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注意外 生成精彩
镇江市金山实验学校 袁其娟
叶澜教授说: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的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课堂上的一幕幕情景:
【案例一】在一次校研究课上,记得当时那位老师上的一篇文章是《花瓣飘香》,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那位小女孩为什么不摘花而摘花瓣的原因。文中有原句——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的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当时,有一位女生就高高地举起手来,朗读了这句话。老师很开心,(因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就是这样的)于是,就紧跟上说:“你能再读给大家听听吗?”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那位女生读完这句话后,小声地抽泣起来。老师见此情况,很客观地说了一句:读得很有感情,都哭了!还有其他同学愿意向他一样读一读吗?……课后问起那位女生原因,才知道这位女生的生事与课文中女孩一样,爸爸不在身边,靠母亲生活,她也想把像绒布的一样的花瓣摘给妈妈……想起这些,她才伤心的。不由得赞赏起她来,也为教师的轻描淡写而惋惜。
【案例二】语文课上,我深情并茂地读完了课文《爱之链》的结尾:自己也被主人公乔依的举动所感动,我想用自己的语言去感动学生们。读完后,我问学生:你被课文中的谁的一言一行所感动?这时一名学生出乎意料地回答:“一个也不。”我当时一懵,又很自认为巧妙地请上优秀学生来“救急”,把学生引上“正道”。那位同学欲言又止,终于不情愿地低下了头。
[事后与同学们了解,这名同学不感动于课文中的人物理由是,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后来又帮助了乔依的妻子,世上哪有这么巧的事?就像是虚构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教支配学,控制学。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发现我们的课堂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学生变得乐学,想说,敢说了,也变得富有个性了,课堂上时时会发出一些惊言妙语,奇思妙想。许多教师纷纷意识到:虽然教案是可预设的,可是学生是鲜活的人,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可仍有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以自我为中心,主观臆断,不愿倾听学生的心声,不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或者干脆装着教案在教学,按预设的教案一步一步学习,缺乏对学情的充分估计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学生只要稍微有一些“出轨”的苗头,教师就马上拉回到原定的教学思路上。上述的两个案例就充分证明了这点。在课堂上,当教师遇到诸如此类的“意外”时,该如何正确对待呢?我认为:
一、要善待意外,正确认识意外是“生成性”资源。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不愿意看到“意外”现象的,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意外似乎更是令人担心。其实,类似的意外并未表明教学进程的“卡壳”,更不表明教学活动的失败。
(1)不要把复杂的活动简单化。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上出现“意外”现象就是自己的提问或组织教学有问题,未能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导致认识的偏颇!更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节外生枝”,把过错都归咎于学生,在课堂中要么对学生进行“温柔的强制”,回到原先的教学思路上,要么就全盘否定来个“封杀”!事实上,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2)辨证地看待意外。不可否认,突如其来的意外给教师带去了心理上的压力,同时也对教师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极大地挑战,烫手的山芋看你如何处理,但反过来我们也应该乐观地看到,这些课堂上即时呈现的意外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它的出现可能就表明了你的课堂是民主的、平等的,在这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在积极的“涌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二、要审视意外,巧妙挖掘意外中的“问题资源”。
每一种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不仅学生课堂上思想的火花、灵动的思维能够成为“动态生成”的资源,引导教学目标的调整、超越。如果教师留心关注课堂上的意外,艺术地处理,蒋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掌握的是已知的教材,而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因为我们的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与成人同样也存在着差异,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水平、理解水平等各方面的原因,产生了认知的偏颇,导致了意外的产生。我们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意外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意外作为一次新的学习。
记得在教学生字“洲”时,我让学生扩词,学生组了一个词:非洲,我立即追问:“全世界除了非洲,还有哪些洲?我们生活在什么洲?”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其中一位学生的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他说:“还有常州。”同学的哄笑使他一脸尴尬。虽然他的回答实在无知而又可笑,但是仅仅一笑了之吗?我望着学生,故意一脸疑惑地问:“笑什么?常州不也是‘州’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学生便纷纷反驳,有的说:“七大洲里没有常州?”有的说:“常州的‘州’和非洲的‘洲’不一样。”此时,我引导大家通过查字典对两个字进行了理解: “洲”字的意思是大陆或水中的陆地的意思,而“州”字表示的是地名或民族行政区划单位。通过分析比较,大家既增长了见识,也分清了两个形近字的异同,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效果很好。大家也不再笑话那位学生。再如,上述举的[案例一]中,教师如果当时能因势利导,问问那位女生哭的原因,待女生道出原因后,引导学生将书中的女孩和她对比看、读,很自然地小女孩那懂事、关心父母的品质就会让学生们触手可及。
两种做法相互比较,一个是绕道避开,一个是因势利导,巧做文章,可想而知,后面一种更能体现教学的艺术,更符合人性化的设计。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引出些意外并不可怕。关键是教师处理的方式要得当。如果教师仅仅把问题的对错作为评价的标准和教学的目的,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的死板和趣味索然。只有站在学生发展的制高点,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才能让课堂流溢生命动感。
三、要优化意外,充分利用意外中的“亮点”资源。
请和我一起欣赏一段课堂实录:
一年级《蚂蚁和蝈蝈》的教学渐进尾声,屏幕上投影着一组训练题:“一( )蚂蚁,一( )甲虫”。“一只蚂蚁,一条甲虫”的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在刹那间。突然出现了一种“意外”——“一(位)蚂蚁,一(名)甲虫”,闻听此言,孩子们哄堂大笑。笑声中”标新立异“的男孩面红耳赤,胖乎乎的小手直搔后脑勺。“好孩子!能说说理由吗?”年轻的老师眼含情,嘴含笑,轻抚小男孩的面颊。小男孩满怀自信地反问道:“《熊先生》《狼外婆》动画片上不都这么说吗?”“没错!”老师带头为小男孩鼓掌,“诗人也这么说。”接着,老师为大家背诵了一首非常有趣的诗《可不可以说》。可不可以说/一枚白菜,一块鸡蛋……可不可以说/一架飞鸟,一顶太阳……可不可以说/一朵大伞,一束雪花……可不可以说/一头教导主任,一匹将军……孩子们听了,又是一阵的开怀大笑。那笑,犹如一朵朵灿烂的花,开在每个人的脸上,开到每个人的心里。在这里“一位蚂蚁,一名甲虫”的说法得到了认可,师生共同咀嚼着诗性的美,让课堂情趣共济,充满着人性的魅力。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是预设的、固定的,但是学生的个体是多样的,发展是多变的。教师对于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但是对那些没有预料的答案往往重视不够,甚至心有不悦,弃置不顾。其实,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的可取之处,保护他们的积极心态。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转变以往“以纲为本、以本为本”的观念,考虑语文教学与实践与生活的联系,教材只是媒介,教师、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去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同的学生由于年龄、经历、环境的不同,可能在生理、心理、知识背景上造成差异,从而引起课堂上的种种意外,教师就必须充分理解他们的处境,并从这些问题中发现亮点,突破教材中课文内容的限制,使之成为新的教育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与其它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中学习新知,锻炼能力,增进语文的综合素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教师。这种由学生引发的意外事件,虽然打乱了教案中原定的程序,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生动性、创造性正是源于这类不断出现的“意外”——生成性资源,切莫因为怕学生“搅乱”自己的教学方案,而禁止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
细细一想,这些课堂上即时呈现的“意外”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我们要不断思考,及时捕捉这些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反思教学行为,予以及时调整,使之成为新的增长点和活力所在,努力营造动态生成的教学。
那么,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就不再会为意外而意外!
那么,我们的学生看到的就不是笑话,答题学生得到的也不再是意外!
那么,我们的课堂就时常会涌现出:一些不曾预约的精彩!
参考资料: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