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伊犁民俗画——王蒙“在伊犁”系列小说价值重审.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4757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伊犁民俗画——王蒙“在伊犁”系列小说价值重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伊犁民俗画——王蒙“在伊犁”系列小说价值重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伊犁民俗画——王蒙“在伊犁”系列小说价值重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 15 期 11文学观察“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伊犁民俗画王蒙“在伊犁”系列小说价值重审白哈提古丽尼扎克王蒙在新疆伊犁的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伊犁”是王蒙创作的系列小说,集中展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巴彦岱镇多民族人民的民俗画面,同时通过“老王+主人公”的叙事模式,把自己贯穿于小说的始末,书写了伊犁多民族人民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语言文化,呈现出一种伊犁乡村独具的粗犷、瑰奇的色彩。这不仅加强了中国多民族的大团结,而且有利于伊犁多民族的民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地方传统文化走向全国。一、特殊的创作背景:王蒙的新疆体验与“系列小说”的纪实价值

2、王蒙于 1963 年赴新疆,“在伊犁”系列小说作为那一时期美好的回忆,是他文学思想成熟的开端。伊犁巴彦岱的劳动生活经历成为王蒙的创作素材,也是其长篇小说 这边风景故事的底色。“在伊犁”系列包括王蒙创作的与伊犁相关的八篇小说。这八篇小说虽然在形式上独立成篇,但是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故事互相参照、互为补充,形成了一个圆融的体系,在内容和思想上一脉相承,各个情节彼此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可以看作是一部以“在伊犁”为主题的长篇小说。王蒙把自己在伊犁的经历与伊犁人民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存在任何夸张说法、故事情节散漫、没有完整的结局,甚至没有故事主线,借用通俗语言真实记录,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小说有了一

3、种散文般的真实质地,从这个角度上也可以将其看成以“在伊犁”为主题的散文集。作者以“老王”的身份出现在作品中,再现了亲身经历或了解过的乡村社会生活,从而增加了作品的可信度和纪实度,同时更能反映出伊犁乡村人的普遍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这对了解多民族地区的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了解王蒙及其对新疆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传递出王蒙对新疆、对伊犁如故乡般的热爱与眷恋。二、伊犁民俗风情画建构“在伊犁”系列小说以民俗为内容,实质上是一种王蒙对伊犁的知识资源的开掘与探访。这不仅充分挖掘并认同伊犁多民族的民俗文化,在此基础上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解读价值,而且这种文化景观的集中展示强化了小说的乡土色彩、异质性和王蒙的独特

4、视角。“在伊犁”系列小说中描写了很多伊犁少数民族的饮食风情,表示了作者对新疆饮食文化的认同。伊犁人民嗜茶,以奶茶为主。小说中对茶的描写较多,而通过对饮茶细节的描绘,王蒙想展现的是特定时代伊犁农民的精神生活。如在 虚掩的土屋小院 一文中,作者写道:“伊犁维吾尔族人习惯吃面条、抓饭、馄饨、饺子、面片之类,叫作饭,吃馕喝茶虽然也可充饥,却不算吃饭,只算饮茶。”在小说中,饮食习惯的细节吸引了不太熟悉伊犁少数民族 文学艺术周刊12文学观察饮食文化的读者的关注,这些细节均以认真的态度和写实的笔法来完成,传递着王蒙对伊犁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尊重与认同。起居民俗是人类在居住方面的一种行为习俗和礼仪。王蒙到巴彦岱

5、镇,穆罕默德阿麦德的房子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从简单的房屋内部陈设描绘中,读者能体味到主人的认真打理,屋里的每一个细节都与他的性格息息相关。小细节凝聚着他对未来生活火热的追求和对娱乐生活的憧憬,使读者能够透过这些陈设的细节更深层次地挖掘人物的性格本质,透视其内心世界。在小说中,读者能看到:“两间房子虽然窄小,但很齐整。老式的天花板和地板分别漆着蓝漆和红漆,窗台低矮的窗户临街,窗外还有一层俄式雕花木窗扇,室内全部铺有印花羊毛毡,墙上挂着一块鲜艳夺目的库车地毯和一块绣有三潭印月西湖风光的丝织壁挂。室内各种物品充分利用空间,像搭积木一样堆砌在一起,巧妙、雕琢、雅气。”对于生活在都市的作家王蒙来说,

6、这些陈述不仅是对于新奇的、异域风情装饰的图景式描绘,更传递出了他对勤劳的少数民族人民长期以来流传下来的起居文化的认同,以及他对劳动人民的才华和智慧的欣赏。婚俗是民俗的重要内容,它作为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事项,主要表现在婚姻状态、礼仪等方面。在“在伊犁”系列小说中,王蒙通过塑造三类爱情/婚姻的人物形象来表达其对婚俗的思考。第一类是用金钱来衡量爱情/婚姻的观念,以玛依努尔的父亲为代表。在哦,穆罕默德阿麦德中,玛依努尔的父亲很明确地说,娶他的女儿没有一千五百块钱的聘礼和五十尺布的布票是不可能的,于是产生了玛依努尔第一次的爱情悲剧。父亲并未因女儿的悲剧改变自己的想法,而是又一次导致女儿选择逃婚。虽然在小

7、说中属于这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不是很多,但是从他们的爱情婚姻观念中,读者可以窥见当地婚姻习俗中现实与残酷交织的面向。第二类人物形象则践行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爱情观念,这类人物形象把纯洁的爱情看得很重要,把纯洁的爱情视为最神圣的存在。这类人物主要有马尔克、阿丽娅和艾莉曼等。第三类是一心追求纯洁的爱情,却因家庭经济原因无法拥抱纯粹的感情,因物质与爱情的矛盾而痛苦,进而引起读者同情的人物形象。哦,穆罕默德阿麦德中的穆罕默德阿麦德是典型案例。王蒙在作品中除了表现无奈的爱情/婚姻以外,还描写了一些自由的爱情,这些“自由的爱情”对于文本中传统的婚俗形成了反思的张力,表现了王蒙对于少数民族青年自由追求

8、爱情的美好祝福,将美好爱情的希望放在创作视野之中,鼓励年轻人努力创造自己的未来。语言民俗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俗事项,以语言文字为表达载体,承载着一个族群的历史和文化。王蒙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新疆少数民族语言维吾尔语,是他对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虽然王蒙用汉语来创作“在伊犁”系列小说,但其已经形成了非常神奇的少数民族思维方式,并把它用汉语来表现。这种颇具创造性的内部改造,将维吾尔语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融入汉语,使之呈现出奇特的美感,让我们不时看到维吾尔语中精辟的谚语和人民心中的诗句显示出的语言魅力,如:“穆罕默德阿麦德的母亲,各方面都好,就是鼻子太糟糕她老是流清鼻涕,她要是做饭,鼻涕就往面盆里、锅里、碗里

9、掉。”这个看似普通、笑话般的描述蕴含着王蒙对于朴实的人民语言的使用与认可。他不仅把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欣赏它本身所带的魅力。语言的习得为他赢得了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信任,使他能够更深地融入当地生活,理解当地人民的精神世界。衣着是一种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2023 年 15 期 13文学观察合呈现,具有功利性及审美性。它既满足人们生活的物质需求,也会满足精神需求。这不仅仅是穿着问题,而且与民俗和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具有深刻的文化含义。王蒙善于观察,并比较了解新疆少数民族穿着方面的习惯。如哦,穆罕默德阿麦德中的玛依努尔家庭条件较好,这从她妈妈戴首饰可以体现出来。“

10、玛依努尔举止大方,虽有头巾却常常把头发露在外面,裙子下面的腿也赤裸着一部分,一派城里人、中学生的气派。在农村,是没有哪个女人敢露出头发,露出腿来的。”王蒙笔下的这种农村妇女之间的穿着差异给我们展现了穿着的独特性。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伊犁”系列小说的时代价值在“在伊犁”系列小说中,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图景被王蒙以一种圆融的笔触呈现出来。小说中作者将大量的篇幅对准伊犁纯朴善良的少数民族同胞,充分展现了伊犁多民俗文化的多元化、丰富性的特点。可以说,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格局之下,中国的多民族传统文化需要大力推广,多民族文化和谐共处、齐头并进的文化图景将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增强

11、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王蒙怀想伊犁,伊犁拯救了王蒙,伊犁人民哺育了王蒙,伊犁的文化熏陶了王蒙,伊犁的经验让王蒙获得了创作上的新飞跃,他蕴藏于胸中的生活天地变得广阔而深厚。他身处伊犁时,并没有秉持着汉族知识分子文化中心主义的优越姿态,而是非常热情地扎根基层,拓展自身的思维,以宽厚与包容的心态拥抱少数民族的文化,乐于学习,并在学习中逐渐实现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在小说中,大到婚丧嫁娶、小到家里的物品摆设,作者观察细致,并通过精确恰当的语言还原了伊犁少数民族的真实生存状态,体现出王蒙对伊犁民俗文化的认同、推介和深挖。王蒙的经历与“在伊犁”系列小说的文本创作可以

12、给予今天的作者以更多的启示。现代的多元化的文学更需要开掘民俗风情相关素材的意义与价值,并以此渠道来拓展文学的传播力。“作家和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定义为:一方面,作家创作离不开对民俗文化素材的发掘和提炼;另一方面,民俗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民俗文学也离不开文学这一载体和表达形式。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王蒙将伊犁民俗风情很自然地穿插进文学作品中,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产生对伊犁这片神秘土地的憧憬和向往。四、结语“在伊犁”系列小说不仅是汉族作家描写伊犁少数民族生活的杰出小说,也是当代文学跨文化写作的杰出范例。通过解读“在伊犁”系列小说,一方面能使不同的读者群了解伊犁多种多样的民俗风情,充分体现出对新疆民俗文化、民俗文学表达范式的积极探索;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挖掘和探讨这些民俗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这不仅有利于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弘扬新疆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更有利于增强不同民族的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思想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营造多民族和谐共处的文化环境。作者简介 白哈提古丽尼扎克,女,维吾尔族,新疆乌鲁木齐人,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