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预习课导学】预习任务:资料准备:论语十二则的相关文学常识。自主积累:将重点文言词汇摘抄至摘抄本上并加以记忆。自我感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论语十二章中所蕴含的哲理,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预习步骤:第一步:初读文本 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大声诵读把握节奏。(提示:1、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切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2、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3、对一些拿不准的
2、停顿,可以先翻译,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停顿,以此为参照,进行古文语句节奏的划分。)第二步:再读文本,体会情感:1、边读边结合资料助读、自己预习的成果以及平时的积累试着疏通文意,积累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词汇并尝试理解文章的内容。要了解文言文的常见句式,掌握文言句子的翻译原则。(提示:省略句翻译要补出省略的内容,倒装句翻译要按现代汉语习惯确定语序,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尽量保留原文句型,表达文意不走样等)。2、再次默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令你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语句和词语,并试着从字面义和语境义、主旨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翻译方法: 1、直、换、留、删、补、调2、借助工具书
3、、课下注释查阅字词义3、联系上下文疏通文意【探究课导学】学习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常识,积累“愠、说、罔、殆”等文言词汇,疏通文意。2、通过合作探究,反复诵读,领悟孔子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等方面富含哲理的话语。3、激情投入,阳光参与,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资料助读】作者及相关常识简介:一、走近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他的思想核心是“
4、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他整理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二、了解背景:关于“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儒家经典书籍。“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而“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三、文体知识: 我国先秦时期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论语。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
5、为主如庄子、孟子等,历史散文以记载史实为主如【自研自探导学】1、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词汇。教师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2、课文中哪些句子主要是写学习态度的、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你分别从中学到了什么?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知之者” “好之者”“乐之者”分别指什么样的人?孔子更为欣赏哪种人?为什么?拓展延伸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你认为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学好知识?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学习的名言?【互动程序及展示方案】1、两人小对子: 相互检查自研成果;对子间交流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2、小组互助: 组长主持组内的互动,重点交流内
6、容佳句赏析。3、任务分工明确各人的展示任务。围绕展示任务,参照展示方案,优化展示内容,分派展示任务,进行组内展示预演。4、展示方案1、要有“朗诵-解析-质疑对抗总结”等完流程。2、 讲解同学点评思路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力争进行必要的联系拓展,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记好笔记、大胆质疑。【归纳小结】1、给下列加点字体注音。论语( ) 省( ) 焉( ) 肱( ) 笃( )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不亦说乎 ( ) (2)博学而笃志(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论语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 )的言行。(B)1、给下列红色字体注音愠( )罔( )殆( )逾( )箪( ) 2、翻一下列句子。(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