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乡实验学校 三年级数学备课组赛课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执教人:魏 钰内乡实验学校小学部2017.6- 5 - 精心设计 认真研讨 团结合作 追求高效个性调整7、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课堂学习活动方案 主备人: 魏钰 审核人: 王 翠 【学习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竖式对小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的基本方法。 难点: 能够应用小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课时安排】 1课时【课堂类型】问题综合解决评价课【课前准备】一案一单 课件【活动方案】:一、问题导入,
2、 明确目标 1、教师谈话:我们以前学习了整数加减法,那么,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呢?指名计算:8+64=,27-14=,35-29=,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小结:通过练习,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开始计算。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1”当10再减。这是以前学的整数加减法,那么小数是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简单的小数加、减法2、 出示学习目标二、问题解决,探究解决 活动一 1.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文具
3、的价格)(2)利用你获取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一人提问,一人列式。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解决一下,同学们有信心吗?出示问题1:买 1 个卷笔刀和 1 支不带橡皮的铅笔 ,一共多少元钱?(3)你们会列式吗?板书列式“0.8+0.6=,0.8-0.6=”这两道题怎么算呢?请你们来研究研究。活动二 2.学生互动探究“0.8+0.6=,0.8-0.6=”。(1)教师:你打算怎样计算呢?请你试着在数学作业纸上算一算,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同学说说。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交流。(2)汇报反馈: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学生用口算就算出结果了,但要让学生说明
4、他是怎么想的;把0.8元和0.6元改写成8角和6角,相加减后在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按照前面复习整数加减法的方法写成竖式。教师总结板书:0.8+0.6=1.4(元) 0.8-0.6=0.2(元)答:一共用了1.4元,卷笔刀比铅笔贵0.2角。(3) 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中间的小数点不点行吗?(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4) 比较两种解法,哪一种更加简便?(指名说)(5) 与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1)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2)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不同点: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了。教师提问并说明:在这里,“8”和“0.8”一样吗?为什么
5、?所以在用小数直接加减时,在竖式上面也可以写上单位,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目的是将相同数位对齐,这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活动三 3.学生互动探究“1.2-0.6= ”。 (1)老师引导:刚才同学提问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时,列式:1.2-0.6= ,请你根据刚才的学习经验自己试着列竖式计算。学生完成后说一说不同的做法,教师总结板书。 方法1:把1元看成10角,加上2角,12角减6角就是6角。 方法2:2减6不够减,向他的前一位退1当10,加上原来的2是12,12减6得6,写在6的下面,前面0减0还是0,所以得0.6。 (2) 你在计算时,怎样就保证元和元、角和角相
6、减呢?(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行了) 合作讨论: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2)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 不同点: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了。 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三、问题梳理,总结提升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四、问题训练,巩固提高完成7、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问题训练评价单。【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 0.8+0.6=1.4(元)答:一共用了1.4元。0.8-0.6=0.2(元)答:卷笔刀比铅笔贵0.2元。【作业设计】课本练习二十一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过万以内
7、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课堂上,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口算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法。我通过直观推理、比较归纳,最后概括算理,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课堂的后半时段显得比较急躁,给学困生的机会少,没有很好的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驾驭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比如在板书的布局上,还有小组讨论的设计上都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还有就是对于课堂生成性的资源不能很好的应对,教学机智还是不够。这些问题都是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