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海上纪录片论坛:“纪录片、当代艺术与创造的摄影机”会议综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5445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海上纪录片论坛:“纪录片、当代艺术与创造的摄影机”会议综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海上纪录片论坛:“纪录片、当代艺术与创造的摄影机”会议综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海上纪录片论坛:“纪录片、当代艺术与创造的摄影机”会议综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媒介批评 第十五辑ME D I A C R I T I C I S M学术动态 海上纪录片论坛:“纪录片、当代艺术与创造的摄影机”会议综述贾恺范佳暄 年 月 日,两年一届,已经持续了十二年的海上纪录片论坛顺利落幕,今年主题为“纪录片、当代艺术与创造的摄影机”.多位知名导演、当代艺术家和理论学者试图探讨纪录片与当代艺术在近年来所呈现的碰撞、交融现象,探索未来纪录影像的创造性发展方向.本次论坛分为实践板块和理论板块:实践板块集中探讨纪录片/电影与当代艺术的关系;理论板块涉及与主题相关的图像学、论文电影、动画纪录片等领域.一、实践板块当代艺术对纪录片意味着什么?海上纪录片论坛召集人、主持人,同济大

2、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黎小锋认为,当代艺术本身是对艺术机制的疏离甚至悖反,对于一个纪录片人来说,当代艺术或许能让我们重新审视纪录片的文体 形式与语言规范,触发某种文体自觉、语言自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很难不对当代艺术心存好奇,甚至跃跃欲试.(一)当代艺术如何对电影/纪录片产生影响?第六代导演、编剧、制片人王超指出,香特尔阿克曼的 让娜迪尔曼名列今年 视与听 评选的影史第一,令人震惊.阿克曼的第一部电影 我的城市,那种长镜头凝视仪式的方式,来自她少年时期看的戈达尔电影 狂人迪埃罗 的触发.年阿克曼去了纽约并从当代艺术圈中 尤其是安迪沃霍尔那边 汲取了一种真正先锋派电影的,对于电影本身的这种革新意识

3、,那是当代艺术电影真正的本性.旅美艺术家、导演李消非以其作品 我是一群人 为例,展现了流水线上的众生态.这个作品作为纪录片曾在多个电影节上入围获奖,但在李消非头脑里,它的展示方式应该可以拆成七八个屏,这样的播放是体验性的,不存在主次关系,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对于李消非来说,他的作品是纪录片也好,当代艺术也好,他没有那么在意.当代艺术家、纪录片导演赵亮长期在当代录像艺术与传统纪录片之间切换,他认为,当代艺术即是具有自由民主概念的观念艺术.具有观念的作品是属于艺术家主体存在的佐证.应当先有理念,再去找寻或制造影像之论据.这就是赵亮所认为的论文电影.在论文电影里作者是企图模仿上帝的人,是主宰者和创

4、造者,这也是真正的艺术家的概念.相形之下,新闻和传统类型的狩猎式纪录片是依靠被拍摄对象的故事叙事也即影像叙事,在这里拍摄只是工具而已,作者是次要的,或从根本上讲是没有作者的.就李消非作品的多屏呈现,媒介批评 原主编,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蒋原伦指出,时间艺术由此转化成了空间艺术,或者说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艺术家情感介入,最后化为一种形式,就是用多屏方式来展现他所看到的对象.就赵亮导演所提出的,既然图像意义是不确定的,那么他就要有“限制歧义性”这一认识,蒋原伦认为,当代艺术就是宏大叙事的分化,是每个人的小叙事.一般来说,许多艺术家都在利用多义性,希望多义性带给观众更多感受.而赵亮限制

5、多义性,则是因为他要传达自己的独特想法和观念.海上纪录片论坛:“纪录片、当代艺术与创造的摄影机”会议综述 (二)纪录片与当代艺术的跨界如何达成?当代艺术家、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胡介鸣演示了他的作品 照相机里的故事,用了一个装置的概念,有点接近纪录片.他在新加坡实拍了两个人物.把他们生活当中两个不同的方面,用一台老式的,大概 年前的照相机展示出来.一个彩色的屏,是他们生活的一面;另外一面,通过老的黑白镜头,通过装置手段来表现时间跨度上的人.动画导演、艺术家雷磊提出,在电影院,因为情境的不同,观众的背景不同,他们的记忆不同,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同,他们会赋予图像不同的含义,而这种新的意义有可能变成电影

6、.他在 周末 项目里使用了大量家具,就是想看看,在电影院放映的时候,观众有没有可能赋予这些物体一些新的想象力,当代艺术家、纪录片导演晋江坦承,他的纪录短片 一天,本来就是为某个当代艺术展做的,只是后来盲打误撞,作为纪录片在电影节上传播.从剪辑角度来说,他希望观众能够看到被剪掉的那一部分,由此推导出被摄对象完整的生活,去体会他完整的一天甚至是一生.碎片与碎片之间所没有呈现的那一部分,或者被剪掉的部分,或者没有拍到的部分,是他更想让观众去感受或想象的.电影不管长短,都是窥一斑而知全豹.(三)朝向一种创造性工作电影导演、艺术家邱炯炯谈到,当代艺术对他目前的创作,最直接的一种触动,是以一种当代艺术的思

7、维,去消化艺术史.他认为就是用一种更具可能性和包容性的东西,或者“胃口更开”地去面对那种艺术史的东西,去重构那些东西.他坦言自己对素材无比珍惜,会反复进行重构,将同样的内容改变一种形式输出.剧场艺术家、导演李凝要求演员每天对着摄像机讲自己的梦境,条件严格:第一,不准说我梦到了;第二,尽量不用形容词;第三,要流畅讲述;第四,导演要离开摄像机.这样积累了好多素材,实现并保持了纪录影像的特质.这种具体方法会让讲述者拥有自我呈现的权利,而梦是一种重构的现实,它就是现实,因为当人物面对镜头讲述的时候,就会组合重构出一层新的现实,而这个现实又被记录了下来.纪录片导演、诗人丛峰认为,纪录电影由现实影像构成,

8、并构造出一种新 的影像现实,这自然不是纯粹由想象搭建起来的“虚构”,同样也不是简单的映射,不同于简单的就事论事的现实主义的现实.但纪录电影常常被当作某个局部现实的依附品,是被动的缩略式的呈现,是一种线性的从属于并且滞后于时间的遴选.而实构的方式与这种被动的方式截然相反,实构不但是主观的,而且首先是主动的.我们主动地对现实进行构造,而绝非被动地“纪录”和“静观”,它要作者通过发现、联想、假设、意象的对比等,以各种形式对现象和现实进行造影.实构是一种有机的行为和构造,并非胡乱的并置与拼凑.二、理论板块(一)当代世界图景中的影像:重审、激活影像的潜能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李洋以 图像何以行动

9、为题,认为图像已经充斥我们生活,重新建立我们与图像的关系,重审图像为何已经迫在眉睫.借鉴布雷德坎普的说法,类似于语言在不断诉说、不断命令之后,就会激活行动,“图像也能够在被观赏和触摸的时候,从隐藏的状态中跳跃到感觉、思考以及行动等外部行为的世界里”.另外,图像之所以会移动、会行动,就在于图像并不是孤立的、独自存在的,图像永远处于与其他图像的一种关系当中,正是此种关系赋予图像一种力量,一种具有自主性的自为的存在.这种关系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已经成为一条连续不断流动的信息河流.宽带就是图像的高速公路,它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流动,不断地行动.而正是在这样的流动与运动中,图像才能被赋予更高的价值.而影像行

10、动主义就是另一种让影像运动起来的典型方式.对于图像的行动力,电影艺术 主编、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谭政认为,这种理论视角意义非凡,尤其在今天的流媒体语境中,图像及影像已经深刻地参与到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的进程之中.它颠覆了将图像理解为封闭、被动、孤立、静态的传统观念,而是将其视作拥有丰厚、开放、具备广延性的空间的,与人及社会充满交互运动的事物.这种视角有力地解释了图像引动的一个个社会事件,勾勒了流媒体对于图像的深层传递和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动力性.海上纪录片论坛:“纪录片、当代艺术与创造的摄影机”会议综述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姜宇辉着眼于“后电影”概念,思考数字时代电影的未来与可能.他讨论

11、了在“后电影”语境下,电影与哲学结合的可能路径.在他看来,论文电影是后电影时代最具潜力的形式,是当代电影与哲学结合的最重要路径之一.他引用科里根的观点指出,论文电影并不仅仅是电影的一种类型,也不仅仅是电影史的一个阶段,它就是电影的本性.论文性作为电影媒介的本性,一直被压抑,直到进入到 后电影 时代,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公共网络,电影媒介的本性,即论文性才终于有可能被释放出来.他认为今天的电影应该回归哲学史的源头,让影像重新成为一种对话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风格,或者是导演的独白.它应该进入到今天的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一种积极的参与性的艺术形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文系副教授钱颖围绕着纪

12、录片的“在场”和纪录片的场域两个关键词展开,关注纪录片作为一种媒介,如何通过“在场”把不同的人、机构和社区聚集在一起形成场域,以及电影到底是如何镶嵌在各种其他的社会实践当中的,和实业、军工、科研这些有什么关联.她认为关键问题并不是“什么是电影”,而是要问“电影在哪儿”,“电影的时间”“地点”和“原因”,“电影做了什么”.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陈书焕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考察动画的纪录性,通过比较,她认为在动画与历史两个领域中,涉及几个关键词,比如记忆、经验和表达.对于动画所涉及的记忆和再现,或者纪录性问题则可以归纳到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范畴之内.所以,动画的纪录性是关于这个世界(t h ew

13、o r l d)和关于一个世界(aw o r l d)可能世界中的一个特定的世界 它们之间的一种贯通性.(二)聚焦纪录影像,通过具体导演或作品来反思语言、类型,以及交叉与跨界的可能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副教授蔡潇以v i g e o与反记忆建构 为题,从v i g e o这个由录像和地理拼贴的词语引出影像中历史与记忆的打碎与重构,通过三位导演的作品讨论了地理作为一种记忆和历史的建构,如何透过各自独特的语言方式,打碎传统镜像,从而完成某种超越与反思.她认为这些作品已经很难用真实、非真实等概念框架来理解,或许将其视作一种虚拟的美 学,考察它们和这个世界的图景之间的关系更为恰当.重要的不是得出

14、一个概念或结论,而是思考怎样抵达作为T h i n k i n g的电影和作为P h i l o s o p h y的电影等问题.纪录片导演、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周佳鹂从纪录片中大地被安放的姿态出发,将纪录片分为四种.第一种是从纪录片当中去感受、抓取大地的这个势能.第二种纪录片或摄影机与大地的关系是收集大地的尘埃.那是一种影像的拾荒.摄影师成为跟事件和尘埃并置在一起的视角,而非凌驾于事件之上的决定者.第三种关系就是在纪录片中模拟、想象一片全新的乌托邦土地.最后一种纪录片与大地的联结方式,就是向大地播撒种子,形成创作者和被摄对象的主体的流变.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影评人韩晓强聚焦戈达尔的

15、红色时代,认为“t r a c t”是最能描述他这一时期创作行为的词语.通过对t r a c t一词的辨析,勾勒出这种文体区别于论文电影、随笔的特质:将思想和行动综合在一起,又将电影创作乃至政治神学的诉求融合在一起,是电影媒介化的产物.其语言上的特点主要展现为:首先是声画分离,其次是对各种信息的频繁引用,再次是媒介景观,最后就是分段式结构.韩晓强认为戈达尔的t r a c t是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其精神与方法在当代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不断延续.海上纪录片论坛采取线上研讨的方式举办.论坛持续了整整一天,直面当前创作者与理论界普遍关切的问题,气氛热烈、紧张,有效促进了学界与业界的交流、碰撞与良性互动.主办单位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张艳丽做了致辞,电影艺术 主编谭政,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蒋原伦、贾恺等先后参与点评和主持,艺术广角 副主编牛寒婷,纪录片导演董钧、邹雪平、王秀岳及全国各地影视学者、从业人士逾三百人参加了研讨.(贾恺,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范佳暄,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级硕士研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