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内容简析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七律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
2、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加上本组是本册的最后一组教材,更要注重已有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要求,不要盲目求深求透,如,对长征一诗的理解,学生有所感悟、大体读懂即可。教学目标1会写“丸
3、、崖、岷”等17个生字,会认2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走近毛泽东,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感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阔心胸和无私的襟怀。4.在感受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5.举行“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影视作品推介会”,加深对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教学重难点1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进一步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3抓住课文中,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4、感受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阔心胸和无私的襟怀。总课时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4-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4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交流平台”2课时,“日积月累”、“成语故事”1课时。课 题25.七律长征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 时共(2)课时 教材分析为了表达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纪念,毛泽东创作了七律长征。诗中体现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气概和长远的军事目光,详细描述了艰难的长征历程,赞扬了红军战士大无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难、奋勇直前对的豪迈情怀。教 学目标1认识并诙谐三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
5、读课文,并能背诵。3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毛泽东和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与豪迈的英雄气概。重 点难 点领悟红军大无畏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了解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英勇豪情以及作为一代伟人的广博胸襟、非凡的气质。初 备 案调 整 案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实体现,就是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曾经,我们阅读过他的沁园春雪,了解他的雄韬伟略。然而,这首诗高度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那么七律长征有表达了什么样气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依据题目,我们知道创作这首诗的时间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可以具体的说一下?大家一起交流、总结吧。1今天,大家共同了解学习长征
6、这首诗。大家谁可以讲一下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结合大家搜集的有关长征资料的讲解一下。适时,教师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解说一下。1935年10月,创作了这首诗。当时,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翻越了岷山,标志着长征即将结束。回顾历经一年的长征,克服了不计其数的艰难险阻,心怀喜悦战斗豪情的他,采用极其轻松的笔调,创作出这首气壮山河的著名诗歌。2老师板书课题。二、文体介绍七言律诗的简称,是七律。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具有严谨的格律,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要求。“长征”这首诗的真正题目,是“长征”。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学生自主朗诵诗歌,教师带领学生认识生词。教师重点点拨:(
7、1)字音:逶迤(wi y)磅礴(png b)岷山(mn)(2)词语解释: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朗读:(1)要求: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方面,了解诗中抒发的红军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及其积极向上的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2)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四、练习朗诵诗歌1要求: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各方面,领悟中蕴含的红军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
8、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2同学一起阅读诗歌。五、布置作业1誊写生词。2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尝试背诵。作业设计1背诵诗文。2整理毛泽东别的诗词。板书设计七律长征毛泽东 翻越五岭 长 疾跨乌蒙 气势磅礴 巧渡金沙江 语言 征 飞夺泸定桥 含义丰富 喜踏岷山 高度术概括性教学反思课 题26.开国大典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 时共(2)课时 教材分析开国大典记叙的是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
9、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教 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例如: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3联系自己查阅的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人们激动自豪的心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4学习本文中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体会场面描写的精彩,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重 点难 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同学们能有一种身临其
10、境的感觉。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后,让学生们能准确把握住人们参加开国大典时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3让同学们学会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初 备 案调 整 案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学生交流讨论,可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这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2老师带领同学们齐读课题,理解课题:这是一场为建立新的国家而举行的隆重仪式。3老师引导学生们相互学习交流,比如:你了解到开国大典的哪些资料?和同学一起交流。二、初步感知1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观看“开国大典”的录像。2提问同学观看
11、后的感受。3老师向同学们简单讲述开国大典的背景历史。4学习生字读音。(1)字音方面:擎(qng) 钮(ni) 聂(ni) 诞(dn) 檐(yn) 瞻(zhn)(2)字形方面:“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如房檐,廊檐等。文中指天安门的“城楼檐下”,均与建筑物的木料有关,所以“檐”字的左边是“木”字旁。“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瞻”的左半部分是“目”,与眼睛有关。“擎”上下结构,注意下面是“手”。“泽”注意右半部的下面是两横,而不是“丰”。5先自学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实在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稍后再全班交流三、再读课文1 提出问题,让大家带着问题再次
12、默读课文:(1)课文是以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2)课文主要讲了哪几部分内容?2交流自学情况,公布正确答案,为大家排除问题。(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来描写的。(2)课文主要讲了四个部分的内容,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四、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熟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第二课时一、导入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熟悉了一下开国大典这篇文章,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感受大典的盛大场面,在学习之前,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上节课学习的东西
13、。二、复习检查1听写生字词语。政府、容纳、县城、按钮、旗帜、胸膛2回顾上节课的问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3一起讨论解决上节课同学们没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三、品读课文1快速阅读课文。布置相关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感染了你?你是如何理解参加开国大典的人们心情的?课文是如何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2老师引导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例如:阅读第一段,谈谈大家从中了解到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要求大家了解到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员与人数等,感受到大典的隆重、庄严。)比较“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和“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走向会场。”中“直奔”和
14、“走向”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理解参加开国大典的人们的心情。讨论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来描写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时的情景的?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回忆开国大典的电影、电视等资料,结合课文中的彩色插图,更深刻地感受这一段课文所描写的感人场面。(1)比较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好?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望着)五星红旗。(2)找出这段课文中描写掌声的地方,并分析写法的不同之处。“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轰雷似的掌声。”“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15、”4结合课文,深刻理解“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内涵。5认真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理解“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这就话,并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6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找到课文的过渡句,体会课文的结构。作业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快速读课文,按列出的提纲复述课文。板书设计 群众进场开国大典 举行典礼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阅兵式中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群众游行教学反思课 题27.青山处处埋忠骨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 时共(1)课时 教材分析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领袖和诗人,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得知自己的儿子死亡的消息后,毛泽东
16、非常痛苦,却又做出了艰难的抉择。体现了伟人的胸怀与美德。作者条理清楚地描写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教 学目标1认识“勋鉴、殉职、踌躇”等9个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伟人的胸怀与美德。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学会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会描写简单的人物。重 点难 点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写简单的人物形象。初 备 案调 整 案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我们学习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让我们一起来吟诵。我读
17、诗题,七律长征,一九三五年毛泽东师:读毛主席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毛主席是一位充满英雄气概的革命家,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也领略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56年前,美国政府派兵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此,我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在这场战争中,我国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约有12万志愿军战士永远地长眠在了朝鲜那块土地,其中,就有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二、初读课
18、文,集体探究。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2出示生字,指名读,注意纠音:“拟”应读“n”,不要读成“y”;“赴”应读“f”,不要读成“p”;“躇”应读“ch”,不要读成“zh”;“殉”,应读“xn”,不要读成“xn”。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和全班讨论交流解决:殉职:因公务而牺牲。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黯然:昏暗的样子心情沮丧4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1:彭德怀司令员给毛主席发电报,告
19、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毛主席很伤心。生2:毛岸英在朝鲜牺牲了,毛主席同意把他的遗体留在朝鲜。师: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克制住极度悲痛的心情,同意将毛岸英遗体葬在朝鲜,展现了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板书:1950年牺牲,悲痛、葬于朝鲜5结合收集的资料简要谈谈抗美援朝战争和对毛岸英的了解,为学文作铺垫。毛岸英是毛泽东主席的儿子,又有文化,完全可以找到常人找不到的好工作,他为什么会到枪林弹雨的战场呢?1950年10月,为抗击美帝国对中国的野心,毛泽东主席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毛岸英在家中遇到了准备上前线的彭德怀,便请求入朝参战,并得到毛主席支持。随
20、后,他到志愿军司令部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当时只有彭德怀等几人了解他的身世,其他人都只知道这是一个活泼、朴实、能干的年轻人。11月25日,志愿军总部遭到美机轰炸,毛岸英不幸倒在汽油弹的熊熊火焰之中,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三、自学课文,细读感受。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反复品读,仔细感悟人物的情感。2集体交流,整体感知。(1)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A.“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B.“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体会:毛
21、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的时间不长,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2)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祖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A“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B“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孩子的遗容吗?”(体会: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3)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A“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B“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
22、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体会: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4)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A“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B“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体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我们不由得不说: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四、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学习本课,使我们从中体会到了毛主席
23、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请同学们说出学习本课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
24、见遗体吧!”五、深化感悟,课外延伸。毛主席把光辉的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已经相继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此时,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和美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的思想内容。缅怀革命前辈,回顾毛泽东主席的丰功伟绩。六、总结全文通过学习本文,谈一谈你对毛主席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请同学们在学
25、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学习本课用细节描写人物的常用方法,写一篇缅怀毛泽东的手抄报。作业设计谈一谈你对毛主席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板书设计青山处处埋忠骨彭德怀总司令朝鲜首相金日成破格运回遗体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葬在朝鲜)毛泽东:尊重朝鲜人民的的意愿。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需马革裹尸还。教学反思课 题28.毛主席在花山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 时共(1)课时 教材分析“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首歌没有专业的词曲作家,是陕北的一位老农发自内心唱出来,唱出了陕北,唱遍了全中国。它的丰功伟绩,说也说不完。这篇课文,讲的就是1948年春夏之交,毛泽东
26、等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发生在“花山”的几件小事(边说边板书:毛主席在花山)。教 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2了解课文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 点难 点通过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群众送茶水等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了解课文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初 备 案调 整 案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题1、今天,我们再次走近毛泽东,去感受这位伟人身上可贵的品格2、板书:28、毛主席在花山二、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1、通过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2、通过查字典、查资
27、料、同桌互助等方法,掌握生字、新词。3、通过同桌互读、小组互读等形式,做到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4、通过讨论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的普通群众的情怀。自学时间8分钟。三、学生开始自学四、检测学习情况、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说说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出来。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4、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让炊事员每天给乡亲们沏一桶茶水。)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毛主席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碾米的声音,就过问了这件事
28、,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句话?5、小结作者具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三件事,体现了毛主席的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用具体事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种表达方法。作业设计练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小记叙文:题目自拟,要求写自己所熟悉的人,以毛主席在花山为例,要通过具体事件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防止内容空洞无物。板书设计请碾米;劝喝茶;帮推碾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