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世纪40年代“中研院”史语所学人群体的国族建构尝试——以凌纯声、芮逸夫的主张为中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3517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40年代“中研院”史语所学人群体的国族建构尝试——以凌纯声、芮逸夫的主张为中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世纪40年代“中研院”史语所学人群体的国族建构尝试——以凌纯声、芮逸夫的主张为中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世纪40年代“中研院”史语所学人群体的国族建构尝试——以凌纯声、芮逸夫的主张为中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世纪 年代“中研院”史语所学人群体的 国族建构尝试以凌 纯声、芮逸夫的主张为中心刘波儿摘要:年,顾颉刚提出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主 张在政、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继而成为论述国家一体性的主流思路。世纪年代以后,在团结抗战的时代需要面前,凌纯声、芮逸夫开始转变研究取径,努力在这一主流思路下论证中华民族国家的内部结构问题。他们希望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群体能够在保留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走向现代化,呈现出一种和而不同的状态,事 实上提出了多元并存、共荣共生的民族理论新设想,为中国民族理论逐渐摆脱西方“民族国家”模式,走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准备了条件,他们所指出的“凝聚核心”问题在今天的民族史观建设

2、上仍然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尽管相关讨论并未形成完整理论、一些思考也未见全面,但这段荆榛满目的过往仍然是近代中国民族理论建设的重要一步。关键词:凌纯声;芮逸夫;中华民族共同体;同化;汉化引子世纪年代以来,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把历史学看成是重建民族国家的认同基础,成了相当普遍的共识”,史学特别是民族史在时代脉搏中体现出它 构建团结统一国家的重大意义。于是,通过梳理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发展与演变进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提供合理性解释成为史学工作者们的共识。从年后,密集出版的数本中国民族史的写作思路看,无不遵从了上述研究取径。吕思勉认为,汉族“人口最多,开明最早,文化最高,自然为立国之主体,而

3、为他族所仰望”。?因此,“要研究中国民族的演进,第一步,便须考究中国本部地方的民族,如何与汉族相同化”。?王桐龄提出中国各文化群体经过了几千年的融合交流,实际早已经成为以汉族为主体的血缘混合体。各民族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 年基 金项目“民国时期民族学界的多元一体理论构建研究:以西南地区为视角”();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民国时期南京学界的西南民族问题研究”();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开放课题“道路自信: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早期探索研究”()阶段性成果。葛 兆光新史学之后 年的中国历史学界,历史研究 年第期。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世界书局,年。载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两种,上海 古籍

4、出版社,年,第页。吕思勉中国民族演进史,亚细亚书局,年;载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两种,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 页。世纪 年代“中研院”史语所学人群体的国族建构 尝试“皆全部或一大部分融合于汉族血统中,为中国民族组成之主要分子”。林惠祥认为,“今日之汉族所含成分尽有匈奴、肃慎、东胡、突厥等故今日之汉族实为各族所共同构成”,“中国诸民族除特别情形者,今后之大势,似日趋于汉化一途”。宋文炳则将历史上中华民族的融合过程比喻为“水波的一起一伏”,围绕各族与汉族的互助史迹展开论述,阐释“中华民族历代同化的演进”。?年,在傅斯年的启发下,顾颉刚提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的主 张,他沿着之前民族史讨论的思路,进一步指

5、出中国历史上各族类群体间的血统、文化差异早已在长期的混融交流中消弭,“中国之内决没有五大民族和许多小民族,中国人也没有分为若干种族的必要”,?以此因应“民族国家”理论,将学术话语与现实政治 相勾连,证明中华民族的一体性与团结抗战的必要性。顾颉刚的主 张不仅代表了世纪年代史学研究的整体风向,还将由“汉族中心论”引发的民族主义情绪推高至新的顶点。在现实政治需要面前,这一表述模式迅速得到各方支持。白寿彝指出:“中国史学家的责任,应该是以中华民族是一个为我们的新的本国史的一个重要观点,应该是从真的史料上写成一部伟大的书来证实这个观念。”马毅认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历史的演进,本已融合而成为整个的民族我

6、们中华民族乃是各民族糅合抟聚合一炉而治之以成的一大民族。”政界也迅速作出反应,时任教育部主任秘书的张廷休作再论夷汉同源一文,强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同源的一个民族,夷汉本是一家。年,行政部下达第号训令,指出,为泯除民族界限、防止民族分化,禁止下辖机关滥用少数民族名称,主张以地域名指称少数民族群体。?蒋介石的“宗族论”出炉之后,“中华民族是一个”主 张更是获得了一种 宰制性的地位,成为解释民族与国家关系问题的范本。可以说,世纪年代末年代初,“中华民族是一个”主张所代表的共同体论证模式已经成为政学两界论述中华民族国家一体性的主流思路。然而,这一主张却让身为傅斯年直接下属的凌纯声与 芮逸夫二人陷人两

7、难的境地。自年法国学成归来,凌纯声便进人“中央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研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担任专任研究员,很快成为当时国 内为数不多的民族问题专 家之一。一年后,他结识了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编目的芮逸夫,芮氏在语言方面的专长对凌纯声的调查工作颇 有 助益,凌纯声便推荐他进人民族学组任助理研究员,同时师从赵元任学习语言学。此后数年间,凌、芮二人共同赴湘 西地区调查苗族、浙江丽水调查畲民、参王桐 龄中国民族史序,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 任公司,年,第页。林惠祥中国民族史,上海书店出版社,年,第 页。宋文炳中国民族史,中华书局,年,第页。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益世报?边疆周 刊第期,年月日。载顾

8、颉刚顾颉刚全集第册宝树园文存卷,中华书局,年,第 页。白寿彝先生来函及颉刚按,益世报?边疆周 刊第十六期,年月日,载顾颉刚顾颉刚全集第册宝树园文存卷,中华书局,年,第 页。马毅坚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信念,碧湖年第 期。奉令以后对于苗蛮摇猓猹以及少数民族等名称禁止滥用饬遵照训令 直辖各机关,内政公报年月 日。王明珂国族边缘、边界与变迁:两个近代中国边疆民族考察的例子,新史学卷期。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四十三辑)加滇緬边界界务 勘测工作,并对边境少数民族进行考察,形 成了紧密的学 术共同体。年,又双双随民族学组转 隶于史语所,从此成为所中长期稳 定的研究力量,可谓“中研院”民族学研究的代表

9、性人物。然而,面对所长傅斯年提议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主 张,他们 却 失语了,显然这一主 张与他们所接受的西方民族学学术训 练存在学理上的违和。那么,该如何处理舶来的民族学与中国实践场域之间的方枘圆凿呢?这无疑是一段困顿的过往,却也是近代民族学界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的重要历程。目前学界对这段退藏的历史的讨论尚不多见。本文拟以凌纯声、芮逸夫等“中研院”史语所学人对在中华民族内部结构问题上观点的转变为视角,观察近代中国民族学界“在国族主义下滋长,并贡献于中国 国族建构”?的理论探索道路并试图揭示其与主流学界的差异性思路。一、从“未能同化”到“夷汉同源”:凌纯声关于“中华民族”解说的嬗变年,凌

10、纯声委婉地批评了孙中 山的民族定义,他认为“孙中 山先生所下民族的定义,谓由血统相同,生活相同,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相同的人民结合在一起,把先天的血统,特别注重,其实后天的生活问题,更是民族构成的重要部分。生活问题发生时,则民族问题亦随之而发生矣,由民族问题之产生与引起民族之自觉,才发生民族主义”,因此“国家与民族是不相同的,国家的对象是政治,民族的对象是生活,一个民族可自由组织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一个国家亦可以包含数个民族在内”。显然,在他看来,单一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都是符合学理的国家组织形态。年,他进一步廓清了 中国为 多民族国家的认知,不仅指出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是否 为土著抑自他处迁来

11、,至今尚未 有定论”,而且观察到“蛮汉两族自有史以来即相接触,历数千年来而尚未 能同化于汉族”,“两族相处虽久,其不同化也如 故”。?比如苗族,“苗人之物质生活,如衣食住行,虽有与汉人同化之处,然保存苗族之特点尚多,尤以妇女之服饰为显著。精神生活,如宗教音乐鼓舞艺术等,尚存其本来面目,受汉化极少”。“在汉苗 杂处之地,能操汉语者不少,然在深山穷谷之苗民,则完全说苗语。”此后他索性在与“汉民族”对等的意义上使用了“非汉民族”一词来指代南方的少数文化群体,指出:“有许多在边界上的非汉民族,接受了 中国文化,就成为中国人。否则今日为中国人,明日也许就变成外国人。”?因此,他提出应大力发展边疆教王传曾

12、分析杨成志在“中华民族是一个”提出后保 持沉默原因,认为其中的人事因素尤为明显,但未提及凌纯声与芮逸夫的情况。王传学术与政治:“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与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年第期。王明珂川西民俗调查记录 导读,载王铭 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年,第 页。凌纯声民族主义与民族学,国立劳动大学周 刊 年月日。凌纯声摇民造反,时代公论(南京)第期,年。凌纯声“中央研究院”凌纯声谈视察苗疆经过,国立北平图书馆读书月刊第卷第期,年。凌纯声边疆归来,正论第期,年。世纪 年代“中研院”史语所学人群体的国族建构 尝试育,并乐观地表示“自中 山先生提倡三民主义,列民族主义于三

13、民主义之首,民族二字始引起国人的注意,而民族学的研究,在中国亦应运而发达”。年,他又在唐代云南的乌蛮 与白蛮考中使用了“云南民族”“摆夷民族”的提法。可以说,这一时期,凌纯声对南方少数文化群体的“民族”身份并没有 疑 虑,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认识是十分清晰的。年月,“中华民族是一个”主 张提出后,张廷休批评一些学者在进行西南苗夷问题研究时,“陷于根本错误之处,就是将苗夷认为是汉族以外的民族”,且研究此类问题时“喜滥用民族二字,什么苗傜民族、摆夷民族、甚至最近有一部份人好立新名,正在提倡研究什么云南民族”。?般认为,张廷休的批评是针对吴文藻等人在云南的工作。但对于同样作此表述的凌纯声,这显然

14、亦是一个警醒。或许是感受到了主流政、学界对“民族”一词的戒备心理,在年底定稿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中,?凌纯声与 芮逸夫对苗汉关系 的描述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在不厌其烦地描述了苗族各种仪式活动的具体细节,以试图“聚焦于展示和挖掘 湘 西苗族文化的这种苗性和他性”?的同时,他们也反复对苗汉两族的历史来源、经济活动、衣饰特点、婚丧礼仪、宗教习俗做出同源论证,认为“今日湘 西苗族的物质文化,大多已受汉族的同化,是无待 言”。以至于有后世学者认为两位作者不仅存在对苗文化的误解,还暴露了“帝国”立场,?显示出“在其关于民族与边疆问题的论述中更倾向于主张中央集权”。?到了 年,这种态度的转变更为明显。与在湘 西

15、苗族调查报告中称苗人为“苗族”不同,此时的凌纯声不仅以“群”或“民”的称呼代替了“民族”,称“西南文化的六群,除藏番群外余多 涵化甚速,近年来多数夷民能操汉语,生活习惯亦多同于汉俗”,还悄然删去了“民族学”的提法,代之以“边疆民族文化”,将自己之前的言论修正为“自国父创立三民主义,列民族主义于三民主义之首,民族二字始引起国人的注 意,而边疆民族文化的研究,在国 内亦应运而发达”。?他否认西南地区存在“民族问题”,认为“其在政治上可说是已不成问题,今之好言西南民族问题者,盖不明了真相,或别有用心,有如暹罗人一类的宣传西南为其失地,故逞其阴谋而已”。他强调:?如夷汉同源之说,昔视为无稽之谈,今已有

16、科学 的根据,证明夷汉等为同宗异支凌纯声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民族学研究集刊第期,年。张廷休再论夷汉同源,西南边疆第期,年月。参见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序 言,民族出版社,年,第页。王建民、麻三山导读,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民族出版社,年,第页。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民族出版社,年,第页。张兆和著,李菲译从“他者描写”到“自我表述”民国时期石启贵关于湘西苗族身份的探 索与实践,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年第期。王铭铭民族学与社会学之战及其终结?位人类学家的札记与评论,思想战线 年第期。凌纯声中国边疆文化(上),边政公论第卷第、期,年。凌纯声中国边疆文化(下),边政公论第卷第、

17、期,年。凌纯声中国边疆文化(上),边政公论第卷第、期,年。?凌纯声中国边疆文化(下),边政公论第卷第、期,年。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四十三辑)苘逸夫中华国族的支派及其分布,载中国民族学会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年,第页。苘逸夫中华国族的支派及其分布,载中国民族学会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年,第页。苘逸夫中华国族解,载中国民族及其文化论稿上册,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年,第页。的兄弟,又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四万五千万的人民,分布在一千一百六十万八千八百方公里的本土及地球上海水所到之处。我民族生存时间之长,所占空间之广,人口数量之钜,文化之统一,古今中外,世无其匹。但今知此伟大民族的形成,并非仅恃所 谓汉

18、族的独自发展,实由边疆各族的涵化加入,日渐扩大,共存共荣,始克蔚成今曰之大观。且也,五千年来,世上不知已有多少民族相继的兴亡盛衰,惟 我中华民族至今一系相承,确立宇宙之间,且能欣欣向荣,进步无疆,今亦知此由于国族与边疆各族血统的混合,不断的创造新生命,使我民族日在生长,历久而未尝衰老。所 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此之谓,于今犹然。此皆近年来研究边疆文 化所得的已知事实。故今中国边疆的重要,不仅边地资源为国家生命线,而边疆民族尤为国族的新生命。且边民 乃我同宗兄弟,至今流落在化外者,圣应加以教养,使其能得归 宗入族,早日实现国父的国内民族一律平等之遗教。二、芮逸夫与逐渐消失的“多民族”讨论

19、相较于科班出身的凌纯声,芮逸夫在 年后方进人学术创作的活跃期。年,他在中华国族的支派及其分布(以下简称支派)一文中,一面强调“构成我们国族的因素大体是相同的”,一面指出,但是“由于地理及其他环境的不同,自然而然的发生不少差异”。在他看来:“中华民族是整个的这个口号,当然是没有可以非议的。但在学术上却不妨分成若干支派来研究,因为任何科学的研究方法,总离不了分析和归类的。”他不无情绪地写道:近几年来,“中华民族是整的”的呼声喊得很响。本文却是偏 偏专论中国民族或国族的分支或分类问题,似乎太不合时宜了(?)。但是,地球难道不是整个吗?而地理学 家却偏 偏要把它分成五个 或六个大洲,更分为许多自然或政

20、治区域。一切动 物岂非都是整个的吗?而动 物学 家却于一虫之微,也还要分为头、胸、腹诸部。一切植物又岂非都是整个吗?而植物学 家却于一草之细,也还要分为根、茎、叶诸部。推而至于一切事物,若要作科学 的研究,没一种可以离掉这个“分”字(分析或分类)。人文科学自然不能例外。一个月后,他又在中华国族解(以下简称国族)一文中,花了相当篇幅详细讨论“中华民族”一词的概念内涵问题。他结合之前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争,指出“当时大家所争的 只是中华民族之内能不能再析出什么民族?却不讨论中华民族是什么及民族又是什么?”在他看来,于动物学和体质人类学的概念上,中华民族是一个次亚类概念,其上有作为“类”的人类

21、和作为“亚类”的民族。可以列表如下:世纪 年代“中研院”史语所学人群体的国族建构 尝试类(达名)人类(指整个人类的全体)亚类(类名)民族(指各别的 民族的全体)次亚类(私名)中华民族(指中华民族的全体)在这个层面上,“中华民族”是以政治权利和法律身份为规界的,这个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相当于“中华国家的国族”。如果向 内 向下看,“中华民族”则上升为一个“类”。而农耕民族、游牧民族、汉藏语系民族、阿尔泰语系民族、及回教民族、佛教民族等是“亚类”;蒙古民族、西藏民族、维吾尔民族、苗民族、僮民族、倮椤民族等则是“次亚类”。“这些个亚类次亚类的民族,在东亚大陆的千万余方公里领域内,经过好几

22、千年,因在思想、感情及意志上融合,而成为一个中华民族。”可以列表表示为:类(达名)中华民族亚类(类名)农耕民族、游牧民族、汉藏语系 民族、阿尔泰语系 民族、回教民族、佛教民族次亚类(私名)蒙古民族、西藏民族、维吾尔民族、苗民族、僮民族、倮椤民族总之,“事 实显然,在整个中华民族内,由政治的观点来说,是不可分的整体,但由学术的观点来说,是可以析出不少个体的”。从支派与国族二文来看,这一时期,芮氏对“中华民族”的内部结构设计是颇 费心思的,他以双层结构来解读“民族”的做法明显是希望兼顾它的不同使用语境,使“中华民族”一词既能代表中国的全体国民,同时也能为具体民族保留概念空间。然而,颇为吊诡的是,国

23、族一文中,这 段关于“中华民族”内部结构的重要讨论在 年刊发时却“漏排了”,?而对此芮逸夫似 乎并不在意,不仅未再重刊原稿,还在 年刊发支派一文的当月,迅速作出修改,将原文中要求对“中华民族”内部结构做分析讨论的内容尽数删去,又增加了对国族融合的回顾与前瞻。尽管他以原为“急就之章”为由,但不难发现此时的芮逸夫回避“民族”问题讨论的心态是十分明显的,亦不再愿意提及自己对“中华民族是一个”主张的态度。“我们这个由自然力融合为一的中华国族,在大体上可以说,完全是同一血统,同一生活,同一语言文字,同一宗教,同一风俗习惯(民族主义第一讲)。”成为此时 芮逸夫文中反复强调的观点。芮逸夫中华国族解,载中国民

24、族及其文化论稿上册,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年,第页。芮逸夫中华国族解,载中国民族及其文化论稿上册,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年,第页。芮逸夫中华国族解,载中国民族及其文化论稿上册,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年,第页。在刊登于中国民族及其文化论稿一书中的中华国族解文前有 注云:“本 文原载人文科学 学报卷期,民年(),昆明。误植甚多,并有两处漏排了若干行,附注至也漏掉了,现经补正。时在四川南溪李庄栗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抗日战争期间所址。”(芮逸 夫中华国族解,载中国民族及其文化论稿上册,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年,第页)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四十三辑)三、主流思路与差异性表达凌纯声与 芮逸夫观点的转变显然是

25、在主流政治与学术环境挤压下做出的变形与适应,体现出鲜明的跟随主流话语的特点。在蒋介石提出“宗族论”之后,凌纯声进一步放弃了“边疆民族”一词,将中华民族形成过程重新表述为“我中华民族之成长,先以汉族为大宗,其他宗支之逐渐加人,多由部落而羁縻,羁縻而土司,土司而内附,内附而完全涵化”。颇类似于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中华民族因其宗支不断的融和而其人口亦逐渐繁殖,乃至于强大,于是国家的领域亦相 随扩张”的表达。芮逸夫对“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基本描述也与作为主流学术代表的顾颉刚如出一辙,二者都认为在秦汉时期,中国各文化群体就已经实现了融合,其后的五胡乱华,辽、金、蒙古的南下进一步加强了融合的态势,各方各

26、族已自觉认同作为主体的华夏,中华民族早已在历史长河中自然融合形成。试比较:由先史时代而至原 史时代,历唐、虞、芩、亭?、,冬參、)子?,戌者丄会、晃、?、薰鬻、檢狁、荆、舒、吴、越等族,大都已经混凝同化,乃为我国族的初步形成?。其后在北方则有晋立胡被我化。?至士?,?则?自?汉?武?通?西,?萄?诸?葛亮定南中,直至清代一再的改土归流,苗夷各族也先后逐步同化。这样以我族为中心,为同化的主体,前后经过四五千年,融和而成今曰整个的中华国族。春秋时许多蛮夷到了战国都不见了,难道他们都绝种了吗?不,他们因为文 化的提高,已与中原诸国合为一体了,再没有种族问题了。¥了气台皁¥了,“卞平是一个 的意识就生

27、根发芽。从此以后,权士分合固有?,崔旌纂汉?的版图里的人民大家是中国人了晋朝守年乎,虽说大混乱了多少年,但中华民族却因此而扩大了一次,现在姓慕的和姓容的便是当表成裔,姓连的便是当时赫连氏之裔,至于姓刘的,姓石的,姓姚的,姓苻的,更分不清是汉还是胡了。夸、寺、亨和西夏迭来侵夺,然而到 桌 然?忘的仇恨,彼此是一家人了;元 灭了金,把金人都称人,史?元?都?成?了?我?们?的?正?统的历史书了。如何理解凌、芮二人这种跟随领袖话语与主流学 术社会表达的努力呢?在战火日炽的国难阴霾下,爱国情怀成为学者进行学术研究时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凌纯声、芮逸夫这样的官方学者更是如此。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尤其

28、是其内部民族融合芮逸夫中华国族的分支及其分布,年月。载中国民族及其文化论稿上册,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年,第页。顾颜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益世报?边疆周 刊第期,年月日,载顾颜刚顾颜刚全集第册宝树园文存卷,中华书局,年,第页。世纪 年代“中研院”史语所学人群体的国族建构 尝试的历史”,?参与形塑中国的“主流思想”,是当时“中研院”所有学人的必然选择。不仅是凌、芮二人,从事体质人类 学研究的吴定良尝试“以人类 学观点,阐明各族体质混合之成分,与其融合性”,认为“盖吾国各宗族虽有汉满蒙回藏及西南苗夷数十万名称,然数千年政治经济及文化之交流,其血统早已混杂”,“委座谓中华民族,乃由多数宗族融合而成,此说与科

29、学事 实,适相吻合”。?语言学家罗常培则希望在边疆地区推行“语政”以促进沟通与融合。“所谓语政,就是借着语言的研究、传习与沟通,以促进文化广被和政教实施的意义。”?因为“国语和族语本来是同源异 派的”,“国语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抒情达意的工具,族语是各宗族间融洽感情和探讨共同母语的媒介”。?通过研究语言文字的历史流变“既可以考证汉字语言的变迁,又可以证知 边胞的远祖实与汉族同源,由此可以实现国父所倡导的民族主义”。可以说,史语所学人对“中华民族”内部结构的相关研究均旨在为论证中国境内各民族的交互融合提供证明材料或知识储备,意图为“中国文化的同化提供历史与民族志的参照”?。但如果就此认为凌、芮二人

30、的民族学研究已经成为官方态度的表达通道则未免有失偏颇。事 实上,他们的主张与主流学界的观点存在着细微却重大的差别,凌纯声、芮逸夫二人始终坚持中华民族是多元的,各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并不从属于汉文化。凌纯声指出,虽“汉族为主体,地广人众,分布及于全国”,但除汉文化以外,尚有西南各族所代表的西南文化极为复杂,“在学术上的地位颇为重要”,“乃中华民族史的一部份活的史料,弥可珍贵”。芮逸夫也表示:“我们的国族:由人种学的观点来说,它是混凝多种种型而成的;由民族学的观点来说,它的语言是包含多数族系,文化是融合多数特征而成的。”在此认识基础之上,凌纯声屡 屡以“涵化”代替“汉化”的提法。他指出,夷民能操汉语

31、,生活习惯同于汉俗是由于“涵化”的结果,而中华民族这一“伟大民族的形成,并非仅仅恃所谓汉族的独自发展,实由边疆各族的涵化加人,日渐扩大,共存共荣,始克蔚成今日之大观”。在他看来,使边民“归宗人族”与“实现国父的国 内民族一律平等之遗教”不仅不相矛盾,前者甚至是后者的保证。在实践层面,他主 张实现“边疆文化国族化”“边疆政治民主化”“边疆经济工业化”。他特别指出:“所谓国族化者,并非旧式方法的汉化,更非消灭边疆文化而代以 中原文化之意,乃对边疆民族予以国家教育,使边民接受现代化的文化,同时又能保存其固有的文化。”以边疆教育为例,应摒弃“过于偏重汉化”的弊端,以国语国王铭 铭超越新战国吴文藻、费孝

32、通的中华民族理论,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第页。吴定良国族融合性在人类学上之证明,康导月刊第卷第期,年。罗常培推行语政与宗族融合,边政公论第卷第期,年。署名 罗莘田。罗常培推行语政与宗族融合,边政公论第卷第期,年。署名 罗莘田。罗常培语言学与国防,载王均主编罗常培文集第卷,山东教育出版社,年,第 页。王铭 铭超越新战国吴文藻、费孝通的中华民族理论,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第 页。凌纯声中国边疆文化(下),边政公论第卷第期,年月。芮逸夫中华国族的分支及其分布,载中国民族及其文化论稿上册,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年,第页。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四十三辑)文为主的同时“须再加 注夷音

33、。在原有文字的蒙回藏等族,亦应教以本族的语文”,甚至“照目前的情形,边文较之国文或更重要”。除此之外,“教材内容,除中国 国民应有的公民常识外,充分的取材边疆史地,适合边地环境”。师资方面,也“应即造就当地师资,使各地边民自任教育国民的义务”。在边疆的政治制度改革方面,“民众的利益,要应为施政的中心”,“边疆的善良制度固应保存,但对于其中不合于时代的部分,亦应随时加以改进,使整个政制可以现代化,换言之,使边疆政治 能够进步到符合民权主义的要求,促成边疆政治的民主化”。在边疆经济开发上,“首先必须顾到边民的利益,保护原有的耕地与牧场,不夺边民生路”,比如移民实边就未必行得通,汉人人蒙“乃与 蒙民

34、争 牧地,并非真正的垦荒”,所以,“将来唯有以农牧经济统一于工业经济之下,使二者的经济生活发生密切的关系,互相涵化而成国族”。统而言之,凌纯声一面试图通过保存边疆地区“其固有的文化”及“善良制度”来为少数民族争取生存空间,一面主张“中国边疆的将来,一切的一切都需要现代化”。?他不赞成“汉化”的意图是很明显的。芮逸夫则提出了向着一个中心,同化融合的“向心同化”方案。他指出中华民族的成立经过“便是说明向心同化最好例子”,中华民族是“同化的主体”,凭借由“方块文字”与“祖先崇拜”所构成的文化综合体()的影响力,“将许多宗支融和而成整个的中华民族”。?当下,“这个进一步融合的责任,我们就应该担负起来。

35、我们应该遵照建国大纲的规定,扶植他们,使他们达到现代的文化水准,同进于文明之域。扶植之道,首先要把我们的优越的文化、统一的文字,普及于各支各派各组各族的国民,使他们都有同声之应,同气之求且得同文之便,。本着我 们的祖先传来的中庸之道配合了三民主义使他们心悦情愿的向心同化”。?这里,两逸夫强调的“现代的文化水准”与“心悦情愿的现代化”明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汉化”。年,他更是索性将这里的“向心同化”直接改为了“现代化”。一年后,凌纯声阐释了其中的差别,他指出,“过去用的同化与汉化,已不能再用这种名词了”,“只有让他们自愿来读汉文,一方面用真挚的话告诉他们,你是中国的人民,固然要爱家族,也当受国家

36、的教育,学习言语,慢慢的去知道世界的知识,所以简单的说一句,就是使他们摩登化起来”。由此可见,凌纯声、芮逸夫二人并不赞同直接将西方民族国家模式套用于中国场域,而是主张根据中国实际,构建一个多民族混融并存、共荣共生的共同体国家,不仅如此,还指出它的文化特性是借鉴、包容与整合创新,而不是以汉文化为标杆和中心的扩张与同化。他们希望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群体能够在保留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共同走向现代化,呈现出一种和而不同的状态。这与以汉族为同化中心的共同体论证模式存在显著凌纯声中国边疆文化(下),边政公论第卷第期,年月。凌纯声中国边疆文化(下),边政公论第卷第期,年月。芮逸夫西南边民与缅甸民族,边政公论

37、第卷第期,年。芮逸夫再论中华国族的支派及其分布订正已在中国民族学会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发表之文,民族学研究集刊第期,年。芮逸夫中华国族的分支及其分布,载中国民族及其文化论稿上册,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年,第页。凌纯声、陆伯康记中国的边疆问题,益世报第版,年月日。世纪 年代“中研院”史语所学人群体的国族建构 尝试区别。需要指出的是,凌、芮二人的设想未见得完善与清晰,在部分行文中尚存在“汉化”“同化”的用法,而且,尽管主张以“现代化”代替汉化作为共同体国家的凝聚核心,但他们依然未能解释多元如何合于一体的问题,芮逸夫只能姑且说将来“农人终久要将 牧场垦为田亩”,除汉文外,其他文字的“通行程度也很有限”,“将

38、来科学愈发达,人类愈文明,信仰宗教的人,可能会减少的”。而凌纯声则在年之后踏人政界,基本脱离了学术研究,未能对这一问题做出进一步阐发。归根结底,凌纯声、芮逸夫二人的构想只是基于民族学学术训 练的朴素认知,尚缺少清晰的学理阐发,这也正是他们回避“中华民族是一个”讨论的重要原因。结语虽然未 能在学理层面上获得真正的推进,但是,在抗战建国的时代需要面前,凌纯声、芮逸夫于主流叙事框架下做出的这些思考既体现了学人爱国之忠,也为舶来的民族学融人中国学术社会提供了路径上的借鉴。他们以多民族并存为前提和依归的研究在事 实上提出了关于共同体建设的新设想,为中国民族理论建设摆脱西方“民族国家”模式,走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准备了条件,所指出的“凝聚核心”问题在今天的民族史观建设上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正是我们今天回顾这段荆棘塞途的意义与价值。(),:,“”(:),(;),“”,芮逸夫中华国族解,载中国民族及其文化论稿上册,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年,第页。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四十三辑),“”“”()“”?,:,;,;(本文作者为 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