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蠋蝽聚集性诱剂介导的害虫生物防治初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24722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蠋蝽聚集性诱剂介导的害虫生物防治初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蠋蝽聚集性诱剂介导的害虫生物防治初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蠋蝽聚集性诱剂介导的害虫生物防治初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肖雪庄等:蠋蝽聚集性诱剂介导的害虫生物防治初探10文章编号:1002-0659(2023)04-0010-05肖雪庄1,2,许静杨2,张华颖3,初吉兴4,吴惠惠1(1.天津农学院 园艺园林学院,天津 300384;2.天津市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天津 300384;3.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 300061;4.北京洁特金田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080)试验研究蠋蝽聚集性诱剂介导的害虫生物防治初探摘要:为提高蠋蝽对靶标害虫的防效,明确蠋蝽聚集性诱剂的增效作用,文章在设施番茄和甘蓝、大田作物小麦上应用蠋蝽及蠋蝽聚集性诱剂,开展棉铃虫、甜菜夜蛾、麦叶蜂的生物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

2、温室及大田条件下,蠋蝽聚集性诱剂均可提高蠋蝽对害虫的防效,防效提高了 5.59%22.38%;取食人工饲料与取食昆虫猎物的蠋蝽对靶标害虫的防效无显著差异。关键词:蠋蝽;聚集性诱剂;生物防治;防效中图分类号:S763.7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3-03-10基金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6JCZDJC33600);天津市农业产学研用项目(JBGG202215)主要作者简介:肖雪庄(1997),女,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方面研究。E-mail:通讯作者简介:吴惠惠(1982),女,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害虫生物防治研究工作。E-mail:蠋蝽属半翅目蝽科益蝽亚科蠋

3、蝽属,在中国分布广泛,朝鲜半岛、蒙古国及俄罗斯也有分布1。蠋蝽是农林业上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可以捕食棉铃虫、甜菜夜蛾、马铃薯甲虫、榆紫叶甲、黄刺蛾、绿盲蝽、美国白蛾、甜菜夜蛾及草地贪夜蛾等多种害虫,应用前景十分广阔2-6。室内饲养的蠋蝽在规模化释放后定殖能力较弱,导致其对靶标害虫的防效降低,这是目前蠋蝽规模化应用过程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利用蠋蝽性诱剂对其行为进行修饰,使其向靶标害虫发生地移动并提高对靶标害虫的防效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新途径。昆虫性信息素分为两种,一种由雌虫产生,仅吸引雄虫;另一种由雄虫产生,对雌雄虫都具有吸引作用,后者被称为聚集性信息素7。经笔者前期研究,发现蠋蝽性信息素由

4、雄虫释放,对雌雄成虫均具有吸引作用,为聚集性信息素8。应用蠋蝽及其聚集性诱剂开展对美国白蛾的防治试验,发现应用蠋蝽聚集性诱剂可使美国白蛾幼虫虫口减退率提高约 15%9,这说明蠋蝽聚集性诱剂在防治美国白蛾中有较好的增效作用。为进一步明确蠋蝽聚集性诱剂在大田作物及温室蔬菜上对害虫的防效,本研究在温室番茄和甘蓝、大田作物小麦上开展了蠋蝽聚集性诱剂防治害虫试验,以期为蠋蝽聚集性诱剂的应用提供依据。1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材料蠋蝽、棉铃虫:为室内饲养种群,饲喂柞蚕蛹及人工饲料。甜菜夜蛾:采自大葱。麦叶蜂:采自小麦。番茄:品种为“光辉 101”。甘蓝:品种为“津甘 8 号”。小麦:品种为“津引 159”

5、。蠋蝽聚集性诱剂为混剂,包含 50 L 反式-2-己烯醛、20 L 反式-2-己烯-1-醇、10 L 苯甲醛及 50 L 苯甲醇。1.2 试验设计温室番茄生物防治棉铃虫试验、温室甘蓝生物防治甜菜夜蛾试验、大田作物小麦生物防治麦叶蜂试验分别于 2022 年 2 月 24 日3 月10 日、2022年 9 月 13 日 9 月 27 日、2022 年 4 月 27 日 5 月 7 日在天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进行。番茄及甘蓝每小区种植面积均为 15 m2,小麦每小区种植面积为20 m2。采取随机区组排列,11天津农林科技2023 年 8 月第 4 期(总第 294 期)4 次重复。调查方法采用接虫

6、法,每株接害虫、低龄幼虫 5 10 头,定殖后 24 h 调查,以存活虫量为基数。按照每 10 m2释放 1 头蠋蝽三龄若虫或 1 头蠋蝽成虫的比例进行生物防治,蠋蝽聚集性诱剂放于带预切口瓶盖的 1.5 mL 进样瓶中,每 667 m2倒置悬挂 2 个诱剂,距地面1.5 m,每周更换1 次。1.2.1温室番茄棉铃虫的生物防治设蠋蝽若虫与成虫两组试验,试验设计见表 1。两组对照均为化学药剂 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以下简称溴氰虫酰胺,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用量为 15 g667 m-2,每 1 hm2药液施用量 675 L,用药 1 次。生物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分别在不同温室进行。每小区调查

7、 5 点,每点取样 5 株,整株调查。在防治前调查虫口基数,防治后的第 3、7、14 天分别调查标记植株上的棉铃虫数量。表 1 生物防治温室番茄棉铃虫的试验设计生物防治处理 1处理 2处理 3处理 4蠋蝽若虫取食人工饲料的三龄蠋蝽若虫 取食柞蚕蛹的三龄蠋蝽若虫溴氰虫酰胺/蠋蝽成虫取食人工饲料的蠋蝽成虫取食柞蚕蛹的蠋蝽成虫取食人工饲料的蠋蝽成虫+蠋蝽聚集性诱剂 溴氰虫酰胺注:成虫随机选择,不区分雌雄,下表同。1.2.2温室甘蓝甜菜夜蛾的生物防治设蠋蝽若虫与成虫两组试验,试验设计见表 2。两组试验的对照均为生物农药 16 000 IU mg-1 BT 可湿性粉剂(以下简称 BT,山东鲁抗生物农药有

8、限责任公司生产),用量为 100 g 667 m-2,每 1 hm2药液施用量 675 L,用药 1 次。生物防治和杀虫剂防治分别在不同温室内进行。每小区调查5点,每点取样 5 株,整株调查。在防治前调查虫口基数,防治后的第 3、7、14 天分别调查标记植株上的甜菜夜蛾数量。表 2 生物防治温室甘蓝甜菜夜蛾的试验设计生物防治处理 1处理 2处理 3处理 4蠋蝽若虫 取食人工饲料的三龄蠋蝽若虫取食柞蚕蛹的三龄蠋蝽若虫BT/蠋蝽成虫 取食人工饲料的蠋蝽成虫取食柞蚕蛹的蠋蝽成虫取食人工饲料的蠋蝽成虫+蠋蝽聚集性诱剂BT1.2.3小麦麦叶蜂的生物防治设蠋蝽若虫与成虫两组试验,试验设计见表 3。两组试验

9、的对照均为 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以下简称甲维盐,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用量为 5 mL667 m-2,每 1 hm2药液施用量 675 L,用药 1 次。生物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相隔 100 m。每小区调查 5 点,每点取样 5 株,整株调查。在防治当天调查小麦麦叶蜂幼虫数量,作为基数,防治后的第 3、7、10 天分别调查标记植株上的小麦麦叶蜂数量。表 3 生物防治小麦麦叶蜂的试验设计生物防治处理 1处理 2处理 3处理 4蠋蝽若虫取食人工饲料的三龄蠋蝽若虫取食柞蚕蛹的三龄蠋蝽若虫BT/蠋蝽成虫取食人工饲料的蠋蝽成虫取食柞蚕蛹的蠋蝽成虫取食人工饲料的蠋蝽成虫+蠋蝽聚集性诱剂B

10、T1.3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防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计算公式如下:防治效果(%)(1 空白对照区药前虫数 药剂处理区药后虫数)100空白对照区药后虫数 药剂处理区药前虫数2 结果与分析2.1 温室番茄棉铃虫的生物防治效果由图 1 可见,防治后的第 3 天,取食人工饲料和柞蚕蛹的蠋蝽若虫对番茄棉铃虫的防效分别为 60.03%和 61.31%,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而溴氰虫酰胺对番茄棉铃虫的防效达到 84.07%,生物防治与化学药剂对番茄棉铃虫的防效之间差异显著。防治后的第 7 天,取食人工饲料和12肖雪庄等:蠋蝽聚集

11、性诱剂介导的害虫生物防治初探柞蚕蛹的蠋蝽若虫对番茄棉铃虫的防效分别为67.92%和 68.18%,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而溴氰虫酰胺对番茄棉铃虫的防效达到 87.06%,生物防治与化学药剂对番茄棉铃虫的防效之间差异显著。防治后的第 14 天,溴氰虫酰胺对番茄棉铃虫的防效有所下降,但仍达到 85.78%;取食人工饲料和柞蚕蛹的蠋蝽若虫对番茄棉铃虫的防效显著提高,分别为 73.55%和 75.11%;生物防治与化学药剂对番茄棉铃虫的防效之间差异显著,化学药剂对番茄棉铃虫的防效显著高于天敌昆虫的防效。图 1 蠋蝽若虫对温室番茄棉铃虫幼虫的防效由图 2 可知,防治后的第 3 天,取食人工饲料和柞蚕蛹的蠋

12、蝽成虫对番茄棉铃虫的防效分别为 62.31%和 61.27%,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而蠋蝽聚集性诱剂增强了蠋蝽定殖能力,提高了其对番茄棉铃虫的防效,达到 83.65%,显著高于单独应用蠋蝽成虫的防效;溴氰虫酰胺对番茄棉铃虫的防效为 85.66%,与蠋蝽聚集性诱剂+蠋蝽成虫处理的防效无显著差异。防治后的第7天,取食人工饲料和柞蚕蛹的蠋蝽成虫对番茄棉铃虫的防效分别为 68.22%和 69.75%,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应用蠋蝽聚集性诱剂+蠋蝽成虫处理使番茄棉铃虫的防效提高了 16.4%;溴氰虫酰胺对番茄棉铃虫的防效为 84.62%,这表明化学药剂对番茄棉铃虫的防效仍显著高于单独应用蠋蝽成虫的防效

13、,但与聚集性诱剂+蠋蝽成虫处理的防效无显著差异。防治后的第 14 天,溴氰虫酰胺对番茄棉铃虫的防效有所下降,防效为86.05%;取食人工饲料和柞蚕蛹的蠋蝽成虫对番茄棉铃虫的防效继续提高,分别为 73.89%和73.34%;蠋蝽聚集性诱剂+蠋蝽成虫处理对番茄棉铃虫的防效达到 87.63%,防效略高于化学药剂防治,但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图2 基于蠋蝽聚集性诱剂的蠋蝽成虫对温室番茄棉铃虫幼虫的防效2.2 温室甘蓝甜菜夜蛾的生物防治效果由图 3 可知,防治后的第 3 天,取食人工饲料和柞蚕蛹的蠋蝽若虫对甘蓝甜菜夜蛾的防效分别为 65.55%和 65.78%,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 BT 对甘蓝甜菜

14、夜蛾的防效达到 79.42%,天敌昆虫与生物农药防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防治后的第 7 天,取食人工饲料和柞蚕蛹的蠋蝽若虫对甘蓝甜菜夜蛾的防效分别为 71.85%和72.13%,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 BT 对甘蓝甜菜夜蛾的防效达到 85.44%,天敌昆虫与生物农药防效之间仍然存在显著差异。防治后的第14 天,BT 对甘蓝甜菜夜蛾的防效有所下降,为82.05%;取食人工饲料和柞蚕蛹的蠋蝽若虫对甘蓝甜菜夜蛾的防效显著提升,分别为 83.19%和84.11%,它们与 BT 防效之间已无显著性差异。图 3 蠋蝽若虫对温室甘蓝甜菜夜蛾幼虫的防效由图 4 可知,防治后的第 3 天,取食人工饲料和柞蚕蛹

15、的蠋蝽成虫对甘蓝甜菜夜蛾的防效分别为 66.17%和 65.84%,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蠋蝽聚集性诱剂增强了蠋蝽定殖能力,提高了对甘蓝甜菜夜蛾的防效,达到 81.73%,显著高于单独应用蠋蝽成虫的防效;BT 对甘蓝甜13天津农林科技2023 年 8 月第 4 期(总第 294 期)菜夜蛾的防效为 82.29%,与蠋蝽聚集性诱剂+蠋蝽成虫处理的防效无显著差异。防治后的第 7天,取食人工饲料和柞蚕蛹的蠋蝽成虫对甘蓝甜菜夜蛾的防效分别为 71.45%和 71.71%,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应用蠋蝽聚集性诱剂+蠋蝽成虫处理使甘蓝甜菜夜蛾的防效提高到 83.15%;BT 对甘蓝甜菜夜蛾的防效为

16、85.87%,生物农药对甘蓝甜菜夜蛾的防效仍旧显著高于单独应用蠋蝽成虫的防效,但与蠋蝽聚集性诱剂+蠋蝽成虫处理的防效无显著差异。防治后的第 14天,BT 对甘蓝甜菜夜蛾的防效有所下降,降为84.86%;取食人工饲料和柞蚕蛹的蠋蝽成虫对甘蓝甜菜夜蛾的防效继续提高,分别为 84.28%和84.36%;蠋蝽聚集性诱剂+蠋蝽成虫处理对甘蓝甜菜夜蛾的防效达到 89.95%,但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图4 基于蠋蝽聚集性诱剂的蠋蝽成虫对温室甘蓝甜菜夜蛾幼虫的防效2.3 小麦麦叶蜂的生物防治效果由图 5 可知,防治后的第 3 天,取食人工饲料和柞蚕蛹的蠋蝽若虫对小麦麦叶蜂的防效分别为68.21%和68.15%

17、,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甲维盐对小麦麦叶蜂的防效达到 83.17%,天敌昆虫与化学农药对小麦麦叶蜂的防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防治后的第 7 天,取食人工饲料和柞蚕蛹的蠋蝽若虫对小麦麦叶蜂的防效分别为73.15%和 74.24%,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甲维盐对小麦麦叶蜂的防效达到 88.96%,天敌昆虫与化学农药对小麦麦叶蜂的防效之间仍然存在显著差异。防治后的第 10 天,甲维盐对小麦麦叶蜂的防效有所下降,为 87.65%;取食人工饲料和柞蚕蛹的蠋蝽若虫对小麦麦叶蜂的防效均显著提升,分别为 83.19%和 85.91%,它们与化学药剂之间防效无显著性差异。图 5 蠋蝽若虫对小麦麦叶蜂幼虫的

18、防效由图 6 可见,防治后的第 3 天,取食人工饲料和柞蚕蛹的蠋蝽成虫对小麦麦叶蜂幼虫的防效分别为 68.04%和 68.11%,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蠋蝽聚集性诱剂增强了蠋蝽定殖能力,提高了对小麦麦叶蜂的防效,达到 82.26%,显著高于单独应用蠋蝽成虫的防效;甲维盐对小麦麦叶蜂的防效为 86.78%,与蠋蝽聚集性诱剂+蠋蝽成虫处理的防效无显著差异。防治后的第 7天,取食人工饲料和柞蚕蛹的蠋蝽成虫对小麦麦叶蜂的防效分别为 71.33%和 73.2%,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应用蠋蝽聚集性诱剂+蠋蝽成虫处理对小麦麦叶蜂的防效提高到 89.97%;甲维盐对小麦麦叶蜂的防效为 91.32%,化

19、学农药对小麦麦叶蜂的防效仍显著高于单独应用蠋蝽成虫的防效,但与蠋蝽聚集性诱剂+蠋蝽成虫处理的防效无显著差异。防治后的第 10 天,甲维盐对小麦麦叶蜂的防效有所下降,为 90.24%;取食人工饲料和柞蚕蛹的蠋蝽成虫对小麦麦叶蜂的防效继续提高,分别为 84.76%和 86.18%;而蠋蝽聚集性诱剂+蠋蝽成虫处理对小麦麦叶蜂的防效高达 93.15%,显著高于单独应用蠋蝽成虫的处理,但与化学药剂防治之间无显著差异。图 6 基于蠋蝽聚集性诱剂的蠋蝽成虫对麦叶蜂幼虫的防效14肖雪庄等:蠋蝽聚集性诱剂介导的害虫生物防治初探3 结论取食人工饲料和昆虫猎物的蠋蝽,无论若虫还是成虫对靶标害虫的防效均无显著性差异,

20、说明取食人工饲料并没有影响蠋蝽捕食昆虫的本能。化学农药的防效显著优于昆虫天敌的防效,但应用蠋蝽成虫并辅以蠋蝽聚集性诱剂后,生物防治对靶标害虫的防效显著提升,并在防治后期具有和化学防治相似的防效,这说明蠋蝽规模化释放定殖性差的问题可通过应用聚集性诱剂的方法解决。本试验是在春秋季节进行,气温较适合蠋蝽活动。由于蠋蝽不喜高温,且高温容易导致聚集性诱剂释放过快、增加投入成本,因此夏季不宜采用蠋蝽及蠋蝽聚集性诱剂进行害虫防治。参考文献1 刘海清,高作安蠋敌及其利用价值 J天津农林科技,1992(2):14-16.2 梁振普,张小霞,宋安东,等杨扇舟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 J昆虫知识,2006(2):

21、147-152.3 陈静,张建萍,张建华,等蠋敌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捕食功能研究 J昆虫天敌,2007(4):149-154.4 高卓,张李香,王贵强保护利用蠋蝽防治甜菜害虫J中国糖料,2009(1):70-72.5 郭文超,吐尔逊,许咏梅,等马铃薯甲虫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J新疆农业科学,2011,48(2):197-203.6 唐艺婷,王孟卿,李玉艳,等捕食性蝽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9,35(5):682-690.7 CARD R T.Defining attraction and aggregation pheromones:teleological v

22、ersus functional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2014(40):519-520.8 WU H H,COUDRON T A,ZHANG L S,et al.Identificationand field verification of aggregation-sex pheromone from the predaceous bug,Arma chinensisJ.Chemoecology,2019(29):235-245.9 邹德玉,张礼生,吴惠惠,等应用蠋蝽聚集性诱剂防治美国白蛾 C/陈万权植物健康与病虫害防控,2020

23、:123.(上接第 9 页)参考文献1 张有志,于邢香,王风玲基于 GEM 模型的山东省粮食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J现代食品,2015(14):22-27.2 孟庆福,李峰,王艳廷,等基于熵值法的粮食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40(4):110-113.3 薛选登河南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J开发研究,2012(3):112-114.4 李鑫 安徽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1.5 金慧英,林单丹牢记天津之责 守好天津之卫 N农民日报,2022-07-20(001).6 天津市统计局天津统计年鉴(202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

24、.7 杨秋林,郭亚兵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模型在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40(19):62-67.8 马庆庆河南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9.9 徐英,黄凯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山东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 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8(2):153-156.10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天津市“三夏”农机化生产播报(十四大结局)EB/OL.(2017-06-28).https:/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2018 年天津市“三夏”农机化生产播报(十二大结局)我市“三夏”农机化生产完美收官!EB/OL.(2018-06-25).https:/ 崔丽,郭少雅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N 农民日报,2017-03-0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