italy J.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Development,2008,17:51-69Ari I,Entrk H.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and methane emissions from solid waste:a panel data analysis for the G7 J.Sustainable Production a

39、nd Consumption,2020,23:282-290Crippa M,Guizzardi D,Solazzo E,et al.GHG emissions of all world countries 2021 R/OL.2022 2023-01-10.https:/edgar.jrc.ec.europa.eu/report_2022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Global methane assessment:benefits and costs of mitigation methane emissions R/OL.

40、2021 2022-05-18.https:/www.unep.org/resources/report/global-methane-assessment-benefits-and-costs-mitigating-methane-emissions庄国泰,高培勇,陈迎,等.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和实践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90-93.Zhuang G T,Gao P Y,Chen Y,et al.Annual report on action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2022):policies and pra

41、ctices to implement the dual carbon goals M.Beijing: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2022:90-93(in Chinese)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US EPA),Inventory of U.S.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sinks 1990-2021 R/OL.2023 2023-04-21.https:/www.epa.gov/system/files/documents/2023-04/US-GHG-Inventory-2

42、023-Main-Text.pdf冯相昭.英国重点领域甲烷排放控制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与建 议 J.环 境 影 响 评 价,2023,45(3):17-21.Feng X Z.UKs policy practices in reducing methane emission in key sector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 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2023,45(3):17-21(in Chinese)王杰,李治国,谷继建.金砖国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弹性及驱动因素:基于 Tapio 脱钩和 LMDI 模型的分

43、析 J.世界地理研究,2021,30(3):501-508.Wang J,Li Z G,Gu J J.Decoupling analysis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BRICS countries:based on Tapio decoupling and LMDI model analysis J.World Regional Studies,2021,30(3):501-508(in Chinese)王敏,冯相昭,安祺,等.基于脱钩指数和 LMDI 的青海省绿色低碳发展策略研究 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1,17

44、(5):598-607.Wang M,Feng X Z,An Q,et al.Study on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Qinghai province based on decoupling index and LMDI J.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21,17(5):598-607(in Chinese)Tapio P.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

45、nd between 1970 and 2001 J.Transport Policy,2005,12(2):137-151Ang B W.The LMDI approach to decomposition analysis:a practical 581杨儒浦,等:G7 国家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甲烷排放驱动力分析5 期 Analysis on the driving forces of methane emissions from solid waste treatment in G7 countries1 Policy Research Center for Environment and

46、 Economy,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Beijing 100029,China;2 China Center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Beijing 100081,ChinaAbstract:Methane emission control and reduction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for effectively mitigating global warming effect,which has attracte

47、d widespread attention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EDGAR database,the decoupling index and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decomposition method we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hane emissions from solid waste treatment and econo

48、mic development in G7 countries.It is found that methane emissions from solid waste treatment in G7 countries have already peaked,with the per capita GDP of the US,Canada,France,Germany,the UK and Japan being concentrated in the range of 3000040000 US dollars when reaching the peak,and Italys per ca

49、pita GDP just exceeded 20000 US dollars.No country has achieved absolute decoupling between emiss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s for the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results driven by population,per capita GDP,solid waste generation intensity,and methane emission coefficient,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an

50、d per capita GDP sustainably drives the increase in methane emissions from solid waste treatment in G7 countries,but the driving force significantly weakens as the development speed slows down.The reduction of methane emission coeffici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achieving methane control,a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