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河在中原地区占据至关重要地位,其发展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新时期,全面掌握“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充分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推动“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困境,进而更好地继承“黄河文化”。传承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唱响中华文化,保护好祖辈代代相传的宝贵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关键词: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文化自信0 引言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是“黄河文明”活的体现。2019 年 9 月 18 日,在郑州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黄河流域生态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被提出,这在黄河流域历史、治理史和
2、保护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开创了黄河流域“保护”和“治理”双管齐下的新局面1。1“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1.1 捍卫黄河文化,增强民族情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基因、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精神命脉,“黄河文化”承载着华夏子孙的心灵寄托。继承“黄河文化”就是拧紧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根绳。正是这根绳子的存在,才牢牢拴住了无数华夏儿女的血脉和灵魂,使我们得以血脉相连。“黄河文化”为中华民族培养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支撑,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1.2 继承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根本的自信,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有力
3、的支撑。“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不可撼动,超越时空,富有时代魅力和价值。“黄河文化”不断汲取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彰显着中华文化的优秀品质,既增强了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也凝聚着实现文化强国之灵秀。1.3 弘扬黄河文化,惠及华夏儿女继承“黄河文化”能更好增强华夏儿女对“黄河文化”的内涵的理解,全面掌握“黄河文化”的特点,从而创造更大的时代价值。黄河这条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在发展的几千年历史中逐渐孕育出十分宝贵的“黄河文化”,蕴含着开放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存等理念。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破解国际难题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黄河文化”的内涵
4、2.1 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千百年来,黄河哺育着华夏儿女,同时又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中国人民在同黄河搏斗中形成了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力更生,锲而不舍,不畏艰险的性格。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等,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不怕挫折,顽强拼搏的品质。2.2 勤劳务实、踏实努力勤劳勇敢,勇于开拓的中国人民在黄河流域长期耕作实践中,已经形成勤劳求实,扎实工作的思想观念。另外,黄河沿岸的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凭借自身聪明才智逐渐养成了不惧困难、开拓创新的品格。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还不断有时代楷模值得我们借鉴,如焦裕禄来到河南省兰考县进行治沙工作时,务实考察探寻实情,引导当地群众植
5、树造林防风种草和封闭沙土,利用淤泥镇压沙土等,补救黄环 保 与 节 能水上安全 2023 年 第 8 期92河危害兰考的问题。2.3 大一统的价值追求“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乃大势所趋,大义之所向,民心所向”。大一统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特性,也是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根源所在,它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特性,孕育了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多种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自由发展,源源不断地为中华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滋养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4 包容开放的文化气质文明正是因为有了交往才丰富多彩,文明正是因为有了互相借鉴才有了富足。“黄河文化”同周边国家和地区交流融合,为推动建
6、立共商共建共享国际关系,增进不同文明在新时代的沟通和互鉴,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典范,也成为中国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一个文化根基。“黄河文化”具有较强的文化包容力和差异化理解力。在相互碰撞和沟通中,当今注重开放合作、共享包容、互利共赢价值理念的推崇,这些理念与“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高度吻合。2.5 百折不挠的抗争意识“黄河宁则天下太平”作为重要论述曾被多次提出,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儿女在这里出生和成长。由于地域状况不同,黄河地区经常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史称“三年二决口,百年一遇”,这是黄河真实状况。受黄河经常性改道和洪涝灾害的影响,在一次次的天灾人祸面前锻造了黄河儿女不怕困难,
7、敢于抗争的伟大精神。因祸得福,黄河给沿岸人民带来的灾难幻化成华夏儿女面对苦难时的抗争意识以及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3“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指引3.1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思想统领2019 年 9 月 18 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黄河流域要想走向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生态文明的思想,发展整体协同、可持续绿色发展的道路。这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需要,更是新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体两面的性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综
8、合自然的特色,始终把生态发展放在第一位,坚持统一多维治理。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破解黄河流域目前所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发展观是转变黄河流域失衡,不可持续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既要保护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又要维持好区域内经济的发展。3.2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为立足点和落脚点“构筑幸福函数、打造幸福之河”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坚守住为了人民这一底线,始终让人民成为成果的享受者,让人民享受到环境发展好的福祉。首先,好的生态环境能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也是实实在在的福祉。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美与人文生态美相辅相成,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个
9、健康包容的大环境。其次,坚持完善黄河高质量发展机制,不断更新技术手段,提升经济总效用,从而提高人民幸福生活指数。3.3 以新发展格局下的“内外循环”理念为战略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这是中央在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情况下作出的积极主动的战略部署。所谓“双循环”,就是要把安全作为底线,形成“内为主,内促外,内联外”新格局。为此,“双循环”理念在新时期打造经济发展新格局,推动“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级重点项目,坚持生态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分关键作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体系完善、符合自然规律的经济模式,综合区域内整体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战略规划,主动探索区域高质量发展
10、道路,摆脱当下困境,努力实现“内循环”“外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态势。4 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4.1 文化传承意识落后“黄河文化”由诸多地方文化构成,但是这些地方文化由于缺乏地域优势,缺乏文化交流,导致地方文化知名度较低。文化的发展是需要传播和交流,受地域的限制这些地方文化比较分散,传播的手段和途径较少,缺乏有力宣传。长此以往导致许多地方文化面临消亡的风险。很多文化仅能从博物馆或者史料中找到遗迹2。宣传不到位造成“黄河文化”日渐式微,然而过度商业化又加剧地方文化势衰。在“黄河文化”的发展中,政府部分部门与企业无视现实,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对自身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破坏,对积极向上的文化元素
11、进行改造,从而导致地方文化异变,丧失自身内涵与应有“本真性”。4.2 文化创新动力不足“黄河文化”是在华夏儿女的农耕生活的长期实践中逐渐产生并发展出的一个系统文化体系,其根源在于农耕生活。但“黄河文化”中蕴含的农耕文明里的一些文化既有优秀成分,也包含着一些封闭和落后成分,落后腐朽的部分在当今仍然存在一些立足之地。正因如此,黄河流域一些偏远地区仍然受这些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严重影响着地区全面发展。故步自封、环 保 与 节 能Maritime Safety 水上安全93墨守成规的发展理念导致“黄河文化”难以与时俱进,为时代发展所用。4.3 文化传播方式单一科学技术对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近年来越来
12、越受到政府重视,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努力引入部分设备及工艺,但适用范围仅限于记录部分地方文化,视频或者到博物馆、图书馆等这类固定场所举办展览,且展览形式主要是图片和文字。现代科技的手段例如,数字成像、高级全景和虚拟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在博物馆十分少见。而当前“黄河文化”传播更多的是借助于节庆活动,文化展览或者文艺演出等传统方式,互联网等现代媒介手段对文化传播和继承的重要作用并未被充分利用。5“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究“黄河文化”不仅需要世代传承和保护,还需要与时俱进、变革和创新。要保护、继承和弘扬“黄河文化”,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使“黄河文化”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5.1 抢救保护“黄河文化”
13、遗产“黄河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生活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文化体系。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首先要加强的“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黄河古河道、黄河古堤、古庙遗址、悬崖石刻、地方专志等文献史料,这些都极具文化价值。从申请保护历史文物古迹入手,在保护遗产过程中,务必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尽量保证文物的完整性。其次,不断挖掘相关“黄河文化”中与时代命题一致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为社会主义发展寻找历史依据。新时代讲好“黄河故事”,就是要全面重构黄河文化的成本价值,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黄河文化”的具体内涵,为社会的经济发展、
14、社会建设、生态保护等具体层面提供参考。5.2 建立健全“黄河文化”研究机制首先,建立并完善“黄河文化”研究机制,需要专业团队进行维护。要求这支队伍有素质、有水平、有担当、有使命。设立“黄河文化”专门研究所,使“黄河文化”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重点研究“黄河文化”的具体内涵、特点、局限性、与时俱进的价值、表现形式等进行深入研究;其次,将“黄河文化”相关主题论坛和学术会议研究常态化。定期邀请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宣传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邀请流域内相关居民讲解他们眼里世代相传的“黄河文化”,从不同视角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分享“黄河文化”的成果。再次,借助展览平台,吸引社会大众的持续关注。充分发挥黄河博物
15、馆的宣传作用,举办系列活动,通过历史文物和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示“黄河文化”的具体内涵,充分挖掘历史文物的价值。最后,搭建文化宣传平台,充分展示“黄河文化”的魅力。“黄河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需要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调动一切可支配的力量,大力宣传“黄河文化”,增强文化影响力。5.3 加大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投入一方面,加大对“黄河文化”继承的投入力度,根据国家文化发展状况,先后成立省级和国家级“黄河文化”重点研究基地,请该领域专家学者制定完善的研究计划,并不断引进优秀的研究成果。只有全面掌握黄河的情况,包括给华夏儿女带来的福祉和灾难,才能深刻把握黄河发展规律,推动“黄河文化”向更
16、深、更高的方向发展,推出与“黄河文化”高度和地位相适应的优秀成果,重点突出“黄河文化”在弘扬中华文明以及增强华夏民族文化自信心等方面的时代价值。5.4 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时期促进“黄河文化”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是增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以及增进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一要不断发掘适应大众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又要做到不谄媚不刻意迎合。建立相应文化产业链,不断丰富大众精神世界,采用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无形中增强了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进而更好继承了中华文化。二要建立“黄河文化”数字博物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手段,让躺在古书中的文献和历史“走出来”,成为“活”
17、历史。三要依托“黄河文化”的历史资源,搭建属于中原地区的文化资源库,促进“黄河文化”良性发展,同时确保“黄河文化”始终具有生机和活力。5.5 树立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质是坚持践行环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能、可持续健康发展。可持续的前提是顺应自然自身发展规律,摒弃人是大自然的主宰等落后观念的影响。坚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态度,在享受到大自然带来的福祉的同时,也要保护自然、回馈自然。坚持文化与生态有机结合,以生态的方式传承和创新,找到绿色发展与人民利益的共同点和价值点,摒弃地方文化与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的不相容和不一致,限制经济合理发展的实现,走生态与循环并重的文化绿色经济之路。6 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J.中国水利,2019(20):1-3.2 鲍淑玲.传承黄河文化基因: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N.银川日报,2023-06-01(7).DOI:10.38237/ki.nycdn.2023.00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