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言传身教的重要
中国是一个十分重视言传身教的国度。妇女从怀孕的第一天开始,按古文的记载,就要“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跛”;还要做到所谓“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即从身体、言语、意念三方面要保持内心的清静;另外在饮食上也有“割不正不食,不时不食”的宝贵经验。
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史中自来不乏父母言传身教的鲜活事例:欧阳修所著的《先妣事略》中记载着他独特的人生轨迹: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的生活的重担就完全落在了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欧阳修稍大后,郑氏就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他对读书的兴趣。欧阳修到了上学的年龄后,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由于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于是她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至日中而不息”,一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这就是被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欧阳修长大以后,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当欧阳修二十岁的时候,已经是当时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从一个一文不明的穷小子,到全国的文坛盟主,欧阳修在母亲的指导下完成了自己几乎完美的人生旅程。仔细观察欧阳修的发展轨迹,母亲在他的生命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父母言传身教对孩子的独特作用。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就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在他幼小的心灵当中留下深深的痕迹。有时候你一个无伤大雅的动作,一个无可厚非的习惯,都可能被孩子带进今后的生活,伴随他走完自己的人生旅途。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应该是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作为未成年人的孩子们,不仅是祖国的未来,更是民族的希望,所以早就有了“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论断。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从来都是不可小觑的。在一个嗜赌成性、玩世不恭的父亲和一个好吃懒做、自私自利的母亲组成的家庭里,孩子的成长环境是可想而知的。且不说孩子的学习无人过问,单单就孩子性格的形成来说便影响极大。其实,这样的例子在各种媒体上屡见不鲜。大量事实证明,有许多不良少年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都与他们最初所受到的家庭影响有着很深的渊源。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如此至理名言,每一个有责任心的父母都应切记于心。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发现不同的家庭类型往往有着不同的教育效果。如父母的文化素质、思想行为素质较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综合素质较高,比同龄人有更丰富的知识结构,在周围同学中有很高的威信和很强的号召力。这其中,父母的影响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般来说,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越好,他们的教育作用也就越大,也越受孩子的欢迎。由此可见,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基础。
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这里自然有孩子的责任,但主要是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没有建立良好的形象。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亲是离孩子最“近”的人,因此,要让孩子形成一个正确的道德标准,为人父母者就应该弃“墨”从“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从而使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在孩子的身上产生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