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2节《速 度》
[教材分析]
本节速度既是前面长度、时间的测量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安排了两次学生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在不同问题情境下比较纸片运动快慢的方案,并进行实测,进一步加强他们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技能。活动为学生设置了真实的物理问题情境,使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培养学生扩散性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速度公式和速度单位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和第一个单位,学生虽然以前在小学数学中对速度数值的计算已很熟悉,但只注重数值的计算,对单位未作要求。而物理中比较重视公式的意义的理解及单位的运用,特别是速度单位的换算更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定义和单位;了解测量速度基本方法;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方式,找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和测量速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扩散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速度的探究过程和对“生活-物理-社会”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树立刻苦学习,掁兴中华的信念。
[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及速度计算的规范要求
[教学难点]
设计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案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学会观察、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1台,纸两张(16开),米尺一把,手表(或秒表)一只。
[课时安排]
1课时
引入:
通过观察四幅运动图片,学生总结共同特点他们都在运动,引入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 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在这基础上老师播放动画制作公鸡比赛,让学生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然后老师演示纸锥下落。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老师并设计问题串
新课:
第一个重点的突破
通过问题串的设计及实验分析深入:如速度概念的建立是通过路程不一样,时间不一样如何比较快慢,让学生在两种方法中找不到,思维发生冲突,然后教师引导通过求比值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师总结S/T用到的是第一种方法,时间相同比路程 用到控制变量法;老师再引导能不能用T/S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总结为什么用第一种方法及好处。建立这个比值就是速度。这是一个重点问题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比值,第一个公式,其中涉及控制变量法,本概念的学习为以后学习比值公式要做好铺垫。
测量速度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运用,重点在与方法 实验设计器材的选择及表格的设计,尤其是表格的设计中考要考并且是一种能力所以要求学生上黑板,老师纠正强调规范。
第二个重点的突破:
路程 时间 速度的计算学生并不陌生,陌生是物理学中计算的要求,因此重点放在规范上。方法主要是先让学生上黑板写,然后老师总结评价虽然结果正确但中考得零分,为什么?学生很想知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老师指导学生看书,找出问题所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最后老师板书。
难点突破:
复合单位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尤其复合单位之间如何换算学生根本就无法下手。既然是难点就应该老师讲解,所以老师先板书运算过程明确单位换算的进率关系后,要求学生训练,进一步强化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第二节 速 度
课题
速度
教
学
目
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② 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测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
③ 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知道常见的比较速度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比较
② 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并掌握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方法
③ 学习自主设计表格,在学生的设计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规范化指导,并鼓励不同的表格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从测量简单的速度的过程中,知道其它很多速度都是这样测量出来的,由此增加对速度大小及测量方法的感性认识;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的娇人成绩,让同学们领略优秀运动员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容誉,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拼搏毅力,才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重
点
难
点
教学的难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及不同方法的灵活运用
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进行速度的测量,多种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的重点: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学法指导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器材
学生:白纸两张、刻度尺(可事先测出课桌的高度或教室内某一物体的高度,也可以一同学的身高为测量高度)、秒表(或手表)
教师:白纸若干、长软尺、秒表、一装满水的两端封闭的玻璃管(中间有一气泡)、一汽车速度计的模型、气球等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电脑模拟
课时安排
1课时
过程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一、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放一段《动物世界》中猎豹追捕小动物的场景。再放一段蜗牛爬行的情景。让学生比较两种动物的运动快慢,引入课题“速度”
让学生体验到物体运动有快慢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问题
新
课
教
学
活动5.5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
学生取出两张16开纸A和B ,将A双折一次,将B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释放。
猜一猜:哪张纸片下落得较快?
同学们刚才所说的纸片下落快,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
那你们有没有其它的判断快慢的方法呢?
物体运动快慢如何比较呢?
凭感觉有时是不准确的,是不科学的
我们再做一次实验:让这两张纸片从不同的高度释放,如何来比较他们下落的
快慢呢?
这和我们在体育比赛中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呢
请同学举例
学生作出不同的猜想。
请两个同学上讲台试一试,
结果是:
座位上的同学都可以站起来试一试,验证刚才自己的猜想
结果是:
根据谁先落地。
凭感觉
测时间
让他们同时下落,分别记下它们下落的时间和高度,这样可以比较它们的快慢。
一样的
初步感知概念
学生可能会认为很简单,但要过渡到方法上,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那么在体育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所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相同吗?
如果回答相同,则提问:“观众也记时间吗?”
如果回答不同,则提问:“不同在什么地方呢?”
很好,有谁能用简短的语言归纳一下这两种方法呢?
我们将这个过程用物理的语言叙述出来就是:
观众的方法是谁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谁运动得就快。
裁判的方法是谁在相同的路程中所用的时间短,谁运动得就快。
好,我们用裁判的办法在来比较一下纸片下落的快慢。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方法及步骤的优劣作出评价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了纸片下落的快慢,现在我们就引入一个新名词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速度”。大家将书打开到P109,
速度(velocity)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我们一般用字母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提问单位时间的相关问题:实际上日常生活中的单位时间很多,比如:一年、一月、一星期、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等等,但是在物理学中,单位时间只有一个国际单位,那就是一秒,符号为s (second)
有了速度这个物理量,我们怎么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很好,可是怎么知道速度大还是小呢?这里我们引入速度的计算公式。同学们应该数学上早就学过这个公式,就是 :
国际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厘米/秒(cm/s)
单位换算:
1km/h=1000m/3600s=1/3.6 m/s..
1m/s=(1/1000km)/(1/3600h)= 3.6km/h
刚才我们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包括它的计算公式,现在就运用它来做“活动5.6”你认为应测量哪些量?用哪些实验仪器?设计表格并算出纸片的下落的速度。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速度 ?
在学生回答如何设计表格的基础上,总结常见的几种表格形式:
实验次数 高度/m 时间/s 速度/m/s
1
2
3
实验次数 1 2 3
高度/m
时间/s
速度/m/s
教师也可将下一堂课要用到的封闭一小气泡的细长玻璃管作为测速度的一个小实验,让学生来进行速度的测量,这样学生对下一堂课《匀速直线运动》可有一点了解。但是要求要低,只要求测速度,至于做什么运动不要介绍。
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可以由它的速度表直接读出。见书上P110。
书上例题,讲解解题格式
这是一条知道速度,路程,求时间的题。
书后习题第一条,乘热打铁,当堂纠正他们解题格式和算法的错误。
速度在体育运动中是重要的,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成绩,书P111
了解我国运动员在各项大赛夺取金牌的成绩和速度,
比如百米赛跑,记下运动员跑完一百米所用的时间,就可以知道谁跑得快,谁跑得慢。
学生思考并回答
观众看谁跑在最前面,裁判看谁用的时间最短。
一个是比路程,一个是比时间
可让学生另举一例,来说明刚才老师所讲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比较,让它们从同样的高度下落,测出时间,但这种方法实际操作起来是不是不容易呢?
可让学生来设计并做这个实验
体验两种方法的不同
请一位学生读一下速度的概念
速度大的物体运动的快
速度小的物体运动的慢
同学们对单位时间可能认识上有缺限,会出现对我们物理上所要求的单位时间不一致的说法。
学生回答:相同路程比时间或相同时间比路程。
对学习的这一回答,结合刚才我们所讲的速度的定义,教师进行总结:对于两个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比较,可用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直接用速度的数值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更方便地进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这才是我们这一堂课的主要目的。这们从方法上将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让学生举例(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速度数值)加深对速度数值的理解
请两位学生上黑板做答并演示
10m/s= Km/h
36Km/h= m/s
书上P110列出了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请同学们进行比较,知道通常情况下人、动物、汽车、飞机、以及光的速度数值,对通常情况下物体的速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器材:卷尺(米尺)、手表(秒表)
方法:量出某一高度到地面的距离,测出从某一高度纸片落到地面的时间,计算出速度
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② 想办法减小纸片下落的速度,这样便于测时间
③ 可以增加纸片下落的高度
④ 可以换用气球,也许气球下落的速度要慢些(让学生实际进行演示,进行测量)
由同学来举例日常生活中的汽车速度。你知道哪些车的行驶速度?由同学们列举出来,进行比较。
可由学生对P111表格中的奥林匹克冠军的成绩举一例进行计算,由学生上黑板进行计算,教师对他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之处作出及时指正,作出适当的评价。并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在体育课的测试成绩与奥运冠军进行比较,知道有多大的差距,让学生们知道0.1s、0.01s成绩的提高都是要付出艰辛的汗水才可能获得
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引起关注,并思考其中蕴涵的物理问题
提高可视度
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对于为什么要学速度这个物理量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让学习知道这是常用的也是非常好的方法。
对有困难的同学可出一些常见速度、简单速度进行换算,降低要求。
应提倡多种方法,奇异的方法,鼓励求导师思维。
培养学生观察和交流能力,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将竞争意识贯穿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中。
小
结
物体运动有快慢
如何比较快慢;
速度的定义:
物体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单位及换算:
单位:米
1km/h=1000m/3600s=1/3.6 m/s;
1m/s=(1/1000km)/(1/3600h) =3.6km/ h
速度公式:
第一次进行计算题的教学,应严格要求,对格式作出规定:
① 已知:
② 公式:
③ 代入数据:数据后面要带单位,这是区别小学及初一数学课的唯一的地方,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④ 计算结果
⑤ 答
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作风,规范的作题方式会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板
书
速度
一、 物体的运动有快慢
二、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三、速度的定义:
1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单位:国际单位 米/秒(m/s)
常用单位 千米/时(Km/h) 厘米/秒 (cm/s)
3计算公式:
板书规范的计算题格式:
已知:s=180Km v=100Km/h
求:t
解:由v= 得
答:汽车需要1.8h可到达上海。
作
业
P112 1、 2、
教学目标评价手册
课后实践
P112 3、
你能找到比较好的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吗?为了方便地测出速度,最好选取运动速度比较慢的物体,请试着找一找。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第二节 速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本人认为较为合理,重点把握较为准确,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
重点较为突出,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设计问题串突破重难点。尤其是两个重点的突破我认为较好讲解到位方法得当,具有一定的新意;能够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进行探究。
不足:1、本节课的时间教紧,学生的训练不是太到位
2、开头引入不是太好,多媒体出现故障。
3、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是太多
4、过度不是太自然
5、个别细节处理不会太到位,语言的组织还需加强
6、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