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制度嵌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29714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71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制度嵌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制度嵌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制度嵌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第 6 期实现“双碳”目标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双重主题,二者看似属于不同领域,实则有着耦合发展的优势与态势。乡村振兴的实践主战场,可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更为广阔的技术与制度创新的消纳承载空间,并为碳减排与固碳增汇的“双向奔赴”起着基础性保障作用。制度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智慧结晶,制度嵌入通过规范、引导和激励等方式作用于个人与组织行为,进而在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学术界和政策实践领域有越来越多的先行者将“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性考察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这已成为社会理论与实践“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制度嵌入

2、齐平杜高红朱润酥内容提要实现“双碳”目标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双重主题,二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情景下具有耦合发展的优势和态势,其本质内涵契合新发展理念,其具象可外化为低碳农业与低碳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制度嵌入为抓手助推“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必须遵循“政府治理平衡与协调”“市场经济激励与补偿”“社会文化共识与信任”“技术创新预期与效率”的逻辑主线。同时,也必须充分依托四类制度载体精准发力:一是包括碳税和基于碳汇贡献的转移支付的行政机制,二是以碳交易市场、低碳农产品激励和绿色金融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市场机制,三是覆盖碳汇核准、碳足迹分析、碳认证标准等模块的

3、碳核算技术机制,四是低碳文化理念、低碳生活氛围、低碳合作参与架构等社会文化机制。在制度嵌入的路径优化上,既要积极创新制度要素体系,又要竭力优化制度变迁环境,高效协同“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关键词“双碳”目标乡村振兴耦合发展制度嵌入制度载体齐平,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杜高红,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朱润酥,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为2023年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推动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JJKH20231096SK)的阶段性成果。72“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

4、合发展的制度嵌入推进领域新的焦点和趋势。政策领域和制度机制的相互支持、彼此啮合,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跨界融合、相得益彰,也成为二者耦合发展的实践基点。一、“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及制度嵌入范式分析实践发展与理论推进不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第一性原则关系,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能动关系,既要阐述清楚何为“双碳 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本质,又要找到二者结合的理论分析依据。1.“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本质“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发展,其本质具有整体思维、综合效益以及互融协同的三重哲学蕴涵,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

5、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实践、新战场。首先,“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发展要求人们运用整体思维和系统思维,立足“整体性服从”,坚守“一个整体”中的“一”。具体到实践,就是要求以系统性、复杂性、整体性的方法论,指导“双碳”与乡村振兴的有机整合,从理清结构、要素和关系入手,明确系统的整体边界,构建系统的整体模型,在认知与行为两个层面实现“系统问题系统看待”“整体问题整体服从”。其次,“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发展要求人们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和效益,立足“多维性效益”,坚守“多维视野”中的“多”。具体到实践,就是要以多元视角为核心来看待“双碳”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

6、,并取得其多维目标的进步。最后,“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发展还要求人们必须强调二者的互融协同,立足“互动性影响”,坚守“双向融合”中的“双”。在实践发展中取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同步、均衡的发展。截至2019年,我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比例约为24%1,由此看出,农村农业仍然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应对上述问题的治理策略,可以依托乡村生态振兴,变革农村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其向低碳化转变,以大幅度降低涉农碳排量,以互融协同的视角来看,其实现过程同时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简而言之,“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本质蕴含简约而深刻的“一”“双”

7、“多”三重哲学理性光辉。“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发展,在具体外化上呈现为低碳农业与低碳乡村两种可持续发展形态。低碳农业是采用环境友好、低碳排放的农业生产方式,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特征2,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业可持续能力为目标的农业模式。低碳农业注重乡村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而这种可持续性的保障,又主要通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来实现,既要遏制高能耗产业,也要鼓励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发展3。低碳乡村契合了乡村发展“由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新方针4,注重人们在能源使用、资源利用以及生活方式上的可持续模式。例如,在乡村能源消费结构变革上奉行“能源替代”原则,

8、力促乡村社会逐渐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转变。在乡村资源利用上奉行“节约集约”“可再生循环”的原则,力促乡村资源与环境的友好型发展。在乡村生活方式的理念转变上鼓励低碳、绿色和健康的生活准则,力促乡村非生产性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制5。此外,低碳乡村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农村农业自身的巨量空间优势,强化其所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和中国气象局发布的 2019年中国气候变化公报 以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9 中相关数据整理后得出。2许广月: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经济学家 2010年第10期。35 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 “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

9、发展规划 ,2021年8月23日,https:/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中国经济时报 2023年7月12日。73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第 6 期能涵养的超强碳源汇功能,依托农田、湿地、湖泊、草原、山林、河流等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中和、消纳和抵扣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不断巩固和增加碳汇储量。“低碳”既是发展方式也是发展目标,“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体现了二者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未来的实践推进,要更多关注新的经济社会及技术更新形势下的多元政策协同配套,真正做好“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时代大文章。2.制度嵌

10、入性分析范式对经济行为、经济制度和社会关系的综合考量,一直都是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理论共同关注的话题,而把经济行为与经济制度“嵌入”社会关系网络的理论,源于卡尔 波兰尼提出的“嵌入性”思想。马克 格兰诺维特则以对古典经济学的社会性批判分析入手,强调“由现代化而打碎的嵌入性概念”1,他认为嵌入性分析能够“避免过度社会化与社会化不足两种极端”。同时,他将嵌入性分析引入经济行为层面以外的制度分析层面,把“经济制度的问题转换为包括集体行为的资源流动问题”2,这实际上“就为新经济社会学开辟了不同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制度分析的崭新视角,进入了传统意义上属于经济学分析范畴的分析领域”3。于是,制度嵌入分析范

11、式在组织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开始得到广泛应用,标志着新经济社会学派的诞生。新经济社会学的兴起有助于理解制度对个体和组织行为的影响,揭示制度变迁和演化的机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工具来解读社会和组织的运行和变革。制度嵌入性分析作为一种结构性和动态性的理论工具(新经济社会学),随着它自身的深入拓展、阐发以及不断被其他学科引入借鉴,其对当代社会科学中的多数学科理论,尤其是那些将“制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经济学和组织管理理论等的后世发展,都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社会构建主义、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分析等诸多流派尽管在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上有所差异,但都致力于

12、解释制度对社会、经济和组织行为的影响。换言之,一方面各种理论范式都与制度嵌入性分析在研究内容上具有复合性,另一方面它们又在阐释路径上形成了一定的“互补性阐释”格局,互为“竞争性和替代性的解释”4。不可否认的是,制度嵌入性分析完全称得上是对传统社会科学所沿袭的要素分析和要素解析套路的革新,它抛弃了作为独立形态的学科研究范式,主张坚持和试图对不同领域的研究做出联结性论证5。制度嵌入性分析认为,制度是社会行为的背景和框架,其要素形式通常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规范、价值观和信念。随着制度嵌入性分析范式的充分发展,其对制度要素的关注及作用方式也有不同的形式和分类,本文梳理如下:第一,制度结构,主要指具

13、有特定程序和形式的、正式成文的,有关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制度安排,包括法律、规章制度、组织规定、行业标准等。制度结构对个体和组织的行为方式以及决策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通常将这类制度要素称为“上层建筑”和“正式制度”,其作用机制具有突出的“权威性输入”色彩。第二,制度规范,主要指不具备正式程序和形式的、由道德秩序所约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包括伦理道德、乡约民规、公序良俗等。制度规范对个体和组织的行为只能产生内在的约束和规范,这类制度要素通常称为“非正式制度”,其作用机制1M.Granovetter,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

14、m of Emb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pp.481-510.2M.Granovetter:作为社会结构的经济制度:分析框架,梁玉兰译,广西社会科学 2001年第3期。3甄志宏:从网络嵌入性到制度嵌入性新经济社会学制度研究前沿,江苏社会科学 2006年第3期。4孙涛: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理论体系比较,东岳论丛 2011年第4期。5韦诸霞:嵌入型治理: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行业协会的制度供给探析,中国行政管理 2016年第6期。74“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制度嵌入具有鲜明的“内化性输出”特征。第三,制度行为

15、,指在制度框架下个体和组织的实际行为和决策的互动、反馈。制度行为是个体和组织对制度结构和制度规范的响应,这类制度要素主要基于行为主体对制度的反馈和适应,不是“静态的制度”,也不是单向传导,而是对制度的动态的“双向适应”。当然,不论是“权威性输入”,还是“内化性输出”,抑或“双向适应”,制度嵌入对社会经济行为的变化、发展和预测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这是本文将制度嵌入性作为“双碳”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之分析视角的基本依据。二、“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制度嵌入逻辑以制度嵌入为理论指导的“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存在“政府治理平衡与协调”“市场经济激励与补偿”“技术创新预期与效率”

16、“社会文化共识与信任”等逻辑主线(表1)。1谢富胜、程瀚、李安:全球气候治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 2014年第11期。2张健、张再生、陈宏毅:低碳经济与政府作用分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3逯浩、温铁军:生态资源价值助推乡村振兴,中国金融 2021年第4期。“三资合一”中的“三资”指资源、资产、资本。4高洪波:城乡融合视域中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创新基于新技术变革逻辑,人民论坛 学术前沿2021年第2期。表1“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制度嵌入逻辑矩阵类型政府治理平衡与协调市场经济激励与补偿技术创新预期与效率社会文化共识与信任主体(要素)政府市场技术文

17、化目标指向实现区域与产业间的外部性平衡或协调以市场化手段激励、补偿低碳经济行为与要素稳定化、标准化低碳收益预期,提升生产效率建立低碳共识、达成协作互信、付诸低碳实践1.平衡与协调:政府治理的逻辑公共产品供给是政府治理嵌入“双碳”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弥补“市场失灵”,并采取区域性、产业性、社会性的平衡与协调措施,都是公共产品供给这一政府机制嵌入的逻辑闭合。低碳农业与低碳乡村具有突出的公共产品属性。生态与环境作为自然资本是属于人类的公共产品,也是人类社会的公共需求与公共问题。这种公共产品天然具有供给弹性弱和产权泛化等特征,难以通过市场价格的配置机制得到有效配置和保护性利用。乡村振兴的“双

18、碳”要求,不仅直接影响乡村发展的全局性利益调节,更是各地政府跨区域治理的难点,仅仅依靠市场化力量与碳工程不足以解决乡村生态发展的公共性问题,其外部性扩散必须由政府机制加以平衡和协调1。因此,低碳农业发展和低碳乡村建设所具有的公共产品属性及潜在的“市场失灵”问题2,都为政府治理的介入提供了理论依据。低碳农业与低碳乡村是加快城乡融合的现实路径。一方面,建设低碳乡村能大大提升城乡资源配置效能。中国乡村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三资合一”的“生态型海绵社会”3,尤其在生态资源和生态空间上,乡村有着城市发展难以企及的独特优势。乡村社会要将自然资源与生态资产转换为经济福利,必然需要城市资本的加入,并利用好城乡

19、之间的资源禀赋“势能差”。另一方面,建设低碳乡村能促进城乡生态融合。“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协同城市和乡村两个生态系统,形成“城乡生态共同治理的制度体系”4,包括保护城市和乡村的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生态资源共享、统筹城市和乡村的低碳产业融合等诸多方面。75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第 6 期低碳农业与低碳乡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创新。共同富裕的前置条件是贫困治理,低碳农业与低碳乡村所指向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克服生态贫困的重要手段。从生态贫困的形成机制看,“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经济落后机制失衡”环环相扣1,基于“双碳”目标的乡村振兴,以“环境保护”破除“环境恶化”,以“资源再生”破除“资源枯竭”,从源头

20、斩断生态贫困的生成与发展。此外,民生幸福是共同富裕的落脚点,低碳农业与低碳乡村带来的食品安全落实、生活品质提升、经济收入增加、生态体验满足,都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提供了可靠保障。2.激励与补偿:市场经济的逻辑市场机制嵌入“双碳”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根本逻辑在于经济要素与经济行为的外部性中和,具体体现为激励与补偿机制的构建。在宏观层面,可以用“资源性中和”与“碳系统中和”来分别阐明市场激励与补偿的基本逻辑。关于“资源性中和”,尽管乡村地区的资源弱势可能由经济结构不平衡、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口流失和劳动力短缺以及政策支持不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但经济资源流通的核心是人口。长

21、期以来乡村人口资源持续流向城市的累积效应,逐渐加剧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资源失衡,放任这种资源性失衡的后果必然是反噬市场体系自身。这就需要市场体系以价格机制来“中和”城乡之间的资源失衡外部性。关于“碳系统中和”,在碳中和的整体生态中,乡村与城市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国碳排放主体来自城市工业生产,而碳汇资源的承载主体则是广大乡村地区,二者在碳排放与碳汇储备的“一进一出”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带来产业和经济上的巨大落差,乡村系统往往成为“生态功能让位于经济功能”的被动方。只有通过一定的市场补偿机制,才能消弭城市与乡村因“碳系统中和”产生的外部性失衡问题。在微观层面,乡村振兴中的市场主体具有自发嵌入低碳激励

22、的可能。低碳农业产品在环保、健康、品质、社会认同等多个方面的附加值,使它们在消费者心目中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和吸引力。企业往往可以通过构建低碳技术和知识体系、完善低碳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形式,顺利获得这种产业价值附加,奠定更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此外,低碳产品的生产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技术、设备或者人力资源,其成本通常高于一般产品,如果能够通过市场机制给予低碳产品生产者适当的补偿,用以填平或拉低部分成本差,那就可以更好地激发乡村低碳产业的发展和低碳消费的盛行。3.预期与效率:技术创新的逻辑就“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技术创新性制度嵌入逻辑,本文主要聚焦于三个问题:低碳技术向制度固化的问题、碳核

23、算技术体系与乡村资源标准化的问题和低碳技术与新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问题。核心指向均为低碳农业经济预期的稳定化、标准化以及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升。(1)低碳技术向政策、标准和规则的固化。技术向政策、标准和规则固化是一种将新技术应用和发展纳入法律、政策、标准和规则框架的过程。随着我国“碳达峰”承诺时限的临近,必须大力加快低碳技术向政策、标准和规则的固化,以“技术制度化”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然而,包括低碳技术在内的新技术应用往往会面临诸如安全性、可行性、可持续性等挑战。将技术标准固化为政策、标准和规则,一是为技术应用提供标准化的操作指引;二是为技术提供市场准入、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尤

24、其是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方面的支持;三是通过制定国际性的政策、标准和规则,促进技术的跨国应用和共享,推动全球技术共同进步和可持续发展。1韩跃民:全球生态贫困治理与“中国方案”,社会科学战线 2019年第11期。76“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制度嵌入图1“建立共识达成互信付诸实践”三角循环模型(2)碳核算技术体系与乡村非标资源向可标资源转化1。碳核算技术体系是评估、计量碳排放和碳汇的方法和工具体系,减碳固汇的制度安排基于此类底座技术,其实施和监测的精准性、效能性和公平性才能得到切实保障。乡村社会所具备的农业活动的低排放运行和自然资源的高碳汇能力禀赋,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计量体系来精准测算。唯

25、有如此,乡村社会巨量的非标性碳汇资源才具备向可标性资源转化的预期可能。例如,碳核算能够为农村农业参与碳市场和碳交易提供技术保障,通过核算农业活动的碳排放,农民可以获得相应的碳排放配额,并将其作为可再生资源进行交易并获得收益。(3)低碳技术与新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离不开与农业产业紧密相关的高新技术、专业人才、文化创意、土地空间及信息机制等多重要素赋能。低碳技术能够改变传统农业低效、单一的产业模式,并提高农业品质、增加农业附加值2,促进传统农业发展为新型农业。例如,我国乡村闲置的屋顶及荒地资源丰富,尤其是光照条件良好的农村地区,统筹利用好这一资源开展屋顶和荒地光伏发电,可以极

26、大推动广大农村地区由单一的粮食生产体系升级为粮食与能源“双生产”模式。4.共识与信任:社会文化的逻辑社会文化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能动性,文化作用于人的实践主体性3,并推动着人类文明迈向新的价值引领。本文在关于社会文化嵌入“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逻辑论述中发现,“建立共识达成互信付诸实践”这样简易而经典的三角循环模型仍然合乎真理、铿锵有力且极具生命力(图1)。促使低碳理念嵌入乡村振兴战略并成为共识,一是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设立碳排放限额和减排目标,加强对碳排放的监管和控制;二是需要加强信息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低碳理念的认知和接受度,例如,通过宣传媒体、社交媒体、教育

27、活动等渠道,向公众传递低碳理念的重要性和优势;三是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分享和借鉴低碳经验和技术,例如,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促进低碳技术和项目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机制,推动全球减排目标达成共识和有效实施。促进不同行为主体达成低碳农业与低碳乡村的实践互信,需要实现如下目标:保障透明和公正的决策过程,确保制定的低碳政策公正和透明,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和意见。建立有效的参与和沟通机制,让不同主体能够参与和影响低碳决策。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建立和完善各项机制,对低碳政策和行动的执行进行监督和评估。促进全面共享与合作,鼓励不同主体之间的全面合作和共享。低碳文化理念的基本构建,为乡村产业发展低

28、碳化与乡村生活方式低碳化提供了思想基石。三、“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制度嵌入载体如果把制度嵌入逻辑看成是思维与机理层面的抽象事物,那么制度嵌入载体就是其搭载现实层面的具体事物,并且是用于实现特定目标或者价值观的制度机制和制度安排“承载着价值追求的1逯浩、温铁军:生态资源价值助推乡村振兴,中国金融 2021年第4期。2蒋浩、陈淑芹:推动我国乡村产业绿色振兴,宏观经济管理 2019年第3期。3袁祖社:文化的实践合理性逻辑与优良心灵秩序的生成马克思文化哲学及其时代启示,哲学研究 2022年第11期。77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第 6 期规范体系”1。观照前文对制度嵌入逻辑的分析思路,将“双

29、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制度嵌入载体,可以分为行政机制2、市场机制、技术机制与文化机制四种类型。需要指出的是,制度载体在现实的复杂化社会实践环境中,往往不太可能以单一形式存在,需要采取多种工具组合设计。比如将碳税财政工具与绿色再贷款政策、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等强效制度进行互补组合设计3,重视供给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的联动机制作用等4。1.行政机制(1)碳税碳税是一种由政府向企业和个人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的税收形式。碳税在经济学本质上是外部成本内部化,其一方面通过提高碳能源产品价格来抑制碳能源产品需求以实现减排,另一方面以降成本的方式激励清洁能源、低碳能源的发展应用5。碳税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纳的

30、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机制。截至2022年4月,已有36个国家(地区)采取碳税政策,覆盖全球2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约占地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5.7%6。中国自2021年2月开始全国范围的碳税征收。值得探讨的是如何调节碳税收入的使用和分配方式,本文认为本着碳生态平衡的原则,将碳税收入以一定比例(或适当提高现行比例)按一些形式,补偿和返还给对减排和增汇贡献较大的乡村地区,可以一定程度地解决在碳治理上的城乡权利与义务不对等问题。(2)碳转移支付转移支付作为二次分配的重要机制,必然包含对公共产品外部性的补偿性支付。以碳汇贡献为依据,向碳排放相对较少、碳吸纳能力较强的地区提供必要的政府转移支付,基于碳汇贡

31、献的政府转移支付是符合逻辑的。具体模式可按现有的国家、省域和地区三级机制实行,这为广大乡村地区尤其是受生态红线影响的地区带来一定的经济补偿,可以保障碳中和系统在不同区域和产业部门的公平性,推进共同富裕7。该制度安排由于所涉问题较为复杂,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国内相关机制实施也主要聚焦基于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如辽宁省在2023年5月修订了 辽宁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2.市场机制(1)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基于“排放权”或“碳配额”概念,即将碳排放量限制为特定数量,并将这些排放权分配给企业或机构。企业可以在市场上交易这些碳排放配额,从而实现减排目标和高质量发展8。中国自2013

32、年以来,先后启动了广州、深圳、北京、上海、湖北、天津和重庆等7家碳排放权交易所。碳排放交易机制存在诸如市场波动和不稳定、碳配额分配不公平、难以监测核实及缺乏国际合作1梁迎修:价值内核与制度载体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法制路径,河北法学 2012年第7期。2行政机制嵌入“双碳”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载体,还可以包括政府采购与外包、基础设施建设及贸易管制等其他制度安排形式,文中不再列举和详述,下文类似内容采取同样的处理。3陈国进、陈凌凌、金昊等:气候转型风险与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经济研究 2023年第5期。4李健、高杨、李祥飞:政策工具视域下中国低碳政策分析框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年第

33、21期。5刘磊、张永强:基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碳税制度研究,税务研究 2019年第2期。6中汽中心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碳税实施机制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与建议,2023年3月30日,https:/ 2022年第8期。8郭吉涛、王子晋:碳交易制度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及作用机制,江苏社会科学 2023年第3期。78“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制度嵌入标准等难点、堵点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须加强监管和监测机制、提高碳排放配额的公平分配、推动技术创新和能源转型,并加强国际合作,建立统一的碳市场标准和规则。(2)低碳农产品激励制度低碳农产品在其生产过程的全生命周期,因碳净排放量较少

34、,甚至为零碳排放乃至负碳排放,具有极强的生态价值。低碳农产品的市场激励,本质就是以市场为媒介的“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1机制。通过权威专业机构认证,市场依据相关标准对认证产品定价,赋予其高于平均产品的价格优势,帮助低碳农产品提高销量和利润。在低碳农产品激励这一领域,国内走在前列的是南京市。江苏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南京国环”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食品农产品碳认证制度研究,研究团队制定了零碳负碳农产品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技术规范 零碳负碳农产品认证实施规则。(3)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金融是金融机构专门为支持农业低碳化而推出的系列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旨在鼓励农民采用低碳农业技术和方法实现减碳,促进乡村可持续性

35、发展。绿色金融通过综合运用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等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有效支持农业农村的绿色、宜居、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与碳中和的高效协同2。近年来,中国金融机构通过设立绿色金融专项基金和绿色科技创新基金、成立绿色金融委员会、推出农业保险和气候变化保险、提供绿色贷款和咨询服务等方式和举措,在绿色金融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3.技术机制(1)碳定价相关的检测与核算技术体系碳定价检测与核算技术标准是用于检测、计算和核算碳排放量的技术标准和方法。这些标准和方法旨在确保碳排放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比性,以便进行碳定价和减排政策的实施和监测。常见的碳定价核算技术标准包括温室气体计量和

36、报告标准,如ISO14064系列标准;碳足迹标准,如ISO14067标准;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标准,如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等。可以说,当前各国在碳定价相关检测与核算技术体系方面的不足,是制约减排固碳标准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前文所述的碳税、碳转移支付、碳交易、碳金融、碳认证等一系列制度安排,都存在一定的技术标准化障碍。我国乡村振兴中存在的涉农碳底数不明、测算核算标准不完善、农产品认证缺乏技术依据等问题3,亟待解决。(2)碳捕捉与储存技术规则碳捕捉与储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主要指从工

37、业过程或发电站等排放源捕捉二氧化碳,并将其安全储存在地下或其他地方,以防止其释放到大气中。尽管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具有许多潜在的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成本、储存安全性、环境影响和社会接受度等。因此,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以提高技术效率和降低成本,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支持该技术的应用。4.社会文化机制(1)低碳文化意识与价值观低碳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文化形态分支,本质上是生态文化的延伸和发展4。为了更好满足1卢志朋、洪舒迪: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内在逻辑及实现机制,社会治理 2021年第2期。2杨世伟: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内在逻辑、现实境遇与实践理路,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9年

38、第5期。3霍丽丽、姚宗路、赵立欣等:我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标准现状与体系构建,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3年第2期。4余晓钟、杨林、杨洋:论低碳文化的十大特征,贵州社会科学 2015年第11期。79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第 6 期低碳发展的需要,提供良好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基础,人们必须在文化底层构建起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体系和价值观体系。乡村振兴中的低碳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培育,主要指向的是环境保护意识、资源节约意识、农业生态化意识、温室气体减排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科技创新意识等文化意识内容。教育和宣传机制的潜移默化,可以显著提高人们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认知和重视,促使他们严肃对待全人类赖以生

39、存的环境和气候问题,并自觉负起责任,采取行动来减少自身的碳足迹。(2)社会共同参与合作机制低碳农业和低碳乡村发展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合作机制建设,这涉及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多方的共同努力。主要举措包括:建立健全乡村社区组织和居民参与机制,鼓励乡村居民积极参与低碳发展项目的决策制定、过程实施和流程监督;成立乡村社区环境保护委员会、特色农业低碳发展协会等组织,组织乡村居民积极参与相关活动;鼓励乡村产业和企业参与具体的低碳发展行动,通过绿色农业技术创新和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减少碳排放、增强碳储备能力;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搭建乡村低碳发展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平台等制度机制,建设数字化的低碳农村农

40、业多元合作阵地。四、“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制度嵌入路径在“双碳”“乡村振兴”“制度嵌入性”三者之间的分析框架中,前二者及其协同是对象性和内容性的,制度嵌入不仅是研究范式和探索工具,更是实现前二者耦合发展的方法论基石。因此,本文对促进“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路径分析,也主要聚焦制度嵌入的要素体系创新和变迁环境优化。1.创新“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制度要素体系主要围绕“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制度内容要素架构和设计方面进行创新:完善碳核算技术制度体系,主要从碳核算方法和指标标准化、数据采集和监测体系建设、技术工具和软件支持、完善核算范围和界定明确、核

41、算结果认证和审核机制、信息公开和共享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完善。完善低碳财政补偿和转移支付机制,包括建立专项资金、制定清晰政策和标准、加强监测和评估、引入市场机制、加强政策协调、支持创新和技术转化、加强信息公开和监督,以激励乡村低碳产业发展,推动绿色经济转型。扩大农业碳交易品种与范围。搭建农业碳交易品种多样化促进机制,扩大品质范围,包括土壤有机碳存储、农田温室气体减排、农业生物质能利用等;同时拓宽交易范围,包括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碳中和、碳足迹管理等。推广农产品低碳认证机制。建立统一的认证标准和程序,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能源利用效率、土壤健康等指标;同时,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意识提升,提供支

42、持和激励措施,鼓励农民参与低碳认证。搭建农村微能源网络制度。建立可持续的能源供应和分配体系,包括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为农村提供清洁能源;建立微网系统,将农村各个能源产生点和消费点连接起来,实现能源的共享和交易;引入智能技术,监测和管理能源流动,确保能源供需平衡。对接国际碳定价市场规则。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谈判和规则制定。建立与国际市场规则相衔接的碳定价机制,包括制定适应国际标准的碳交易制度、建立国际碳信用认证体系等;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地区)碳市场互联互通,推动碳交易的国际化和提高碳交易的流动性。2.优化“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制度变迁环境主要

43、围绕“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制度变迁程序和资源保障方面进行优化:强80“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制度嵌入化制度主体的组织一致性。一是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明确制度的目标和价值观,确保被所有相关方理解和认同;二是建立制度主体之间的沟通渠道,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意见,确保信息的畅通和共享;三是加强内部审核和监督机制,确保制度主体按照统一标准执行制度;四是加强培训和教育,提升制度主体的组织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和遵守制度要求;五是建立奖惩机制,激励和推动制度主体积极参与和遵守制度,保证制度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增强低碳制度实施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一是确立明确的指标和标准对低碳行为

44、和结果进行量化和评估;二是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及时公布有关低碳制度的政策、数据和执行情况;三是提升公众对低碳制度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设立独立的监督机构,监督低碳制度的执行过程,考核执行的结果,确保公平公正的评估和分配。加强低碳制度嵌入的法律法规支撑。一是制定明确的低碳目标和指标,确立法律的约束力和可操作性;二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制定环境法、能源法、排放法等,明确低碳行为的规范和责任;三是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建立相应的法律监管机构,加强执法和处罚力度,确保低碳制度的有效实施;四是建立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机制,提升公众对低碳法律法规的认知和遵守度,推动低碳制度的法律支撑和落地实施。加强低

45、碳制度嵌入的文化理念支撑,关键是培育和弘扬低碳文化。一是要加强低碳意识的培养,通过教育和宣传,提升公众对低碳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认知;二是倡导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的价值观,鼓励人们采用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三是加强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形成低碳经济的理念和行为;四是加强社会参与和合作,提升公众对低碳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度,推动低碳理念在社会文化中的传播和深入人心,为低碳制度嵌入提供文化支撑。五、结语“双碳”目标实现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高度的耦合性,促进二者的耦合发展是新时代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之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提出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举措,能够对全球气候治理做

46、出示范性贡献。同时,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村全面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抓手。实现“双碳”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发展,就是要大力促进低碳农业、可再生能源和环保产业为农村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农民收入,并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保护和涵养低碳乡村生态系统,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社会理论创新往往源于经典范式与崭新场景的深度结合。本文聚焦“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制度嵌入性问题,通过对这种制度嵌入的理论价值、动力机制、作用载体和优化路径等多维分析,力求将制度嵌入性这一经典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引入“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场景中,以更好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种研究视域和研究方法值得被理论界学术界加以关注和持续深化。同时,社会理论创新也是一种开放性和持续性的常态呈现,本文也为后续研究留下了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例如,“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制度基础有哪些,不同形式的制度嵌入如何以组合设计来助推“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等。责任编辑:玉水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