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走向后田园诗——希梅内斯后期诗歌的自然书写.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23626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75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后田园诗——希梅内斯后期诗歌的自然书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走向后田园诗——希梅内斯后期诗歌的自然书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走向后田园诗——希梅内斯后期诗歌的自然书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 3 月Mar.2023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第 30 卷第 2 期Vol.30 No.294走向后田园诗希梅内斯后期诗歌的自然书写盛周扬(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摘要:1916 年后,希梅内斯进入诗歌创作新时期,自然书写出现明显转向。他突破了田园诗的创作路径,其诗歌实践和诗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后田园诗的思考方向,构建了现代语境下人与自然、自然与文化的新关联。他摒弃单向度的认知方式,言说自然与人的复杂而微妙的动态关系,革新田园诗的自然观;以“赤裸的诗歌”弥合现代性造成的自然与文化的二元对立,回应

2、诗的本体论困境;试图以自然的在场打破文化枷锁,消解种族隔阂,拓宽了一条自然通向人道主义的路径。关键词:希梅内斯;后田园诗;自然书写;赤裸的诗歌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65X(2023)2-0094-101引言引言西方文学中的田园诗是与自然密切联系的文类,源自特奥克里特、维吉尔和贺拉斯等诗人,它往往讴歌美好淳朴的乡村生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想化、浪漫化。作为一种文学模式,它也可以出现在小说、戏剧等其他文类中。在西班牙,田园诗经历了 16 世纪的加尔西拉索、洛佩以及 19 世纪的贝克尔等诗人的本土化,也构成了该国的一个重要诗歌传统。诺贝尔奖获奖诗人胡安 拉蒙 希

3、梅内斯(Juan RamnJimnez,1881-1958)曾在安达卢西亚自治区的家乡莫格尔与乡村自然为伴生活了七年之久,也是贝克尔的崇拜者,他的早期诗歌中有大量的自然书写,呈现出典型的田园诗特征。正如学者们发现的那样,他早年几部诗集里的自然总是美丽而平静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盛周扬,博士生,研究方向:西班牙文学走向后田园诗95的,是诗人的灵魂对外界现实的投射以及诗人的情感的载体(Phillips,1983)。以具有早期代表作意义的诗集悲哀的咏叹调(Arias tristes,1903)为例,作品中的自然经过诗人的理想主义的主观改造,过滤掉与他内心不匹配的事物,人与自然情投意合、充分认同,甚至达到

4、了内在空间与外在空间的混淆(Martnez Domingo,1994)。这也与其家乡安达卢西亚的传统性情相契合,正如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Ortega y Gasset,1927)所指出的,对于安达卢西亚人来说,人和大地的结合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一种理想化、神话化的精神关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聚集,也带来了现代文明对原有的自然生存状态的冲击。在社会快速转型、生存空间变化的背景下,田园诗中人与自然完全和谐、理想化的关系愈发失去了现实意义。如在 19 世纪下半叶的西班牙,当一些作家抱持田园牧歌式的怀旧心态,继续将农村描绘成世外桃源时,一些

5、自由派作家开始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大力抨击、讽刺落后的乡村,高赞城市的进步(沈石岩,2006:175-210)。以上两种写作路径可以概括为田园诗和反田园诗。按照吉福德(Gifford,2012)的观点,反田园诗是田园诗的对立面,质疑田园诗的虚假歪曲,转向乡村生活的去神话化、去理想化,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强调人与乡村自然的冲突等,换句话说,是以悲观的态度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另一个极端。如果说田园诗因其理想化的虚构无法发展“成熟的环境美学”(Buell,1995:32),反田园诗中的自然观也有相似的刻板化、僵化之嫌,于是吉福德提出了后田园诗的概念作为一种出路。后田园诗是一种文化功能而非特定文体(Giffor

6、d,2014:26),它的前缀不是指时间上的之后,而是指对田园诗和反田园诗的封闭回路的超越,以探寻人与大地共同生活的正确关系为目的。在城市空间和乡村空间因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而不断产生交集的现代文明背景下,乡村的概念拓展为自然的概念,于是书写怎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自然与现代文化的关系,自然对现代人生活的意义,成为自然书写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因此,“当代读者所面临的一个明显的挑战是,无论以何种形式提及自然,都要区分田园诗、反田园诗和后田园诗”(Gifford,2012:60),这样才能更深入地挖掘文学作品的时代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希梅内斯的诗歌创作在 1916 年后产生了明显的转变,进入了

7、新的时期。这一年他首次跨洋航行,赴纽约举行了婚礼,此后回国定居马德里,后因内战流亡美国、波多黎各、古巴等国。这种经历让他对现实、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并非像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他一生都封闭自我、远离现实,只在文字象牙塔中幻想、创造美(Paraso de Leal,1976:13-14),这几乎是希梅内斯给人的最常见的刻板印象。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随着地理空间的转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 年第 2 期96移、视野的不断开阔以及年月的变迁,希梅内斯后期诗歌的自然书写突破了其早年的田园诗套路,蕴含了后田园诗的思想路径,也成了对后田园诗概念的有力补充和拓展。他不仅革新了田园诗中

8、的自然观,转变人的认知方式,展现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动态关系,还从诗歌本体论的角度,通过“赤裸的诗歌”的诗歌理念和实践弥合了自然和文化的分歧,最终借助自然的包容力审视人类文化领域中的种族隔阂问题,拓宽了一条自然通向人道主义的路径。2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关系的再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关系的再现希梅内斯(Jimnez,1982a:22)的早期诗歌创作把自然当作诗人自我的情感投射和寄托,正如诗人曾将月亮比作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从外部看到自己,而不需要天文台”。在这种田园诗的写作中,人和自然完全和谐的同一性源于自然的客体化,自然往往正反馈、放大人的欢乐或悲伤,即使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也意味着它

9、的状态取决于人,它所提供的认识和意义都来自人的赋予,因此这种自然观是一种单向度的、有限的认知方式。希梅内斯在诗歌创作后期突破了这种简单化的自然观,提供了双向的认知方式,即让自然摆脱与人的同一性,恢复自身主体性,在与人类不太和谐的循环互动、交流碰撞中提供超出人类自身范畴的新认识,从而革新常规的自然观和认知视角,实现后田园诗更成熟的环境美学。首先,希梅内斯(Jimnez,1982b:45-46)言说了人与自然之间动态的距离感,展现了自然的不可思议性。他在一首诗里说:“正如曙光,一向,/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浮现,/与所梦到的一切是如此遥远!/就像夕阳,素来,/出乎意料地沉静下来,/和所设想的一切是多

10、么遥远!”此时自然离诗人是“多么远又多么近啊”,其近或许在于人与自然朝夕相处,人自以为与之非常熟悉,其远在于自然的运作方式却是“异于我们所有人的方式”。如果说自然和人的距离之近是田园诗模式,远是反田园诗模式,那么又近又远展现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叠加下的不同结果,成为后田园诗走出第三条路的创新之处。希梅内斯在本诗中多次重复的“遥远”暗示了在自然面前思维的局限性,流露出反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我们不能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套用在自然上。其次,人对自然来说如同身份不确定的闯入者,但是人的主观选择能够对此产生一定的影响。希梅内斯(Jimnez,1982c:106-108)的树人(rboles hom

11、bres)一诗以讲故事的口吻回忆了主人公独自回家的途中偶然听到树木说话的奇异经历:“我像一棵树一样停下来/并听到树交谈。”树木因此忽略了他“流浪之人”的外形,视他为同类,让他听到了自然的密语,但是主人公最终难以忍受黑夜而选择离开,使得树木醒悟过来,感觉受到这个人类闯入者的欺骗,即使主人公心怀歉意。这首诗对人和树无疾而终的邂逅表达遗憾,对自然而言人是失语的,无法解除误会,而走向后田园诗97自然也不再是全知全能的解语花。因此,人与自然完全情投意合只是田园诗的一厢情愿,人对自然来说更像一位身份不确定的闯入者,没有非黑即白、非敌即友的绝对性。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产生影响,如当诗中的主人公一开始以尊重自然

12、、客随主便的方式倾听树木时,树木友好地接纳了他,所以人和自然之间仍有构建友好关系的可能性。诗题将“树”和“人”两个名词并列,省略连词“和”,既暗示了树与人之间的戏剧性张力,也体现了二者的情感认同。最后,希梅内斯还展现了工业化背景下自然超越人类活动的永恒、崇高之美。诗人家乡所在的韦尔瓦省有一个赤红河矿区,其河沙因富含氧化的黄铁矿等物质而呈现出红褐色。希梅内斯(Jimnez,1982d:53-54)的莫格尔的黎明(Auroras deMoguer)一诗描绘了这个场景:“当我们的车从大桥上驶入的时候/幽思的寂静,车站已在望,/这条河,充盈且赤红,/仍然收集着圣胡安上空的月亮/无涯的孤独,/来自两座桥

13、之间的铜水/两条隧道之间那片干涸之地!,/从未有一叶船!/远处,于水雾中是看不见的,火车的/烟气,笼罩在桉树林上,仍裹挟着/来自拉鲁伊萨的浓雾。石灰、/铜赭石做的墙,来自皮克特客栈,/久而久之,它污浊不堪,昏眩于/一个古怪、扭曲、酸涩的太阳/无用的红水/来自赤红河,在两座桥之间,/从未有一叶船!”圣胡安是西班牙 16世纪神秘主义的宗教诗人,该典故的运用暗示了河水能涤净凡人的灵魂以期和上帝结合的神圣意义。但如今这条古老的河成了待人开采的、富有经济价值的铜水。诗人还感叹它是“无用的红水”,因为现在已经有更现代、更快捷的交通工具代替了船只,于是它忍受着“无涯的孤独”。换句话说,赤红河的有用或无用取决

14、于它为人提供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它的孤独与否取决于人的在场或缺席。但是如果结合本诗的特殊形式,可以解读出另一种视角。本诗体现了希梅内斯在诗集美(Belleza,1917-1923 年创作)里的一种创新,即通过使用大量破折号来表现内心独白或意识的流动,营造虚实相映的效果,创造诗歌的叙述复调。使用破折号的第二、第四诗节是叙述者“我们”或“我”对赤红河的主观感怀,人从自身的不同角度对它附加了诸如铜水、无用和孤独的主观想象。而第一、第三诗节基本是比较客观的实景描绘,具有隐含的作者维度上的暗示:红色河水亘古不变地照映月影,这种美是无利益关系的、超越人类活动影响和时间流逝的,是一种诗意的美,具有“人生代

15、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意味。和反田园诗强烈批判人类现代化进程对自然的危害不同,希梅内斯没有夸大现代化的破坏力,没有把河流刻画成脆弱、被动的受害者,而是呈现了河流在工业化背景下的崇高、虚静和永恒之美,与之相对的是人类陷于利益、欲念的“浓雾”中,还惯于透过这层滤镜去审判自然。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 年第 2 期98综上所述,希梅内斯后期诗歌的自然书写摆脱了人与自然心心相印的田园诗观念,以一种有分寸感的方式认识人与自然的距离,刻画二者之间和谐与不和谐的因素动态共存的新关联。他引导读者认识自然在人类有限的理性面前所展现的不可思议性,人类可以对他与自然的关系施加影响、负起责任,自然在人类现代化

16、进程中无利益关系的美超出了人类的理性范畴。这些诗歌体现了后田园诗写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或意义,即引导我们反思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并从中学到谦逊(Gifford,2014:26-27)。希梅内斯再现了人与自然的复杂、微妙的新型关系,启发我们思考并寻找工业时代背景下人与自然关系中更多的动态平衡点。3“赤裸的诗歌赤裸的诗歌”:作为自然与文化对立的弥合剂:作为自然与文化对立的弥合剂希梅内斯的自然书写常常和以诗歌本身为主题的元诗结合在一起,他的自然观在诗歌本体论中也有所体现。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诗歌作为语言艺术不可避免地遇到自然与文化、现实与语言对立的问题。一方面,20 世纪上半叶欧

17、洲抒情诗无论是形式严整或自由,还是讲求智识或非逻辑性,都体现了结构的一致性,即“逃脱人类的中庸状态,背离惯常的物象与俗常的情感,放弃受限定的可理解性,代之以多义性的暗示,以期让诗歌成为一种独立自主、指向自我的构成物,这种构成物的内容只有赖于其语言、其无所拘束的幻想力或者其非现实的梦幻游戏,而不依赖于对世界的某种摹写、对感情的某种表达”(弗里德里希,2010:129-130)。受到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此时“诗歌创作就如同一种精密机械师的工作。诗歌从事一切,向数学的胆量看齐。随后它又必须像炼金术那样致力于少见的研究和公式”(同上:134)。和希梅内斯同时代的奥尔特加主张艺术作品与现实脱节,推崇扭曲

18、现实的艺术风格化,强调美学的“去人性化”,这种在西班牙文坛影响深刻的文艺风格也被学者评价为“去自然化”(Pardellans,1956:13-14)。另一方面,田园诗存在相似的可疑之处,诗中“自然物的实质既不多也不少于语言本身”,通过“高度自觉的语言游戏”(Schur,1989:5,11)虚构了阿卡迪亚式的安稳生活,这种逃避主义倾向否定了现实,意味着自然与文化的分裂。那么,希梅内斯在 20 世纪初如何回应作为文化产物的诗歌和自然的对立问题呢?诗歌的自然书写只能是与自然本身无涉的文字游戏吗?对于这种困境,希梅内斯抓住了人是自然存在物的基本属性,无论人的精神、理性如何发展,人的肉体始终走在大地上,

19、以感官作为生命语言真切地体悟自然,这是人类接触并认识文化的基础。人的身体感性的极致就是赤裸,富含自然的野性和蓬勃的生命力。希梅内斯创造性地提出“赤裸的诗歌”本体论,这是他后期诗歌观的核心,也是他最具个性的诗歌意象,弥合了自然和文化之间的鸿沟。诗集一个新婚诗人的日记(Diario de un poeta recin casado,1917)标志着走向后田园诗99诗人进入诗歌创作新时期。希梅内斯宣称在这部作品里首次使用自由体诗句,自由体“随着海浪而来,伴着安坐时感到不稳的感受”(Gulln,2008:67),这意味着诗歌有内在、深刻的自然本性。正如诗人明确指出的那样,在这部诗集中,“爱、大海以及美

20、洲的邂逅,创造了奇迹。海浪、天空和大海的交流以及云朵,它们为我的自由情感和思想带来了赤裸的诗句(versodesnudo)”(Jimnez,1982e:108)。换句话说,自然与文化不仅具有可沟通性,而且还构成了希梅内斯后期诗歌的要素。此后,赤裸的概念更加具象化,希梅内斯笔下的“赤裸的女人”成为“赤裸的诗歌”的同义词。诗集 永恒(Eternidades,1918)里的第五首诗是希梅内斯(2007:102)著名的元诗作品,把裸女和诗歌的概念合二为一:“她最初到来,/纯洁无瑕,天真的穿戴。/我像孩子般将她喜爱。/她又将盛装脱掉,/我对她报以微笑。/她只留下长袍/古朴而又纯真,/我重新对她充满信任。

21、/她连长袍也脱下,/全身一丝不挂/生命的激情,袒露的诗歌,/你永远属于我!”此处赵振江教授翻译的“袒露的诗歌”即字面意义上的“赤裸的诗歌”。这首诗最常见的解读是希梅内斯在诗歌创作新阶段致力于净化诗的华丽词藻和音韵。但是就诗歌本体论而言,诗人要求诗歌恢复它最深刻、最基本的面貌,袒露“生命的激情”,呼唤超越文化束缚的自然感性,也与当时的欧洲诗坛推崇冷冰冰的炼金术式的语言游戏背道而驰。希梅内斯的诗歌理念和诗歌实践也回应了吉福德(Gifford,2014:27)理论中后田园诗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即后田园诗提供了文化是自然的意识。诗歌虽然是典型的语言艺术和文化产物,但我们不能忽视其内在的自然肌质以及蕴含的

22、身体感性。在这样的诗歌观的统领下,自然、赤裸的女人、诗歌构成三位一体,自然书写与元诗渗透交融。希梅内斯(Jimnez,1982d:48)在一首诗中写道:“永恒的水 在影子里歌唱,/新鲜的花儿倾听着它。/这里别来其他人了,/除了赤裸的女人!”面对大自然的美景,诗人唯一呼唤的只有赤裸的女人,因为女性和自然具有繁殖力上的亲缘性,如希腊神话里的大地女神以及文艺领域中的意大利画家桑德罗 波提切利的油画春里身穿薄纱的花神。赤裸的女人更具自然性,甚至是人类自然性的最高体现,她能与自然界的其他成员和谐共存,因此被诗人呼唤到自然的美景中。同时,通过联系希梅内斯的个人象征体系可知,“赤裸的女人”是抒情诗的同义词,

23、诗不会扰乱自然的宁静,反而有相得益彰的效果。诗歌也是一种歌唱,因为“抒情诗”一词来源于用里拉琴弹唱,而且希梅内斯(Jimnez,1982e:133)注重诗歌的不可言说性,追求不可言说之物,那么歌唱便是超越常规,摆脱语言的束缚,返回语言诞生的原初时刻,以饱满的感性表达自我的最好方式。正如诗人在一首二行诗里写道:“赤裸的身体和自由的心灵。/我的歌曲的永恒青春!”(Jimnez,1982c:81)这里的“歌曲”就是对诗歌的指涉。自然的音调与人类的文化、理性无涉,但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 年第 2 期100“赤裸的女人”的抒情诗所代表的诗性歌唱与大自然的音调共同具有内在的原始性,弥合了自然与文化之

24、间的二元对立。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与文化的区分是持续且渐进的,正如哲学家布鲁诺拉图尔(Latour,1993:71)指出:“自然和文化之间的不对称变成了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不对称。过去是物与人的混淆,未来将不再混淆它们”这种现代性思维强化了 20 世纪上半叶诗歌的现代性审美,让诗歌与自然脱节、对立。希梅内斯的后期诗歌的自然书写以“赤裸的诗歌”为出发点,探索了诗歌的本体论问题,突破了现代性思维以及同时代欧洲诗歌中存在的自然与文化二元对立的困境,展现了建立自然与文化之间新关联的后田园诗的思想价值。4自然对种族隔阂的治愈自然对种族隔阂的治愈如果说希梅内斯在“赤裸的诗歌”的理念与实践中表达了自然

25、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那么这种不可分割性也能突破人类文化领域中的种族隔阂。传统田园诗的受众主要是住在城市里的读者而非村民,自然对人的教育功能常常体现在一种撤退和回归的模式中:主人公从不够满意的日常生活中撤退到自然田园这个“可爱的地方”(locus amoenus)(Schur,1989:10),或与睿智的牧羊人交谈,或感受大自然与心的契合,最终带着这份精神收获回归到城市、宫廷。希梅内斯(Jimnez,1982a:133)早年诗歌中的自然书写基本取材于他多年的乡村生活,抒情主人公便是诗人本人,正如他在牧歌里写道:“下午好,村庄。/我是你的儿子胡安,怀旧之人。”诗人同村民一样与自然朝夕相处,自然治愈

26、了他内心的孤独、痛苦,因此希梅内斯无需通过撤退和回归的模式来展现自然对人的教育意义。而在诗歌创作后期,希梅内斯的实际生活环境远离了乡村,他的写作视野也不断开阔,一些诗歌作品从个人内心转向了社会伦理层面。此时希梅内斯仍然展现自然对人的治愈意义,但他启示我们无需撤退到某个乌托邦,而是借助自然的包容力直接在真实的现代生活中努力发现或者创造那个“可爱的地方”。按照后田园诗理论,语言是能真正指向外部的物质世界的,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忽略文字对现实的责任(Gifford,1999:149-150)。希梅内斯自然书写的社会关切在于启发我们自然具有治愈人类种族隔阂的意义,是通向人道主义的桥梁。希梅内斯在 1916

27、 年首次来到种族矛盾复杂的美国。20 年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刚刚通过“分离但平等”法案,在公共服务设施和娱乐场所实施种族隔离制度,黑人在黑人区生活,去黑人区的学校、教堂、餐厅等,使用黑人专用的交通工具,从而和白人区分开。希梅内斯虽然不是美国人,但西班牙作为比较传统的天主教国家和直到 19 世纪末才丧失最后殖民地的国家,也历来存在白人的特权和对穆斯林等有色人种的排斥。但是希梅内斯旅美伊始就在他的自然书写中表达了种族平等观,自走向后田园诗101然是实现种族平等的重要途径。在一首散文诗中,希梅内斯(Jimnez,1982f:109-110)描绘了轮船上不同种族的旅客在天空和海洋之间亲切相处的画面,构建

28、了现代社会的伊甸园,诗歌的主语绝大多数都是复数形式的“我们”,而不是其早期田园诗里具有私密主义色彩的“我”。自然赋予不同肤色、种族的人们一致的审美体验和精神愉悦,此时此刻众人感受到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团结感:“随着一缕下落的思乡的光线,夕阳把左舷染成粉红。那位黑人女士的黑色,那位日本先生的橄榄色;所有的眼睛,所有的头发,所有的嘴巴,在夕阳下都是如此的美。我们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黑色的、白色的和黄色的共享欢乐!”另一首散文诗黑人女孩和玫瑰的场景是现代都市常见的地铁车厢,一位黑人女孩手握一支白玫瑰睡着了,无意识地呵护着它:“她毫无防备地睡在梦里,微笑着,白玫瑰握在黑黑的手里。”这朵渺小纤细的自然之物对

29、外界发挥了独特作用:“一种不可见的现实漫步在整个地铁上,人们几乎感觉不到地铁的轰隆作响的、肮脏而温热的黑暗。所有人都放下了他们的报纸,不再咀嚼口香糖,停止了喊叫;他们如同沉浸在一场慵懒而又哀伤的梦里似的,沉浸在黑人女孩升华的白玫瑰中,仿佛它是地铁的意识。”(ibid.:144)这种“不可见的现实”就是乘客们作为纯粹的人类与自然建立起关联,自然的在场让所有人获得了同一的生命体验,他们在沉默中相互展开了精神上的对话和共鸣。在这两首诗里,希梅内斯没有像写田园诗那样虚构一个远方的伊甸园,而是着眼于真实的现代生活场景,无论身处轮船甲板还是地铁车厢,自然总能与人们建立起联系。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向人们提供了

30、强大的包容力,给予人们不沾染意识形态色彩的相似的审美体验和感性认识,这种一致的生命体验促进了文化隔阂的消解,有助于打破对他者种族的偏见与歧视。1954 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废除了不公平的种族隔离政策,同年希梅内斯在佛罗里达完成了散文体长诗空间(Espacio)的第三个片段,这个作品大概包含一定的现实因素。诗人写道:“你说,在我现在所居住的地方,一个可能的团结之城,不是真实的吗?可能的团结不是真实的吗?即使它受到了那些因为肤色或命运而不团结的人,那些因为决定命运的肤色而不团结的人的厌恶。”(Jimnez,1999:108)不平等政策虽然被废止,但文化和情感上的种族主义无法立刻冰消瓦解,仍持续存在

31、于人类社会中。因此,自然很可能成为持续消解人类文化隔阂的有效方式之一,只要人们在现代生活中仍能共同感知自然,对自然同样的观看、倾听、嗅闻或触摸,哪怕只是一束阳光或者一朵花,它都能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超越肤色的本质平等,正如诗人所说:“在那里,当阳光照在黑人的黑色皮肤上的时候,他是和白人等同的,正如当阳光照在白人的白色皮肤上时,他和黑人是等同的”;“在那里,享受和喜悦,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 年第 2 期102欢笑和微笑,大哭和啜泣,里里外外都是一样的。”(Jimnez,1999:109)希梅内斯的后期诗歌对种族问题流露出的现实关切,契合了后田园诗对现实生活负责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自然具有跨

32、越种族隔阂的治愈意义,其必要条件是人有自由、开放和与他人共情的本性,正如后田园诗的写作引导我们思考的整体方向是“拓展我们对人性的概念”(Gifford,2012:60)。希梅内斯对自然的态度可能受到了泰戈尔的影响,他曾与当时还是其未婚妻的塞诺维亚合作翻译了泰戈尔的 新月集 吉檀迦利等诗集。泰戈尔(2016:19)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批判印度种姓制度的压迫和禁锢,他在吉檀迦利中歌颂爱,反对紧紧约束人的法律和规章,他眼中的爱就是包容一切,“由于这种容纳力,这种生命的渗透力,使人类灵魂的气息与弥漫于万物中的精神结合起来”(泰戈尔,2017:9)。可见,泰戈尔的爱和希梅内斯的自然都有强大的包容力,是

33、束缚人的文化枷锁的对立面。就评论界给希梅内斯贴上封闭自我的诗人的标签而言,他后期的自然书写是打破这种刻板印象的最好证明。5结语结语如果说田园诗倾向于是一种“可爱者不可信”式的虚构创作,那么希梅内斯(Jimnez,1982a:34-35)后期诗歌的自然书写转向了“既可爱又可信”的方向,契合了后田园诗理论的多重思想内涵,也构成了对后田园诗文学模式的扩展。他在1911 年出版的诗集牧歌由三部分构成,各部分的小标题分别是“田野的悲伤”“山谷”和“牧羊人的星星”,多年后在波多黎各修改这部诗集时,他把这三个小标题分别改为了“田野的在场”“蒙特马约尔山谷”和“伴随牧羊人的金星”。更加客观化、具体化的修改版本

34、暗示了从虚构的语言向现实靠近,让文学对自然承担某种责任。希梅内斯后期诗歌的自然书写既是对其早期田园诗创作路径的突破,摒弃单向度的认知方式,再现人与自然的复杂微妙的动态关系,也包含了对诗歌本体论的革新,用身体感性弥合现代性造成的自然与文化二元对立,还以自然的在场抗衡种族隔阂,让自然打破文化枷锁,促进人性的开放、自由和共情力,体现了对现实的人道主义关怀。参考文献:1 Buell,L.1995.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Thoreau,Nature Writing,and the Formation ofAmerican CultureM.Cambridge:Har

35、vard University Press.2 Gifford,T.1999.PastoralM.London:Routledge.3 Gifford,T.2012.Pastoral,Anti-pastoral and Post-pastoral as Reading StrategiesA.In S.Slovic(ed.)Critical Insights:Nature and EnvironmentC.Ipswich:Salam Press.走向后田园诗1034 Gifford,T.2014.Pastoral,Anti-pastoral and Post-pastoralA.In L.We

36、stling(ed.)The CambridgeCompanion to Liter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5 Gulln,R.2008.Conversaciones con Juan Ramn JimnezM.Sevilla:Sibilina.6 Jimnez,J.1982a.PastoralesM.Madrid:Taurus.7 Jimnez,J.1982b.PoesaM.Madrid:Taurus.8 Jimnez,J.1982c.Voces de mi copla.Romances

37、de Coral GablesM.Madrid:Taurus.9 Jimnez,J.1982d.BellezaM.Madrid:Taurus.10 Jimnez,J.1982e.Prosas crticasM.Madrid:Taurus.11 Jimnez,J.1982f.Diario de un poeta recin casado(1916)M.Madrid:Taurus.12 Jimnez,J.1999.Lrica de una Atlntida:En el otro costado.Una colina meridiana.Dios deseadoy deseante.De ros q

38、ue se van(1936-1954)M.Barcelona:Crculo de Lectores/GalaxiaGutenberg.13 Latour,B.1993.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4 Martnez Domingo,J.1994.Juan Ramn Jimnez y Rubn Daro:Naturaleza e intimidad en“Arias tristes”J.Anales de literaturahispanoamericana,(23):237-246.15 Ort

39、ega y Gasset,J.1927.Teora de AndalucaN/OL.Archivo China Espaa,1800-1950,http:/ace.uoc.edu/items/show/1108.16 Paraso de Leal,I.1976.Juan Ramn Jimnez:Vivencia y palabraM.Madrid:Alhambra.17 Pardellans,H.1956.Antologa de la poesa espaolaM.Pars:Doceo.18 Phillips,A.1983.Sobre el poeta y la naturaleza en l

40、as primeras obras de Juan Ramn Jimnez(1902-1905)A.In A.Albornoz(ed.)Juan Ramn JimnezC.Madrid:Taurus.19 Schur,O.1989.Victorian Pastoral:Tennyson,Hardy,and the Subversion of FormsM.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20 弗里德里希.2010.现代诗歌的结构: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中期的抒情诗M.李双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1 沈石岩.2006.西班牙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41、2 泰戈尔.2016.吉檀迦利园丁集M.冰心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3 泰戈尔.2017.人生的亲证M.宫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4 希梅内斯.2007.希梅内斯诗选M.赵振江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责任编辑:王冠珠)本期学术论文英文题目及摘要113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the co-occurrence differencesof ta in the engagement system lead to different national images,and the difference

42、s in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are influenced by both intralinguistic and extralinguisticfactors,including source text,ideology,and translatorssubjectivity,etc.Keywords:national image;appraisal theory;multi-factor analysis;personal pronounsAResource-basedViewofLanguageServicesSolutionsforCross-bord

43、erE-commerce in China:A Case Study ofAlibabaZHANG Hui-yu&CHEN Yue-yuAbstract:Language service is a guarantee for cross-border e-commerce to go abroad.Some large companies have tried to build their own language service systems in theprocess of going abroad,but limited academic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44、 to them.Thispaper,from the resource-based view,conducts an in-depth case study of Alibaba andanalyses the language service solutions of Chinese cross-border e-commerce.It is foundthat Alibaba has accumulated internal resources by building a language service talentteam,developing its own language se

45、rvice technology,and establishing a crowd sourcingtranslation platform;and it has assembled external resources by acquiring existinglanguage service providers(LSP)and building a network of external LSPs to secure thelanguage services for its cross-border growth.Alibaba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ale

46、nt andtechnology development,and gradually builds up a language service network andecosystem by integrat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so as to provide sustainablelanguage services for cross-border businesses.Alibabas language service solutions areenlightening for other cross-border e-commerce

47、companies as well as those going globalin the contex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Keywords:cross-border e-commerce;language service;the resource-based view;translation;AlibabaThe Nature Writing of Juan Ramn Jimnezs Later Post-pastoral PoemsSHENG Zhou-yangAbstract:There appeared a turn of Juan Ra

48、mn Jimnezs nature writing after 1916.Hechanges the creation direction of pastoral poems,and his poetic practice and concept turnto be post-pastoral to some extent,constructing the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nature,n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modern context.He reforms pastoral view of nature bya

49、bandoning the unidirectional cognition mode and revealing the complex and subtle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He proposes naked poetry to mend thebinary opposition between nature and culture caused by modernity,explains theontological dilemma of poetry,and tries to break the cultural shackles and dispel theracial gap by the presence of nature to define the nature as a bridge to humanitarianism.Keywords:Juan Ramn Jimnez;post-pastoral poems;nature writing;naked poetry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