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琴调试和培养出声有几个过程
作者:廖 波
一把较有一点档次的新琴买到以后,对于调试和培养十分重要。在调试和培养的实践中,有一点体会,具备一定功力的情况下,一般说来有几个过程
一、第一个过程是琴皮初现纹格。(约三个月,不松弦、不用音垫,第一把内外弦有音有量,第二把有音无量,第三把模糊,琴码周围约8—15个鳞格微开)
第二个过程是琴皮拉开。(约五个月,三个月后应首次松弦,加音垫,琴皮鳞片结合处有新鲜裂痕,出现啸音,偶伴沙音出现,显闷。第一、二把内外弦有音有量,第三把有音但量不足,共鸣提高,琴皮弹性增加明显,刺激琴筒)。
第三个过程是琴皮拉脱。(约六个月,应经常松弦,琴筒发音刺激琴杆、啸音、沙音、闷音减弱。在高把位内外弦有音有量,空弦音色优美,共鸣声显著。
第四个过程是鳞角翘起。(约四个月,整琴发出共振,内外空弦镂空声,高把位音通量足,手摸琴杆震手,天气变化时“流汗”,摸杆尖振动大,用耳听杆尖“嗡嗡”声出现,如是龙头琴,龙珠微动,紫檀木金丝和鬃眼很明显,若共振过剩,应考虑更换音垫。)
二、功夫不足或培养调试不当或拉琴时间短(每日不少于3小时)上述情况推迟出现。
三、打雷电闪天气拉琴效果尤为显著,一是有利琴皮振开,二是有利琴皮吸收空气、增加湿度。胡琴是有灵性的,有人把她看成是“集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我们暂不去讨论,但有一点我们都知道胡琴是要在一定的温度与湿度的条件下发音才明显。所以,平时要注意凉琴(打开琴盒,应松弦),温度在40度,又吹火风时不可拉琴,将琴放入盒中,置于地上,扯点地气,润润琴皮。
总之,胡琴是一种既怕潮湿又怕干燥的东西,培养和调试一把胡琴,是人文知识积累所发出的真正内涵,她有物理因素、气韵因素、心理因素和复杂的情感因素-------缺乏任何一种因素,给人的感觉是枯燥无味的
在练习的过程中,我觉得应该随时观察琴皮的变化。有一些问题,是根据自己的实践,得出的一些体会,不可能都是千篇一律。有的朋友对琴皮微妙变化的几个过程,没有细心地观察,只要自己每天细心地看一看自己的胡琴,会有新的发现。
(一)、第一过程的琴皮初现纹格是小格周围的皱纹,鳞格微开是指琴皮的纹路的变化,线条不直。
2、琴皮鳞片结合处指的是鳞角。
3、琴皮拉脱是指琴皮大部分鳞角处出现新鲜痕迹。琴皮透过灯光出现亮点,晚上用手电筒琴皮表面,从音窗观察新鲜痕迹,尤为明显。
4、鳞角翘起是指鳞皮与鳞皮之间结合处的角翘起来,用手摸感觉割手。
5、共振音出时,有过剩现象,这种音很散,以后根据各人调养经验和功力增加,再加上合理的选择胡琴配件,这音会慢慢集中。
6、如你的是一把高档新琴,更不能急于求成,要随时间、要随不断结累,才会培养一把新琴。
(二)、 我看拉胡琴的技术,技巧,技法,技巧的综合发挥,说其天说其地就是一个指尖的问题,有人说它是琴技的最高境界。
具备上述功夫是不够的。深层次的含意,恐怕是在于对人生酸·甜·苦·辣的感受与磨练加之生活的积累,加深对乐曲的情感的正确理解,音与音的点线设计,乐曲的强弱变化,弦律的自然流畅和气息的控制,达到一种“无我、忘我”的境界,达到一种意境。也有人说它是弓外功夫。这种功夫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们的追求和渴望,内心世界的抗争和控诉,美好与和谐的流露,在弦上的一种表现。也有人说它是琴技,思想感情的最高境界。酸楚和甜美,苦涩和火辣的韵味不出才怪,拉琴和调试培养胡琴,我觉得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缺一不可。
当然,我们业余琴者要去找这种感觉,恐怕也是在“心”的修炼吧!所以,在调试和培养新琴的过程中,除了训练自己的基本功,扎实基础外,更重要的还是来自实践中各方面知识的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