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我的孩子你的姓氏”:基于豆瓣“冠姓权”讨论的话语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29708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孩子你的姓氏”:基于豆瓣“冠姓权”讨论的话语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我的孩子你的姓氏”:基于豆瓣“冠姓权”讨论的话语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我的孩子你的姓氏”:基于豆瓣“冠姓权”讨论的话语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近来围绕“冠姓权”,豆瓣各大小组引发持续讨论。这些讨论是考察当代网络性别话语的绝佳样本,为理解青年婚育观念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对豆瓣小组“冠姓权”讨论的研究发现,冠姓权的话语策略具体表现为表达私人经验与建立公共意识之间的双向互动。争取冠姓权的观念反映了女性对生育后自己的身体和事业陷入弱势地位的焦虑,也是对某些男性长期缺位于养育实践的不满,更是对既有父权制结构和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的诘问。关键词:冠姓权 性别话语 网络女权主义My kid,your kinship:Discourse analysis onDoubans discussion of Childs Naming RightGuo Y

2、anping Cai RuotongAbstract:Recent discussions on Guanxing Quan(childs namingrights)have sparked ongoing debates on various Douban groups.They aregood examples for examining contemporary online gender discourses in China,115“我的孩子,你的姓氏”:基于豆瓣“冠姓权”讨论的话语分析 郭燕平,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新闻传播系特聘研究员;蔡若彤,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新

3、闻传播系硕士研究生。深圳舆情研究所苏鉴坤亦对本文的文献整理和数据分析有贡献。offering a good way to understand young peoples perceptions of marriage andparenthood.Our work discovers that there exists a mutual interaction betweenthe expression of private experience and the outspoken of public awarenessduring the Douban group discussions o

4、n Guanxing Quan.The notion ofGuanxing Quan reflects womens anxiety caused by their physical healthand career development after childbirth,their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long ab-sence of male parenting practices,and their questioning of the establishedpatriarchal structures and gender inequalities in

5、 society.Keywords:Naming Rights;Gender Discourse;Online Feminism围绕“冠姓”展开的讨论已成为性别研究的重要议题,当前,这类研究主要从历史文化和个人经验的角度阐释“冠姓”的内涵,缺乏从话语分析的层面讨论“冠姓”在公共舆论场的传播。近来,“冠姓权”屡屡成为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热议的焦点。这类大范围的讨论生发于中国新媒体的特定语境,较少在国外的网络空间出现。分析这些网络话语,不但为我们理解中国青年一代对婚育关系的新想象提供有效路径,还将帮助我们认识新兴网络社群如何传播性别观念。虽然“冠姓权”讨论发端于微博,但豆瓣小组在推动相关话题的网络传播

6、和观点输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豆瓣网的“小组”是网民聚集讨论各类话题的地方,承载了论坛的功能,有效聚合了青年用户群体。相较微博舆论广场式的开放性发言,豆瓣小组的封闭式讨论增加了话题的可持续性和观点的凝聚度。成员众多的豆瓣小组往往设定准入门槛,使得兴趣和观点相似的网民得以聚集并进行意见表达,一定程度上更容易促成某种身份认同的形成。本文将以豆瓣小组的“冠姓权”讨论为例,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涉及“冠姓权”的帖子所反映的立场、语义逻辑进行剖析,试图揭示其中的叙述主题和话语特征,从而探讨这一网络性别话语实践体现出怎样的女性主体意识。一“冠姓权”作为网络女权话语“冠姓权”的字面意义是指决定子女姓氏的权利。

7、我国法律主张子女的姓氏通过父母协商来确定。1980 年通过的 婚姻法 就子女姓氏问题明确116 文化研究(第 50 辑)(2022 年秋)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2001 年修订的 婚姻法 则把上述表达中的“也”字删去。2021 年施行的 民法典 对婚生子女姓氏获得的规定变为:“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同时,满足某些情形的,还可选择“第三姓”(即父母之外的姓)。从法律条文表述的演变中可看出父姓和母姓已是并列关系,这体现了我国法律中的性别平等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尽管法律规定了子女可以平等地随父姓或母姓,但囿于约定俗成的规则,现实情况下子女冠父姓依然是主流。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

8、究中心发布的 二二年全国姓名报告,虽然 2016 年二孩政策实施后子女随母姓情形有所增加,但从 2020 年新生儿姓氏选取情况来看,随母姓只占 8%。实际上,“冠姓权”并非法律定义上的说法,法律学界更常用的术语是“子女姓氏获得”。这一词的流行源于一系列网络事件的持续发酵。“冠姓权”一词在网络平台中最早大概出现于 2017 年,这是全面二胎政策开放之后的第二年,正值第一批“二孩”出生,使得不少家庭萌生“二胎随母姓”的想法。此后,互联网平台零星出现了有关冠姓权的讨论。但直到 2020年,冠姓权才真正引发了全网关注。2020 年 3 月,微博博主 在微博讲述自己与丈夫离婚的导火索是争夺孩子的“冠姓权

9、”。她提到自己“女性意识觉醒后曾试图给孩子改姓”而遭到家人反对,认为“婚姻于他(丈夫)百利而无一害,于我(妻子)却是遭受了生育损伤、投入时间成本和丧失了冠姓权”。这一博文随后在豆瓣、虎扑、知乎等互联网平台上迅速传播。与此同时,全国不少法院还借由这个“冠姓权”的博文案例在自媒体平台上进行普法介绍,进一步推动了“冠姓权”这个词语的广泛使用。2020 年 5 月另一场与“冠姓权”有关的网络骂战掀起了。起因是一位网红博主在微博分享自己产后生活,透露了孩子随父姓。此举被某些网友群起而攻之,批评她一方面吃独立女性人设的红利,另一方面却没有为自己争取冠姓权,是“背叛独立女性的行117“我的孩子,你的姓氏”:

10、基于豆瓣“冠姓权”讨论的话语分析 二二年全国姓名报告 发布,公安部网站,2020 年 2 月 8 日 http:/ 2020 年 4 月 27 日。冠姓权在学术界的讨论最早可追溯至郭旭红 男女平等分享子女冠姓权的思考,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1 年第 6 期。为”。她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展开了激烈争论,推波助澜“冠姓权”成为现象级的话题。同年 12 月,凤凰周刊 在微博上介绍了江浙地区兴起的两头婚现象,并发起话题“江浙一带兴起两头婚”。在两头婚中,男女双方取消“嫁娶”观念,成家后仍与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大多数家庭会生育两个小孩,第一个随父姓,第二个随母姓。此种婚姻模式再次在各大社交网络平台掀

11、起有关冠姓权归属的讨论热潮。如果说冠父姓成为主流反映了父权制度下长期的性别不平等,那么近年来网络上的“冠姓权”讨论无疑是对这一父权文化发出的有力诘问。“冠姓权”作为一种网络话语为讨论男女平等打开了新的缺口,它聚焦的不仅仅是子女姓氏的归属问题,更将话题延伸至对女性的生育代价、婚嫁成本、经济和社会地位的重新讨论。本文选取豆瓣的小组讨论为数据来源,检索关键词“冠姓权”,运用python 爬虫技术抓取回复量超过 100(含 100)的主题帖,共收集到 2020 年8 月1 日至2021 年8 月1 日帖子256 个。由于豆瓣平台的限制,这已是目前能追溯到的最早时间。通过设置只抓取回复量超 100 的帖

12、子,本研究保证了用于分析的文本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代表性。通过对帖子的内容进行人工的甄别和筛选,剔除无效的和不相关的内容,最终确定了 165 个主题帖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我们主要运用质性研究中的话语分析(qualitative discourse analysis)方法来对所得数据展开分析。得益于语言学和文化理论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不仅把文本(text)看作可被完全量化的数据或某种意义确定的客观描述,还将文本视为内在于某一话语系统的文化符号。文本的意义取决于特定的互文关联和文化情境,铭刻了不同维度之下符号与现实、认知与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话语分析不但要厘清文本的表面字义,还要结合行文语境、

13、社会背景从整体性视角出发探讨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揭示特定观念或思想形态形成的运作机制。具体来说,首先,我们对文本进行内容提炼和主题分类。鉴于帖子的数量不多、文字长短不一、表述参差不齐,较难通过机器算法进行主题提取,本文依靠三位研究者对收集到的文本进行人工的整理和编码。研究者118 文化研究(第 50 辑)(2022 年秋)Teun A.van Dijk,Discourse and Communication:New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Mass MediaDiscourse and Communication.Berlin,New York:De Gru

14、yter,2011,p.4.通过反复阅读文本记录,将具有相似观点或表述的帖子组合在一起,并运用归纳法识别出可能的主题(theme)。然后,经由多次讨论和反复交叉验证,研究者确定了主题分类的一致性,并保证全部文本能被各个主题所涵盖。与此同时,主题被转换为简短的表述,方便研究者进行数字编码用于数据索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发现文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谈论冠姓权的理念,共有 114 个主题,另一类主要论及冠姓权的实践,共有主题 51 个。然后,研究者根据文本中面对冠姓权的态度分析将文本分为:支持(共 122个),中立(共35 个),反对(共 8 个)。最后,研究者确定了 5 个主题。由于单一的帖

15、子在表述中会涉及多个主题,因此这些主题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这5 个主题如下。宗族、父权文化与传统习俗(=1):共有 34 个帖子从宗法制度、父权文化的角度谈及冠姓权,它们被编码为 1。经济利益(=2):共有31 个帖子谈论冠姓权时涉及个人经济利益,它们被编码为 2。社会地位(=3):共有38 个帖子在提及冠姓权援引了社会上性别歧视或性别不平等现象说明冠姓权的重要性,它们被编码为 3。两性关系(=4):共有 37 个帖子从夫妻(情侣)关系平等的角度理解冠姓权对于女性的意义。生育代价(=5):共有36 个帖子谈论了冠姓权应该为女性生育得到的补偿。二 理念与现实的差距:冠姓权协商中的性别权利在豆瓣

16、小组关于“冠姓权”的讨论中,少数的主题帖对女性争取“冠姓权”表态中立或反对(43 个)。其中一个最常提及的理由是从父权文化传统来论述的。他们认为随父姓是中华的传统,并提及冠母姓也是迎合女方父系的父权,毕竟“中华千年来都是跟随父姓,突然随母姓不是很奇怪吗”(案例4)。另外一类反对的理由认为“冠姓”决定在于家庭内部,与女性权益的关系并不大。如有人质疑“你的孩子跟你姓了?女婴死亡率就减少了?女性社会地位就更平等了?”(案例 262),有人提及姓氏问题可以双方协商,“双方没意见、好听顺口就行,考虑那么多干什么”(案例104)。他们更多的将孩子姓氏归属看作夫妻之间强势一方自然获取的权利,因为“很多东西是

17、你经济地位上去了,自然就有话语权”(案例287)。但绝大部分的发帖者(122 个)都表达了对女性争取冠姓权的支持,他们分别从宗族制度的弊端、女性经济利益的保障、社会地位的提升等方面119“我的孩子,你的姓氏”:基于豆瓣“冠姓权”讨论的话语分析 对以上理由进行了反驳。一些帖子提到了光宗耀祖、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与冠父姓的联系,追溯了姓氏文化从母系向父系氏族转变的历史,指出了女性争夺冠姓权可成为反抗男/父权文化的重要手段。如提到为什么要争夺姓氏,是“因为从父姓被推翻了,就不会有重男轻女了。男女不平等造成了重男轻女”(案例 52)。另一些文本则认为女性之所以在继承财产(房产)或家庭资源分配上遭遇的不公

18、,与冠姓权有莫大关联,从而主张从为了维护个人经济利益的角度理解争取冠姓权的目的,并将其总结为“没冠姓权你就没钱,爸妈不给你财产,国家拆迁你没份儿”(案例 14)。此外,发帖者提及性别比失衡、同工不同酬、职场性别歧视、女性被物化等社会现象,认为捍卫母亲的冠姓权将有助于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并促进性别平等理想的实现。他们把冠姓权视作平权的一种体现,不单单是家事,反问道“杀死女婴,不用管吗?”(案例 2)更多的主题帖提到了女性生育孩子遭受的身体和精神痛苦,以及男性在育儿过程的缺席,认为女性对孩子的冠姓权本应得到保障却被剥夺。如提及“在家境相差不多,或者女强男弱,甚至女弱情况下冠姓权无条件属于女方,毕竟

19、生育权在女方,而且生育造成的职场问题,健康问题是无法挽回的”(案例 81)。还有一类文本分享了自己与伴侣讨论冠姓权的过程,虽然结果往往是无疾而终,但都认为是否尊重冠姓权是检验对方是否平等看待彼此关系的重要标准。如某发帖者与男朋友讨论以后的孩子能否跟她姓,遭到否定的回复后认为“男权社会下长大的男孩子认为孩子跟他们姓是理所应当的事,我是独生女当然也不会做出让步的”(案例 101)。从以上归纳整理可以看出,尽管在冠姓权话语中支持冠姓权的占绝对优势,但这些帖子多半是停留在讲述自己的理念或想法上(共 114 个),具体谈及日常生活中的冠姓权实践的则比较少(共 51 个)。即便 婚姻法 主张通过父母平等协

20、商来决定婚生子女的姓氏,实际上能够经由平等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少之又少,更多的家庭仍是默认随父姓。部分涉及冠姓权具体实践的文本中,我们看到了女性在争取冠姓权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其中协商的结果大多以失败告终。女性向家庭成员或伴侣提出孩子随母姓的建议时,往往冒着关系破裂的风险,激烈争吵、临阵反悔甚至暴力相向时有发生。有发帖者提及自己向丈夫提出未来孩子随母姓的决定时,遭到了强烈的反对,120 文化研究(第 50 辑)(2022 年秋)张学军:论新中国婚生子女姓氏取得制度的变革,浙江学刊 2009 年第 3 期。她的丈夫说她“打拳打多了!他爸妈不要疯啦,觉得一个大男人要被朋友看不起等”(案例204)

21、。另一位网友争取冠姓权时虽然得到了伴侣的支持,但是伴侣的父母却称“坚决不行”,即便未来的孩子不继承爷爷家的财产,也“必须和他们家姓”(案例27)。夫妻在讨论冠姓权遇到更激烈的情况时,还可能引发拳脚相向,如网友提到自己的同事怀二胎后想孩子跟自己姓,夫妻大吵起来,同事的丈夫称“家里爷爷奶奶做鬼都不会放过她的”,她气急了说“那她就去刨她老公家祖坟”,然后被打了一巴掌(案例220)。这些例子显示出在协商子女姓氏的过程中两性关系极度不平等。从父姓不需要协商,但从母姓却不仅需要与伴侣沟通,还需要对家中长辈、假想的大众进行说服。这也是柯元惠所说的协商子女从母姓需要卷入多重的社会关系,其中包括女性自己的原生家

22、庭、配偶及其家庭。而父权社会规范的顽固影响是阻碍冠母姓实践的主要原因,具体还表现为对男子气概刻板印象的维护(怕被朋友看不起的大男人)、对传宗接代观念的坚持、财产继承与姓氏的捆绑。正如林少尹指出,法律中所谓的“约定”并非表现为父母双方的自由意志,而是受到已有社会规范的制“约”和限“定”。在仅有的 11 个成功争取到冠姓权的案例中,除了因为全家都对姓氏无所谓的情况外,大多与女方的原生家庭有密切关联。如有网友提到自己就是随母姓,“我哥随父姓,我继承的财产房产等等比我哥要多得多(因为母亲家更有钱);已婚,已经和丈夫商量好将来有孩子跟我姓”(案例 210)。还有的将冠姓权当作一种礼物赠予家中的成员,她把

23、婆婆姓氏给孩子,是因为“当作给我婆婆归属感的一种仪式因为我觉得跟我的姓我很恶心,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个姓,因为家庭原因,我甚至想要改掉自己的名字永远撇清关系我想我婆婆太坚强了,这个家没有她就是一盘散沙,我想让她在去世后依然有人记得她”(案例 147)。在这些案例中,原生家庭都有过非常规的冠姓实践,如女方父亲入赘、女方随母姓因母亲家庭经济条件更优越等,这使得女性更有意识去争取冠姓权。此外,当女性与原生家庭之间关系疏离时,也会影响女性在决定子女姓氏时所做的选择,她们更倾向于将冠姓权视作一种可赠予的礼物而非121“我的孩子,你的姓氏”:基于豆瓣“冠姓权”讨论的话语分析 柯元惠:协商子女从母姓:卷动多重关

24、系的法意识型塑过程,台北政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林少尹:性别平等法规范与父权社会规范之角力 以民法子女姓氏约定制度为例,新竹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对专属血缘关系的标记。三 私领域问题公共化:反思社会结构中的性别不公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女权主义话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与“95 世妇会”后由妇联、高校、非政府组织(NGO)、专业新闻等机构主导的女权主义媒介话语不同,近年来广泛流行于网络的性别议题主要依托个人自媒体(如公众号)、松散社交媒体平台(微博超话、豆瓣小组),讨论的主题往往聚焦于两性情感、婚姻家庭等私人话题。研究者认为后者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

25、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它强调女性自身的能动性,认为应该依靠个人的努力改善自身处境,较少触及社会性结构造成的性别不公问题。例如,以咪蒙和 ayawawa 为分析对象的研究指出,这些情感类自媒体试图挪用“独立自由”的话术去吸引中产女性,宣扬女性应该利用自身魅力去吸引男性以便获取或保障自己的利益,而且特别强调经济对于女性独立自由的重要性。新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确实为理解 2000 年后的网络性别话语提供有用的分析框架,它揭示了由市场主导的经济理性人逻辑如何与女性的主体性捆绑起来,但它一定程度上也简化了当代中国女权主义话语的异质性,特别是遮蔽了对私领域的诉求如何促进性别平等在公领域表达的讨论。而冠姓权话

26、语具有的多元主题特征正好为窥探其中的复杂性提供了路径。在豆瓣小组的相关讨论中,共有 31 个帖子提及维护个人的经济利益是支持冠姓权的理由。他们认为冠姓权一定程度上等于继承权,提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多子女家庭的父母都偏心儿子,一代代男性享有冠姓权来划分财产归属,所以会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等封建糟粕俗语”(案例34),并称这关系到女性的财产继承公平,因为“你的孩子是别人的姓,所以父母觉得财产给了女儿是给了外人,不然一个姓有什么好计较的,财产才是根本”(案例 151)。122 文化研究(第 50 辑)(2022 年秋)Altman Yuzhu Peng,“Neoliberal feminism,

27、gender relations,and a feminized male ideal in Chi-na: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Mimengs WeChat posts”,Feminist Media Studies,2021,21:1,115-131.Angela Xiao Wu&Yige Dong,“What is made-in-China feminism(s)?Gender discontent andclass friction in post-socialist China”,Critical Asian Studies,20

28、19,51:4,471-492.文本中的观点认为子女随父姓的传统将导致女儿失去巨大的经济利益,其中就包括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由于“财产归属按冠姓权来划分”,女儿总归是外人。而财产才是女性独立的根本,因为只要“有钱有房”,自然能在爱情或婚姻关系中获得优势地位。通过指出冠姓权跟财产权的必然联系,发帖者号召需要捍卫女性的冠姓权。然而,在提及个人利益时,这些表述往往也会超越个人诉求,谈及女性群体的处境,指向更大的性别平等目标。比如他们认为女性长期的弱势地位、重男轻女的文化现象等性别不公与冠姓权也有很大的关系,进而指出争取冠姓权既是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也是在挑战传统的父权秩序。在具体的数据中,32 个提

29、到经济利益与冠姓权的帖子,有一半以上都谈到了宗族或父权文化作为性别不公的来源。这也说明从个人经济利益角色思考冠姓权的同时,网友也意识到了其中存在的文化结构性问题。此外,豆瓣“冠姓权”话语中包含的另一个私领域主题是“两性关系中的平等”,共有帖子 37 个。在这些文本中,冠姓权为男女朋友之间或夫妻之间讨论性别平等议题提供契机,成为衡量两性关系是否平等的天平。有网友谈起自己相亲的经历,通过与不同相亲对象讨论“冠姓权”问题,鉴别对方的人品,她提到有一位男士“说自己不在乎冠姓权,随女方的姓完全没问题所以觉得也肯定是有很多女孩子越来越注意自己的权利,筛选了利己的男性,好的男士自然与他们划分界限”(案例 1

30、53)。另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跟男友讨论冠姓权后的看法,她提到跟男友一起六年,“平时我都是自我感动,认为他很好,跟其他男生不一样,很尊重我,不干涉我做的决定直到三天前,跟他讨论到冠姓权,他说生两个也不可能给一个跟我姓,说别人会看不起小孩,为什么两个小孩姓不一样。而且想着传宗接代。现在静下来想想,好像男权一直在他心里根深蒂固”(案例152)。通过与伴侣讨论“冠姓权”,也加深了她们自己女性意识的自觉,如某发帖者听到“男朋友坚定地认为一定要有个儿子传宗接代”后,“向他科普冠姓权对推进男女平等有多重要”。并且意识到“之前觉得女权离我有点遥远但我们身边更多的是对这个不怎么了解的人,所以我们需要打拳,不仅是

31、为了打破一些人固有的糟粕观念,更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女权的重要性,明白女性需要站起来”(案例 63)。上面的案例正是通过冠姓权的讨论检验出男性不同的性别观念,这些发帖者认为通过让男性说出对冠姓权的看法,女性得以识别出对方是否真123“我的孩子,你的姓氏”:基于豆瓣“冠姓权”讨论的话语分析 正尊重女性。例如,当男性表达出对女性冠姓权的支持,说明他们值得交往,而坚决反对女性争取冠姓权的男性则是“男权观念根深蒂固”,即使平时表现出对自己很尊重,但也掩饰不了他的性别偏见。借由冠姓权的讨论,性别平等观念的差异暴露在亲密关系中,引发人际交往的冲突甚至决裂。然而,“冠姓权”的讨论并不仅仅止步于女性对个

32、别男性的人品判断,在讨论中遭遇的挫败反而促使她们进一步意识到了导致性别不公的结构性问题,从而加强了自己争取冠姓权的信心。她们能更清楚地意识到个人的实践对于挑战社会传统冠父姓的意义,并且认为多些这样的尝试对整体的女性权益是大有裨益的。事实上,虽然冠姓权涉及家庭内部的子女姓名决策,但在豆瓣小组的相关讨论中,这个看似私领域的议题每每与公共政治勾连在一起。若以公、私领域作为划分标准,涉及公领域的主题数目与私领域主题数目相当。我们将主题 1(宗族、父权文化与传统习俗)与主题 3(社会地位)归为公领域,因为它们主要涉及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处境,揭露了冠姓权背后所代表的社会文化结构。主题 2(经济利益)、主题

33、 4(两性关系)、主题 5(生育代价)可被归为私领域主题,它们指涉了私人生活的经验。但这些主题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在同一文本论述中往往会涉及多个主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趋势是,发帖者在表达个人的利益诉求时,会倾向于将其上升为一个公共层面的性别平等问题。与此同时,在论及社会问题时,又将援引个人处境来佐证。虽然冠姓权指涉的是家庭内部的子女姓名决策,但这些个人的利益和感受与公共政治及性别平等理想密切勾连了起来。这种公、私领域议题之间的有机互动,形塑了豆瓣小组冠姓权话语的特征。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提出了口号“个人的即政治的”,女性主义者们号召打破公、私领域的划分,看到压迫性的社会结构如何借助私人空间来维

34、持其意识形态运作,并认为女性的个人化经验实际上表征了一种集体困境,从而将揭示出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性别不公。根据侯丽娴的研究,进入新媒体时代,这种个人(私)与政治(公)的关系得到了不断的改写和延伸,其中数码女权主义的重要体现是:通过在网络平台上说出女性的个人经验,引发集体的共鸣,形成公众热议的话题,从而推动性别平权意识的有效传播。即使冠姓124 文化研究(第 50 辑)(2022 年秋)Hou Lixian,“Rewriting 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young womens digital activism and new femi-nist politics in

35、 China”,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2020,21:3,337-355.权豆瓣小组中的发帖者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者,她们的表述也一定程度上采取了上述策略。围绕“冠姓权”话题,她们分享了自身的经历,从而获得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秩序的机会。伴随着她们对冠性权背后性别权利结构的发现,一种女性主体意识被激发,引导她们将自身处境与更大的性别政治理想联系起来。四 生育作为家庭劳动:重审婚姻关系中的母职女性主义研究者认为母亲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性的职能,更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身份。主流文化强调母亲的牺牲和奉献,但这种传统的母职神话正逐渐被混杂了现代科学话语和消费主义的新母职所

36、取代。从分娩、哺乳到产后恢复,作用于女性身体的一系列专家话语强化了“母职的悖论”。完美的母亲既心甘情愿地为生育承受身材的剧烈变化,又要为了身材的迅速恢复投入巨大精力,女性在“哺育的身体”和“性化的身体”之间相互拉扯。然而,冠姓权的话语中呈现的女性生育经验有别于大众媒体的母职再现。伴随着对随母姓的支持,冠姓权话语中关注女性身体的表述得到了突显。比如一些网友突出地提及女性要承担的生育风险,“身材没了,身体差了,要顶着阵痛,冒生命的风险,工作耽误了,要开始担心一个生命的种种未来男方就出个精子,这个时候可没人给你公平,真的气不打一处来”(案例 20)。同时,进一步提出冠姓权应天然归属于母亲,“孩子是谁

37、怀胎十月生下来?跟谁姓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吗?况且冠姓权明明白白在法律写着,女人们清醒一点,你本来就有这个权利,女性经历鬼门关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男人们真好意思抢吗”(案例 72)。正如案例中提及孕期的不适、生育的疼痛、身材的变化、职业发展的停滞、产前产后的心理压力,这些女性在生殖过程中常常遭受的风险不再被当作理所应当的付出。这些真切的身体经验不但激发了女性对传统从夫居、冠父姓文化的质疑(谁生跟谁姓),还引导她们重审生育的意义。生育125“我的孩子,你的姓氏”:基于豆瓣“冠姓权”讨论的话语分析 陶艳兰:塑造理想母亲:变迁社会中育儿知识的建构,妇女研究论丛 2016 年第5 期。吴小英:母职的

38、悖论:从女性主义批判到中国式母职策略,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1年第 2 期。许怡、刘亚:母职初体验:基于自我民族志与网络民族志的城市女性哺乳实践研究,山东社会科学 2017 年第 8 期。可以成为先天赋予的身体权利,母职也并非必须履行的义务。如果说主流文化建构的理想母亲形象在于强调奉献和付出的意义,那么这些文本恰恰通过回归女性身体经验来戳破完美的母职想象。与此同时,冠姓权被理解为是可谈判的筹码,用于弥补女性在生育和养育中的付出。如一些发帖者提及“男女提供同等经济价值,同等家务劳动价值。女性提供生育价值,这部分是先天决定没法平等,只能男方经济补偿,或者以冠姓权平衡”(案例 56)。“因为女方生

39、育方面身体和心理付出比男方多得多,所以应该优先跟女方姓。除非是女方自愿放弃冠姓权,男方才有权让孩子跟他姓。”(案例 238)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性别化劳动分工如何将女性贬斥到家庭事务中,而家务劳动往往被认为是无报酬、价值低的。但随着社会性别平等状况的改善,女性地位的提升,家务劳动不再被默认为只由女性来承担。与此同时,家务劳动的价值正得到重视。在以上文本中,家庭内的劳动不仅仅包括日常家务,女性的生育也被视作家庭劳动的一种形式,具备可进行价值交换的属性。这种看似将冠姓权纳入了经济利益计算,实则是一种倒逼对方履行家庭责任的博弈策略。与其说女性把冠姓权当作利益的置换,不如说是在表达对一些男性长期缺席养育实

40、践的不满。当家庭责任分工的不平衡一直得不到解决时,女性被迫降低对父职的期待,父亲仅仅是“养娃陪睡工具人”。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作为某种意义上的补偿,相关的表述却明确拒绝将彩礼与冠姓权等同。她们倾向于认为收了彩礼等,便将自己置于“承诺要承担生育风险”的不利位置(案例 120),所以“其实在 0 彩礼之下,女性更有跟男性平起平坐的底气”(案例 106)。豆瓣讨论中将争取冠姓权与要彩礼做出区分,认为是不同性质的诉求。彩礼作为男方赠予女方家庭的财物,自 1980 年代以后(特别是农村地区)急剧攀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衡造成女方在婚姻市场中议价空间变大的情况。文本中的发帖者认为冠姓权

41、是基于对性别平等的追求,它是对女性生育意义的肯定,而彩礼会阻碍两性关系平等的实现,不利于争取冠姓权。126 文化研究(第 50 辑)(2022 年秋)佟新:妇女劳动的理论建构,国外社会学 2001 年第 1 期。Jiang,Q.,Zhang,Y.,&Snchez-Barricarte,J.J.,“Marriage Expenses in Rural China”,China Review,2015,15(1),207-236.在冠姓权的讨论中,生育首先被认为是一种疼痛的身体经验、一项可能危及女性生命健康的风险,而母职被认为是女性提供的“生育价值”。在母职去神圣化的表述中,母职和父职一起

42、被纳入可量化、可替换的家庭劳动,孩子照料不再是女性天然的责任,而成为需要被看见、被补偿的劳动付出。但是这种付出并不能完全化约为货币交换,而是在呼唤一种更平等的婚姻关系。因此,冠姓权作为一种“虚名”,成了合情理、合法规的补偿。女性在争取冠姓权时不断言说的生育经验,事实上是对母亲主体性的确认。结 语通过对豆瓣小组“冠姓权”讨论的分析,我们归纳出五个主题。这些主题分别从挑战父权文化传统、维护女性个人经济利益、提升女性社会地位、补偿女性生育付出、构建亲密关系中的平等几方面论证了冠姓权的重要性和意义。冠姓权话语采取了一种私领域话题公共化的言说策略,发帖者们认为:虽然子女姓氏决定属于家庭内部的决策,但女性

43、争取冠姓权不仅体现了其私人诉求,更进一步链接了她们对性别平等的追求。这在具体的表述中体现为将个体感受上升为女性整体处境,从而试图阐释性别背后的社会结构。在具体表达中,女性生育经验及在两性相处中的感受得到了凸显。这反映出一种更重视身体经验的女性主体意识正在形成。女性身体一直以来是性别政治作用的场域。它既可能被理解为男权意识形态中欲望、凝视、被驯化的客体,也可以是抵抗压制、觉知女性主体意识的载体。女性对身体经验的不断言说,也是对身体自主的呼吁。也许将生育简化为家庭劳动未免过于激进,而冠姓权是否真能补偿女性生育养育的付出亦未可知,但试图用劳动等价交换来解决家庭内部分工平衡的问题,不得不说确是对更平等

44、婚姻关系的急切呼唤。127“我的孩子,你的姓氏”:基于豆瓣“冠姓权”讨论的话语分析 Sally Johnson,Iain Williamson,Steven Lyttle,Dawn Leeming,“Expressing yourself:A feministanalysis of talk around expressing breast milk”,Social Science&Medicine,2009,Volume 69,Is-sue 6.Sarah D.Murphy,“Labor Pains in Feminist Jurisprudence:An Examination of BirthingRights”,Ave Maria Law Review,2010,Volume 8,Issue 2.Moira Gatens,“Toward a feministphilosophy of the body”,Imaginary Bodies,1995,Chapter4.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