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罗隐的故事十九则.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8478855 上传时间:2025-02-1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8.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隐的故事十九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罗隐的故事十九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罗隐的故事十九则 罗隐,五代吴越新城人,字昭谏,本名横。貌寝陋,凡十上不中第。能诗。曾任钱塘令,累官盐铁发运使、著作郎,迁谏汉大夫、给事中,卒年77岁。世传罗隐出语成傲,凡事俗近怪者。后讹为罗永、罗天、罗衣秀才。福建民间关于他的传说故事非常多,这里摘选十九个小故事。   罗隐(833—910),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大中十三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罗隐小时候便在乡里以才学出名,他的诗和文章都很出众,为时人所推崇,他和同族另外两个有才的被合称“三罗”。在唐朝末年,罗隐和许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一展宏志 但罗隐虽然名声很大,却六次没有考中,于是改名为罗隐。罗隐的才学确实出众,就连当时的宰相郑畋和李蔚都很欣赏他,但由于他的试卷里的讽刺意味太强,人也很狂妄,这使他在讲究谦虚的中国古代社会里非常孤立,考官们对他很反感。有次他投考时,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诏求雨做法,罗隐便上书进谏,说水旱灾害是和天地一样共存的,无法立即消除,他劝皇上应该用心祈祷,那么百姓的庄稼受灾再重也会感激陛下的。最后说,先皇和大臣们都不能为陛下出力,何况做法的又是几个无名之辈,他认为此法不可取。罗隐的话太直率,有些讽刺的意味,最后皇上也没有听他的 故事一 罗隐的母亲怀他时,梦见一个仙人对她说:“今送你一位皇帝,要好好哺养口” 罗隐出生后,母亲好像真要当皇太后,非常高傲,同左邻右舍都吵嘴,还说:“我儿子日后登上大位,就把上膺叔公推出斩,下膺婶母捉来剐,”灶王爷听见了,连忙上奏天庭。玉帝听完大怒,说:“这还了得!”当即降下御旨,把罗隐的皇帝命改为乞食命。但命改了嘴没改,还是皇帝圣旨嘴,说啥就啥,所以人称罗隐是“乞食命皇帝嘴”。 故事二 罗隐才十多岁,家道就破落了,手拄打狗杖四下求乞口有一天走山路累了,在一个松树头上坐下歇脚。坐了一会儿站起,屁股被松脂粘住,使劲一站,一条破裤被撕烂了。他张日就骂:“松墩松墩,千年万古不拔葱不长新芽!”本来松树头都会再生苗,被罗隐一骂,从此就腐了,再也生不了新苗。 回家后,母亲听说了缘由,说:“儿啊,松柴片好烧呀!”罗隐想想,又说:“那就松花落地,满山都是口”从这以后,松树的繁殖就靠飞松子了,它飞到哪里哪里就长新苗。石缝里也能长。 故事三 有一回,罗隐路过前塔,看见许多人在田里干活,他又饥又渴,就上前乞讨。可他们不但不给吃,还笑他骂他。他怒起来,回敬一句:“使劲干吧,田土像沟上,禾苗像脚毛,汗水流再多也没什么收!”当真,多少年来前塔禾苗总是种不大,土黑也没好收成;有时快到收成了被风一吹,只剩下稻杆。 故事四 又有一回,罗隐路过一个碗厂,做工的人拿饭给他吃,同他拉家常。罗隐很感激,临走时说:“师傅,烧碗慢慢烧吧,烧烧歇歇,碗自会好的。” 罗隐又路过一个瓦窑,他想进去避雨,老板嫌他脏,用火叉赶他出去。他忿忿地说:“烧瓦要不停不歇地烧,不然瓦烧不透,全窑红掉}x:至今,烧碗和烧瓦就不一样,烧瓦要用急火,烧碗要用慢火。 故事五 有一次,罗隐到老介那个地方,背的竹篓绳断了,看见一位老伯在犁田,就迎上去说:“老伯把牛鼻绳给我吧。”老伯说:“牛没有牛鼻绳怎么能犁田?”罗隐说:“能,没有牛鼻绳照样犁卫”老伯脱下牛鼻绳一试,果然行,从此这一带农民犁田都不用牛鼻绳。 故事六 又有一次,他要饭来到下古,抱怨命太苦,就想寻死。他把竹竿往地上一插,走到一块石头下说;“石头呀石头,你圆圆的好,压我罗隐刚刚好二”刚说完,这石头就压了下来,把罗隐压死了。而那竹竿却发出芽来,成了今天的倒生竹,就像倒插的柳树一样。 故事七 有一年,罗隐来到同安,路过乌山、乙亩,走到莲花,正好策槽筑坝完工喜庆,当地人备办三牲礼物,孝敬山神土地。罗隐这时正腹饿口渴,就上前讨食。头人见他是个乞丐不如的流浪汉,不但不给,还破口大骂他冲走吉气口罗隐也不生气,只冷笑一声说:“你免大小声,这水不会过杜桥社,年年筑坝没水吃了”他这一说,坝水刚流到杜桥,坝头就水涨土崩,策槽水坝就崩溃了。过后接连又修建了好几次,都未能成功。 故事八 有一日,罗隐来到云祥石鼓山下,看见一位农夫在犁田,就讨水喝,农夫将带来的稀饭给他吃。罗隐吃得饱饱的,顺便在田头脱裤拉屎。农夫看见了就说;“你这个人真不懂得礼数。”罗隐顺手折了一截树枝擦屁股,又故意扔在农夫田里,说:“不要紧,这枝屎杯送你,尽管翻犁播种,保你五谷丰收,肥料又省。”说完拱拱手告别。据说从此以后,这农夫的田地就很肥沃,年年五谷丰收又省肥料,所以农夫就将这片田地叫做“屎杯田”。 故事九 有一年夏天,这时日已过午,他见对面有一位农夫在犁田,田头架个锅正在沸腾着。罗隐过去翻开锅盖一看,米少水多,浮着几块番薯。罗隐用柴棒勾起小块就吃口农夫叹气说:“你吃了我的番薯,我下午肚子就得挨饿了。”罗隐说:“你上山煮粥,多不方便,何不竹叶包米,煮熟随身带,方便又好吃。”农夫说;“你不知道,这片山田,每年辛勤耕种,就是种多收少,哪有米可包饭吃?”罗隐嘴里念说:“公道公道。”边说边走。农夫追上去问:“你讲什么公道,我什么办法都用了,就是作物收成不多,不知是啥原因?”罗隐说:“欠肥!”农夫说:“我什么办法都用了,怎能说欠肥?”罗隐不耐烦地说:“欠你的老骨头烧灰作肥。”说完就走了。 过后,农夫一直回想,觉得山田地冷,用动物骨头烧灰作肥料有理。当年就试验,果真有效,获得厂好收成。 第二年五月节,农夫带粽上山,对冬田进行中耕,看见稻苗长得比往年好,心里很高兴。抬头看见罗隐又路过此地,就非常热情地拿出粽招待他。罗隐笑着说:“这不就是竹叶包米吗?多好吃。”吃饱后,见稻苗长势很好,问说:“你是施什么肥?”农夫高兴地回答:“照你的话,施骨头灰。”罗隐说:“工夫、工夫,大冬田爱人耘、耙、锄。”农夫心里明白,是叫他要多中耕两遍罗。 罗隐正要走,见农夫仍然愁眉苦脸,就问:“你还有什么烦恼?”农夫说:“多谢你的指教,但是好种不如好收。大冬最怕‘九降风’。”罗隐说:“折稻避风,就能好种好收。”从此以后,凡种大冬田,都用骨头灰粘秧根,用铁耙勤中耕,到九月要折稻避风,上山带粽作午餐,就成为这一带山区农民的劳动习惯。 故事十 罗隐在莲花游了两年,衣服破烂,想弄点钱买衣服。他来到蔗内湖,见到家家户户都在晒烟叶,心想有烟叶就能卖钱,就向他们乞讨。可是连讨几户,一分钱也讨不到,甚至还挨人斥骂驱赶。罗隐忍不住气,回头说:“免赶,免赶,烟叶慢干,潮湿起蛀虫,慢晒香味差。”所以种烟草收烟叶是麻烦又讨厌,早上晒,晚上收,慢干又容易潮湿,管理不周容易蛀虫。种烟人都恨罗隐,说都是他多话造成的。 过不久,罗隐来到莲花山脚抄溪边,已是七月,家家赶制洋麻,罗隐又想讨钱,向一家人说:“你肯助我一些钱买衣服吗?”这家人很慷慨,说:“可以,只是我现在没有现钱,要等洋麻晒干,卖了钱,才能给你。”罗隐高兴地说:“那我就等,洋麻现晒现干。”所以洋麻收成易做易干,据说也是罗隐签破。 故事十一 八月中秋,正好芝麻登场,罗隐想向收芝麻的农户讨些钱用,但因芝麻是种植较少的作物,农民很珍惜,所以连讨几户,都没要到。罗隐越想越气,就顺口说:“芝麻芝麻,难晒难干,千敲万敲,收成较差。”因此种芝麻的人,收成很难,时间又长,收获又少。 故事十二 又有一天,罗隐来到美埔山下,看见人山人海,在挖土挑草,辛苦筑坝。筑坝人知道罗隐嘴灵验,怕他说坏话,就很热情地待他,有的招呼他喝茶,有的招呼他吃饭,又问罗隐:“筑这种坝好麻烦,半仙可有什么好办法?”罗隐说:“有,有,松柏作‘大牛’,石头填基最好用,粘上用力春,草皮盖面顶,_j二程牢固又省工。”人们就照罗隐说的办法筑成水坝,非常牢固。 罗隐在莲花一游三年,后来要离开,走出白沙时,还有点不舍得,回头赞叹说:“莲花风景好清幽,大旱只半忧,小旱仍保收。”据说这个半仙后来死在黄巢剑下。由于他说话随便,群众对他褒贬不一,所以天下为他修宫建庙,只有一些溅语流传后世。 故事十三 有一天,罗永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孩挑着一担带上的稻秧,小孩没力气,挑了一点秧苗就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一边挑一边哭。罗永问小孩为什么哭,小孩说:“秧苗太重,挑不动。”罗永就说:“谁叫你那么傻,把泥土洗掉不就轻了?泥土洗掉秧苗更会长呢!”小孩就照他说的去做,果然秧苗长得更快。 故事十四 有一天,罗水半夜睡不着,就来到街上。他看见一间豆腐店透出亮光,里面发出“咕噜噜、咕噜噜”的响声,就好奇地推门进去。做豆腐的人看到罗永来了,就舀了一碗豆浆给他喝,问他:“罗永叔,我半夜三更起来磨豆腐,你说会赚钱吗?” “一锅豆腐三锅水,不赚才有鬼。” “真的会赚?” “不但会赚了一锅豆腐一锅渣,母猪小猪来发家。” 后来,做豆腐的人钱就多了,加上豆腐渣又可以养母猪小猪,一个个都发家致富了。 故事十五 传说当年垒筑“铁上杭”城墙时,南门大码头及其东西延伸地段,河床砂层较厚,水深流急。头年枯水期垫l-:的巨石墙基,第二年洪水季节就崩塌冲垮了。这样.反复筑了十八年,怎么也筑不成。为此,县官都撤换了五六个。 有一年,新知县踏看南门码头一工场,召集工头们商议此事,大家都束手无策。县官不管三七二十一限令工头两年要拿出良策固定墙基,否则他县官要下台,工头也要打入牢房。 工头们又气又急,有的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有的说要工场设酞坛做佛事求龙王爷保佑,有的说出招贤傍聘请天下能工巧匠…… 罗隐秀才这时正在一旁看热闹,听r他们的议论就哈哈大笑。入们莫名其妙,问他笑什么。罗隐秀才指着上游东岸一片大松林说:“砍下笔直大松树、对腰截断取头部,横卧水中当基座,万古千秋包牢固。”大家一听也跟着笑,说他是疯子先生说疯话。 但有一位老师傅没有笑,很客气地问他:“先生,火烧草水腐木,松树置水中哪有不腐之理?”罗隐秀才笑笑地说了句“水浸万年松”,就扬长而去口老师傅赶紧追上去问:“清问先生尊姓大名?”罗隐秀才边走边答:“人家叫我背时秀才。”大家听了才大吃一惊,说:“这位贵人原来就是圣嘴罗隐秀才呀!谢天谢地,我们不会坐牢了。” 入们就照罗隐说的办法,砍来松树当基座,南门大码头及其东西两端的河岸城墙就这样筑成了。自那以后,山区农民修筑溪坑阪头多用松树代替基石;在烂泥过膝的湖洋田里也用松树垫下便于耕作。这就是“水浸万年松”这句老话的来历。 故事十六 有一天。罗隐秀才冒雨回到家里。他母亲正在烧火做饭,又生又湿的杂木柴只冒烟不起火,母亲吹火吹得嘴都长出来了,还是烧不着。罗隐秀才问母亲什么柴才好烧火,母亲说:“松木柴最好烧,干枯的好烧,生湿的也一样好烧,可惜松树砍一棵完一棵,如果能像杉树那样砍一裸生一从就好了。” 罗隐秀才高兴地说:“娘,那就‘风吹松子满山生’吧r砍不尽烧不绝。” 从此,不论大山小岭癫痢坡,哪怕不见其他树木,松树总是有的。 故事十七 一日,罗隐秀才路过上杭太拔这地方,走累了,到一户农家歇脚。这家女主人热情好客,捧出香喷喷的番薯、萝卜款待他。 罗隐秀才又饥又饿,吃了个饱,高兴地说:“好吃,好吃。” 主人笑笑说;“番薯萝卜吃是好吃,可就是不好种哩。” 罗隐秀才问她:“怎么不好种呀?” 主人说:“村里的地皮太瘦.有种没收,村外山凹里的地好种食,就是太远太辛苦。” 罗隐秀才皱了下眉头,笑笑说:“路远种食是辛苦,往后你就莫到村外去种食t” 主人说:“那到哪里种好了” 罗隐秀才说:“只要家门口看得到的地方都好种食。” 从此,太拔乡这地方到处都可以种番薯萝卜,因为那是罗隐秀才的圣嘴封了太拔这地方的缘故。 故事十八 出酒井 很久以前,器村有个小酒店。有一天。罗天秀才经过这酒店门口,闻到一股糯米饭的香味,想要一点来吃。 酒店老板娘倒也大方,用手捏了一团糯米饭给他。罗天三两下便吞进肚,还不觉得饱肚。 老板娘见了又捏一团糯米饭给他。他吃完又要,妇人也没计较,又给了他口一甄糯米饭被他吃得剩下不多了,老板娘方才慌张起来。 罗天秀才急问什么缘故,老板娘说:“饭是蒸来酿酒的,全给你吃了,丈夫回来不知该怎样骂我呢。” 罗天秀才听了说:“不要紧,你以后要酒只到那边井里去挑就是了。”说完,来到井边自言自语:“他人来挑井生水,店家来挑水变酒。”自那以后,店主人挑的都是酒。 一晃三年过去了,一天罗天秀才又到店中饮酒,但老板娘已经认不得他了。闲谈中,老板娘对他说:“那年来了个秀才,把我的酒饭吃光了。我很为难,他告诉我要酒去井里挑就行,现在害得我酒槽都没有了。”罗天秀才听后,暗想:“天高地高,人心更高,井水做酒,还嫌没糟。”他就来到井边,念了几句,井里从此不再出酒了。 故事十九 南坑草鞋 一天,罗秀才来到狮子嶂下南坑村,村民们拿出好酒好饭招待他。罗秀才心里非常感激,随口说:“十里南坑九里排,家家户户出秀才。” 村妇一听大喊:“这要不得,秀才封肩,以后尿桶都没有人扛了!” 罗秀才就改口说:“十里南坑九里排,家家户户打草鞋。” 村妇又喊:“家家户户打草鞋,一草鞋就卖不掉了。” 罗秀才又说:“南坑草鞋南坑着(穿),出了南坑打赤脚。” 从此,南坑家家户户都打起草鞋。南坑有十里长,来往房客必经此地,买一双草鞋走上十里路也差不多了,下次来了还要再买一双才行。由于过往人多,南坑的草鞋也就不愁卖不出去了 钦贤罗家地处新登城东三里的鸡鸣山东麓,自始祖罗仙携家眷定居此地,已历1200年左右,由于年代久远,岁月沧桑,相关史料不时遭到毁失。 尤其是有关晚唐大诗人罗隐的生平事迹,历代官吏志士抑或民间,有意利用名人效应,编撰出一些史料、传说,也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作为一部族谱,对于这些刻意编撰的史料和传说,无论其有无裨益,还是正本清源的好,这有利于子孙后代实事求是地去深入研究吾族文化。 有幸,2008年底,钦贤罗氏凭借新登镇打造罗隐“金名片”,民间成立了“富阳市罗隐研究会”的强劲东风,由几位族俊发起了重修《东安钦贤罗氏宗谱》的活动。 在这次重修族谱的活动中,通过查找各个历史时期的史料;如新登、万市所幸存的十部《罗氏宗谱》、以及奉化、临安、昌化《罗氏宗谱》和《中华罗氏通谱》;参照古人都十分崇尚的天文地理风水理念;同时,前往相关地域进行考证,查找历史遗迹,从而对一些历史遗疑问题,在考证基本无误后,在此作出诠释。 罗隐祖籍到底在何处 有关晚唐大诗人罗隐的祖籍,一直来说法不一。 民国时期,本地乡贤汪德振先生撰写的《罗隐年谱》称:据新登钦贤《罗氏宗谱》及五代时期的镇海军节度推官金部郎中沈崧为罗隐撰写的《墓志铭》载:“罗仙(罗隐曾祖),字同知,福州福唐县令,自长沙迁新”。此后,全国各地的相关文献就都依此照搬而论。 但通过本次重修谱所查得的东安各家罗氏宗谱记载,东安钦贤罗氏始祖罗仙,是江西豫章珠公第二十七世孙。祖籍江西无疑。 那么,汪德振先生的“罗隐年谱”,说是翻阅钦贤罗氏宗谱后所撰:隐祖“自长沙迁新”,这又是从何说起的呢?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查阅了新登、万市等地幸存的10部罗氏宗谱、以及慈溪、临安、昌化罗氏宗谱、《咸淳临安志》《中华罗氏通谱》和新登县“万历、康熙、道光、民国”县志、沈崧的罗隐《墓志铭》等等。 值得庆幸的是,永昌长盘谱采用的是钦贤罗氏谱头与世系,该谱将钦贤罗家迁新始祖仙公世系,完整延续到盘谷始祖祈公与钦贤罗氏千五公为止,然后再分门别户。谱牒还明确记载着从罗隐的曾祖到父辈,均葬于钦贤罗家阳宅后山、祖坟山。 据此可知,罗仙是首位迁新定居的始祖,故族谱及罗隐的《墓志铭》仅上溯到为官知县的罗仙,也符合“欧苏遗式”的谱牒修纂规范的。 再看沈崧撰写的罗隐《墓志铭》,其内也仅言:“暨乎永嘉南渡,封邑多迁,代不乏贤。曾祖讳仙,字童知,福州福唐县令”。并没有提及“长沙迁新”字眼。 另外,根据新登县万历、康熙、光绪志记载,“罗公墓,在昌化县东,为罗隐祖墓。”再引中华罗氏通谱载,罗隐是居浙江临安锦南乡罗谦逊之后,谦逊的祖父世寿夫妻合葬于江西西河大洲上。谦逊的父亲原洁,是从江西到浙江临安仕任薄职的。原洁殁后与妻(西昌宣氏)合葬于临安罗坑孤山。县志记载的“罗隐祖墓在昌化县东”,虽无署明墓主名字,但与有关记载完全吻合,应不外乎谦逊公之墓。 那么,汪德振先生的罗隐“自长沙迁新”,会是空穴来风吗?那可是汪公阅谱后所言,实属有据之谈。那又是何故呢? 这还得从钦贤罗氏中的一位神秘人物——罗令则说起。 令则公在东安罗氏家谱中的地位十分显赫,而且,在多份谱牒中都冠以“罗隐父亲”。而罗隐父亲明明是修古,只参加过京殿礼仪考试(即应开元礼),怎蹦出个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令则公来了呢?再说,按照各种记载,令则公的年龄都较肯定,比罗隐还要小一岁,怎个罗隐父亲之说呀? 对于令则公的祖居,蓼源及长盘谱、慈溪谱的序言以及令则公传略记载都很含糊,其中道:“令则公,讳甫,江右人,登唐宣宗大中八年(854)进士,复知庐州为给事中,知制诰转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僖宗即位(873),田令孜专事游嬉,公力谏忤旨,寻薄职归隐教授,遂隐于睦之桐庐,僖宗广明元年,黄巢陷睦州(桐庐、建德、淳安一带),公乃自睦避乱挈家渡江至鸡鸣山”。 长盘谱中的令则公传略及慈溪谱行传载:“公生二子,隐者为长,伏为次子。隐者子塞翁,字仁达,为慈邑令,于后梁贞明间(918),以始祖而居焉。塞翁生子好智,无后。乃以甫公之孙好勇次子立德为嗣,故将立德派下各支另辑,不敢泯灭隐公耳”。 对于令则公的祖籍,长盘谱序言如是载:“晋时,则有企生从殷仲堪为谘议参军,及败於桓元,参军死焉,是时派分二支,自晋迄唐,出湘潭者,宗西鄂;出豫章者,宗参军。究之,实一本也。第豫章之后益盛,著籍南昌吉水子孙,独滋倍於湘潭矣。其后居湘潭者。令则之祖也。唐宣宗八年,始祖令则公由进士历任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传出于豫章,知为参军之后无疑也。”可以看出,令则公是豫章后裔,是分居长沙支族,与隐父修古为同辈宗彦,龄差二十九岁。其兵部尚书卸职后隐居桐庐(时新城为桐庐县管辖),后因黄巢作乱,遂携家眷隐居于鸡鸣山东麓的钦贤罗氏族内。 位居高官的隐居者,德高望重又贤达善施的令则公,十分敬仰罗隐的品德。他迁徙钦贤时,罗隐正热衷于京试,常年在外。而罗隐之子塞翁,尚未取得功名。为此,令则公就撑起了隐子塞翁的辅教。后来,塞翁仕任慈溪县令,令则公作为恩师尊长,被邀为师爷而后定居慈溪,成为慈溪始祖,也是情理中事。更重要的是,塞翁之子好智无后,由令则公之子伏公的孙子立德为嗣。这样,作为传承谱系,令则公为兵部尚书,是一个家族的荣耀,隐公的名望更是钦贤罗氏精神所在。为理顺关系,一些谱系就刻意把令则与修古二公合二为一。 由此可知,隐公是仙公之曾孙,为江西迁新族,已断无疑问。而令则公属长沙籍宗彦也很明了,因官场失意抑或更大的隐情而隐居合族于钦贤罗氏,再加上其曾孙立德又是钦贤本族的嗣后,故不可泯灭。至此,汪德振先生所言的“谱中有言,隐公祖籍出自长沙”字眼,就不难理解了。   罗隐古宅并不在鸡鸣山殿 对于罗隐故宅,钦贤罗氏世代口口续传,但历史上的文 字记载,多从元代开始。如《鸡鸣山碑记》曰:“山之麓,唐罗公故址也。公讳隐,字昭谏,感祥光而生,有德慧,寓读此陬。书室连垣於土谷神祠……因村落有公之贤,群情钦之,名钦贤村……”明朝的闵元衢《罗江东外记》引《武林梵志》:“东白院距新城县一里许,在鸡鸣山,昔为唐给事中昭谏罗公宅。”新登县万历志载:“罗隐古宅在城东三里,鸡鸣山下,属昌定乡,里名钦贤,清溪绕前,山峦环后,邑人共建为东白院,今久湮没,惟读书台基尚存,有古桂夭矫,相传为昭谏手植。” 其他一些书籍的说法有明显的纰漏之处,如:鸡鸣山殿为罗隐故宅;有的甚至说读书台、假山、石老虎在鸡鸣山殿门口,更有甚者说罗隐亲植的二棵桂花树也在鸡鸣山殿门口。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曾十余次去钦贤罗家考证。据钦贤罗家罗隐后裔介绍:钦贤罗家在解放前,一直是纯罗姓村落。自过“方公桥”即鸡鸣山,向南沿山转东向北依次为:鸡鸣山殿、白家墩自然村、刘家园自然村、钦贤罗家自村、藏屋基自然村、孙家岭自然村……钦贤罗家自然村的罗隐读书室屋后偏西侧为祖墓群地域,后人称谓“祖坟山”。 本人通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明确:鸡鸣山与迪浦山相连,绝非是单一的鸡鸣山殿左右区域,它是该座山的东、南、西三个方向整座山的总称。钦贤罗家是鸡鸣山地域的其中一部分。 再说 “东白院”,以字义分析:本宅位居县城东;白乃寓意常年亘于鼍江乌龟潭上的青白二气之一,白气乃秀才之气。即城东读书人的院落。县志十分明确记载:罗隐古宅在城东三里的鸡鸣山下,村名钦贤,邑人共建为“东白院”,“今久湮没,惟读书台基尚存,有古桂夭矫,相传为昭谏手植。”而且“书室连垣于土谷神祠”。也就是说“东白院”早就破毁了,门口有古桂夭矫,读书台。从“东白院”到“鸡鸣山殿(即土谷神祠)”是有一条小山路贯通的。 根据所有记载,“东白院”是罗隐私塾读书室,这是肯定的,证据凿凿。1960年前夕,郭沫若先生也来钦贤罗家作过考证,健在60岁以上的老人至今也都可以准确的指出金银二株古桂的具体位置,假山和一对石老虎照旧在古桂遗址前缘的道地上。 历代文人墨客为寻访罗隐古宅,为此也留下不少诗篇。如北宋时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巩同为嘉祐二年(公元1O57年)进士、曾任新城县令和复州(今湖北省天门市)刺史的诗人许广渊,写有《题罗隐宅》五言律诗,诗云: “废宅百年后,荒基一亩平。独怜新桧柏,谁识旧轩楹。闾里清风在,溪山秀色明。当时苦吟夜,应使鬼神惊。” 清代雍正年间山西长子县知县,诗人高霭,在新城钦贤罗家凭吊罗隐故宅遗迹,感而有发《罗隐宅怀古》: “貌寝无嫌入座惊,里中童稚识其名。残碑废垅知何处?衰草寒烟尚有情。未售诗篇存《甲乙》⑷,可怜毛羽误公卿。我来凭吊东归客,雨泊云飘怨不平。” 据健在老人罗连奎介绍,他祖父是钦贤村晚清唯一的一位秀才,名叫罗流荣,曾指着祖坟山下一片阶梯形荒地告诉他说:《罗氏宗谱》中的阳宅图画得很清楚的,“东白院”就在这里,呈阶梯形的三井宅屋,门口道地的青龙手一侧,有一棵开黄花的桂花树,人们都称“金桂”;白虎手那侧,是一棵开白花的“银桂”,相传二桂为罗隐亲手种植。二棵古桂内侧的旁边各放着一只石老虎。道地中央置有读书台,读书台前方的院墙内有一座假山。在“银桂”的南侧,其磡下方有一口水井,相传是罗隐饮水古井。道地前的右下方有一片平地,为罗隐家的住宅,旁边有一棵大树,此地就叫大树底下。住宅的南外侧是钦贤罗家祠堂。 据传,罗隐去县学宫舒啸亭读书时,在没有涨大水的情况下,就从钦贤村前的柴宕里过一座木桥,然后直达舒啸亭。因该桥位于鼍江,在双溪汇合的下游,只要连续几天降雨,水势湍流,桥板就会被大水冲散,此时,罗隐读书就得从“东白院”后面的那条小山路,直接翻过小山凹到鸡鸣山殿,再向北过“方公桥”,然后向南沿溪堪路到过岸桥达舒啸亭。传说,罗隐每次经过鸡鸣山殿时都要参拜一下殿里的土地菩萨。后人就根据“讨饭骨头圣旨口”的寓意,编出了“罗隐是‘天子’,土地菩萨见到他,就要站起来向他鞠躬”的故事。据传,“钦贤罗家”的地名也是钱王为罗隐赐封的。 罗流荣告诉罗连奎说,在他小时候,假山、读书台、“金银桂”的后面,还是一片残砖断垣。 十分遗憾的是,《罗氏宗谱》在文革时期全部被收缴付之一炬。罗隐亲手种植的那二棵桂花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直径有近一米,后来,该地段分给了户头上建造住房,并将这二棵千年古桂砍伐后,断劈成了烧火柴。 笔者走访了桂花树所在位置的住户,他们也确认桂花树是在他们造屋前期砟掉的,他们还向笔者指证出二桂的具体位置。假山及石老虎至今仍在他家门口立着,旁边的古井也依旧还在,东白院和罗隐古宅位置现已是一片竹林。 有幸,近期在查找古迹时,在古桂树后缘足有一公尺深的隔泥土里,挖出了一些砖边雕有半个太阳形图纹的青砖,这是唐代建筑用青砖的特有标识。而在鸡鸣山殿附近找到的却是南宋“香糕砖”。     另外,古代对于建造住宅是十分讲究的,多为坐北朝南向。新登有句俗语:“住宅南向,冬暖夏凉”;“门朝西北(北:新登方言读音为拼音字母的bo),子孙要哭”,而钦贤罗家罗隐故宅是坐北朝南向,座基微凸,可确保屋内干燥,屋后靠山挺拔,左右山脉青龙抱头,白虎护财。若立于罗隐故宅向前眺往,子山午向的远处朝山林立,山凹水路(即古人所说的风水财路)一并回归罗家门内。宅门正对灵龟山,松、葛双溪之水汇融龟山潭内,那里便是传说中“青白二气常年亘于江上”之处,此处只见来水聚积,不见出水外流,实属风水宝地。 而“鸡鸣山殿”是朝西向的,那里可是青龙斩首,白虎抬头之风水,又是落凹的山湾里,一到梅雨季节,地面就会返潮出水。古人连普通百姓都是十分讲究风水的,更何况是时任县令的罗隐祖辈,选择朝西向的鸡鸣山殿位置作为住宅及读书室的话,实在无法理喻。再说,何谓钦贤?今人均知的钦贤村落位置怎会与鸡鸣山殿同一处呢?。 以土著人传说,鸡鸣山名的真正来历,源于该地“土谷神祠”的僧人在门前道地边挖水井,井挖得很深仍不见泉水,直挖到听见地底下有公鸡啼叫声,泉水即刻涌来,因此人们就把该禅院改叫“鸡鸣山殿”,禅院座山谓之鸡鸣山。当然,这是传说,但也并非是子虚乌有之事,只不过是地面鸡鸣声向井下回音罢了。 综上所述,鸡鸣山名的确立要早于罗仙定居年份。“东白院”为罗隐读书室是与各个历史时期的记载都相符的,只是当初的“东白院”在钦贤罗家古桂树、石老虎、读书台、假山的后缘。令则公迁居慈溪后,罗隐及塞翁也都不在钦贤里生活了,罗氏家族在钦贤罗家开始衰落,不久私塾也被废弃。 若干年后,“东白院”开始破败坍塌,到宋末就成了残砖断垣。这与宋嘉佑年间(1057)的本地著名诗人许广渊所提“废宅百年后,荒基一亩平。独怜新桧柏……”,这在时间上及与当初的现状也完全相符。相反,“鸡鸣山殿“从无成为废墟百年之久过。其内的土地菩萨,会站起来向罗隐鞠躬的传说,以及乡民在此祈雨求神很灵验的的事,越传越神,这样一来,鸡鸣山殿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后人为了弘扬罗隐精神,就把名气在外的鸡鸣山殿与大名鼎鼎的罗隐关联起来,借此告诉后人,罗隐的睿智秀气,是闻鸡鸣而起读的结果,以此激励后人刻苦学习。如此的以讹传讹,到了元朝,就把鸡鸣山殿改成了“东白禅院”。这“东白院”与“东白禅院”,从院名上来说,是二个完全不同的范畴,从而进一步混淆了“东白院”与“鸡鸣山殿”的地理位置,以致把鸡鸣山殿讹传成罗隐古宅。 根据《学山碑记》所述,清康熙初,新城县令张瓒将“东白禅院”改名为“学山庄”,用意也是如此 安徽贵池姚氏宗谱源流序译文 古代人们用诸侯国的名称或是用地名或是用封地的名称或是用所任官职的名称来作为氏族的姓氏,这样的情况一直传承下来的氏族从春秋时起能一一考证出来,从汉代以后才开始有了君王赐姓和改姓之类的事。据考证我们姚姓来源于有虞氏舜,他出生于姚墟,后代子孙根据这就有了姓了。到西汉时有个姚衮,在西汉孝武帝时担任龙骧将军。传到第二代叫姚道洙,第三代叫姚纶、姚定。姚定封为列侯,第四代叫姚南美、姚祥、姚南祖,第五代叫姚平、姚恂,姚平跟从李京房学习过《易》,担任过汉元帝那朝的刺史,姚恂曾被封侯。第六代叫姚智、姚期,姚期是东汉光武那朝的大将军,封过成安侯。第七代是姚参、姚镮,姚参担任过建安地方的都督,姚镮是汉章帝时期的御史。第八代叫姚煜、姚耿、姚淿,姚耿担任过宣抚郎侍中,姚淿因为学识渊博迁徙到淮西。第九代姚学彦、姚晌、姚顗,姚学彦迁徙到浙江,姚晌担任过刺史,后来隐居不愿当官,姚顗担任过司空,后来又担任尚书。第十代姚远、姚道、姚玄,姚远在吴兴定居,从这时起姚使吴兴成为后来的吴兴郡。姚道担任过常州的别驾,也居住在吴兴;姚玄隐居不做官,迁徙到了建平。第十一代姚昶、姚旭、姚昱,(都是)博学之士。第十二代姚叔季、姚永叔、姚仲叔,姚永叔建安二年官当到宣抚使,后来又升到侍中;姚仲叔因为四处游历最后就定居江南龙兴府。第十三代姚佩、姚传、姚仁,姚传迁徙到太平路,姚佩姚仁都定居在吴兴。第十四代姚中仁姚中礼、姚中曙、姚中智。第十五代姚应猷、姚应献、姚应略。第十六代姚承科、姚承训,姚承科迁徙到甯坡。第十七代姚炫、姚烋、姚烠,姚烠居住慈溪,封为淮安侯。第十八代姚询姚议,姚询担任南京教谕。第十九代姚尧臣、姚舜臣、姚僧坦,姚尧臣曾进士及第,姚舜臣从通判开始做官;僧坦是梁国的太医正。第二十代姚廷重、姚廷高、姚廷章、姚廷肃、姚察。姚廷重迁徙到江西新建;姚察担任秘书丞。第二十一代姚思皎、姚思明、姚思哲、姚思廉,姚思明担任过秘书丞,迁徙到江西新建;姚思哲迁徙到陕郡;姚思廉唐代时官做到瀛洲学士,和魏徵一起撰写过《梁陈书》。第二十二代姚各、姚果宏、姚果毅、姚怀道,姚怀道担任过监察御史。源清公迁徙到安徽绩溪。姚果毅因为儿子姚崇而显贵,被授于光禄大夫官职。二十三代姚陆、姚崇、姚中立,姚陆有奇伟之气概,曾经怀揣谋略游历四海;姚崇表字元之,唐朝开元年间曾拿十项建议游说唐玄宗,第二天皇上就让他担任了唐朝的宰相,最后封为梁国公,死后谥号“文献”;姚中立又叫姚秉,官做到御史。第二十四代姚震一、姚震二、姚彝、姚奕、姚异,姚彝、姚奕、姚异兄弟三个人都进士及第,居卿相之位,当官时颁布过非常好的方针政策,声名四海远播,人们全都羡慕地传扬姚家父子同登高位,兄弟流芳政界,当时代无人可及。二十五代姚荣一、姚绍义、姚内、姚晋,姚晋定居到铜陵。姚合进士及第,官做到秘书监,姚绍官位显至太尉,迁徙到华州。二十六代姚岩杰、姚生、姚显、姚角阝,姚岩杰主要在江东游历并写诗记述,其诗集有二十卷,自号“象溪子”,担任过唐朝御史;姚显表字尚晦,居住在安徽池州,唐乾符年间,黄巢农民军进犯潼关,姚显在阻击战中阵亡,唐僖宗嘉赏他的忠诚和气节,追认他为英烈王;姚角阝担任过严州刺史,乾符年间为躲避黄巢战乱,放弃官职居住到小贺。二十七代姚寿六、姚寿十、姚鹏、姚鹄,姚鹄擅长写诗,福一则勤学好问,隐居不愿当官。二十八代姚庆五、姚庆六、姚察一、姚察二,姚察一擅长楷书。二十九代姚承三、姚七九文,姚七九、姚文一、姚五文,()镇守过成广信(威虏),担任湖广提学,因为“三能”而出名,姚文五迁徙江右。三十代姚祥二、姚祥七、姚嗣宗,姚祥七从江西豫章迁徙到安徽贵池,唐开元年间,见贵池一代山水蕴秀,带着儿子姚令于是就安家于此。姚嗣宗宋代庆历年间,担任寻州知州,任职期间能翦除凶暴。三十一代姚鞠辛、姚令、姚恭时、姚镛,姚鞠辛声名美好却从不张扬,姚令遵从父亲的志向,对先辈的规矩章程不超偏不忘遵守;姚恭时官做到大司空,当年迁徙到瑞阳;姚镛在宋朝廷南渡后凭战功被授予赣州太守。三十二代姚金一、姚隆一、姚铉、姚励、姚勉,姚金一多次救济怜悯贫苦人,周边老百姓都敬仰他;姚隆一蓄积粮食和金钱,家财富足称雄地方;姚铉官当到知州;宋淳化年间,皇帝在春苑设宴并与臣下吟诗作对,姚铉曾受赐皇帝黄金百两。姚勉号“雪坡”,宋宝祐年间得中状元,皇帝亲自授官他太子舍人,写数千言的文章一小会儿就完成了,有《雪坡集》流行于世间。当时与胡仲云、刘元高、黄梦元一起被人称作“锦江四俊”。三十三代姚志刚、姚四三、姚论、姚诗,姚诗居在瑞阳。三十四代姚隆昂、姚安一、姚安二、姚安三、姚德怀,姚安一曾官任枢密院使,兄弟五人一起官居高位并名声显扬。姚德怀后代人丁兴旺家族繁盛,所在的那个地方被称为“姚村”。三十五代姚怀升,和他的弟弟姚四三一起隐居在黄墩;姚四二隐居于歙县的南昌溪麻榨巷口;姚四五跑到豫章。还有姚渐,号仲升。三十六代姚国寿、姚六九,一起迁到建德杨河口。姚六主从江西豫章迁到贵池路(当时建制)的秋浦北冲,自此后十代居于姚村。三十七代姚濬六、姚贤三、姚原茂、正明公,全都功德崇高,后代绵衍繁盛。三十八代姚小十、姚真一、姚节二、姚文卿、姚文辅,姚小十亲爱朋友性格诚挚,五代同居不分,父亲濬六与小十的叔叔贤三带着小十及他的弟弟贞一、节二一起迁徙到秋浦(贵池)霞湖的石城。姚文卿才学和谋略出众,官至湖广主薄,退休后迁居到庄村象山脚下。三十九代姚一万、姚四万、姚永贵、姚永富、姚显宗、姚显祖,姚四万担任安庆桐城教谕。四十一代有姚魁一、姚魁二、姚魁三,姚魁三迁徙到淮河流域,姚魁三四次到大都(元朝大都即今北京),做成或是做大过几件事,每一次都博取了显赫广大的声名。四十一代姚归一、姚寅一、姚一来、姚一新、姚仁英、姚仁仲、姚仁叔,四十二代姚才三、姚源、姚南,姚才三品德高尚,郡县内评价很高,家族内外敦诚和睦,好多代居于一处风气和谐融洽。四十三代姚宗庆、姚宗福、姚庭兰、姚庭玉,姚庭兰智慧和谋略在众人之上,创立了宏大的事业;姚庭玉居在霞湖祖居的房子里,周边百姓敬重他。四十四代姚胜祖、姚玉兴、姚庆郎、姚厅二、姚万春,姚胜祖从祖居老房子霞湖迁居到南边,玉兴则淳朴忠厚,光大振兴了姚氏基业;姚厅二品行纯洁犹如青碧的梧桐翠绿的竹子,怀抱坦荡就像雨后初晴和风惠畅云散天净的皎月。四十五代姚胜富、姚彦忠、姚彦文、姚彦武、姚彦斌。四十六代姚德置、姚德升、姚德昌、姚与明、姚景寿、姚德城、姚德荣、姚德琪、姚德敬、姚德琳,姚德敬身列禀序,才学超群;姚德琳孝悌亲人,为人恭谨,生活俭朴,只把继承先辈品德传承后人以家风当作最重要的事。四十七代姚铜山、姚武山、姚衡山,姚铜山长相俊伟,以写诗饮酒来自娱自乐,享受了高龄长寿,做事为人敦诚淳厚,无愧于古人。四十八代姚文彬,表字子均,姚文作,表字子兴。之所以写下这篇序,就是使后代有所仿效和继承,知道我们姚氏祖先的根由来源,更加勤勉于治家修身而遵从规矩不要改变了姚家本色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