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6种药剂对草莓白粉病防治效果筛选试验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0903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6种药剂对草莓白粉病防治效果筛选试验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6种药剂对草莓白粉病防治效果筛选试验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6种药剂对草莓白粉病防治效果筛选试验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种药剂对草莓白粉病防治效果筛选试验研究吴德国(徐州市贾汪区青山泉镇农业农村办公室,江苏 徐州 2 2 1 0 0 0)摘要:选择6种供试药剂对草莓白粉病防治效果进行筛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6种药剂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3 5%氟菌戊唑醇S C(氟吡菌酰胺和戊唑醇的复配制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4 3%氟菌肟菌酯S C(氟吡菌酰胺和肟菌酯的复配制剂)和4 2.4%吡唑氟酰胺S C(吡唑醚菌酯和氟吡菌酰胺复配制剂)防治效果次之,与3 5%氟菌戊唑醇S C无显著差异,但与单剂4%四氟醚唑EW、4 2%苯菌酮S C和2 5%吡唑醚菌酯S C差异显著。试验中复配制剂的效果远好于单剂,故

2、可以作为防治草莓白粉病优秀药剂并推荐使用。试验单剂中2 5%吡唑醚菌酯S C作为对照药剂,因在试验基地施用频次较高,用药量较大,故抗药性明显,与其它单剂差异显著。试验中4%四氟醚唑EW和4 2%苯菌酮S C差异不显著,故可以作为备选药剂使用,但要注意轮换使用。关键词:杀菌剂;草莓白粉病;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徐州地区种植草莓历史久远,产业规模发展较快,目前已有0.8 2万h m2,年产量超过1 3万t,年产值超过1 0亿元,已成为振兴乡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因管理技术滞后,抗病品种更新慢,连作障碍问题日益凸显,优势病虫害猖獗,用药水平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影响了草莓产业健康发

3、展。白粉病S p h a e r o t h e c a a p h a n i s(W a l l r.)B r a u n 是草莓生产上温暖高湿型病害之一,气流传播,气温在2 02 5时易流行,在设施环境下可周年发病。该病主要为害叶片、果实等部位,发病初期叶片皱卷,花瓣和果实染病部位会出现提前着色的现象,发病中后期发病部位会长出大量粉层,严重造成大量烂果,可直接造成3 0%5 0%的损失。目前,国内外对白粉病防治的报道较多,大都着眼于综合防治等措施上,但在化控药剂的筛选上报道较少。目前在草莓白粉病上登记药剂很多,但常规药剂因为长期单一施用,导致抗药性严重,推荐适用的高效药剂是生产上亟需解决

4、的问题。因此,为进一步筛选出低毒、高效、低残留的药剂,笔者选用6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开展田间病情指数调查,旨在为设施草莓健康生产提供技术支撑。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供试品种为“全明星”。供试药剂:4%四氟醚唑EW(浙江化工科技有限公司)、4 2%苯菌酮S C(中国作物科学化工有限公司)、3 5%氟菌戊唑醇S C(山东植保科技有限公司)、4 3%氟菌肟菌酯S C(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4 2.4%吡唑氟酰胺S C(浙江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并以徐州市草莓大面积生产上使用频次较高的杀菌剂2 5%吡唑醚菌酯S C(河北中保农作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对照药剂。1.2 试验设计试验在徐州市

5、贾汪区草莓“莓好田园”产业园内进行,园区常规管理。试验设7个处理,处理1为4%四氟醚唑EW 7 5 0 m L/h m2;处理2为4 2%苯菌酮S C 3 0 0 m L/h m2;处理3为3 5%氟菌戊唑醇S C 2 2 5 m L/h m2;处理4为4 3%氟菌肟菌酯S C 3 0 0 m L/h m2;处理5为4 2.4%吡唑氟酰胺S C 2 2 5 m L/h m2;处理6为2 5%吡唑醚菌酯S C 3 6 0 m L/h m2;处理7为清水对照。重复3次,1 9个处理,每处理1 5 m2,随机区组排列,每试验小区设置保护行。在草莓白粉病发病初期,使用背负式高压电机喷雾器(3WB D-

6、2 0 L)对草莓叶片、幼果等部位均匀施药,施药液量为7 5 0 L/h m2,分别于3月1 5、2 2日各施药一次,试验期间试验区不再施用其它药剂。1.3 调查内容与方法采用5点取样调查法,每小区随机选取1 0株。施药前调查草莓白粉病的发生基数,在第1次施药后7 d,第2次施药后7、1 4 d分别调查草莓白粉病病情,观察植株健康状况和安全性。收稿日期:2 0 2 3-0 1-3 0作者简介:吴德国(1 9 7 2-),男,江苏徐州人,园艺师,主要从事园艺作物高效栽培与病虫害防控技术推广工作。9 现代化农业 2 0 2 3年第1 0期(总第5 3 1期)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或果数该级代表值)/

7、(调查总叶或果数最高发病级值)1 0 0,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1 0 0。1.4 数据统计分析借助E x c e l 2 0 2 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采用S P S S 2 0.0的D u n c a ns方法进行差异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安全性分析各药剂处理区的草莓植株未见有明显灼伤、矮化、黄化等药害症状,表明各供试药剂在试验用量下对草莓生长安全且无药害。清水对照区的草莓白粉病不同程度的发生,轻者叶片卷缩及果实提前着色,重者粉层蔓延至整张叶片,覆盖到整个果实。2.2 对草莓叶部白

8、粉病的防治效果由表1可知,供试药剂防治效果差异明显,草莓叶部白粉病的病情指数动态变化呈现出显著增加趋势。第1次施药后7 d,处理7病情指数增长最快,增幅最高为2 8 3.5 6%;其次是处理6,增幅为2 2 6.1 2%;处理3增幅最小为3 5.0 0%,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第2次施药后7 d,处理7病情指数最高为7.2 0;其次是处理6;处理3最低,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第2次施药后1 4 d,处理7病情指数增幅最高;其次是处理6;处理3最低,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表1 各处理草莓叶部白粉病的病情指数动态变化处理施药前第1次施药后7 d第2次施药后7 d第2次施药后1 4 d10.8 60.0

9、5 a2.2 50.1 6 b3.1 80.3 8 b4.1 20.4 9 b20.9 20.0 7 a2.5 20.2 4 b3.4 20.5 4 b4.3 60.6 7 b30.6 00.0 3 d1.1 70.3 0 d2.1 50.2 4 d3.1 20.4 4 d40.7 20.0 7 b1.6 00.2 0 c2.5 00.3 0 c3.7 20.4 8 c50.7 50.0 5 b1.7 50.3 2 c2.6 20.4 2 c3.5 80.5 4 c60.6 80.0 4 c 2.6 80.2 4 b3.6 20.3 2 b5.4 00.3 6 b70.7 20.0 6 b3.

10、2 80.3 6 a7.2 00.5 2 a1 2.3 21.2 4 a 各药剂处理对草莓叶部白粉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第1次施药后7 d,处理3的防治效果均高于其它5个药剂处理,且显著高于处理6、处理2和处理1,其它药剂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第2次施药后7 d,各药剂处理的防治效果均在6 0%以上,防治效果大小排序为:处理3处理4处理5处理1处理2处理6,但处理3、处理4、处理5间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第2次施药后1 4 d,各药剂处理的防治效果均超过7 0%,处理3防治效果最好,处理4和处理5次之,三者间防治效果均超过8 5%,且与处理1、处理2、处理6间的防治效果有显著差异;处理6的防治效

11、果最差。各药剂处理的防治效果在第2次施药后1 4 d较在第1次施药后7 d和第2次施药后7 d均有显著提升,复配剂较单剂表现出良好的持效性。2.3 对草莓果实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表2 各处理草莓果实白粉病的病情指数动态变化处理施药前第1次施药后7 d第2次施药后7 d第2次施药后1 4 d10.8 40.0 5 a2.0 50.1 6 b3.1 00.3 8 b3.9 20.4 9 b20.9 00.0 7 a2.3 20.2 4 b3.2 00.5 4 b4.1 60.6 7 b30.6 20.0 3 d1.1 20.3 0 d2.1 00.2 4 d3.1 00.4 4 d40.7 00.0

12、7 b1.4 00.2 0 c2.3 00.3 0 c3.5 20.4 8 c50.7 30.0 5 b1.5 50.3 2 c2.4 20.4 2 c3.3 80.5 4 c60.6 60.0 4 c 2.4 80.2 4 b3.4 20.3 2 b5.2 00.3 6 b70.7 00.0 6 b3.0 80.3 6 a7.0 00.5 2 a1 2.1 21.2 4 a 由表2可知,供试药剂防治效果差异明显,草莓果实白粉病的病情指数动态变化呈现出显著增加趋势。第1次施药后7 d,处理7病情指数增长最快,增幅最高为2 7 0.8 5%;其次是处理6,增幅为2 0 9.7 5%;处理301

13、现代化农业 2 0 2 3年第1 0期(总第5 3 1期)增幅最小为1 8.6 5%,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第2次施药后7 d,处理7病情指数最高为7.0 0;其次是处理6;处理3最低,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第2次施药后1 4 d,处理7病情指数增幅最高;其次是处理6;处理3最低,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各药剂处理对草莓果实白粉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第1次施药后7 d,处理3的防治效果均高于其它5个药剂处理,且显著高于处理6、处理2和处理1,其它药剂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第2次施药后7 d,各药剂处理的防治效果均在7 0%以上,防治效果大小排序为:处理3处理4处理5处理1处理2处理6,但处理3、处理4、

14、处理5间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第2次施药后1 4 d,各药剂处理的防治效果均超过7 0%,处理3的防治效果最好,处理4和处理5次之,三者间防治效果均超过8 0%,且与处理1、处理2、处理6间的防治效果有显著差异;处理6的防治效果最差。各药剂处理的防治效果在第2次施药后1 4 d较在第1次施药后7 d和第2次施药后7 d均有显著提升,复配剂较单剂表现出良好的持效性。3 结论与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供试6种药剂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3 5%氟菌戊唑醇S C(氟吡菌酰胺和戊唑醇的复配制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4 3%氟菌肟菌酯S C(氟吡菌酰胺和肟菌酯的复配制剂)和4 2.4%吡唑氟

15、酰胺S C(吡唑醚菌酯和氟吡菌酰胺复配制剂),与3 5%氟菌戊唑醇S C无显著差异,但与单剂4%四氟醚唑EW、4 2%苯菌酮S C和2 5%吡唑醚菌酯S C差异显著,故本试验中复配制剂的效果远好于单剂,可以作为防治草莓白粉病优秀药剂来推荐使用。试验单剂中2 5%吡唑醚菌酯S C作为对照药剂,因在试验地施用频次较高,用药量大,故抗药性明显,与其它单剂差异显著。本试验中4%四氟醚唑EW和4 2%苯菌酮S C差异不显著,故可以作为备选药剂使用,但应注意轮换使用。为解决草莓生产上防治白粉病的抗药性的问题,替代药剂策略主要以复配药剂为主,选择新型单剂且注意交替使用,这与本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本试验研究结

16、果表明,3 5%氟菌戊唑醇S C、4 3%氟菌肟菌酯S C及4 2.4%吡唑氟酰胺S C三类复配剂防治效果较好,持效期长,适宜在徐州地区推广应用,对草莓产业绿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次试验中选用近几年登记的新型药剂4%四氟醚唑EW和4 2%苯菌酮S C,在第2次施药后7、1 4 d防治效果均在6 0%和7 0%以上,具有一定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可以作为替补药剂进行轮换使用;单剂中2 5%吡唑醚菌酯S C抗药性显著,不建议在试验区使用。生物类药剂对环境友好,无农药残留,但防治效果较慢,具体有待下一步适时开展研究。4 参考文献1 李红霞,马志强.几种杀菌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农药学学报,2

17、0 1 8,5(3):5 0-5 4.2 曹春霞,龙同,程贤亮.几种杀菌剂防治草莓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 0 1 1,5 0(2 0):4 1 8 8-4 1 8 9.3 唐莎莎.7种药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测定J.中国植保导刊,2 0 1 9,3 3(6):5 4-5 5.4 冯新军,陆军良,顾国伟.防治草莓白粉病药剂筛选试验J.上海蔬菜,2 0 1 9(6):7 3-7 8.5 张振伟,樊根强.大棚草莓白粉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 0 0 6(5):1 6 0-1 6 1.6 叶正和,苏贤岩,任学祥,等.氯啶菌酯与多菌灵混配对草莓白粉病的增效作用及田间效

18、果测定J.农药,2 0 1 3(6):4 4 7-4 4 8.7 王中武,王楠.保护地草莓白粉病田间药剂筛选试验J.北方园艺,2 0 1 0(1 9):1 6 9-1 7 0.8 许志刚.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实习指导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8.9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 1 9部分:杀菌剂防治草莓白粉病:G B/T 1 7 9 8 0.1 1 92 0 0 4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 0 0 4.1 0 曹若彬.果树病理学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 9 9 2.1 1 朱卫刚,胡伟群,张蕊蕊,等.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混用对防治草莓白粉病的增效作用J.中国蔬菜,2 0 2 0,1(6):8 5-8 8.1 2 张伟,关丽杰.0.2%苯丙烯菌酮微乳剂的田间应用J.农药,2 0 1 8,5 7(1 1):6 3-6 6.1 3 宋波,迟全鹏.草莓白粉病化学防治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南方果树,2 0 0 4(2):6 3-6 4.(0 2 0)11 现代化农业 2 0 2 3年第1 0期(总第5 3 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