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9 期(总第3 2 6 期)传播学新“人肉搜索”语义嬉变:基于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方法的探讨陈心心一、研究背景词义的流变不仅负载着词语自身的历史,而且还负载着历史本身。在中国,“人肉搜索”纵跨了2 0 余年的互联网发展史,最初作为一种奇观,后每以热点事件的面貌进人媒介议程,至今渐渐日常化,常作为网络暴力事件的一环出现在公众视野一作为现实的反映,相关语言的使用也发生了变化。研究者发现,近十年间本拥有不同词源的“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在学术语境中常被混为一谈,此外人肉搜索还经常被和“数字私法行为(digitalvigilantism)”“泄档行为(d o x i
2、n g)”混用,这难免造成一种印象:人肉搜索天然是一种网络暴力(或数字私法行为、泄档行为)。但实际上其为发源于中国的独特网络现象,曾有着根植于本土的复杂内涵。中国的人肉搜索肇始于2 0 0 1 年的“陈自瑶事件”,2 0 0 5 年后因“铜须门”“周正龙拍虎”等轰动性事件引发关注。因在法律系统之外开启了一种由网民个体参与并主导的“私力救济”【内容摘要】借助历史语义学方法梳理还原语境可知,“人肉搜索”作为发源自中国的网络现象,其原生语义层次经过2 0 多年的发展,在当下部分尚存,部分独立,部分丢失,部分被并入其它词汇,导致其偏离了原生语境中的内涵,至今仅仅被视为网络暴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过程
3、正可以反映中国的技术环境、监管环境和信息传播规律等方面的变迁,使属于中国本土的互联网发展史由此得以呈现。【关键词】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关键词方法;深度媒介化传统,人肉搜索曾被认为是转型期中国独具特色的民间监督与舆论审判活动,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过广泛关注(早期英文对译为“humanflesh search”)。与此同时,人肉搜索也的确常常招致网络暴力一一这种“正义/暴力”二元性曾是学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当下词汇的混用却反映人们对人肉搜索的认识正在趋于单一。本研究发现,经历了2 0 多年发展,“人肉搜索”原生语义层次在逐渐减少,剩余的语义功能也与其它词汇重复,因而面临被混用、合并的情形一一这个过程本
4、身有着深刻的意义挖掘空间。此外“数字私法行为”“泄档行为”也都有其原生语境和语义,词汇混用现象的后果是发源于不同文化的现象背后的语境丢失和历史模糊。需要强调的是,本研究并不旨在呼吁今天的人们要像2 0 年前一样看待人肉搜索并使用其原初涵义,而是借鉴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关键词的历史语义学方法路径,即关注历史语境发生变化时,词汇是如何被形成、被改变或被重新定义的,以让嗨涩、变化的世界“借助词语通道隐约地现身”*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从人肉搜索到网络暴力:信息扩散机制变迁研究(2 0 0 1 一2 0 2 1)”(项目编号:2 0 2 1 M702402)、
5、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中国信息政策中的主流隐喻与国家现代化想象研究”(项目编号:2 0 2 2 ZB596)的研究成果。37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9 期(总第3 2 6 期)新闻学与传播学陈秋心:“肉搜索语义赠变:基干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方法的探讨二、“人肉搜索”的语义复原与动机辨析语言是人类思考和交流的工具,随着人们对某一领域或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入,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也会相应演变。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对某个词汇使用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们认知的变化,具体可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词汇含义的变化、新词汇的出现、词汇使用频率的变化、词汇的多样性变化等。通过分析词汇的演变,研究者可以了解某个领域知识体
6、系的发展和变迁,以及人们对相关现象和概念的认识过程。而关键词研究肇始于雷蒙威廉斯,他认为它应该是“一种记录、质询、探讨与呈现词义的方法”。他声称,关键词是以“历史语义学(historical semantics)”方法对重要词汇进行钩沉,“不仅强调词义的历史源头及演变,而且强调历史的现在 风貌-现在的意义、暗一示与关系”。有学者认为威廉斯的“关键词”方法与科塞雷克(R.Koselleck)的“概念史”方法有许多相通之处,比如二者都致力于挖掘词义的嬉变历史,揭示隐身词语中的意识形态,“复杂化”人们原先对某一词语的理解,从而动摇了人们曾以为是不容置疑的、稳定的基本概念。基于这样的学术脉络和方法路径
7、,本部分将结合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从人肉搜索的发源开始逐步还原其原生语义。(一)萌芽阶段:技术乌托邦精神下的可供性发掘(2 0 0 1 2 0 0 7 年)1.新世纪中国社会的技术发展背景人肉搜索现象是在2 0 0 1 年基于论坛和BBS的技术环境发端的。彼时中国社会刚进人新世纪,也迎来了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商品经济和消费文化在对社会进行重塑的同时,也影响着新一代中国人的精神结构。“崇高”伟大 被无情地解构了,年轻人普遍显示出对被商品淹没的世俗生活的亲近,争取更好的生活的世俗梦想导致了一种强烈的个体性意识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为广大的人群提供了某种精神鸦片。”在此情境下,2 0 0 0
8、 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2250万?,使得互联网成为一种拥有足够社会可见度的媒介,而在人肉搜索萌芽的2 0 0 1 年,信息技术的连通性仍在引发社会震撼一与无数陌生的他人相遇和连接,使得“上网”这件事充满了魔力,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能动性和表达欲,似乎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用可塑性极强的网络工具,成就许多此前无法想象之事一一对于这一时期的人们来说,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新鲜事物、一个“媒介事件”的来源。例如1 9 9 9 年,由当时的国家信息产业部推动、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主办的“7 2 小时网络生存测试”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举行,主办方提供一个有一张床板的房间、拨号网络、一卷手纸,以
9、及1 5 0 0 元现金和1500元电子货币,要求测试者7 2 小时内不许离开房间,仅凭网络获取生存所需物资。这一活动引发大量关注,增进了普通人对互联网的认知,也标记了此时网络的新奇程度、呈现了消费互联网的雏形。不过对于中国而言,新的信息技术最先凸显的往往是言论功能一互联网最初主要被视为“为对话而生的技术”言论互联网最先活跃的是“论坛文化”以1 9 9 5 年成立的“水木清华”为早期代表,论坛文化从高校网络社群走向社会大众,至1 9 9 9年,四通利方(后来的新浪)、猫扑大杂烩、西祠胡同、天涯社区、强国论坛等知名社区纷纷成立,为中国网民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探讨公共话题的环境,社会对信息流动速度的强
10、烈需求和人们表达自主意识的欲望激烈碰撞,“拍砖”“灌水”和“围观”文化盛行,使得论坛成为社会热点事件生产的常见场所。1 9 9 0 年代中后期到2 0 0 5 年的十年里,适逢中国传媒行业市场化的高峰期,新闻晨报2 1 世纪经济报道京华时报2 1 世纪环球报道东方早报新京报等知名媒体皆在这一时期创刊,媒体精英38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9 期(总第3 2 6 期)新闻学与传播学陈秋心:“人肉搜索”语义嬉变:基于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方法的探讨群体同时也是第一批活跃的网民,报网之间常常引发“议题共振”,网络舆论成为一种显著的社会现象。2 0 0 3 年被正式称为“网络舆论元年”,因为在这一年,
11、中国网民通过参与“孙志刚事件”“刘涌案”“黄静裸死案”“孙大午案”等重大事件的讨论,看到了自己通过网络舆论改变事件进程的力量一网民对自身行为的自觉意识意味着表达主体的诞生,接下来便是方法论的复制。在当时的技术乐观主义者眼中,中国的网络民意表达作为一种薪新的“言论传统”开始形成,而此后的新媒介形态都被认为是在加固这种趋势一博客、微博的兴一起,都曾被认为是对公民言说的赋权,使得更多的团体、个人通过网络加人到社会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最终的决策将更加公正。20同一时期,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的激发与重构还表现在其他多个领域:大型互联网公司快速发展、出海上市;网络文化和亚文化(例如网络小说、网络歌曲等)不断涌现
12、;新兴产业(例如网络游戏)崛起等。这些常人都可觉察的变化,使得中国社会弥漫着一种技术乌托邦甚至“技术崇拜”的气息一一作为被造物的机器(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展示出超乎想象的效用,与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相遇,便碰撞出了新的实践。2.人肉搜索的诞生与得名“陈自瑶事件”是2 0 0 1 年由个体网民合作促成的第一桩人肉搜索事件,显示了中国初代网民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在互联网上激发的全新可供性一种创造性使用网络寻找信息的方式被发掘出来。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整体数据化程度并不高,人肉搜索要凝合信息,主要凭借网络召集人群、连接调配个体脑力来完成,网民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较大作用,但也正因此建构了一种技术狂欢精神:此
13、时机器搜索的信息来源仅限于由比特构成的数字世界,而“人肉”的加入却将行动范围延伸到了现实世界,因此集聚了网上与网下的双重力量与资源它让人力进人了机器逻辑,以一种“正义狂欢”的方式,让人们体会到自我效能,从某种程度上平衡了单一的机器崇拜。也有学者将这一合作模式拓展开来,认为在线知识问答也可被视为广义的人肉搜索,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社区,变传统信息搜索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的人性化搜索体验。24然而此时人肉搜索尚未被正式命名,流行的是“网络通缉令”和“扒皮”等称呼,这意味着参与者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进行一项专门的活动一一虽然实践已层出不穷。高可见度的案例包括但不限于“西南大学女生卖身救母事件”(
14、2 0 0 5)、“铜须门”(2 0 0 6)、“高跟鞋虐猫事件”(2 0 0 6)、“周正龙拍虎事件”(2 0 0 7)、“很黄很暴力事件”(2 0 0 7)、“死亡博客事件”(2 0 0 7)在这些事件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互联网在信息提取、聚合定位以及人群组织动员方面的可用性,所获得的效能感则进一步促使人们再次投人下一次事件,直到社会不得不正视人肉搜索这一传统的存在一一自2 0 0 6 年起,人肉搜索活动本身成为高可见度社会事件的生产源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推动力量。2 0 0 8 年4月1 日愚人节当天Google在其中文网站首页上给出了如下“定义”“人肉搜索与刺青、美白、护肤、减肥等直接在人
15、肉上施行的种种行为无关。顾名思义,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人肉搜索”不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某某门背后的真相,为某三某七找到大众认可的道德定位,还可以在网络无法触及的地方,探寻并发现最美丽的丛林少女,最感人的高山牧民,最神秘的荒漠洞窟,最浪漫的终极邂逅人肉搜索”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肉。”这段表述被认为是“人肉搜索”一词及其传统的正式发端,从中可以解读出,第一,人39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9
16、期(总第3 2 6 期)陈秋心:“人肉搜索”语义婚变:基于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方法的探讨新闻学与传播学肉搜索的命名是比照机器搜索引擎为之,带着技术的时代印记,因为此时搜索引擎是互联网的主要人口之一。第二,“人肉”意味着同时以“人”为目标和工具一一有时强调人力参与,有时则强调“寻人”。第三,“人肉”这一表达中包含着的狂欢、戏意味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技术乐观主义精神以及网民对自身能动性的确认一一否则人们完全可以称之为“人力搜索”“众包搜索”或者“接力搜索”。第四,人肉搜索在其早期是一种颇具仪式感的集体行动“一人提问,八方回应”,意味着其过程是有一定组织性、具有高可见度的。第五,这段脱胎于狂欢氛围、
17、颇具“草根气息”的定义其实并不够严谨,因其丝毫未将人肉搜索视为一种网络暴力。然而事实上人肉搜索活动长期在“法外之地”运作,启动和实施全凭网民主观动机,这使人肉搜索在人性的善恶之间摇摆不定,既可能被用于社会监督与社会救济,亦可以被用于社会排斥与私人报复;既可能为探寻真相助力,又可能枉顾真相、急于求成,给个体造成毁灭性的影响。这样的暴力性质在学术界被充分意识到了(下文将详述)(二)兴盛阶段:人肉搜索纳入监督功能(20082015年)2008年成为人肉搜索历史的关键年一本研究搜集的数据显示当年人肉搜索事件在频率和影响力上都达到了2 0 多年来的峰值,最显著的变化是人肉事由超出了个体诉求层面,出现了多
18、起针对官员或政府机构的人肉搜索(见表1 中加“*”事件)。实际上在2 0 0 7 年的周正龙拍虎事件”中,网民已经体会到了个体自发组织的真相调查在与政府机构(陕西省林业厅)对垒时的被赋权感。而到2 0 0 8 年,直接针对官员失范发起的人肉搜索数量激增,这种与公权力之间的张力使其逐渐接近哈贝马斯(H a b e r ma s)意义上的舆论活动一除了意见表达,更有网上、网下联动的个体动员和调查实践。也是从2 0 0 8 年起,人肉搜索成为中国社会重要的高可见度事件生产来源,每每引发舆论轰动。而从外部环境看,政府管理部门对网络舆论监督持较为开放的态度,例如2 0 0 8 年1 月4日,人民日报第5
19、 版发表了2 0 0 7,倾听中国网民一文,该文认为“这一年发出声音的一亿多网民,终将被载入史册”“网民已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生力量”。而这一时期网络传播监管措施尚未完善,也为人肉搜索的施展留下了空间。表12008年重大人肉搜索事件举例月份事件1艳照门事件3香水门事件、零税收事件*、天价头事件兰董姐姐事件、美女秘书事件、王千源事件、谭静坠楼4事件、红衣MM事件、右二哥哥事件Die豹事件、地震寻亲事件、范晓华事件、辽宁女事5件、范跑跑事件人肉搜索小偷事件、菊花香香儿事件、天通苑人肉搜6索租客事件200张连号奥运钞狂卖1 9 万事件、成都女子虐猫分7户事件8奥运冠军郭文珺寻父事件女大学
20、生被杀事件、6 名哈尔滨警察打人事件*、东10楼Kappa女事件、林嘉祥案件*111128事件、李铭佳事件、温州出国考察门事件*12周久耕天价烟事件*有学者认为,彼时中国在现实中缺乏一套能充分容纳民意表达,并将民意反映到公共决策中去的机制。所以在很多驰名网络的案件中,民意的汹涌显示了人们对权力、金钱和关系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不满。而这些事件中,人肉搜索是比单纯的言说更具有强制力的表达机制一一它可以通过“示众”营造舆论压力、推动事态进展。正因这种对公权力的监督功能,人肉搜索获得了合理性来源,即便它仍然时常过度、失控、引发暴力,并且最终目标仍然是社会控制,却因指向公力救济不同程度的缺位或失范而得到人们
21、的支持,例如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人肉搜索成为“共权”的临时性载体,以弥补或平衡公力救济的不足。而从传播学视角来看,人肉搜索作为“共权”的临40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9 期(总第3 2 6 期)新闻学与传播学陈秋心:“人肉搜索”语义婧变:基于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方法的探讨时授权行动,与当时的信息环境亦有紧密关联一一这一时期社会的数据化程度和媒介关联性相对较低,人们要完成一次搜索的门槛相对较高(当搜索者与搜索对象之间存在权力落差时尤其如此),其需要集体合作,调用分散的个体脑力、技术能力与人脉资源以达成启动条件,因此必须先有一个公开的仪式性过程一一包括聚集、讨论、达成合意、实现共权授权,才能以
22、“公共”之名调用人肉搜索这一“重型武器”。当然,也正因为人肉搜索的发动总有这样的公开流程和共识基础,私力救济这个侧面才成为中国人肉搜索原生语义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以公权力为对象的人肉搜索传统一直持续到2012年的“杨达才事件”,而对于这一传统的学术讨论大约终止于三年后,因此本研究将2 0 1 5 年设置为此阶段的止点,并综合上述讨论,对人肉搜索的原生语义层次复原如下表所示(表2)。(三)人肉搜索的参与动机探讨人肉搜索的参与动机需要处理私人与公共、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例如个体在参与人肉搜索的“动念”阶段具备某种私人动机,但与他人互动之后又会感知和采纳群体动机;个体行动根源可能在于追求
23、自我认同,但自我认同常常又需要在和他人互动、在追求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一阶段性状态交叠在一起,界限并不清晰,导致人肉搜索的动机复杂难辨。因后续分析需要,本研究试分类如表3所示一一虽然仍无法严格地在逻辑上互斥(因为社会现象本身是混杂的、包含多种动机的),但能够作为厘清相关研究解释边界的参照框架。表2中国人肉搜索原生语义层次还原语义层次起源一种创新性的、基于互联网技术赋权的、由网民个体合作进行的、效率上远技术乌托邦远超越旧有信息搜集方法的行动,集聚主义了网上与网下的双重力量与资源。一种过程公开的、网民集体参与的、基狭义于群体共识的、追求正义的信息调查与网络奥论2披露行动,在针对特权人群的事件中常传
24、统被视为奥论监督的一种形式。一种针对无差别个体的、旨在通过网络网络暴力3“示众”制造压力以达成某种目的网络传统暴力行为。在网络上通过提问、寻助等方式获取信息的过程。信息的来源非常广泛,既包括搜网络众包广义1索引擎获得的信息,也包括网友根据自身传统的经验提供的帮助和回答,早期形式包括“新浪爱问“雅虎知识堂 等。表3人肉搜索的参与动机分类动机类别细分动机释义事实例证对应语义人们利用人肉搜索揭示和惩罚那些被认为违反法高跟鞋虐猫女事件(2 0 0 8);杨达才狭义1、正义性诉求公共正义诉求律、道德或社会规范的行为,包括揭露贪污腐败、暴事件(2 0 1 3);鲍毓明事件(2 0 2 0);狭义2力行为、
25、虐待动物等,主要目的在于“惩罚”。唐山打人事件(2 0 2 2)人们可能因为好奇心和八卦驱使而参与人肉搜索,试图揭示某个人或事件的背景信息。这类动机可陈自瑶事件(2 0 0 1);犀利哥事件狭义1、好奇心诉求能涉及对名人、异类人群、网络红人和热点事件的(2 0 1 0);万柳少爷事件(2 0 2 3);广义1娱乐性诉求关注,主要目的在于“知情”。人肉搜索有时可能作为一种网络狂欢活动,让网民“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狂欢诉求集体参与、娱乐和互动,满足其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狭义1事件(2 0 0 9)需求,主要目的在于“连接”。人们利用人肉搜索满足具体需要,比如寻找失散多奥运冠军郭文珺寻父事件(2
26、0 0 8);功能性诉求工具诉求年的亲人、追讨欠款、打压竞争对手、获得公众注意广义1天通苑人肉租客事件(2 0 0 8)力等,主要目的在于“定位”。人们为发泄对某个事件或个人的愤怒、失望或不满而刘慈欣遭黑粉人肉事件(2 0 1 9);参与人肉搜索,主要目的在于“宣泄”。这种动机可能成都女孩感染新冠流调行迹泄其它诉求情绪宣泄诉求独立出现,也可能掺杂在上述任何动机实现的过程中。狭义3露事件(2 0 2 2);粉发女孩事件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也可能会将情感宣泄包装为“追求(2 0 2 3);黑马情侣事件(2 0 2 3)正义,以使其行为看起来更加正当和合理。41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9 期(总第3
27、 2 6 期)新闻学与传播学陈秋心:“肉搜索语义变基干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方法的探讨三、人肉搜索相关概念的混用及辨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肉搜索基于众包传统的语义(广义1)逐渐分离、独立-2014年以后,随着知乎等知识社区的崛起,在网络上通过提问、寻求帮助等方式获取信息的现象逐渐被统称为“在线问答”或“社交问答”,而不再被视为人肉搜索现象的组成部分。此外研究者将辨析人肉搜索相关的三个极易混淆的概念:“网络暴力(d i g i t a l v i o l e n c e)”“数字私法行为”和“泄档行为”2015年以来国内外学界与人肉搜索现象相关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这些词汇关涉的领域,而“人肉搜索”一
28、词本身引发的关注日渐减少。混用过程中这三个词汇吸纳的人肉搜索的语义层次如表4所示。那么它们是否能够覆盖“人肉搜索”的现象解释范围呢?研究者发现并不尽然。表4与“人肉搜索”易混淆的三个概念的语义重叠情况易混淆概念与“人肉搜索”语义层次的重叠数字私法行为(digitalvigilantism)狭义2、狭义3网络暴力(digitalviolence)狭义3泄档行为(doxing)狭义3(一)“人肉搜索”与“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一个包含主观价值判断的概念一一是否为“暴”、是否造成伤害需要当事人主观判定,缺乏客观衡量标准,因此网暴在界定和定义方面的困难一直存在,至今仍催生大量讨论。目前学界常用的定义
29、方法包括结果导向的定义和机制定义两种,前者即通过具体行为造成的后果来判断是否为网络暴力一但通常最后只能利用穷举来下定义,概念的发展性、抽象解释性和普适性较差,常常在新的网络暴力现象出现后就显得过时;后者指从网络暴力的生成机制人手来下定义,这样的方式在抽象性和解释性上有所提升,但在精准度上仍有不足,且同样难以覆盖所有类型的网暴现象。相比之下,“人肉搜索”是一个有着明确行为边界的描述性概念,但其得名以来,将之与网络暴力混同的趋势一直存在,且据研究者观察近年来混用情况在加剧。例如“网络暴力是由一系列有机联系的行为组成的整体,主要可以分为人肉搜索和网络语言暴力两类行为”或“这也就是以人肉搜索 为代表的
30、网络暴力变得越加可怕的原因之一”。这样默认将“人肉搜索”置于“网络暴力”概念域之中,将前者视为后者的一个环节或典型例证的表述,都抹去了人肉搜索自身的语义丰富性,皆可被视为混用。当人肉搜索总是和后续的暴力行动结合在一起时,人们渐渐习惯用“网络暴力”来涵盖人肉搜索也就不足为奇了。但这样的混淆同样会造成现象遗漏,因为严格从语义上来看,“网络暴力”一般包含以某人为目标(人肉搜索)、对其进行线上/线下语言或行为骚扰两个环节,但在当事人身份、经历本就十分清晰的时候,并非每次都需要找到某人,例如“刘学州事件”“江歌妈妈被网暴”等事件,对于当事人而言就是不包含人肉搜索的网络暴力事件一一这是人肉搜索无法覆盖网络
31、暴力的情况。反过来,以网络暴力覆盖人肉搜索的问题在于易遗失后者的正义属性。互联网普及深度媒介华19992005年2006-2015年2016年至今网络暴力网络暴力网络暴力人肉搜索人肉搜索正义/暴力二元属性图1人肉搜索与网络暴力的词义关系演变(二)“人肉搜索”与“数字私法行为”“私法行为(vigilantism)”是一种自发组织的、未经授权的对社会犯罪或不当行为的惩罚。这些行为通常是在正规司法系统无法或未能充分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发生的,目的通常是恢复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9 期(总第3 2 6 期)42新闻学与传播学陈秋心:“人肉搜索”语义嬉变:基于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方法的探讨社会秩序、捍
32、卫正义或强化道德规范。“私法行为”经常与暴力联系在一起,包括攻击、恐吓、甚至谋杀一可能导致无辜个体受到伤害,严重损害法治原则,然而确实也包含了追求正义的可能性。5在互联网普及后,私法行为衍生出了两个概念:“网络私法行为(cybervigilantism)”,一般指现实中私法行为的网络对应物,“数字私法行为”,强调深度媒介化时代,当社交平台成为底层基础设施,媒介自身的特性与特定文化一起结构了网民的私法行为,使之带上了传统对应物不具备的特征。例如社交媒体的连通性使人们不一定需要事先筹划组织、仅凭自发行为就能实现对某个人身份的侦查一这在现实一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因为“私法行为”一词也包含了“正义
33、/暴力”二元属性,近年来有一些研究试图用“数字私法行为”覆盖人肉搜索,但这样做严重忽略了人肉搜索动机中除了正义诉求之外的其他诉求一一因好奇心、狂欢、工具性需要而被实施的人肉搜索中并无显见的正义诉求和惩罚动机,也不存在明显的暴力或法律救济不足等情况,这就导致一些解释框架在捕捉复杂现象方面失效了,例如有学者将人肉搜索视为私法行为中“众筹审判”的典型代表,或是提出四类私法行为框架50都不能覆盖奥运冠军郭文珺寻父事件、犀利哥事件或是“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事件,因为这些事件本质上并不属于针对某个体或群体的私法行为。有些研究为了使用“私法行为”覆盖人肉搜索,不得不将“私法行为”的外延也扩展了一一但这
34、种用一个变动的概念来描述一个模糊现象的做法,类似于用一把刻度忽大忽小的标尺测量一个体积在变化的目标,难免会造成更多的困惑。(三)“人肉搜索”与“泄档行为”二者从起源上看还是有明显区别的doxing(或作doxxing)现象源自2 0 世纪9 0 年代美国黑客社区的一种报复文化,最初用来特指黑客们用公开曝光资料的方式,将组织内行为方式不受欢迎的成员驱逐出去,此后又扩展到发现、记录、汇编、发布个人或团体的数据,形成针对目标的“档案”(docs),常见于网上公开识别犯罪分子或曝光那些阻碍社会或政治议程的实体或个人。在这些情况下,公民参与“泄档行为”往往带有政治参与、推动社会治理的目的,旨在提高政府、
35、企业和各类机构活动的透明度。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泄档行为”又包括了以网民自组织和众包为特征,以定位个体、曝光其个人数据为目标的行动,成了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在2 1 世纪初中国人肉搜索兴起之前,“泄档行为”文化早已存在一一它本身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流变(并非线性交替而是彼此重叠):黑客文化、网络政治活动,以及泛化的、针对个体的身份资料曝光。在后两个阶段,“泄档行为”文化的确十分近似于中国的人肉搜索一一尤其是在对政治腐败事件和特权者身份的揭露方面。因为这种相似性的存在,一些研究具备了跨语境的解释力,例如有学者概括区分了三种“泄档行为”的动机,也能很好地覆盖表3 中中国人肉搜索的动机:1去匿名性行为
36、(deanonymization),指通过曝光各种身份信息,将一个人从匿名或者化名的状态中揭露出来。2以定位为目的的行为(targeting),通过曝光某些信息,让一个人在物理世界中得以被定位,让抽象的网络身份对应到现实世界中的个体身上。3去正当性行为(delegitimization),通过将某个个体的身份曝光于公众视线以使其信誉、名声或人格受损。55然而若从词义上深究,“泄档行为”在操作上强调的是发布、曝光环节而并不强调搜集环节,更不强调搜集的手段一一一毕竞“泄档行为”源自黑客文化,对于这个技术能力较高的人群而言,目标信息的搜集工作通常一个人就能完43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9 期(总
37、第3 2 6 期)新闻学与传播学陈秋心:“肉搜索语义赠变基干雷蒙威康斯关键词”方法的探讨成。而人肉搜索显然不仅强调的是搜集环节,更强调群体协作搜寻的过程也正因为群体协作的门槛更高,所以发起动机常常需要更偏向公共性,通常与追求正义、道德批判等群体诉求相关。而“泄档行为”作为个人行为则可能出于各种各样的动机,其中不乏私怨,如报复、恶作剧、竞争等。由此观之,上述研究动机分类框架虽然覆盖面更广,但若用于解释中国的人肉搜索现象,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失颗粒度。事实上在2 0 1 0 年之前,几乎无人将中国的人肉搜索和“泄档行为 联系在一起一一前者在英文语境中一般按照字面直译为“Human Flesh Sea
38、rch(H FS)”。2 0 1 0 年之后,doxing文化开始和中国人肉搜索特性趋近,二者才开始被并置。随着深度媒介化时代的到来,二者同样出现了被新信息环境重新结构的趋势,出现了更多相似的特征,逐渐被混为一谈一一颇具“中式英语”气息的直译“Human Flesh Search”逐渐被“doxing”替代,2020年之后,以“Human Flesh Search”为关键词的英文研究几乎不见。但本研究亦同样不认可这种混用,因为这同时导致两个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词汇丢失了历史语境。四、“人肉搜索”语义嬉变原因探讨基于上述分析,参照表2,研究者认为“人肉搜索”一词经历2 0 余年的发展,语义层次变化
39、如下:源于技术乌托邦主义的狭义1 丢失,源于网络舆论传统的狭义2 被与其它词汇合并,源于网络暴力传统的狭义3 被混人“网络暴力”一词,而源于众包传统的广义1 则独立为在线知识问答。语义嬉变的原因复杂多样,研究者试阐释如下:(一)“技术新奇度”下降进人深度媒介化时代,人类社会信息媒介和应用极大丰裕,并且逐渐下沉成为生活的基础设施”,不再像2 1 世纪初那样是公共注意力和社会想象力的焦点。借用技术驯化理论早期框架解释,一项新技术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被接纳,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占有(appropriation)、对象化(objectification)、融人(incorporation)和转化(c
40、o n v e r s i o n)。人肉搜索并不是消费性技术产品,但仍可视为特定社会情境下的一种技术应用,若沿用“驯化”视角,则占有阶段指人肉搜索出现并开始被知悉、使用;对象化阶段,人肉搜索作为一种信息实践被赋予象征意义,开始成为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融人阶段,人肉搜索代表的信息搜寻方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互融合,成为日常习惯和实践的一部分;转化阶段,人肉搜索不再被视为新奇事物,而成为人们在日常网络实践中创造意义的基础手段之一。具体而言,人肉搜索刚出现时依托Web1.0环境,尤其是论坛、搜索引擎等应用一这些技术应用本身就是新奇的,是当时瑰丽、魔幻的互联网世界的主人口,而人肉搜索则是基于它们的创造
41、性使用,因此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在寻人和调查方面惊人的高效,补充了当时搜索引擎的功能不足,谷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甚至认真考虑过发掘其商业模式。Web2.0时代到来后,信息技术联通万物,论坛和搜索引擎都变得“寻常”甚至“陈旧”,技术变革带来的颠覆感在日常中逐渐消,“网上”和“网下”的界线逐渐模糊,甚至“人肉”和“机器”的区分也不再清晰,此时网民合力进行信息搜寻的实践早已成为常态一一“人肉”和“搜索”之间的“人一物”对应与反差在脱离时代语境后变得不再鲜明,从字面上就失去了新奇感。若不进行语境还原,一个00后网民可能会对这个称呼感到莫名其妙。公众注意力永远追逐更新的技术,话题也围绕新技术产生,公共空
42、间中的可见性分配规则逐渐转向以算法为主导的流量逻辑,而人肉搜索则沦为高可见度事件中的信息搜集工具一这整个过程或可解释表2 中“狭义1”的丢失。(二)外部环境约束增强宏观社会环境也会对技术应用施加形塑力量。人肉搜索的暴力属性始终是其挥之不去的现代传播2 0 2 3 年第9 期(总第3 2 6 期)44【责任编辑:张毓强新闻学与传播学陈秋心:“人肉搜索”语义嬉变:基于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方法的探讨阴影,而在2 0 多年间,中国的互联网治理措施逐渐完善,人肉搜索牵涉的信息隐私、名誉权等领域的法律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加强,虽然由于现实操作性等原因并未根除人肉搜索现象,但此类法律、条例和规章制度的普及和应用
43、,营造了“人肉搜索不合法”的社会认知氛围,至少抑制了个体公开发起、召集人肉搜索的可能性,而公开参与人肉搜索自然也开始具有法律风险研究者认为这是Web2.0时代的人肉搜索多以自组织、隐蔽的形式出现的原因之一。此外,2 0 1 5 年之后,针对公权力的人肉搜索大幅度下降,有学者认为原因包括党内反腐力度加大、公务员“反搜索”媒介素养提升、针对此类事件的网络舆论治理更为严格等?一从客观结果上看,人肉搜索失去了另一个主要的高可见度事件生产源,同时也失去了重要的正当性来源。综上,人肉搜索经历2 0 余年的演变,因外部环境变化的制约,正当性逐渐降低,公开性逐渐减弱,但需要指出的是,它仍然是普通个体实现社会正
44、义性诉求的工具一一在很多法律无法及时抵达的场合,人们仍然可以诉诸舆论和私法,针对社会不公事件的集体调查和针对特权人群的人肉搜索近年来仍然在不断发生一只是不再通过公开显见的集体行动。这或可解释表2 中的“狭义2”为何没有丢失,而是被合并人“私法行为”等词汇。换言之,从客观现实来看,人肉搜索在当下仍然被需要,但自身不再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被关注的维度,而是被并入其他类型的事件加以考察。这一现状也与接下来要探讨的传播过程的可见度下降息息相关。(三)传播可见度下降早期人肉搜索一般和高可见度事件紧密相关一一若一个事件存在值得公众关注的要素,倘若过程中存在信息不明晰之处,人肉搜索便极有可能被触发,之后在更大
45、范围内引起公众注意。但在深度媒介化时代,由于媒介与日俱增的分化性、连接性、遍布性、创新性和整个社会数据化程度的加深,人肉搜索并非必须通过高可见度事件来促成一当下其启动门槛大大降低,少数人甚至个人就能够完成,这导致小群体利益甚至个人私怨都可能成为开展人肉搜索的理由,但由于这些事件并不具有足够的公共性,因此也不会被公众注意。换言之,人肉搜索可能在小圈子、小范围内不断发生但并不为公众知悉,总体而言可见度在下降。此外,人肉搜索的传播过程也逐渐不可见。这样的现状也动摇了语义层次中“狭义2”的存在基础一种未经公开授权的、自组织的集体行动不仅“师出无名”、不能称为舆论,在程序上也更容易失控从而转化为集体针对
46、个体的暴力,从而助推了狭义3 的混用现象。(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本科生付润典、曹亚萍、周淑雨对本文亦有贡献。)注释: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2 0 年版,第2 页。在中国,有学者将vigilantism翻译为“私刑”(如蒋晓丽、李晓蔚、张放:“讨公道联盟”:跨文化比较视野中的中国网络私刑行动研究,新闻记者,2 0 2 1 年第5 期,第2 页)是值得商椎的,因为在法律语境中,“私刑”指的是“非法地私自对人施用刑罚”,而vigilantism指涉的相关行为从性质上仍存在正义的可能一一关键在于行动主体自行定义的“社会正义”边界是否清晰、正当,故本研究未采用“私刑这一译法。Chao
47、 C.,Tao Y.Human Flesh Search:A Supplemental Review.Cyberpsychology,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vol.15,no.7,2012.p.350.陈力丹:理性认识 人肉搜索 问题,信息网络安全,2 0 0 8 年第1 0 期,第2 3 页。5例 女 Chao C.,Tao Y.Human Flesh Search:A Supplemental Review.Cyberpsychology,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vol.15,no.7,2012.pp.350-3
48、56.以及 Wang FY.,Zeng D.,Zhang Q.et al.The Chinese“Human Flesh Web:The First Decade and Beyond.Chin.Sci.Bull,vol.59,no.26,2014.pp.3352-3361.等研究。Lakoff G.,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p.3.8随着认识的深人,人们可能会使用更多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同一现象或概念,以反映其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在心理学领域,过去人们可能只用“智力”一词来描述认
49、知能力,而现在则有多种词汇。如“情商”“创造力”等来描述不同类型的认知能力。【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5 年版,第1 5、3 9 页。45新闻学与传播学陈秋心:“人肉搜索”语义嬉变:基于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方法的探讨李晓愚:论作为方法的“关键词”一一兼评中国哲学关键词,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1 年第6 期,第6 0 页。胡泳:信息渴望自由,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1 4年版,第3 6 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https:/w w w 3.c n n i c.c n/n 4/
50、2 0 2 2/0 40 1/c 8 8-7 8 7.h t m l,2 0 0 1 年1月3 1 日。孟威:互联网“全线飘红”告诉我们什么,传媒观察,2 0 0 4年第8 期,第1 0 页。15方兴东、陈帅:中国互联网2 5 年,现代传播,2 0 1 9 年第4期,第4页。16朱春阳:多研究些“主流”媒体,新闻大学,2 0 2 2 年第9 期,第4页。例如根据记者自述,2 0 0 3 年南方都市报特稿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的线索来自于西祠胡同,记者陈峰的ID为“家在北方”,见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归来节目:一篇报道废除了一项恶法,http:/n e w s.c n t v.c n/2 0 1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