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4年用心整理可直接打印三级心理咨询师综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8341417 上传时间:2025-02-10 格式:DOC 页数:115 大小:16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用心整理可直接打印三级心理咨询师综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2024年用心整理可直接打印三级心理咨询师综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笔记1 1、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一般心理学定义: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 3、普遍心理学的内容能够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4、认知: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言语、思维、想象等。 5、情绪和情感: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 6、意志:人的思维决议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7、需要: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应。 8、动机:推感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9、能力:是顺利有效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条件。 10、人格:(个性)批一个人区分于他人的,在不一样环境中一贯体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性的总和。 11、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领会):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一样阶段,因此属于心理过程。需要、动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能力,体现了人格的倾向性;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特性,它们都是人格的组成部分。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体现出来的。先有心理过程,而后逐渐形成了人格。人格形成以后,又会对心理过程具备制约的作用。 12、心理是脑的功效,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识记):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心理现象是伴随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又是伴随神经系统的不停发展和不停完善,才由初级不停发展到高级的。动植物和植物没有心理,只有有了神经系统的动物才有了心理。像步骤动物只有一条简单的神经索,它们只具备感觉的心理现象,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脊椎动物有了脊髓和大脑,它们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能够对事物外部的整体加以认识了;灵长类动物能够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有了思维的萌芽。只有到了人类,才有了思维,有了意识,人的心理是心剪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人的大脑是最复杂的物质,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从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阐明了心理是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活动的成果。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1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领会):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的。因此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客观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心理也是社会的产物,心理的反应不是镜子似的机械的反应,而是能动的反应。心理上大脑活动的成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因为心理是一个主观映象,这种主观映象能够是事物的形象,也能够是概念,甚至能够是体验,它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应当把心理和物质对立起来,不能混同,否则会犯唯心主义或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14、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体现出来(领会):心理是在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体现出来。 15、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 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领会):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当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 16、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7、学派的纷争代表人物(识记): 结构心理学派——冯特·铁钦钠——研究化学的措施研究心理学——内省的措施 行为主义学派——美·华生——环境决定论观点——抛开意识,探索刺激和反应(S-R)关系 格式塔心理学派——德·魏特海墨——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完形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美·詹姆士——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和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弗洛伊德——不但重视对意识的研究,并且开始了对无意识研究(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冲动,尤其是性冲动) 18、当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取向(领会): 人本主义心理学——美·罗杰斯·马斯洛——人格方面的研究——心理学的第三势力,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倡导充足发挥人的潜能 19、研究心理学的标准:1、客观性标准 2、辩证发展标准 3、理论联系实际标准 20、措施:1、观测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标、有计划地系统观测人的行为和活动,从中发觉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和措施。 2、调查法: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的对象提问,让他回答,通过对他的回答来分析了解他的心理活动的措施。口头-访谈问卷-回卷法 3、个案法:对某一被试者所做的多方面的深入详细研究。 4、试验法:主试者在严格控制条件的情况下,观测被试者的行为或活动探索客观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之间和因果联系的研究措施。 自变量:由试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刺激变量。 因变量:(研究者试图预测的行为):由自变量引起的被试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控制变量:除自变量之外的一切能够对被试者的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的客观条件。 例:研究不一样的对记忆效果影响的记忆 记忆措施——因变量 记忆效果——自变量 记忆材料、性别年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环境——控制变量 21、神经元及其功效 神经元的定义(识记):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效单位和营养单位。组成:细胞体、树突、轴突。 22、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效: 脑N:12对(有感觉的,有运动的,有混合的) 脊N:31对,分管颈部如下身体有关部位的感觉运动。 自主NS:(一般不受意识支配) 交感:唤醒有机体,调整有机体能量。 副交感: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平衡 23、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效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脊髓、脑干、间脑、小脑(识记): 中枢NS是指大量的NC集中的地区 脊髓大脑 中枢NS最低的中枢 外周NS的脊N胞体、组成 NF 脑干:脑的最古老部位 延脑 脑桥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等胜利活动的重要机构 中脑 延脑——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 脑桥——NF上下行的通道,也是联系大脑与小脑以及两个小脑半球之间的NF的通道 中脑——瞳孔反射和眼动的中枢 脑干网状结构——许多散在的N核团和上下行NF的交织组成是调整瞳孔与觉醒的N结构使集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间脑: 丘脑:控制睡眠和觉醒中起重要作用。 下丘脑:调整内脏器官和内分泌S的活动,激活情绪。 小脑: 保持身体平衡,调整担心度,实现没故意和不随意运动的机构。 24、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效(识记): 大脑 大脑皮层指外层聚集的N细胞体 大脑白质指内部是髓鞘化了的NF 几个裂缝 中央裂:把两个半球分开的裂缝  核裂:大脑与小脑分开  外侧裂:左右两侧的裂缝 25、大脑两半球功效的不对称性(领会):(称单侧化) 右利手 左半球:①言语功效占优势②概念形成③逻辑推理④数学运算等 右半球:①不需言语参加的②空间知觉③形象思维④音乐⑤美术⑥情绪体现⑦识别能力占优势 左利手 有的和右利手相反,有的则没有单侧化现象  若又利手的人左半球损伤,则言语功效障碍并且难以在右半球再建言语中枢 布洛卡区:左半球主管言语的区域——损伤——运动性失语(体现性失语) 法·布洛卡 割裂脑试验:右利手 左半球——言语功效优势美·斯佩里 右半秋——空间知觉优势 第二单元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内分泌系统、垂体腺、甲状腺(识记): (一)垂体腺:受丘脑控制 垂体前叶:影响生长速度、生长连续时间,并影响其他腺体活动。 垂体后叶:控制泌尿、血压,影响分娩,乳汁分泌。 (二)肾上腺 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素类固醇,对机体的生理平衡和情绪行为有重要影响。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与自主NS中交感NS活动所引起的现象类似。 26、兴奋和意志: 神经活动基本过程 兴奋:N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活动状态转为活动或较强状态。 抑制:N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强活动状态转为静息或较弱状态。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27、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机体在NS参加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规律性回答。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N通路。由感受器、传入N、反射中枢、传出N、效应器组成。 反馈:指反射活动的成果又返回传到N中枢,使N中枢及时取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调整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28、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具备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研究将无关刺激物与非条件刺激物多项结合后形成的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工具条件反射):斯金纳研究的对动物所进行的某种活动或操作的奖励。 29、第一信号系统:以直接作用于感感觉器官的、现实的、详细的刺激物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30、知觉的种类(识记)(领会):  物体知觉:对物体的知觉  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 1、对物体的知觉:  空间知觉:对物体大小、形状、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距离知觉(深度知觉):判断远近距离的知觉。 双眼视觉: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是判断远近的重要据。 相对运动时,近物移动快,远物移动慢;(立体电影,立体摄影。)  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次序性的反应。 生物钟: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外部行为节律性的变化。  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似动现象(动景现象)(/现象):物体在空间中并没位移。(电影、霓虹灯动感、路牌广告中画面变化)却被知觉为变动。 2、社会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外表、言谈、举止、表情。影响原因: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光圈效应)、定势效应、投射效应。  角色知觉:自我、他人、角色、人际  人际知觉:  自我知觉: 31、特殊的知觉现象: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不正确知觉。  几何图形错觉  形重错觉:等重的棉和铁。  方位错觉:飞行在海上易产生倒飞现象(不是幻觉)。  运动错觉:对比错觉,时间错觉。  幻觉:虚幻的,不正常的知觉,。“无中生有”、“无意想象”。 32、知觉与感觉的区分:  概念:①整体的反应;个别属性的反应。②多个感觉器官参加活动;个别感觉器官参加活动。影响原因:③受知识、经验的影响;受刺激物的性质影响。 表象的这种特性使它发挥了从知觉到思维的桥梁作用。还是思维的感性依托,它给想象提供情报素材。 33、记忆的定义(识记):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应。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人心剪发展的奠基石。 34、记忆的种类(领会):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的记忆。  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的事件的记忆。  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对语词概括的多个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35、记忆的过程(领会):  识记: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按目标性分 故意识记  无意识记  按了解性分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保持: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回忆: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  再认: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都有一个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 识记:是识记和保持的成果,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 保持:是识忆和回忆的中间步骤 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成果——通过回忆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查  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 永久性 暂时性 提笔忘字 德——艾宾浩斯对记忆进行试验和研究的创始人。  保持曲线:保持量与间隔时间关系是负加速度型曲线,速度先快后慢。 36、表象的定义:是对过感知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的过程,在头脑中出现的象也叫表象。 37、表象的作用:既有直观形象性,又具备一定的概括性。是人们积累感性知识的一个形式,又是从感知向思维过度的中间步骤,因为表象的直观形永性像知觉,概括性像思维。 38、认知心理学,记忆,人脑对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瞬时记忆(感觉回忆)(感觉登记): 外界刺激人的极短的时间一次展现后,信息在感觉遐想内迅速被登记和保存 特点:1、是外界刺激人的感觉后象的形式在感觉通道内的登记,具备鲜明的形象性。  2、瞬时记忆容量很大(9-20比特),保存时间很短,斯波林-部分报告法 3、若对此信息加以以注意,可转入短时记忆,否则消失。 短时记忆(领会):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出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特点:1、容量有限,一般在7±2,即5-9个项目,易受干扰,发生遗忘。  2、语言文字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即轻易记住的是语言文字的声音,而不是形象。  3、短时记忆的信息是目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可被意识到。  4、短时记忆的信息通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S。 长时记忆(领会):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展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特点:1、记忆的容量无论是信息的种类或数量都是无限的。  2、编码 语义编码:用语词对信息进行加工,按材料的意义加以组织的编码。 形象编码:以感觉映象形式对事物的意义进行的编码。  3、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假如不是故意回忆,人们是意识不到的。  4、和时记忆力的的遗忘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导致的。  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  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 39、思维的定义(识记): 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应,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间接性: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甚至根本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客观事物进行反应,还包括人能对没发生的事物作出预见。  概括性: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40、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领会): 基本过程:分析: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的过程。  综合: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详细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又是思维两个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方面。  抽象: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和特性。  概括:把抽取出的共同属性和特性结合一起的过程,概括得出概念。  比较:对事物进行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不一样点之间的关系的过程。  分类:把具备共同点的事物归为一类的过程。 41、需要的层次理论(识记)(领会):美·马斯洛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 42、动机(识记)(领会)、内驱力、诱因和情绪也都可激发活动的动机(领会)。 1、 定义: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动机:需要、内驱力、诱因、情绪。 2、种类: (1)生理性动机(驱力或内驱力):(吃饭、穿衣、休息、休息性欲)由机体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  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权利动机、人口兴趣、兴趣)以人类的社会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 (2)原始动机:生而具备,以人的本能为基础的动机。 习得动机:通过学习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动机,即后天取得的动机。 (3)故意动机: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活动动机及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的目标的动机。 无意动机:没故意识到或清楚的意识到的动机。 定势:指人的一个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它对人的意识、记忆、思维、行为、态度都会起到重要作用(知觉的定势作用、思维的定势作用) (4) 内在动机: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而学习) 外在动机: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动机(为获奖而学习)  思维习惯定势作用:你以为某学生好,评分时,自己不自觉地给他高分。  知觉的定势作用:把13放在数字里读13,放在英文字母里读B 43、情绪和情感的定义(识记)(领会) 1、定义: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与主题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 情绪、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个心理活动,反应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绪、情感是一个主观感受,或者是一个内心的体验。(不一样与认识过程,因为认识过程是以形象和概念的形式来反应外界事物。) 情绪、情感有其外部体现形式,即人的表情(面部表情是判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重要标志。) 情绪、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 2、二者的区分和联系:  情绪是感情反应的过程,是脑的活动过程(人、动物、)  情感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具备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被用来描述具备深刻而稳定的社会主义的感情。  感情: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为区分于认识过程)  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的过程和同一的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一样的方面。 44、情绪理论:  (1)情绪的外周理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强调:情绪和植物性NS活动的关系。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 美-詹姆斯: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先有身体上的变化,对变化的知觉才是情趣。 (因为哭才愁,因为动手打了才生气,因为发斗才胆怯) 丹麦-兰格:强调血液系统的变化和情绪发生的关系。 植物N支配作用↑→血管扩张,产生愉快情绪。 植物N活动↓→血管收缩,器官痉挛,产生恐怖情绪。 (2)情绪的丘脑理论(识记)(领会): 美-坎农:情绪的生理机制在中枢NS的丘脑。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向上传大脑皮层,引起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NS引起生理变化。 故: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 (3)、情绪的认知理论: 美-沙赫特:情绪的产生是由外部环境刺激 机体的生理变化 对外部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成果 而认知过程又起决定作用(辛格) (4)、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直接把情绪看作动机,情绪正起着放大心理过程的作用。不但如此,情绪自身能够离开内驱力的信号而起到动机的作用。 伊扎德:情绪的主观成份即体验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提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还以为:情绪是新皮质发展的产物,随新皮质体积的增加和功效分化使情绪具备多个大样的适应功效。也只有这么,情绪在生存和适应中才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45、什么是情绪和情感的纬度的两极性 情绪情感变化的纬度(识记)(领会):指对情绪、情感所固有的特性的度量。 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每一个特性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特性的状态。 动力性:赠力,减力; 激动度:激动,安静; 强度:强,若; 担心度:担心,轻松。 担心程度依赖与 情景的紧迫程度 个体的心理准备 应变能力 46情绪的内容来分-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识记): 47、从情绪的状态来分-心境、激情和应激(识记): 情绪分类 从内容分 基本情绪:情绪基本形式:愉快、生气、悲痛、恐惧。 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一样组合派生出来的:敌意、焦虑。  从状态分 心境(心情):一个薄弱、持久而具备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激情:一个强烈、暴发式的、保持时间短的情绪体验状态。具备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体现。积极,悲观。人的认识范围变的狭窄,分析能力、自控能力减少。 应激:出现突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担心的情绪状态。 48、情感的种类-种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识记):  道德感:按一定的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美感:按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自然界、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品所产生的主观体验。美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主客观的对立统一。  理智感: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对将来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认知的兴趣。在处理问题时体现出的怀疑、自信、诧异。处理问题时的喜悦都是理智感) 49、什么是意志 意志的定义(识记)、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领会): 50、意志行为的基本阶段 准备阶段: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识记)(领会)、执行阶段(识记)(领会): 1、定义:故意识地确立目标,调整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基本阶段: 准备阶段:确立目标是意志行动的前提,会遇到冲突。 执行阶段:既要坚定地执行既定的计划,又要抑制那些妨碍达成既定目标的动机和行为。不停审阅自己的计划,及时修正计划。 51、人格的心理特性 能力: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的一个心理特性。 气质:表目前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动力特点方面的心理特性。 性格:表目前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性。 52、气质定义:心理活动表目前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性。 一个人言谈举止的灵敏性 注意力集中的程度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的体现。 思维的灵活性 情绪产生的快慢、强弱程度 情绪的稳定性和变化的速度 意志努力的强度 53、气质类型学说(领会): 古希腊·希波克拉特·四种体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1、体液说:希波克拉特:朴素唯物主义、人体内有四种体液 黄胆汁-胆汁质,血液-多血质,黏液-黏液度,黑胆汁-抑郁质 2、体型说:德·克雷奇米尔 躁狂抑郁症-矮胖型 精神分裂症-瘦弱型-瘦弱型/强壮型/发育异常型 以为:正常人与精神病人只有量的区分,没有质的区分。 美·谢尔顿 人的体型由胚叶决定。 斯蒂文斯· 胎儿的胚叶发育状已经决定了他的气质类型。 3、血型说:日·古川竹三:  A型:悲观保守,焦虑多疑,冷静,缺乏果断,富于情感。  B型:积极进取,灵活好动,善交际,爱说寡信,多管闲事。  O型:大胆好胜,自信,意志坚强,爱支配人。  AB型:外表象B血型人,内在却象A血型人 2、 激素说:美·伯曼  甲状腺型: 过多:精神饱满,意志坚强,感知灵敏  不足:迟缓、冷淡、痴呆、被动  垂体腺型:智慧、聪明  肾上腺型:易激动  性腺型:性别角色突出 54、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领会) 1、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抑制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特性:强度、平衡型、灵活性 神经活动的广度:指NC能接收的刺激的强弱程度以及NC持久工作的能力。 神通过程的平衡型:指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的力量是否平衡。 神通过程的灵活性:指兴奋和抑制的两种过程的相互转化的难易程度,有灵活不灵活之分。 2、高级N活动类型: 两种基本过程的三个特性之间不一样组合,理论上12种活动类型。 3、气质的特性:感受性、耐受型、反应的灵敏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指向性。 4、气质类型的外在体现(识记): (1) 胆汁质:N过程的特性是强但不平衡,感受性第一,耐受性高。显得:精力旺盛,行为外向,直爽热情,情绪兴奋性高,但心理变化强烈,脾气急躁,难于自我抑制。 (2) 多血质:N过程的特性是强、平衡、灵活。感受性第一,耐受性高。活泼好动,言语行动灵敏,反应速度,注意转移的速度都较快,气质外向。轻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善交际,不怯生,易接收新事物。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3) 抑郁质:N过程的特性是:弱、并且兴奋过程更弱,感受性高,耐受性低。多疑多虑,内心体验深刻,行为极端内向,敏感机智,胆小,孤僻,寡欢,爱独处,不爱交往,做事仔细仔细,动作迟缓,防御反应明显。 (4) 黏液质:N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但不灵活、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头脑清醒,做事有条不稳,踏踏实实,易循规蹈矩,注意力集中,稳定性强,不善言谈,交际适度。 55怎样看待气质类型: (1)、气质的稳定性和可素性 (2)、气质的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低,但影响工作效率。 (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性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5)、气质类型影响健康 56、性格:是一个人在对显示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格特性。 态度:是一个人对任务或思想概念的一个反应倾向性。它是后天生活中习得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原因组成。 气质:更多体现了人的生物属性 性格:更多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 个体之间的性格差异,核心是:性格差异。  前苏联:强调气质、性格间的性质不一样。都把气质、性格当作是人格的组成部分。  西方:更多看到它们在行为中的融合。 57、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上述特性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有机组成一个整体,并不是相互分离的,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的组合。常常是在不一样场所会显露出一个人性格的不一样侧面、韧性、统一性。 58、人格理论(应用)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相互交织,形成有机整体。 本我——原始的人 自我——现实的人 超我——道德的人 2、容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指向内部,也能够指向外部,指向内部叫内向;指向外部叫外向,每个人都有内向和外向两种特性,依照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占优势,可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 3、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把物质看作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也是评价人格的基本单位。 分为: 共同物质:同一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人所独有的特质,它代表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 首要特质:影响个体多方面行为的特质,最经典,最具概括性,在人格结构中处在支配地位。 中心特质:决定一个人的一类行为而不是所有,一个人身上5-10个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在特殊场所下才体现出来的个体某些不太重要的。 4、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原因分析法:提出一个基于人格特质理论模型。  表面特质:通过外部行为体现出来,能够观测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那些对人的行为具备决定作用的特质。 5、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的维度理论: 两个维度 内外向:  情绪的稳定性:坐标轴、直角坐标系、四个象限,四种不一样类型的人格。 主张:特性群,类型 实际上把人格的类型模式和特质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使人格的描述愈加全面,愈加系统,更具层次性。 (艾森克、巴甫洛夫的理论都支持了希波克的两种气质类型。)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笔记2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象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有关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强调以习惯来解释人类行为。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原因的研究。 2、社会行为(领会) 勒温提出知名的公式:B=f(P,E)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识记) 1).微观的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 2).中观的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气氛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 3).宏观的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性、国民性等。 4、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识记) 1)、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 1.时间: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2.特点:依照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3.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 1.时间: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2.特点:对社会经验描述分析重要在欧洲进行 3.要点:(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a.拉扎鲁斯《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 b.谢夫勒以当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 c.冯特《民族心理学》,被誉为“当代心理学之父”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a.塔尔德《模仿律》 b.迪尔凯姆《社会学措施的规则》 c.列朋《群众心理学》,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 论发展的顶峰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孤单《社会心理学导论》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费洛伊德——理论基础是潜意识,性本能和本我、自 及超我的人格理论。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幻觉的将来》、《文明及其不满》等。 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 1.时间:20世纪代开始 2.特点:(1)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 (2)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 (3)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3.要点:(1)实证措施: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德国的莫德 (2)试验措施:a.奥尔波特:提出社会促进的概念,《社会心理学》 b.墨菲夫妇:《试验社会心理学》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知名的社会心理学试验 (4)二战后的特性:a.研究领域拓宽,包括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 b.理论向多元化发展,并提出新的理论解释与预测行为 c.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5)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5、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照的标准(识记) 1).客观性标准 2).系统性标准 3).理论结合实际标准 4).伦理标准 6、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措施 1.观测法(应用)(领会) (1)自然观测:特点:对所观测的行为尽也许少地干预。自然观测试所有研究措施的基础 (2)参加观测:特点:因为身临其境,观测者也许取得较多的“内部”信息。采取参加观测时应尽也许减少观测者与被观测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负面影响。 2.调查法(亦称问询法)(应用) (1)访谈法:特点:a.访谈者必须在双方人际沟通中取得信任,使被访者积极配合 b.具备特点的目标性和一套访谈提纲设计、编制与实行的标准 分类:a.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 b.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访谈过程与技巧:a.准备工作 b.接近被访谈者 c.应对拒绝的技巧 d.谈话与提问技巧 e.追问技巧 (2)问卷法:特点:a.标准化程度较高 b.收效快 类型:a.结构问卷与无结构问卷 b.发送问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 结构:题目、序言、指引语、问题及答案、计算机编码、调查实行统计、 结束语 3.档案研究法 (1)优点:对研究对象心理干扰小,适合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和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 (2)缺陷:工作量大,费时费劲 4.试验法 (1)基本概念:a.自变量:研究者选择、控制的变量。多指能影响、决定及变化行为的客观原因。如: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动机、态度等 b.因变量:跟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多指被试者的心理反应与行为 c.信度、效度等 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 7、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 (1)定义: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行为的学说叫社会学习论。行为主义重要的理论假设是:先前的学习对目前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2)简史:a.行为主义早期的代表:俄国的巴甫洛夫,美国的沃森 b.发展了行为主义:赫尔、斯金纳 c.用学习的标准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米勒、多拉德 d.提出社会学习论:班杜拉、沃尔斯特 (3)学习机制:a.联想:古典条件反射 b.强化:行为后的奖赏(正强化)与处罚(负强化)作为强化,能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重复出现 (4)观测学习:a.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8、社会化概念(识记) 社会化包括社会及个体两个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组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组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老式观点以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当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毕生,即终生社会化。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小朋友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9、再社会化(识记) 因为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组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10、社会化的内容(识记) (1)教诲社会组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诲社会组员遵守社会规范 (3)教诲社会组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 (4)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组员,使每个社会组员都取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 11、社会化的条件(识记)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收社会化最佳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2)人类具备超越本能的能力。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也许性 12、社会化的载体(识记) (1)家庭: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取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会化的核心时期。 (2)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学校还具备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老式。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3)大众传输媒介: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 (4)参考群体: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考标准的群体。特点是,个体能够不具备这个群体的组员资格,但这个群体却能为个体提供行为空间。参考群体的作用是规范和比较,前者向个体提供指引行为的参考框架,后者则向个体提供自我判断的标准。 13、政治社会化 (1)个体学会接收和采取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有对应的态度和行为。 (2)目标:将个体培养成一个合格公民,使之效力于本社会制度。 (3)核心内容: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 (4)爱国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a.国家形象阶段 b.抽象国家观念阶段 c.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14、道德社会化(领会) (1)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 (2)三个方面:a.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份。皮亚杰以为,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 b.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形式是直觉的体验,形象的体验,深层次的体验。内容是爱国情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正义感等。 c.道德行为: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高水平的道德行为来自道德习惯的养成。 15、性别角色社会化 (1)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2)有关描述:a.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异 b.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性方面的差异 c.性别角色:表示男女在社会行为方式的差异 (3)a.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的机制实现的 b.小朋友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和社会从多方面强化了男女两性的角色差异 16、语言社会化 (1)个体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所有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17、社会角色的概念(识记) (1)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对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2)米德使用社会角色来阐明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这个概念有利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3)角色理论是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解释个体行为并研究其中规律 18、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医师/药师资料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