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第 期(总第 期)学 习 与 探 索 .梅苑词的入世主题与宋代文人的政治理想凌 念 懿(华东师范大学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上海)摘 要:梅苑是两宋之交黄大舆所编选的一部专题收录咏梅词的词选所选词作以佚名词人为主梅苑中的部分咏梅词塑造了一种渴望入世的梅花形象这与文学史上常见的经典梅花形象有较大反差总体来说梅苑中积极入世的梅花形象的建构分为三个层面:梅花自身的“和羹”之志梅花对欣赏者的渴望梅花当下所处空间与其向往空间的对比 佚名词人群体笔下的抒发用世之志的咏梅词有其独特性这与他们在宋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政治理想与政治境遇息息相关关键词:梅苑梅花形象黄大舆佚名词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2、()作者简介:凌念懿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咏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常见题材 咏梅文学的主题大多或是赞美梅花的清高孤傲凌寒独放不媚世俗或是称颂梅花的清雅高洁幽深淡远 从咏物词的比兴传统来看人格化的梅花或是孤傲不屈的忠贞傲骨之士的寄托或是喻闲云野鹤般的隐逸高士比拟 梅苑是两宋之交黄大舆所编选的一部专题收录咏梅词的词选共收录宋代咏梅词四百多首以佚名词作为主 虽然学界向来不乏对于宋代词选或是咏梅文学的关注但是对于梅苑深入细致的研究却十分有限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梅苑之中出现了咏梅文学史上极为少见学界也几乎从未论及的积极入世的梅花形象 虽然这一类梅词在梅苑之中只占 左右也并未成为咏梅传统
3、中的经典的、具有范式意义的梅花形象但这种胸怀用世之志的梅花却实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声因此也十分值得探究 一、蕴藉悠远的“和羹之志”梅苑梅词对于用世之志的抒发最直接的莫过于对梅子可作“和羹”的直接赞美“和羹”即一种配以不同调味品而制成的汤羹 梅与和羹的结合最早的来源为尚书说命篇云:“若作酒醴尔惟曲糵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孔安国传云:“盐咸梅醋羹需咸醋以和之”此处所说的“梅”显然是有酸味的梅子 说命一篇所讲的乃是商王武丁向在野之贤士傅说请益治国之道并委以重任之事 说命中又云:“酒醴须曲糵以成亦言我须汝以成”“曲糵”在文中有辅佐君王之意与之相对应的盐梅应当也有同样的内涵 在后世文学史之中“盐梅”以及“和羹
4、”一同已经常常作为治国用世的意义出现了如贞观政要:“天下之用内尽心膂外竭股肱和若盐梅”杜甫昔游中有诗句:“吕尚封国邑傅说已盐梅”立秋日雨院中有作中又云:“主将归调鼎吾还访旧丘”宋代以前“盐梅”“和羹”“调鼎”等意象只是零星出现在一些诗歌中喻治国贤士很少见于咏梅文学之中 但在梅苑中词人将“盐梅”中原本指梅子的“梅”化用在吟咏梅花的词作中 梅花是用以“和羹”的梅子生命的前奏而梅子是梅花“和羹”之愿的延续词人将梅花与梅子的概念一以贯之“和羹”及其相关意象才在咏梅词集中出现并与梅花形象得到了充分的结合 双头莲佚名触目庭台当岁晚凋残恁时方见 琼英细蕊似美玉碾就轻冰裁翦 暗想蜂蝶不知有清香为援 深疑是傅粉
5、酡颜何殊寿阳妆面 惟恐易落难留仗何人巧把名词褒羡 狂风横雨枉坠落、细蕊纷纷千片异日结实成阴托称殊非浅 调鼎鼐试作和羹佳名方显梅花生于冷落之地虽高洁美丽却无人欣赏 词人为梅花所忧虑的却不仅是细蕊遭受雨打风吹更是花落难寻佳名不显直至凋零也不得遇欣赏者 然而词人在末句却笔锋一转虽然眼下清冷困苦但是等到他日梅树结果成荫调和鼎鼐的时候方是其用得其所价值得以真正实现之时 梅花盛开时的生命是灰暗的凄苦的而只有梅花长出果实之后方能慰藉当下的不幸 这种情感内涵是一般咏梅词很少出现的 相类似的表述还有万年欢中的“终须待、结实和羹恁时佳味堪尝”又一首万年欢中“且留取、累累成实 终须待、金鼎调羹偏与群芳春色”喜迁莺中
6、“望林止渴功就不数夭桃繁杏 岁寒意看结成秀子归调商鼎”“成实后有调和鼎鼐一般滋味”满庭霜中“堪调鼎蒙蒙烟雨滋养待和羹”捣练子“叶底青青如豆小已知金鼎待和羹”等等 词中对于梅花的清雅高洁虽然也有关注但是生于苦寒天气、荒凉环境中的梅花在词人看来因不能得到欣赏呈现一种寂寞痛苦的状态而梅花的生命意义便寄托到了有丰富和羹意味的梅子 在原本是吟咏梅花的作品中将歌颂的重心转移到花落后所结的梅子上而非梅花本身这是梅苑中表达入 世 之 志 词 作 的 一 个 突 出 特 点 绿 头鸭中亦有这样的书写:敛同云 破腊雪霁前村 占阳和、孤根先暖数枝已报新春 如青女、谩同素质笑姑射、难并天真 疏影横斜澄波清浅暗香浮动月
7、黄昏 山驿畔行人立马回首几销魂 江南远陇使趁程踏尽冰痕 有个人人 玉肌偏似移我索对金尊 捻纤枝、鬓边斜戴嗅芳蕊、眉晕潜分 素脸笼霞香心喷日寿阳妆罢酒初醒 待调鼎须贪结子忍见落纷纷 宿天晓愁闻画角声断谯门梅花渴望“移我索对金尊”脱离当下的凄冷苦寒之地更是期待自己花落之后能够多结梅子以实现和羹之志“忍见落纷纷”看似是咏花词中常见的对于落花的惋惜这在咏花诗词中十分常见却因前一句“须贪结子”有了别样的内涵:对于花的怜惜实际却是对于有和羹之用的梅子的爱惜 满庭霜中“莫放高楼弄笛忍教看、雪落纷纷 堪调鼎蒙蒙烟雨滋养待和羹”南乡子中“月里何人横玉笛休吹 正是芳梢着子时”等词句都是对于梅子的珍惜的体现 同时对
8、于花的爱惜也延伸到对于枝条的爱惜上如罥马索中“懊恨春来何晚伤心邻妇争先折”望梅词中“等和羹大用休把翠条谩折”西地锦中“暗香浮、疏影横斜 寄取和羹未为晚却免教攀折”对于梅子的爱惜是咏梅词审美关注点的转移这样的咏梅词也在普通咏花词的基础上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这首绿头鸭下阕采用拟梅自述口吻写出梅花的渴望与期待其情比其他咏梅词更为深切也更明显地展现出了作者深层次的创作动机:借梅花之口来直接说出词人自己内心入世和羹的政治理想 虽然梅苑中表达用世之志的词作较少采用这种以梅花为第一人称的方式但是它们借咏梅寄托的身世之感无疑是相通的 王水照在宋代文学通论中表示:“咏物词不管其数量如何繁多内容如何驳杂其审美形态盖
9、不出乎以下几种:第一以形容尽致为终极的审美的第二融咏物与艳情为一体的第三政治寓言式的将难言或不能言的事物以咏物的形式表现出来”梅苑中的梅花强烈渴望着暗含政治寓意的“和羹”词人对于它们的吟咏显然属于第三类 梅花对和羹的向往也是词人渴望施展政治抱负的间接表达 词中以梅花比拟“举于版筑因梅苑中选词大部分是无名氏之作而表达出用世之意的梅词又几乎尽数出自无名氏笔下本文中未标明作者的梅苑引词则默认为无名氏所作不复赘述之间”的传说同时也是词人的自喻 盐梅和羹之典与梅花原本并无关系梅苑的佚名词人开拓了自尚书以来以盐梅喻治国贤臣的表意空间深入挖掘了其中在野贤士得到赏识并辅佐君王的内涵以“点铁成金”之笔将其融入咏
10、梅词成为词中梅花形象转向积极入世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对欣赏者的渴求承接和羹之志对于梅花的欣赏者的书写也是梅苑中塑造积极入世的梅花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欣赏者的渴望也是梅花心怀和羹之志的另一种体现这在一些词作中有直接的表述如王和父万年欢:雅出群芳 占春前信息腊后风光 野岸邮亭繁似万点轻霜 清浅溪流倒影更黯澹、月色笼香 浑疑是、姑射冰姿寿阳粉面初妆 多情对景易感况淮天庾岭迢递相望 愁听清吟凄绝画角悲凉 念昔因谁醉赏向此际、空恼危肠 终须待、结实和羹恁时佳味堪尝梅花占得先时、幽香独绽然而却生于荒野寥落之处加之庾岭遥远更是无人前来欣赏 梅花感于昔日的醉赏者对比今夕寂寞不禁伤心断肠 词的结尾作者不忘强
11、调结实和羹对于梅花的重要意义:即使此刻独处荒郊野岸无人欣赏当有朝一日梅子得以和羹完成抱负方能慰今日之“危肠”梅苑中对于欣赏者渴望与期盼的直接表述还有很多如“算知空对绮槛雕栏孜孜望人攀折”(黄莺儿)“墙头半开却望雕鞍无故人”(婆罗门引)等等除此之外文学史上曾有过咏梅名篇的文人也大都以具有代表性梅花的欣赏者、知音的形象出现在梅苑的词作中被反复地追思、赞颂蓦山溪前村雪里漏泄春光早 似待故人来束芳心、幽香未老 溪边昨夜雨过却参横云旖旎玉玲珑不遣纤尘到 无情有意寂寞谁知道 幽梦觉来时淡无言、风清月暸 何郎去后憔悴少新诗空怅望倚楼人玉笛霜天晓这首词中对于梅花的渴望与等待反复渲染言其“似待故人来”而“幽香未
12、老”可见其虽等待多时但初心未改 下阕又说梅的寂寞无人知晓与“何郎去后憔悴少新诗”相呼应 何郎即何逊作有咏梅名篇咏早梅(一作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这首诗在咏梅文学史上具有范式意义其吟咏模式多为后世所因袭效仿 作为咏梅诗的开拓者、文学史上梅花的第一个知音他的形象也常常在后世各种咏梅文学中出现 在梅苑中何逊则多是以梅之伯乐梅花最早欣赏者的形象出现的 这首词中的梅花自何逊之后等不到知己只能在空怅望之中憔悴 这里的梅花褪去了传统咏梅文学中的清高与孤傲虽然同样是孤独却在孤独之中期盼着寻访者是典型的“士不遇”的形象 此首词通篇大有“惟草木之凋零兮恐美人之迟暮”之意味深蕴“骚”情 黄大舆在梅苑序中亦有云:“目之曰
13、梅苑者诗人之义托物取兴 屈原制骚盛列芳草今日所录盖同一揆”离骚内涵丰富而深刻梅苑中词虽不能与之相较但其中强烈的用世之心得不到欣赏、认可的悲恸却是与屈骚之旨相通的何逊在梅苑之中的出现频率很高如鹧鸪天中“却月凌风度雪清 何郎高咏照花明”江梅 引 中“南 州 故 苑 何 郎 遗 咏 风 台 月观”万年欢中“算当时寿阳无此表格应寄扬州何逊旧曾相识”等等杜甫也许是唐代第一个对梅花着眼较多、涉笔较多的诗人他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江梅等对后世咏梅文学也有较深的影响 因此杜甫也常以与何逊相似的形象出现在咏梅词中如“何逊扬州拾遗东阁一见便生清兴”(喜迁莺)“东阁赋新诗惭愧当年杜拾遗”(南乡子)“少
14、陵为尔东阁美艳激诗肠”(梅花曲)“少陵诗兴犹爱清香”(洞庭春色)等等除了对于有过咏梅名篇的诗人的歌颂与追思对于寿阳公主的书写也常常间接地表现出梅花对于欣赏者的渴望 寿阳公主为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之女据太平御览卷九七引宋书:“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华拂之不去皇后留之 自后有梅花妆后人多效之”因而“寿阳公主”“梅花妆”也因此成为后世咏梅文学中的常见典故在梅苑中亦是如此 梅苑中用此典的词作大多意在表现梅花的娇俏美丽如:“傅粉酡颜何殊寿阳妆面”(双头莲)“浑疑是、姑射冰姿寿阳粉面初妆”(万年欢)“素质偏怜匀澹羞杀寿阳人”(婆罗门引)或将何逊与寿阳公主并列如“梁苑奇才动佳句汉宫
15、娇态学严妆”(雪梅香)或是将梅花当下的无人欣赏与昔日受到寿阳公主的喜爱进行对比如“谁人宠眷?待金锁不开凭阑先看 曾飞落、寿阳粉额妆成汉宫传遍”(折红梅)等等如果说对梅花和羹之志的反复吟咏是词人自身用世之志的抒发那么此处梅花对于赏花者的渴望也是词人自身对伯乐的期盼对于自身未受赏识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悲慨之吟了 梅花纵然美丽清香但若无何逊、杜甫等诗人的欣赏和吟咏梅花的美丽是徒劳的是一种自怨自艾的美丽是带有悲剧性的 在这些词作之中梅花的美是需要向外寻求价值寄托的而非其他主题的咏梅词中的那般悠然自得即使没有欣赏者依然可以自我欣赏与肯定 三、意义独特的空间想象梅苑之中有大量的对于梅花所处空间的书写其中主要
16、展现的是截然相反的两个空间意象一是凄冷荒凉的荒郊野外二是温暖富丽的庙堂之上、庭院之中 可以说前者是梅花所处的当下后者是梅花所向往的理想之地梅花出现的典型空间首先是远离热闹与喧嚣的乡村:江村路曲 问青帘、与酌余醅(汉宫春)夜来深雪前村路应是早梅初绽(水龙吟)占断陇头风光正雪里前村独步(蓦山溪)敛同云破腊雪霁前村(绿头鸭)前村昨夜先报春消息(蓦山溪)漏新春消息前村数枝楚梅轻绽(定风波慢)好是前村雪里一枝开处昨夜东风布暖(望远行)同时“竹篱”“茅舍”及其表述也都是在梅苑之中出现频率极高的空间意象:竹篱茅舍典型别是清白(邵公济念奴娇)低傍小溪斜出疏篱似向陇头曾识(刘无言花心动)向篱边竹外前村雪里青稍尤
17、瘦疏影溪边(洞庭春色)疏篱茅舍回首试轻辞(蓦山溪)野水溪桥竹篱茅舍何似玉堂金阙(选冠子)冷落空山道 匹马骎骎又重到 望孤村两三间、茅屋疏篱(洞仙歌)幽香远远散西东惟竹篱茅屋(西地锦)或是水边、驿站旁:无人共折 傍溪桥、雪压霜欺(汉宫春)忆得去年冬数枝梅低临水畔(蓦山溪)疏影横斜澄波清浅暗香浮动月黄(绿头鸭)水亭边山驿畔(定风波慢)生怕有、江 边 一 树 要 堆 轻 雪(雨 中花)据鞍惊见梅花的皪篱边水际 正水村山馆倚阑愁寄有多少春情意(水龙吟)范成大在其梅谱中云:“江梅 遗核野生不经栽接者凡山间水滨荒野清绝之地之趣皆此本也”梅苑之中生长在山间、水滨、荒寒清绝之地不经栽接的梅花便与范成大所描述的
18、江梅十分契合 梅苑中亦有直写江梅的如选冠子“憔悴江山凄凉古道寒日澹烟残雪 行人立马手折江梅红萼素英初发”毕嘉珍在墨梅一书中指出范成大之江梅“标识出梅花无人关注的美丽是与被忽视的士人或者更肯定地说是与士大夫与世隔绝、洁净、出世的生命相为一致的”在梅苑里的很多词作中它们的确感同身受地唤起文人的身世处境其形象蕴含着隐喻寄托 但是在这些入世主题的梅词中孤芳幽独的江梅所象征的那些被忽视的士人表现的不是出世的、与世隔绝的而是不甘的、苦闷的、渴望入世的 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词人都刻意表现梅花的不如意梅花在这样的空间中呈现出孤苦无依、怀才不遇的形象:野岸邮亭繁似万点轻霜 清浅溪流倒影更黯澹、月色笼香念昔因谁醉赏向
19、此际、空恼危肠(万年欢)前村雪里漏泄春光早 无情有意寂寞谁知道(蓦山溪)免教向、深岩暗谷结成千万恨(击梧桐)更免逐、羌管凋零冷落暮山寒驿(东风第一枝)谁把瑶林闲抛江岸(惜黄花)无人共折 傍 溪 桥 雪 压 霜 欺(汉 宫春)清幽荒凉的环境是咏梅传统上的常见空间在梅苑中的所描绘的梅花入世形象的词中词人着意渲染、凸显梅花在此种环境之下的悲戚、困窘 一般在经典的咏梅文学对于梅花形象的塑造中梅花在所处的空间之中都是表现出坦然接受的一面 梅花虽然并不是对于所处的空间一定心满意足但是至少认可所处的空间可以成就自身的价值 林逋的山园小梅之中梅枝在水畔弄影在月下暗吐芬芳充满清高闲逸的雅趣 陆游卜算子之中虽然“
20、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写尽梅花的荒凉哀伤但是梅花仍然保持自我的高洁品格不变“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这种品格也是梅花生命意义的一种体现是梅花处于这样空间下自我完成、自我实现的方式 而在梅苑所书写的这些空间之中梅花大多是对于所处空间不满并且不甘的是一个无法实现自我意义的空间而这也正是词人对于自身当下所处的晦暗政治境遇的隐喻正因如此梅苑之中有多处对于梅花渴望被移栽渴望改变所处环境的心态的书写 词中有时会展现出梅花自信的一面如汉宫春:“寂寞槿门牛巷有清香自倚不怕低回 终须会逢赏目健步移栽”但更多的时候梅花则是处于一种无奈的怅惘之中:击梧桐雪叶红凋烟林翠减独有寒梅难并 瑞雪香肌碎玉奇姿迥得佳人风韵
21、 清标暗折芳心又是轻泄、江南春信 最好山前水畔幽闲自有横斜疏影 尽日凭阑寻思无语可惜飘琼飞粉 但怅望、王孙未赏空使清香成阵 怎得移根帝苑开时不许众芳近免教向、深岩暗谷结成千万恨东风第一枝腊雪犹凝东风递暖江南梅早先拆 一枝经晓芬芳几处漏春信息 孤根寒艳料化工、别施恩力 迥不与、桃李争妍自称寿阳妆饰 雪烂漫、怨蝶未知嗟燕孤、画楼绮陌 暗香空写银笺素艳谩传妙笔 王孙轻顾便好与、移栽京国 更免逐、羌管凋零冷落暮山寒驿这两首词中同时出现的“王孙”意象在一般咏梅文学之中极少出现梅花一贯绝尘拔俗的形象与王孙、繁华等意象是格格不入的 然而在这两首词中“王孙”却以一个正面的梅花之贵人、提携者的形象出现了 词中梅
22、花希望得到有地位的王公贵族的赏识被移栽至繁华热闹的皇家园林或是国都从江边野梅变成一株被显贵者所养的苑梅 若非如此梅花便只能向“深岩暗谷结成千万恨”“羌管凋零冷落暮山寒驿”词人认为没有王孙欣赏乃至移栽梅花的清香便是空无意义的这是梅苑中表达用世之志的词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在这些咏梅词中梅花自身的美丽与清香无法自我成就其价值 在大多经典咏梅文学中梅花的凌寒独放是梅花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可以自成意义梅花的清新雅致亦可以自成意义但是在这里梅花却需要有梅子和羹才、需要有他人的欣赏与认可才能实现价值 此处的梅花也完全成了郁郁不得志又非常能够渴望身居庙堂的文人的化身前文提到咏梅诗之中由于对于梅子的爱惜不愿被随意折
23、枝“伤心邻妇争先折”中梅花所伤心的并非被折而是未能等到能真正赏识自己的人却被邻妇先行折走让自己的价值不能遇到与之匹配的欣赏者 声声慢之中就描写出了一次理想的折枝:严凝天气近腊时节寒梅暗绽疏枝 素艳琼苞盈盈掩映亭池 雪中欺寒探暖替东君、先报芳菲 暗香逮把荒林幽圃景致妆迟 别是一般风韵超群卉、不待淡荡风吹 雅态仪容特地惹起相思 折来画堂宴赏向尊前、吟咏怜伊 渐开尽算闲花、野草怎知梅花在严寒之中凌寒傲雪绽放带来了春天将至的讯息幽香也装点了荒凉的园圃 这是上阕所书写的内容一般来说以上内容是传统咏梅诗词对于梅花的吟咏所涵盖的基本层面词的内容至此也基本结束了 但是在下阙词人笔锋一转将咏梅的内涵进一步延伸:
24、梅花由荒林幽圃被折向了画堂之中以供在觥筹交错的宴会之上细细品赏吟咏而此时的梅花才是得志的、自我实现了的状态 在荒凉之处装点景致幽香暗传的梅花所成就的最终价值是需要借“画堂宴赏”来体现肯定其生命价值的再次是外事外物而非梅花自身 又如西地锦中:“凭君折取向玉堂只这些清福”尾犯中:“好把琼英摘 频醉赏舞筵歌席”等等 在竹篱茅屋间开放的梅花渴望的是被折取后带往玉堂 此处的折枝与之前的希冀被移栽是同一重含义都是词人借梅花传达出自身在前途渺茫的遭际之中对于去往更能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环境的心驰神往 四、宋代文人的政治理想与政治境遇梅苑中集中出现的积极入世的梅花形象在文学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它的产
25、生与词人的身份、词人所处的历史环境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虽然梅苑中的大部分选词皆为佚名词人之作无法通过考证具体作者的生平去了解他们的仕途境遇但是我们可以试着从宋代士人求仕的大环境入手分析他们所处的历史世界与其词作的关联 据黄大舆自序梅苑编成于宋高宗建炎三年(年)且所选皆为宋人作品因此这一时期宋代士人的历史境遇或许可以作为了解梅苑中词人创作背景和创作心态的一个参考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于概括唐宋时代观一文中指出“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中唐宋变革的最大体现便在于政治 宋代的政治体制由制魏晋隋唐的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 宋代取消了从政的门第的限制科举制度的完善让大量的非贵族出身的读书人也能
26、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活动中来委以重任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宋代政治架构的突出特点 宋太祖就曾有言:“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太宗也对李畴等人说:“中书枢密朝廷正人所出治乱根本系焉且天下广大卿等与朕共理当各竭公忠以副任用”至熙宁四年(年)三朝元老时为枢密使的文彦博与神宗论政中亦有云“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可见当时“共治”已成为君臣之间的共识 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下宋代文人士大夫参政热情空前高涨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极其鲜明任何时候都更加体现出“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可见当时“共治”已成为君臣之间的共识同时宋代统治者也非常重视教育在全国各地大量兴办官学对于私学和新兴的书院也十分鼓励提倡为更多人提供了
27、就学进而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 并且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书籍大量刊行印发知识得到广泛、迅速地传播 君王的重视、时代精神的昂扬、教育的普及这样的政治环境使不同阶层的读书人都有了极高的政治热情与对于仕途的期许与君王共治天下成为北宋读书人心中最热情蓬勃的理想然而通往晋升之路的大门虽然打开了但是士人们想要通过重重考验进入官场却并非就此简单轻松了起来 取士范围的扩大应试考生人数也不断膨胀竞争也日益激烈 两宋读书人之多在历史上是空前的“自北宋后期起不论地近京畿的州县或川广等偏远地区到处都是读书应举之人”北宋诗人晁冲之夜行诗云:“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 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就写出了即使荒凉乡
28、村之中的儒生仍在彻夜苦读的情形不免让人联想到上文中所说荒野孤村中独自开放的点点江梅 据统计全国参加发解试的读书人数在真宗时期的第一次科举(年)约为 万到英宗治平元年(年)就达到了 万人左右以至于至南宋中期如果将全国应举和准备应举的读书人都统计在内人数可能接近百万科举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因此“从 世纪晚期开始学有所成的学者数量超过了政府所能提供的职位 由于考试标准不断提高职位数额有限以及竞争激烈不少儒学考生在考试中采用了各种各样的作弊手段 成功及第者还要相互竞争在已经过于拥挤的官僚机构中谋求职位”总的来说宋代的政治体制由前朝的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后读书人面临前所未有的宽松开放的政治环境与更加
29、广阔的入世道路 一些原本无缘进入政权中心的寒门子弟开始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这给了宋代读书人极大的信心与希望渴望通过政治能够自我实现 然而日渐残酷的科举竞争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苦等数年甚至一生也无法完成自己的“和羹之志”宋代读书人对于科举的热情与期望值可以说超过任何一个朝代而他们饱满高涨的从政热情与日益艰难的晋升之路间产生了极大的落差 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历史环境也更能深入地理解他们为何会如此集中地借梅花发出官运仕途的感慨以至于梅花在此一时期中被赋予了积极入世的新形象 下层文人的生命境遇本身就与梅花有很多层面的相通在宋代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在荒野之中所见寂寞盛开的梅花更能引起他
30、们的兴发感动 学有所成、充满理想而又很难在拥挤的官僚体制之中谋得一席之地与梅花的美丽芬芳而又得不到欣赏的命运高度契合 于是宋代读书人发现了梅花的另一面另辟蹊径地将他们渴望致君尧舜而又困难重重的命运寄托于梅花 这可以被看作是在这一时代会集中出现以梅抒发用世之志的重要原因参考文献:尚书正义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 吴競:贞观政要戈直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 杜甫:杜诗详注仇兆鳌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 黄大舆编:梅苑许隽超校点唐宋人选唐宋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年版 朱熹:楚辞集注蒋立甫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
31、徽教育出版社 年版 程杰:梅花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的发生(宋代之前)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 李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 范成大:梅谱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毕嘉珍:墨梅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年版 陆游:放翁词编年笺注夏承焘、吴熊和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通论刘俊文主编黄约瑟译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 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年版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年版 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历史研究 年第 期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版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 年版 何忠礼、徐吉军:南宋史稿北京:商务印书馆 年版 刘子健:作为超越道德主义的新儒家田浩编:宋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版责任编辑:修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