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壁赋教学后记陈亭旭经过两天的准备,今天在5班上了一节关于赤壁赋的公开课,选择第一段写景片段为第一课时,课堂上的我汗流浃背,一厢情愿认为学生学有所得,没成想下课一学生跑来说,老师,我很困。我意识到这节课必定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我有认真准备。接到听课的通知,我便如履薄冰。从熟读课文、教师用书,到查寻相关资料;从精心制作课件,到课前的反复强化;从积极听取同仁意见,到自我反思课堂教学;我扪心自问,这节课是认真准备了。我注意到文言文的字词句落实,也照顾了赋中优美的写景赏析,并努力从“文从字顺”“言意统一”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引导学生领会期间的意境和体悟作者的旷达。这每个环节都有了,可为什么还会不尽如
2、人意呢?百思不得其解。在鲁主任和胡组长的帮助下,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们的竭诚相待,让我感动不已。下面说说课堂的主要不足:一、 课堂把握不够,没能把气氛调动起来。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文赋,古文言文。不管是出于古文言文的需要,还是出于诗词文赋的需要,这个课堂应是书声琅琅、极具启发性的。可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教学策略不明,教学环节模糊,任务落实也不到位。课堂问题的引导没有煽动性,激发不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课堂显得繁冗沉重。尤其是安排翻译古文环节,力均力衡,没有重点,没有突破点,有些翻译也只注重字面的解释,没有回归文本进行进一步解读,缺乏效率,流于形式。二、没有“学生观”,诗文解读生硬。文言翻
3、译之后是课文的理解。苏轼一代文豪,写景抒情犹如万斛泉水择地而出,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本应纵横捭阖,摇曳生姿的。可是没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也没能好好考察他们接受的方式,只一味地担心无法理解,结果先入为主,替人捉刀,东一榔头西一棒,把一幅立体的飘逸的秋月行仙图肢解为平面的毫无动感的几何布局,支离破碎,连诗文原本的韵味也没保留,谈何引发学生的感悟?又谈何激发学生对苏轼、甚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喜爱?我只备了课,没有“备学生”,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总之,这节课是一节不成功的公开课;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应该在此次课堂的反馈上深刻地反思自身的不足。虽然这节课太不尽人意,但依然深深感谢胡老师、鲁主任对我不离不弃的教导。我相信,在他们的关怀下,在我的努力下,一切都还可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