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分子热运动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九年级学生 2、学科:物理 3、课时:1
4、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①根据预习学案预习课本。
②搜集与分子有关的资料。
教师准备:
①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板,蓝、红墨水,烧杯,冷水,热水,铅柱,钩码,乒乓球,弹簧。
②分子热运动的课件。
在物理教学中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课题 : 分子热运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且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能认识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
③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④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③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了解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四、教材分析
本节课作为第十六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教材首先简介有关物质由分子组成的知识,使学生对分子小、数量大有深刻印象。然后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从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对冷水和热水中一滴墨水扩散快慢的探究比较,让学生讨论得出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的结论。最后通过演示实验和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重点:
由于分子热运动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为学习下一节内能学习作铺垫。本节讲述的扩散现象的实质是分子热运动。所以分子热运动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抽象但又是下一节内能学习的知识前提,所以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思路
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对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部分难点,本节课采用“实验类比”的模式组织教学,同时以多媒体为辅助组织教学。
为加深学生对扩散这个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实验。同时为实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了解和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代科技,所以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
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观察·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本节课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分子运动情况及扩散现象有更具体、清晰的了解,在相关部分设计了多媒体课件。硫酸铜溶液扩散需要几天时间、金与铅的扩散实验更是需要几年时间,这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通过FLASH动画和视频进行展示加强学生对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的理解。这样把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起到了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这些色彩鲜艳,声像并茂的动画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化解教学难点。
六、教学方法
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较低但内容抽象,根据教材特点以及九年级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类比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推理──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本节课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分子运动情况及扩散现象有更具体、清晰的了解,在相关部分设计了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学案
【温故知新】
1.物质是由________组成的,其大小通常以______________为单位来量度。
2.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___________。
3.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_________,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____________。
【自主预习】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以下内容。
1、 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课本图16.1—2的气体扩散实验中,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碳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这里面有什么科学道理?
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课本图16.1—3的液体扩散实验中,经过30日后硫酸铜溶液与清水的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在放置了5年后会互相渗入 很深。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
5.你认为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例支持你的结论吗?
6.你认为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例支持你的结论吗?
7、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
8、图16.1-5能说明什么?
9、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
10、结合P126图16.1-6理解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存在形式
【自学检测】
1. 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有 ;
⑵分子在不停的做 。
2. 扩散现象既可以在 发生,还可以在 中发生,也能够在 中发生。
3. 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街上烤臭豆腐的小摊,人们远远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 现象,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 ,说明分子的热运动跟 有关。
5. .建筑、装饰、装修等材料会散发甲醒、苯等有害气体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头号“健康杀手”。此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 .
6. 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
7. 铁棍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均选填“引力”、“斥力”)
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课前组内进行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将问题展示出来。
课 中 导 学 案
(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宁愿在尝试中失败,也不要在保守中沉默。)
(组内交流课前预习中的问题,小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
(二)合作探究:(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的。)
【实验1】<第一次实验>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沉到瓶底
<第二次实验>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16.1--2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温馨提示: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
【视频】
1、过了一会以后,第二次实验中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
2、既然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为什么在第二次实验中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会上升到上方的空气中,而使空气的颜色发生了改变?.
3原来颜色较深的二氧化氮气体为什么颜色变浅了? 。
4.这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实验2】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热水中,稍等一会儿整杯水颜色变成均匀的淡红色。
【实验3】:在分别盛有等量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滴入一滴墨水,比较两杯中墨水的扩散现象
【视频】
事例1:热水杯中加糖,整杯水很快变甜。
事例2:炒菜比腌菜咸的快。
1.请再举两个类似实例: 、 。
2.这些事例说明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结合图16.1—4扩散现象产生的示意图,你还能对分子的运动做出那些推测?
4.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4】教师按图16.1-6自制一个教具,建立物理模型,运用类比法,让学生了解分子之间什么时候表现为引力,什么时候表现为斥力。
【视频】
1、分子之间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同时存在的。那么,何时表现为引力,何时又表现为斥力呢?
2、“破镜难圆”说明:当相邻分子间相距很远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得__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____了。
(三)全班交流,精讲点拨
(交流、讨论实验探究中的结论。试验当中还发现哪些问题?相机点拨,深化理解)
(四)课堂小结,反思整合(留下你的感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五)达标测评,反馈提升:(知识的根是苦的,它的果实是甜的。)
1、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春天:春江水暖鸭先知 B.夏天:满架蔷薇一院香
C.秋天:数树深红出浅黄 D.冬天:纷纷暮雪下辕门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之间,不会发生在固体和液体之间
B.液体和气体分子问有间隙,固体分子间没有间隙
C.南极的冰山温度很低,没有内能 D.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3、下列现象中,与分子热运动有关的是:【 】
A.余音绕梁 B.尘土飞扬 C.人声鼎沸 D.花香扑鼻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B.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弹簧能够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5、铁棍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均选填“引力”、“斥力”)
6、用分子的知识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做饭时炊烟袅袅,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
B.一块金属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没有空隙
C.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D.房间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是由于分子做无规则的运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破镜难重圆”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只存在着排斥力
B.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大爆炸,爆炸引起宇宙膨胀
C.在空调房间吸烟时,会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这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D.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中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平常物体不带电课后延伸学案
8、“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请根据诗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⑴我们没有靠近花朵,就早已闻到了香味,这是为什么?
⑵闻到浓浓的花香,就可以判断气温突然变暖,为什么?
课后反思与升华:
八、教学反思
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效率的的重要策略。在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让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协调,音像媒体与教学内容一致,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点拨相间,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同步,教学评价与教学效果共生。通过口头和书面语言,视觉和听觉感官的有效整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热情,进而最大限度的达成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