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rt Research Letters 艺术研究快报艺术研究快报,2023,12(3),203-207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arl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3.123034 文章引用文章引用:纪玉爱.花束般的恋爱中人物镜像重构解析J.艺术研究快报,2023,12(3):203-207.DOI:10.12677/arl.2023.123034 花束般的恋爱中人物镜像重构解析花束般的恋爱中人物镜像重构解析 纪玉爱纪玉爱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2、,重庆 收稿日期:2023年7月5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26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8日 摘摘 要要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是土井裕泰执导的一部爱情电影,于电影花束般的恋爱是土井裕泰执导的一部爱情电影,于2021年在日本首映,年在日本首映,2022年在中国大陆上年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以现代东京为背景,讲述八谷娟与山音麦因为错过同一末班车相遇,由此展开的爱情故事。影映。该片以现代东京为背景,讲述八谷娟与山音麦因为错过同一末班车相遇,由此展开的爱情故事。影片以日记形式架构故事发展,大量人物内心独白展现情感变化。导演通过一对恋人五年生活变化的细腻片以日记形式架构故事发展,大量人物内心独白展现情感
3、变化。导演通过一对恋人五年生活变化的细腻描绘,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千篇一律的爱情电影中脱颖而出。本文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出发,描绘,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千篇一律的爱情电影中脱颖而出。本文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出发,透视主人公寻求镜像中的自我、自我主体构建、自我和解,从而完成人物镜像重构的过程。透视主人公寻求镜像中的自我、自我主体构建、自我和解,从而完成人物镜像重构的过程。关键词关键词 镜像理论,花束般的恋爱,自我构建镜像理论,花束般的恋爱,自我构建 The Reconstruction Analysis of Character Mirror Image in Bouquet of Lo
4、ve Yuai Ji School of Media Arts,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Received:Jul.5th,2023;accepted:Jul.26th,2023;published:Aug.8th,2023 Abstract The movie Bouquet of Love is a romantic film directed by Yuyasu Doi,which will be released in Ja-pan in 2021 and in mainland Chi
5、na in 2022.The film is set in modern Tokyo and tells the love sto-ry of Yagoya Juan and Yamayumi Mai,who miss the same last train to meet.The film structure the story in the form of diary development,a large number of characters inner monologues to show emotional changes.The director stands out from
6、 the stereotypical love movies by depicting the changes in the lives of two lovers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and creating strong emotional resonance among the audience.Based on Lacans mirror image theor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perspective 纪玉爱 DOI:10.12677/arl.2023.123034 204 艺术研究快报 of the protagon
7、ists self-seeking,self-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self-reconciliation in the mirror image,so as to complete th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characters mirror image.Keywords Mirror Theory,Bouquet of Love,Self-Construction Copyright 2023 by author(s)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8、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CC BY 4.0).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1.镜像理论镜像理论 拉康雅克是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医生。拉康从弗洛伊德思想的根本来展开自己的独特理论。镜像理论是拉康思想的出发点。福原泰平在拉康镜像阶段中指出:“镜像阶段是自我的结构化,是自己第一次将自我称为我的阶段。镜像阶段是指还不会说话、无力控制其运动的、完全是由本原的欲望的无秩序状态所支配的婴儿面对着镜子,高高兴兴地将映在镜中的自己成熟的整体形象理解为自己本身的阶段1。”在拉康
9、看来,618 个月的婴儿对外部世界尚未形成统一性认知,无法确认自我的存在。婴儿从肢解自我的痛苦中逃脱,并虚幻出完整的自我,此时正处于想象性阶段。幼儿将镜中的形象理解为自我的存在,镜子这一介质的出现导致了与自我的背叛、异化,也是主体的自我误认的时刻。婴儿将镜中的“小他者”误认为“理想自我”。自我身份和自我意识的建构始终离不开他人目光的追寻,并将“他者”对自我的凝视不断内化成自我的形象。18 个月后的婴儿进入了后镜像阶段,婴儿逐渐摆脱“他者”的注视,从“理想自我”走向现实的我。2.寻求镜像中的自我寻求镜像中的自我 幼儿因特异神经系统的不成熟,视觉、听觉等感官分散,毫不具备整体性的认知,因此幼儿没有
10、统一自我的能力。此时的幼儿极度缺乏安全感。在大他者的帮助下,幼儿开始与镜中的影像建立联系,寻找自我的存在。这种寻找的动力是人的欲望。从欲望出发去将心目中的形象据为“自我”必然导致幻想和异化2。幼儿将镜中的影像虚幻成“自我”的存在,并建立起认同,实现自我的对象化。在外界获得暂时的安定后,幼儿一阵欢呼。拉康放弃了弗洛伊德把自我当做现实的功能性念头,而只保留了弗洛伊德把自我确定为自恋对象的思想2。幼儿把镜像中的影像幻想成“理想的自我”,产生了自恋式的自我认同。拉康指出,自我认同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镜中之像的认同;第二个阶段,自我除了获得镜中之像的认同外,还要获得他者的认同;第三个阶段是对真
11、实自我的认同。在自我找寻的过程中,主体把镜中之像作为自己的欲望对象,并产生一种迷恋状态。电影花束般的恋爱中,山音麦和八谷娟相互构成了镜像关系。导演对主人公的出场颇有设计。小娟一个人探店,一个人看演出,在 KTV 凑人数时,在内心发出质疑自己的声音,懊悔强迫自己融入不属于自己的圈层。在一定程度上,小娟在已有的社会关系中得不到认可,完成不了自我镜像的认同。小麦一个人居住。他在实景地图上发现自己后,向大家宣扬,渴望得到外界的关注,获得存在感。小麦和小娟都是社会中独来独往的个体,将自己封闭,与外界隔离,无法融入集体。此时的两人还未形成完整的自我概念。因为错过末班车,两人邂逅,又因为二人都喜欢押井守导演
12、开启了交流的契机。他们志趣相投,喜欢穿同款帆布鞋,喜欢一样的诗歌和小说,甚至对世界存在的困惑都相同。这迅速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打破Open AccessOpen Access纪玉爱 DOI:10.12677/arl.2023.123034 205 艺术研究快报 了长久孤单的状态,发现灵魂上的契合。两人拥有和谐一致的关系,且处于融洽状态,忽略了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别。当两人在 KTV 唱歌时,反而找到了自我最快乐、最轻松、最真实的状态。两人去看木乃伊展览时,不约而同穿了情侣装。夜晚的心动,让两人默默计划赶在末班车前向对方告白。彼此就像世界上另一个“我”的存在,此时主体进入想象界,想象性地把对
13、方当做镜中之像,想象性地构建自我与他者。这也是主体的误认时刻。由于误认的存在,婴儿与自己的影像及其他人之间还会产生自恋与异己心理,并在这种迷恋中不断重塑和寻找自我3。小麦与小娟的爱情是一场自恋性的“镜像之恋”,实质上是对自我的迷恋。基于认可自己,爱自己,所以认可对方,爱对方。二人相互吸引,产生爱恋,通过镜像关系确认自我的存在。3.自我主体构建自我主体构建“他者”在自我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也是拉康镜像理论中核心观点之一。最初,婴儿建立自我意识所依靠的他者或镜像,并非皆有实体对象,而是想象中的他者4。此后,在人的一生中,主体自我身份的确认总是受到“他者”的影响。拉康认为,“他者”具有广义和狭义
14、之分,分别为“大他者”和“小他者”。“大他者”涵盖整个时代背景、社会形势和规章制度等;“小他者”则具体指拉康所说的镜像形象和周边人物所造成的影响等5。电影花束般的恋爱中恰恰也体现了他者对自我的构建。“大他者”是社会时代背景,它促使主人公发生自我转变。从学生到职场,学会在社会立足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社会对这一群体的要求与期待。父亲断绝了小麦的经济来源。漫画市场不景气,漫画从一千日元一张到一千日元三张。小麦对漫画的才华与想象力被社会市场粗暴定价,他无力改变。这是社会给他上的第一课:梦想不能支撑生存。于是在“大他者”的影响下,小麦与“自由漫画人”的身份告别,按照“大他者”构建的社会标准和规则
15、,完成对自我的构建与成长。“主体”也在与周围“小他者”的不断互动中,逐步完成新身份的建构。首先,小麦深受小娟母亲的“人生就意味着责任”这一训诫。每当小麦感到生活的重压时,会用“人生意味着责任”来不断劝告和安慰自己,抛弃理想主义成为现实主义者。生活是必须背负的柴米油盐,不允许孤注一掷地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职业中。其次,朋友海人的想法“社会性和协调性都是人的才能而定的”也在促使小麦外出工作上发挥了一定作用。如果漫画不能支撑起生活,那就选择其他的生存方式。最后,家庭餐厅的服务员和作者今村夏子让小麦意识到每个人都在前进,自己也应该前进了。小麦在受到外界、周围人的影响之后,完成了自我身份的构建。长期繁忙的
16、工作,让小麦筋疲力尽,主体被压抑,走向异化之路:小麦满足了对物质的追求,精神世界陷入尴尬境地,无法与小娟再共享同一个精神世界。自我身份的构建既是他人潜意识的产物,是“他者”对小麦的期待,也是他者影响与自我博弈的结果。小麦丢弃了原来的浪漫、一颗对热爱赤诚的心,经历过生活后,被物质所牵动,又投入其中,在“他者”框定的世俗目光之下,远离了自由的自我。个体丧失独立精神,接受了个体生活的文化体系所规定的人格设定,按照他者“诉求”去塑造自己6。小麦作为象征界中的主体,被“他者”所凝视,“理想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分崩离析,成为“自我理想”的代表。小麦自我构建的完成,也导致了小娟与小麦的分手。最初小娟爱上的
17、正是自由的自我,也是自由的小麦。双方爱上的是“理想的自我”。后来小麦认为只有建立在“他者”的认可之下,才能给小娟幸福,这也导致了双方关系走向了破裂。4.自我和解自我和解 在后镜像阶段,真实界的自我与想象界的自我始终处于相互博弈中。个体希冀通过想象去构建理想的自我,而这一过程是真实自我的死亡的过程,同时也是理想自我新生的过程7。小麦逃离想象界,在纪玉爱 DOI:10.12677/arl.2023.123034 206 艺术研究快报 象征界的社会关系凝视之下,成为真实的自我。虚幻的自我与“他者”推动下构建的真实自我分裂是必然的结果。获得外界、他人的认同,个体就必须舍弃掉镜像中的“他者”,穿上外界“
18、他者”的衣装。主体与镜像中的“他者”发生根本性的裂痕,不再是彼此双方“理想自我”,也抛弃掉幻象中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和解,与“他者”和解,从此走向真正的自由。第一条线是小麦的自我和解。小娟面临连续几天的高压面试后,关于面试官的讨论是两个人的第一次分裂。小娟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自我”与“他者”的对立。小娟与小麦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一个是努力踏入社会的打工人,一个是沉浸在自己世界的自由职业者,双方都无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为了满足社会环境“他者”不断提出的要求,小麦繁忙地工作,疏忽了对小娟的关心与爱。从生活节奏的不同,到相同爱好的消失,再到精神世界的无法共鸣,两人的价值观产生分歧。
19、在之后剧情的发展中,双方身份发生了对立的转换,小娟劝小麦“再厉害的人不一定能够看懂今村夏子的野餐”,此时的小麦在社会毒打中早已丧失了自己的尊严,变得麻木,行尸走肉;再也静不下心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一切。对于此时的现状,小麦先是愤怒,责备自己;再是无力改变的脆弱感;最后不再纠结过去的自己,将目光投入到现实中,坦然接受当下的生活,赋予自己重新生活的勇气。分手后的小麦找回最初的自己,热爱音乐,热爱文学。小麦不执着于对虚幻理想想象的迷恋,不作为“他者”的欲望对象去要求自我,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完成了与自我的和解。第二条线是小麦与“他者”和解。首先,小麦与社会时代所代表的“大他者”和解。在社会的要求和父母的
20、期待下,小麦努力竞争,保住了现有的工作岗位,融入社会。只有被社会认可才算是真正地融入社会。其次,小麦与小娟和解。小麦与小娟的恋爱源于将对方当做镜像中的“他者”,从而产生自我认同,肯定自我存在的意义。最初的小麦满足了小娟的欲望:爱好文学,爱好艺术,爱好漫画,独特又谦逊,又有个人的理想。后期两人一次又一次的争吵;缺乏对彼此的陪伴;出差路上小麦随意丢弃的书籍被当做前行的累赘;小麦用游戏填充空闲时间,麻醉精神。小麦逐渐忽略小娟的感受,两人之间发生了微妙的情感变化,不像情侣,像熟悉的陌生人。当小娟辞掉工作,遭到了小麦的反对,认为工作不是玩乐,这是把人生当做儿戏。两人距离的愈来愈远,完全不交流,无法共鸣,
21、两个人的孤独远比一个人的孤独更加悲伤。在现实界中,小麦不再是小娟的“欲望对象”,欲望对象处于缺失状态。当小麦不再符合小娟幻想中的“自我”,小娟便失去了再爱的欲望。分手的想法在两人的内心同时出现。在即将分手的时刻,他们向对方坦诚第一次约会的真实想法,又一次去 KTV 唱歌,这才仿佛回到了刚刚认识的那般轻松愉快。在小娟向小麦提出分手时,小麦创造出家庭和谐、婚姻幸福的“幻象”,接受“大他者”的认可,以此挽留小娟,小娟犹豫了,甚至肯定了小麦的看法。此时,小娟的“自我”也受到外界“他者”的影响。当一对年轻人走入咖啡馆,仿佛重演了二人相识的场景,就像小麦与小娟爱情刚开始的模样,那样动容,那样美好,两人泪流
22、满面,这才唤起了小娟内心中的“自我”。否定了小麦“反正人生就这么回事了,苟且存在”的爱情观,否定了没有爱情,婚姻一样可以维持下去的认知。主体与“他者”建立起的认同始终是一种误认,最后恒久分裂。两人勇敢地结束了五年的爱情长跑。初期的镜像误认让小麦和小娟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把双方误认为“理想的自我”,实际上只是一场幻象,最终走向末路。花束般的恋爱结尾,暂时没有找到房子的小娟与小麦居住了一段时间,两个人又恢复了遇见彼此之前的生活。最终没有期待,反而没有关系,两个人不再是关联在一起的情侣,首先作为个体的存在。他们不必纠结对方的欲望,不必纠结对方想让自己成为的人,达到了双方的自由。在小麦与小娟
23、五年的爱情中,他们构建了真实的自我,且在恋爱中更加明确自己的欲望,一步一步建立起自我意识,与对方和解,与过去的自我和解,与镜像中的“小他者”割裂,成为独立的个体。两位主人公正是通过“他者”的推动,建立起真实的自我,完成与虚幻“自我”的抗争,真正走向自由之路。纪玉爱 DOI:10.12677/arl.2023.123034 207 艺术研究快报 5.结语结语 影片花束般的恋爱诉说着隐忍的哀伤,理想与现实的交叠,贯穿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导演通过展现两位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来透视主人公摆脱虚幻的自我,在他者的推动下构建自我,与自我和解的过程。从本质上讲,二者无法再继续相爱下去,究其本质根源是无法满足对方
24、的欲望追求,但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又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互相告别,走向自由之路。渐行渐远的无力感对于双方来说又是一次真正的解放。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福原泰平.拉康:镜像阶段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 周秀芳.从弗洛伊德的自恋到拉康的镜子阶段J.中华文化论坛,2008(S1):152-153.3 闫广祺.镜像视域下的藏地身份探赜万玛才旦电影论J.电影文学,2020(20):77-81.4 任小青.寻找真实的自我以拉康镜像理论看她中主人公的自我建构J.电影新作,2019(5):114-118.5 雅克拉康.拉康选集M.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7-8.6(美)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社会M.蒋重跃,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7 孙慧,张瑞瑞.电影夏洛特烦恼的拉康式解读J.电影文学,2017(16):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