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级数学上册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柳江县壮语文学校附属小学 梁秀旭垂直与平行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本节课我精心设计教案,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絮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
2、下几点:1、在课的开始阶段,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很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接着,又出现了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怎样?请同学们睁开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线的位置画出来。这样,以空间想象为切入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无限大的平面内出现两条直线,并要求学生把想象出的两条直线画下来,直接进入纯数学研究的氛围,创设这样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和吸引学生,并有利于学生展开研究,特别是为较深层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2、关注新知的生长点,体现新知动态的生成过程。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
3、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3、用心设计练习,把握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几何图形中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引导学生用三根小棒摆一摆,
4、使两根小棒都与第三根平行或垂直。通过这些练习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可是在本节课有一个学生生成的教学资源我没有处理好,在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时,我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在白纸上画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然后让画的与众不同的同学把作品展示到黑板上。出现了相交、延长后相交、平行、垂直、重合这几种不同情况。其中重合是刘佳丽画的最与众不同,她画了一条红色直线,又画了一条黑色直线,这两条直线落到一起了,也就是重合了。这种情况我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是进行分类,学习平行与垂直,重合这种情况用不到,留下又不太好妨碍分类,不知道该把
5、它归为两类中的哪一类,讨论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吧,又很浪费时间,偏离了教学目标,没有多大价值。可是怎么向学生解释不要这种情况的原因呢?我怕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没有多考虑,就勉强对学生说:“这种情况,两条直线落到一起了,看起来像是变成一条直线了,我们今天先不研究这种情况。”下课后,这个环节的生成时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以不研究为由去掉了这幅作品的这种处理方法使我感到很不踏实。课堂上学生发现了重合,而我却忽视了这一可贵的教学资源,把它去掉了,没有借助这一契机把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揭示完整,漏掉了重合这种情况。一堂课下来,学生只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也就是平行)这两种情况,而不知道还有重合。学生发现了,老师却未能挖掘出这种生成资源背后的潜在价值,使大家与重合失之交臂。这不能不让我感到无限遗憾和内疚。这一教学环节的疏漏给了我很深的启示:1、老师的知识面一定要广,并对教材要进行深入的挖掘,才能预设的充分而准确,才能提高驾驭课堂生成的能力,才能给予学生高水平的指导。2、我想建议编者在编写这一节教材时,是否能把重合这种情况在书上提一下,不要求掌握,但应该拓展一下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一下。这样就把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阐述的更完整更严谨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