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农科”背景下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0713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科”背景下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农科”背景下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农科”背景下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李雪情,潘月游:“新农科”背景下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新农科”背景下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李雪情,潘月游摘要:“新农科”建设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是既培养适应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发展需求,具有智能化知识和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同时又具备爱党爱国、拥护社会主义、坚定理想信念、崇高道德素养等优良品质的新型农业技术人才。在涉农专业课教学应用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形成协同效应,有利于推动涉农专业的教学改革,促进农业院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扎根农村、奉献农业、服务农民的时代新人。该文分析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困境,提出相关的策略方法。关键词:新

2、农科;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74(2023)09-0029-05DOI:10.13877/22-1284.2023.09.005收稿日期:2023-04-06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项目“以习近平 三农 工作重要论述引领提振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研究”(JJ-KH20240006SK);吉林农业大学2022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作者简介:李雪情,女,黑龙江拜泉人,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潘月游,女,湖南浏阳人,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吉林 长春 1

3、34000)。2023 年第9期第 44 卷总第 342 期学 报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 2020 3号)(下面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以价值观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农业院校作为培养“三农”人才的重要基地,应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推动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创新型技术人才,为我国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贡献。涉及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对涉农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涉农专业教师能将思政教育理论有机地融入于农学专业授课之中,但“重在融合,

4、也难在融合,这需要教师在专业授课过程中,不断挖掘农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传授给学生,这也是专业课教师要面对和承担的一项重要责任”2。新农科背景下推进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各个方面的协作,从不同的角度、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建设。一、加强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一)是应对我国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变化的现实需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过程,而现在我们正走在强起来的征程中,近十年来我们完成了脱贫攻坚,目前我们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世界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尤其近年来受疫情的影响,全球处于动荡时期,因此对我们这样一 292023 年第

5、9 期学 报个拥有14亿人口的农业大国来说,粮食问题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进入新时代,农业也在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善。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尤其在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后,将会需要大批有学问、懂技术、有情怀的“三农”人才投身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中。因此加强涉农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一方面是满足我国对农业领域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在教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三农”情怀;另一方面是使学生主动了解目前国家的社会发展需要与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能够在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青年的重任,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6、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二)是高校培养卓越的“三农”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一词。乡村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步,而要实现乡村现代化离不开有知识、懂技术、有情怀的“三农”人才。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3。当前农村出现了“吸引人才载体少、发展事业平台窄等问题,导致有责任担当、有市场头脑、懂市场经营的青年建设人才匮乏”4。青年学生不愿意在毕业后回到农村工作,使我国在农村的农业人才队伍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这便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强农兴农爱农的情感是新

7、农科建设的难题。专业课的思政教学是实现教师既教授知识又育人的最有效途径,有利于解决涉农高校培养“三农”人才的困境,引领学生积极投身于“三农”事业,助力乡村振兴,努力培养出一批批思想红、理论深、能力强的新型农业人才。(三)是涉农专业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环节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更加自信自强、具有思辨精神、勇于创新创造,但同时也会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可避免在理想和现实、小我和大我等方面存在思想的困惑。专业课的教学在学生的大学学习中占绝大部分,在课堂中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也是最多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对知识技能的渴望与期待,还会对教师产生崇拜心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因此专业教师在课程过程

8、中应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引导农科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近年来,课程思政在各大高校已经被广泛应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的设计中要主动将对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程教学目标的首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目前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进一步探究符合农学专业特色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以改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一批具有智能化信息技术和“三农”情怀的人才,将所学知识与技术运用在祖国大地上,为“十四五”建设发展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奉献力量。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现实困境目前,涉农院校按照

9、国家的相关要求大力推进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推动了新时代所要求的“三农”人才的培养。但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涉农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知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一是对农科专业课程教学思政目标定位不清晰。“新农科”源于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对高校培养农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涉及的专业重点使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新农科的人才不仅要具有精湛的技术和知识能力,还要有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理想。这些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需要对专业课程有不同的侧重。课程思政目标往往由专业教师从各种简单的角

10、度自行确定,但由于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还不足,缺乏德育的学科思维,没有从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中所必需的原 30李雪情,潘月游:“新农科”背景下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则出发,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出现将专业课变成了思政课的现象。二是涉农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不足,存在教书和育人脱节的现象。教师从古至今都承载着教书育人的使命与责任。古有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今有教师传播思想、传播知识、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5。教师既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随着时代对教育专业化和技能化的要求,在课堂上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时有发生。现在大部分农科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

11、学上重视农学知识的传授和农业技能的训练,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这种思想导致农科教师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思政教学当中,育人工作大打折扣。三是涉农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不足。一些涉农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求、目标尤其是内容方面的了解还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导致缺乏相应的思政能力。尽管学校有要求要发挥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协同作用,专业教师也极力想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由于思政能力的不足,专业教师一般在课堂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直接显性地教授学科专业知识,把思政元素片面、匆忙地强加在教学中,或是在课上一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将专业课上成了思政课,使学生更加反感

12、,达不到思政教育的效果。(二)涉农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一是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和探索能力欠缺。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将课程思政教学作为重要的学术研究方向,通过学术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相关的教学经验,有利于实现育人工作。但目前由于各大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细则、奖惩评估等制度具有不合理性,导致专业课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课时量与科研任务上,没有过多的精力和动力去研究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学。二是涉农专业教师缺乏教学模式创新能力。部分农学专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灵活变通教学方式的能力有所欠缺,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重专业知识轻思想政治,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13、性。教师为了完成课程思政任务,将一个学科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运用到所有学科教学之中,使思政元素融入学科教学的方法单一,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农学专业思政资源挖掘不够充分。“课程思政”不是用指定的思政教材进行教学的思政课,其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需要从专业课程中挖掘。由于教师受专业思维和教学精力的影响,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习惯使用方便但老套单一的思政元素,比如爱国主义、“三农”情怀等常用元素。在现实教学当中,涉农专业教师很少接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系统培训,对思政教育理论缺乏理解,只能将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讲解出来,不能深入挖掘其中的理念。要想更好发挥思政教学的效果必须使用合理的

14、教材,专业教材的内容应包括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思政元素。但目前一些高校对于农科教材的使用没有硬性的规定,只要满足专业教学就可以,致使教师无法跨专业、跨学科整合专业课程思政资源,从而挖掘出符合农科专业特色的思政资源。(三)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特定制度和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一是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是要对教师在专业课上进行思政教育的方式和达到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由于各个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高校还没有构建出合理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相互联系,目前的教学评价仅仅对最后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师很少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评价和反思。而且课程思政的教学效

15、果无法用考试的成绩分数去进行衡量测定,所以最后的效果评价也仅仅流于形式。二是高校对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保障条件不够。虽然高校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比较重视,但停留在文件上居多,对于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人力物力投入不够,对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培训指导不多。专业教师本来就对思 312023 年第 9 期学 报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认识不够清晰,各高校不能及时为专业教师搭建讲座、技能理论培训学习和相关的技能竞赛的平台,进行相关的实践指导,导致专业教师不能很好地在专业课上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三是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考核奖励机制不合理。目前对涉农专业教师教学考核集中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目标达成度以及专业科

16、研成果上,教师职称晋级、评奖评优、年终考核等都以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为主要依据,各种比赛奖励还是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涉农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无疑是画蛇添足。考核奖励机制不能跟课程思政的教学挂钩,导致农科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农科课程的教学和科研上,影响了涉农专业教师在专业课上践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积极性,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也难以提高。三、加强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策略纲要 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懂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1。当前加强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善存在的问题,对培养

17、“三农”人才至关重要。(一)强化涉农专业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与责任,教师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人物。专业教师在课上主要发挥教授技能与知识的功能,却忽视了育人的重要功能。涉农专业教师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师无关的错误思想。“既要做学问之师,也要做品行之师,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6因此,要提高涉农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加强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涉农专业教师要在平时多学习思政的理论知识,参加相关培训,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指导实践,提升涉农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18、,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自身加强课程思政理论认识的使命与职责。只有涉农专业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会、学懂,才能在农科课程中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把涉农高校的学生培养成既具备先进农林知识与技能,又有“三农”情怀的卓越农业人才。此外涉农专业教师要通过研修与思政教师交流等途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原则和特点,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话语体系。(二)提高涉农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提高涉农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一方面要提高涉农专业教师在课程上的思政教学能力。学校要为涉农专业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途径。比如组织涉

19、农专业教师进行理论、技能培训,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明确涉农专业教师的教学困境和需求,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指导等。开展涉农专业教研室的集体备课活动,加强思政教师与涉农专业教师的科研合作,通过互相交流和指导提高涉农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涉农专业教师自己要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路。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载体,将课程思政的内容创新地融入教学设计中。在教学中要注重表达,多用一些案例分析、专题讲述、集体思考讨论等方式,要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将知识和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合,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涉农专业中课程思政教学所需要的元素,提高教育资源整合能力。在涉农专业课存在

20、的思政资源不像具有完整教材体系、丰富教学资料的正统思政课资源丰富,涉农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是相对匮乏的,这就需要涉农专业课教师充分了解思政的内容和自己的专业课程特色,将二者融合,深入挖掘专业课中所蕴含的隐形思政元素。每一个专业课都有其不同的思政元素,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信仰、社会责任、文化精神等思政元素与涉农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思政元素。涉 32李雪情,潘月游:“新农科”背景下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农专业教师要深入挖掘涉农专业的学科发展历史,将农业学科发展史融入专业课教学各环节,让学生了

21、解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发展史,在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培养他们具有家国情怀。在教学中引用农业领域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太行山新愚公”李保国等农业领域先进人物,激发涉农高校学生养成乐于扎根农业沃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的真挚情怀7。(三)完善涉农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相关机制体系建设为了调动涉农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高校必须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的相关体制建设。一方面要完善涉农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兴农强农爱农的社会责任感,也可以考察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与建设水平,可以促进教师进行自我监督与

22、反思,保障新农科视野下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涉农高校应将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纳入教师的考核与评价范围内,如教师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将师德师风作为考核教师的标准之一,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学生在课上的学习状态、思想政治的高度、是否具备较高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否明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奉献的使命与担当等多个评价层面都可从不同角度印证教师的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完善对涉农专业教师考核奖励制度。评价体系要有相应的考核奖励制度,二者有效衔接才能推进建设坚实的课程思政教学相关机制体系。荣誉和利益保障是涉农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推动力量。通过设立课程思政科研

23、项目、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大赛、建立各种平台为涉农专业教师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供保障机制。要将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通过选出一批在课程思政教学上实践好的涉农专业教师作为典型,进行宣传和荣誉表彰,鼓励其他专业教师向他们进行榜样学习,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价值感。在物质方面要了解涉农专业教师的实际需求。将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成果与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绩效核算、年终考核等涉及教师自身利益的方面挂钩,特别要给予在课程思政教学方面取得成果的涉农专业教师相应的科研支持以及物质奖励,从而激发涉农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上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推动涉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建设发展。四、结语新农科建设是国家应对当前

24、发展趋势所作出的决策,对于农业院校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农科视野下,农林高校应根据新农科建设提出的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在强化涉农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面都要更积极地采取一系列有效工作措施,不断探索推进适应新农科背景前提下有效进行涉农各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更要立足于农科专业教学工作实际,积极探索一整套满足农科专业育人要求、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培养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技能和高素质的人才,为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参考文献:1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A/OL.(2020-05-28)2023-03-17

25、.http:/ 韩飞.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科学定位 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24-28.3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N.人民日报,2021-04-20(1).4 刘涓溪.培育更多高素质农民 N.人民日报,2021-04-08(6).5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N.人民日报,2018-02-01(1).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7 郭慧,朱晓闻.新农科视野下农林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研究 J.现代教育科学,2022(3):105-109.(责任编辑:吕增艳)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