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四单元.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322638 上传时间:2025-02-09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四单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四单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四单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四单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四单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题9.桃花源记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4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5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重点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难点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赏析品味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一、导入新课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打鱼人不经意间发现了

2、一片桃林,桃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1了解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陶渊明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

3、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课时教案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2写作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他面对

4、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讨论,互助解答。2教师范读课文,正音。豁然开朗(hu) 俨然(yn) 垂髫(tio) 诣太守(y)阡陌交通(qin) 便要(yo) 还家(hun) 刘子骥(j)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5学生翻译全文。目标导学三:找出线索,梳理文章情节明确:全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行踪的不同分五部分:发现桃花

5、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其中重点是第二、三两部分。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自由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9.桃花源记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4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5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重点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难点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教学方法朗

6、读法、小组合作法、赏析品味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一、导入新课播放桃花源记完整视频。引导语:我们看到,动画中的桃花源真是美极了,桃源外桃花灼灼,落英如雨;桃源内屋舍俨然,人们其乐融融。这动画中的美景,正是从这篇文字生出的。同学们,我们何不再来看看这些文字,也许我们能创造出比动画更美的桃花源呢!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深入桃源,感受桃源之美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明确: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3渔

7、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4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5我们已经在视频中看见了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其中进入桃花源前与进入桃花源时的景色更令人如痴如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这两段景物描写的句子,想象其画面,并说说它给你的感受。课时教案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目标导学二:感受文章的笔法简洁,内涵丰富前面我们讲到了文章叙述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按道理,叙述如此多的美,理当需要很长篇幅,但作者短短几百字不仅叙述了其中的美,还叙述了遇桃源的前因后果。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明确:原因在于文本叙事简约。叙事简约的具体体现:(

8、1)省略句子成分。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省略问答内容。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可见作者裁剪功夫。(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目标导学三:深度探究,领悟桃源成因探究: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作者以如此精湛的艺术手法虚构这桃源仙境到底有何目的?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之前探讨的桃源之美来分析这个问题。探究:说这是作者本人理想的写照,也许还不够准确,我们可以看见,作者笔下,太守欲往,高尚士刘子骥欲往,这说明了什么?而后大家都未能寻到桃花源,这又说明了什么?陶渊明一生

9、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灾害频繁的年代中,几次出仕,壮志难酬,终于归隐田园。自己一生的贫病交加,以及目睹的社会腐败混乱、民生疾苦,使其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对美好、平等、安定的社会生活的渴盼,正是有了这种渴盼,才使得他唱出了一曲世界上最古老的“乌托邦”恋歌。思考:乌托邦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是否能实现呢?请同学们自由发表意见。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10.小石潭记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重点关注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2理清游记线索,把握文章内容。3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写的方法。4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体味文章中

10、的情感变化。重点理清游记线索,把握文章内容。难点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体味文章中的情感变化。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赏析品味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一、导入新课师:有这样一幅画,画面是一片寥廓、冷清、孤寂的冰雪之地,只有一个老翁,披着蓑衣,在那儿“钓寒江雪”,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首诗里面的画面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这首诗叫江雪,作者是柳宗元。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在这首诗里,风景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凄清一片。不过当冬风过后,冰雪消融,这里的风景又会变成怎样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柳宗元在此地作的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

11、一:了解作者,感知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2背景资料。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课时教案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1字音字形。篁竹(hung)为

12、坻(ch)翕忽(x)幽邃(su)犬牙差互(c) 佁然(y) 悄怆(qio chung)2古今异义词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潭西南而望(向西南)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2)动词作名词如鸣珮环(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4特殊句式倒装句: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省略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影布石上”前面省略了主语“鱼”。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静止不动的样子。目标导学三:理清线索,把握文章内容1通过前面的字词梳理,同学们已经清除了

13、阅读障碍,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小石潭的,写了小石潭的哪些东西。2同学们是否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似乎随着作者的脚步,先发现了石潭,看见了它的样子,也看见了小石潭中的怪石,看见了水中的游鱼,望见了西南方向的犬牙差互,最后,还感受到了这里环境的清幽。一步一换景,这其实是一种很特殊的写游记的方法,请同学们给它取个名字板书设计发现石潭总览概貌细观近景远望潭源潭边气氛教学反思课题10.小石潭记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重点关注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2理清游记线索,把握文章内容。3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特征

14、加以细致描写的方法。4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体味文章中的情感变化。重点理清游记线索,把握文章内容。难点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体味文章中的情感变化。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赏析品味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一、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时对文本的探究,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很有意趣的游记,初步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但是它具体美在哪呢?这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究。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抓住景物特点,品析语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他笔下的山水,都成了极优美的景,请找出文中描写风景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美在哪里,并尝试

15、将它们翻译出来,记得保留其中的美感哦。(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明确: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是远隔人间的仙境。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水尤清冽”“青树翠蔓”“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明灭可见”,各种景物的特点十分明晰,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所

16、有的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课时教案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体会情感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各具特色,让人应接不暇。但从总体上来看,小石潭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姿:13段是景色优美的小石潭,第4段是幽深冷寂的小石潭。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小石潭中的两种风姿,也寄寓着作者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感。下面请同学们听朗读音频,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变化。播放朗读,明确情感。明确:13段写乐,第4段写悲。1我们已经很明显感受到,在这篇文章中,既有乐情,也有悲意。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品味文章,说说文章是如何在语言上表现“乐”与“悲”的。明确:作者最初发现小石潭时,是“心乐之”,水之清冽,石之怪异,都让作者心

17、旷神怡,观赏潭中游鱼时则又觉“似与游者相乐”,这都是乐景。但乐到极致则生悲,坐潭上忽又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寒意袭人,悲从中来。2我们在课程导入时谈到了江雪一诗,但那是寒景一片,作者写出悲与孤独尚情有可原,但小石潭景色一片大好,竟也让作者生出孤独与悲意来。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探究。明确:作者去小石潭是由于被贬永州,失意的他孤寂地坐在小石潭上,望着一望见底的潭水,为小石潭打抱不平:为什么岸边有“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青树翠蔓”的小石潭却无人欣赏,只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游人不敢走去呢?这就暗示作者希望得到一位明君的发现。可以说,是因为作者本身怀有失意之悲,因此不论是江雪的景

18、还是小石潭记的景,都勾起了他的悲凉与孤独。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11.核舟记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重点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难点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赏析品味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一、

19、导入新课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生:自由发表意见。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罔(wng) 贻(y)有奇(yu j) 箬篷(ru) 髯(rn) 衣褶(zh)袒胸(tn) 黍(sh) 矫首(jio) 篆章(zhun) 壬戌(rn x)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要求学

20、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课时教案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目标导学二:梳理思路,把握说明顺序1仔细研读课文,尝试绘制核舟示意图,然后复述课文内容。2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第6段)总结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3文中描写了核舟的哪几个部分?并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21、。明确: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船背。4作者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11.核舟记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3关

22、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重点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难点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赏析品味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微雕艺术品“核舟”有了整体的认识,不过,作为艺术品,它值得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鉴赏,它值得我们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欣赏微雕艺术,品析语言特色(一)

23、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2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3雕刻时“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了王叔远的构思巧妙、技艺精湛,也只有因势象形,才能保证艺术品出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1试赏析“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一句。2文章先介绍了核舟体积,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3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抒发感悟。课时教案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1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

24、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四)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五)指名朗读课文第五段并思考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明确:细若蚊足,钩画了了。2写船其他部位用了三段文字,写船顶部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六)指名朗读课文第六段并思考

25、作者为什么在段末再次对船上的事物进行说明?小结:在全文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核舟的艺术之美。核舟的创作本“因势象形”,见核舟雕刻的自然之美;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一应俱全,显现出核舟的精致玲珑之美;核舟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核舟上的文字充满诗情画意,见古典艺术之美。核舟的美,又是因为雕刻者有精湛的技艺、不凡的见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过,在短短几百字中,能将这巧夺天工的核舟完美呈现,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写就这篇意境深邃、想象丰富、对比巧妙的文章,又足见文本本身的艺术之美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12.诗经二首 关雎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

26、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重点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难点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赏析品味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一、导入新课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1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

27、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课时教案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2生字识记。雎(j)鸠(

28、ji)好逑(ho qi)参差(cn c)荇(xng) 芼(mo) 窈窕(yo tio) 寤寐(w mi)3重点语句翻译。(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明确: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明确: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目标导学三:总结归纳,分

29、析写作手法关雎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明确:(1)非常生动地运用“兴”的手法。诗歌以河中沙洲上相互和鸣的水鸟开头,是诗经“比兴”手法中“兴”的表现手法,兴的表现手法只是一种自由联想,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因而不同于后世诗歌的景物描写,但是河水沙洲上的和谐的鸟鸣,仍可以引起读者的遐想,把人带到一片平旷辽远的境地之中,诗因此也显得分外质朴自然。(2)重章叠唱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气氛。(3)语言富于表现力,运用双声叠韵。“窈窕淑女”“辗转反侧”等语句,善用双声叠韵,既富于表现力,又朗朗上口,至今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12.诗经二首 蒹葭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2理解这首

30、诗的主要内容。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重点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难点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赏析品味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一、导入新课(先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依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身影。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蒹葭,吟诵优美的文字,传唱这首古老的歌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进作品,品读诗歌之美1走进作品蒹

31、葭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2识记字音。溯洄(s hu)道阻且跻(j)水中坻(ch)水中沚(zh)3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并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为什么蒹葭读起来这么美?(小组讨论)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独特的形式。(1)韵脚苍、霜、方、长、央萋、晞、跻、坻已、涘、沚(2)叠词苍苍、萋萋、采采课时教案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品味诗歌意境古人云:“诗缘情而绮靡。”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

32、会到这种情感的?目标导学三:感知形象,深入解读主题1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象的?诗中并没有描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她的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觉得她就是如此的形象呢?明确: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蒹葭的修长柔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坚贞高洁。这种美尽管没有直接描写,却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其实,不单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诗人的面貌、身份同样是模糊的,还有,他究竟是怎样追求的?运用了什么手段?走了多少路程?诗中都没有交代,只是反复吟唱“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这也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距离美再次体现了蒹

33、葭的含蓄朦胧的特点。2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这么优美的诗篇,是百读不厌的,让我们再朗读一回吧。男女生分部分朗读。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写作 学写读后感课型新授课时3教学目标1加深认识、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2进一步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法。3积累将感受写具体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重点进一步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法。难点积累将感

34、受写具体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赏析品味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一、出示一篇例文,加深认识读后感和学习读后感的基本写法。(一)教师出示例文,学生读例文,思考:每一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勤能补拙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读后感(二)学生反馈,教师检查。1、刚才我们一起品尝一道“名人招牌菜”,这是一篇什么文章?(读后感)2、什么叫读后感?(写读后感,就是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3、品一品:你觉得这道“美食”怎么样?好在哪里?评一评:请你给这道“美食”打分(满分100分)。4、加深写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方

35、法。(首先一定要读懂文章,领会中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感”从何来呢?其次就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写的一点来写。)5、举例:就拿“滥竽充数”的故事来说吧,我就有两个感受“一个是没有真本领,早晚要“露馅”;另一个就是我们不能给不学无术的人提供吃“大锅饭”的机会。我觉得第一个更贴近我们小学生的实际生活。6、师小结:一篇好的读后感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要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而且表达方式也可以多样化,最常见的就是先简述原文,然后谈自己的感受。课时教案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二、读优美词语,积累词语。学无止境掩卷长思手不释卷茅塞顿开

36、孜孜不倦翻来覆去催人泪下扪心自问惭愧不已难以忘怀振奋人心催人奋发要求:读准确,读流利,懂意思,快速记。三、阅读美文流沙岁月(一)、学生阅读,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聊一聊:1、请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清楚地写出自己感受的或想到的。2、你觉得自己是一只正在酝酿“珍珠”的河蚌,还是一只贪玩的河蚌?(二)读了流沙岁月一文,你一定有很多感触吧?心有所思,就诉诸笔端,一吐为快吧,把你的感受淋漓尽致地写出来,可模仿下面的题目自己拟定题目。1、准备着,时刻准备着读居里夫人有感2、眼睛的话读后感3、同是除夕夜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你拟的题目是四、学生习作,教师巡逻指导。(第二课时)五、点评习作,学生再次修改习作

37、。板书设计读是基础感是重点联系实际有感而发观点明确叙议结合格式正确过渡自然教学反思课题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课型新授课时3教学目标1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2积累、品味、吟唱和运用古诗词,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3积极主动参与搜集资料,合作探究诗与画的结合。重点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并能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培养交流和合作的能力。难点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赏析品味法教具多媒体教

38、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一、导入新课播放背景音乐:古筝乐曲一剪梅。师: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春天我们会吟诵:春眠不觉晓,生:处处闻啼鸟;师:夏天我们会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生:映日荷花别样红;师:秋天我们会吟诵:晴空一鹤排云上,生:便引诗情到碧霄;师:冬天我们会吟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热热身,其实也是对古诗的又一次巩固与积累。)师:这一首首古诗就如同这一曲美妙动听的古筝乐曲,让人沉醉流连,让人乐而忘返。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这美妙的乐曲一起到古诗苑中漫步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分门别类辑古诗1色彩。自然界的颜色多种多样,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

39、世界因为有了色彩,才更加美丽。现在我们就来填一填古诗词中的颜色名称。2植物。下面诗句中含有植物的名称,我们来填一填古诗中的植物名。明确: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课时教案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3动物。很多同学家里一定养过小动物吧,小动物多么可爱,在古人的诗句中那些动物更是活灵活现。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诗句中写的是哪些动物?明确: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4地名。南京、开封、洛阳都是大家熟悉的地名,古诗词中也会出现地名。我们来看一看下面一些含有地名的诗词。明确: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目标导学二:诗情画

40、意品古诗为诗配画1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画:(宋)马远梅石溪凫图解说词:生于悬崖的梅树倒悬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鸭嬉戏,处处都洋溢着春日活跃的生机。2词: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画:(现代)王成喜铁骨生春解说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画家以铁干、春蕾隐喻性地歌颂了红梅傲雪迎春的高尚品格。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名著导读 傅雷家书课型新授课时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品读名著内容,了解基础知识。理解傅雷家书中的重点语句,能够品析

41、。、过程通过阅读,体会信中流露出的浓浓父爱。理清傅雷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线索,从而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重点初步把握书信内容,体会到其中的期望和情感难点通过书信内容的基本了解,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文笔的锻炼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赏析品味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一、激趣导入:1954年1月17日,上海火车站人头窜动,其中一对中年夫妇正对着一个即将远行的青年嘱咐着什么,终于列车渐渐地起行远去,中年夫妇呆立在月台上,心早就随着奔驰的列车,

42、飞向了远方。(插入视频45秒)家书、家信本是家事私情,然而著名翻译家傅雷和儿子傅聪的家信却变成了社会的财富。那一封封家信,在真诚、平等的感情基调上得到了升华,以它浓浓的人情味,深深的爱国情,演绎了一曲曲闪动着慈父爱、朋友情的交响乐,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感人的旋律吧!课前准备时,我们设置了资料组,专门负责作者、主要人物及作品评价等基本资料的搜集工作,下面就请资料组的同学展示他们搜集的资料。二、资源共享,我所知道的傅雷1、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傅雷于1927年赴法国学习,于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毕生翻译了以法国批判

43、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为主的多部外国文学名著,如人间喜剧中的大部分作品;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名人传等。“文革”期间,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3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含冤而死课时教案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资源补充2、其子傅聪早在六十年代就被时代杂志赞誉为“中国当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是华人音乐家扬名国际乐坛的典范。3、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19541966年;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家训。傅雷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人生的智慧,生活的经验,艺术的感悟,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四、阅读分享我从傅雷家书中读到(从“深入阅读”中精选1013位同学)五、教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