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游山西村-学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519144 上传时间:2025-02-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山西村-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游山西村-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京口区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共同体 九年级 主备学校:京口中学 集备主讲人:杨晓珉 课型: 授课时间: 月 日 授课班级: 《游山西村》《破阵子》《过零丁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这三首诗。 2、赏析这三首诗:(1)理解诗意;(2)感悟情感和哲理;(3)品味语言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了解作者及背景 1、陆游(公元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出色的爱国诗人、词人。此诗写于孝宗干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2、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3、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指南录》,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课堂助学】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感悟诗情 体会三首诗表达的情感。 1、 2、 3、 四、品味语言 1、A体会 “足”字,和“莫笑”二字的表达作用。 B、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A、为什么诗人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B、赏析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3、 (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是从哪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   (2)说说作者选用“风飘絮”、“雨打萍”、“惶恐滩”、“零丁洋”都景物的表达效果。 。  【当堂巩固】 一、《游山西村》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二、《破阵子》 1、“沙场秋点兵”一句不仅交代了 等“记叙要素”,也预示了 的前景。 2、“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既指牛,也指连营这种修辞手法称为 。 3、《破阵子》上片“ ”字点名是想象,写出 的场面,下片写 的场面。词中“醉”、“梦回”、“看”等动词让人体会出词人壮志难酬的压抑复杂心情。“ ”沉痛感叹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三、《过零丁洋》 1、 本诗体现主旨的句子是哪两句?简述本诗的情感变化的线索 主旨句: 情感线索: 2.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                                     ,以“雨打萍”比喻                                                       (2分) 3.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