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上海市虹口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监控测试
历史试卷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编辑:李连英 审核:刘艳娥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图是刊登在英国《自然》杂志封面上的北京猿人头骨图像,中国科学家宣布了最新的测定成果: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约77万年前,从而把北京猿人的生活年代推前约20万年。这一成果表明
A 我们终于准确地知道了北京猿人的生活年代
B 我们不可能真正知道北京猿人的生活年代
C 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
D 对历史事实的准确认识需要一个证实的过程
2.史学家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等级制 D 郡县制
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抓捕商鞅。商鞅在逃亡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抓捕并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A 变法深入人心 B 法治代替人治
C 变法违背民意 D 变法最终失败
4.“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指的是
A 春秋战国 B 秦代
C 汉代 D 唐宋时期
5.史学界认为: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虽然经常发生冲突,但合作交流、和平交往仍是主流。其中宋辽的长久和平关系开始于
A 北宋在边境设立榷场后 B 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
C 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后 D 辽占据幽云十六州后
6.“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它”是指
A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 唐朝三省六部制
C 元朝行省制度 D 明朝内阁制度
7.军机处清代始为秉承皇帝意旨办理军机事务,后扩及所有机要政事的中枢机构。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 军机大臣办事非常认真仔细
B 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 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 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8.16世纪左右,欧洲绅士(gentry)阶层大多住在乡间宅第,喜爱田猎,坐享田租。他们拥有政治法律的特权,并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些绅士取得其身份的途径是
A 拥有土地,身份世袭 B 应征从军,建有军工
C 经营工商,累积财富 D 通过科考,获得功名
9.以下有关新航路开辟的四幅图,说法错误的是
A 图①反映了奥斯曼帝国控制传统商路,促使欧洲人寻找新航路
B 图②反映了西、葡两国掠夺大量财富,加速了其本国资本原始积累
C 图③反映了英国利用其有利的位置开展海外掠夺和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D 图④反映了意大利失去有利位置,逐渐衰落
10.18世纪中期,乾隆皇帝派使臣到英国为英王祝寿。回国后,几位大臣针对英国政治发表的下列议论,不符合英国实际的有
A 英王统驭四海,乾刚独断,与我国无异
B 举国之大小事务,多由内阁决断
C 彼首相者,多为国王任命,而对议院负责也
D 倘成为下院之魁首,即可为政府之首脑,实彼国之怪事也
11.18世纪中后期颁布的一部资产阶级法律文献说:“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力,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最可能是
A 美国《1787年宪法》 B 美国《独立宣言》
C 英国《权利法案》 D 法国《1791年宪法》
12.城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聚焦点,城市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858年,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了我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其原因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失败 B 天津条约的签订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洋务运动的大型企业在沪建立
13.“第50课 电话‘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这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课,从中我们可以了解
A 电话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B 当时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 当时新式学堂已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D 电话的应用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4.“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无论单身,或愿携家眷,一并赴通商各口,下法国船只,毫无禁阻。”材料反映出列强在侵华方式上的新特点是
A 增开商埠 B 割占领土
C 增加赔款 D 掠夺劳动力
15.林肯在总统竞选中主张解放黑奴,但1861年他却把宣布解放黑奴的一位将军撤职。1862年他又发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林肯的这种策略变化表明他在美国内战期间的最高宗旨是
A 保护白人利益,坚持种族歧视 B 团结黑人奴隶,战胜南方叛军
C 放弃废奴主张,向奴隶主妥协 D 拯救联邦政府,维护国家统一
16.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中国近代史》指出:“自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以来,纵观中国民族工业的成长,经历的是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造成民族工业成长道路曲折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滞后
B 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顽固与强大
C 近代中国政府根本不支持民族工业
D “重农抑商”思想贯穿中国近代始终
17.德国歌德指出:“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而俄国赫尔岑则坦率地指出:“当伏尔泰还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战斗时,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他们的评价是针对
A 伏尔泰提倡开明专制,卢梭提倡人民主权
B 伏尔泰提倡三权分立,卢梭提倡平等自由
C 伏尔泰提倡社会契约,卢梭提倡科学民主
D 伏尔泰提出“公权”设想,卢梭提倡开明专制
18.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时英国“一枝独秀”,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各先进国家“遍地开花”。上述现象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 科学技术迅速推广 B 英国经济迅速下降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19.下表是美国钢铁业统计表,所反映的是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从表中反映出的主要特征是
年份
1870年
1900年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人总数(个)
78000
272000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A 行业竞争激烈 B 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C 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D 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20.孙中山(1866~1925)在回忆录中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28岁那年”的行动成因不包括
A 《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腐朽完全暴露
B 提出改革要求遭到拒绝,思想发生转变
C “西学”传入和西方民主思想影响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21.下表是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结合大事年表,下列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40年前后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48年
马克思主义诞生
1850年前后
欧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1870年前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71年
巴黎公社革命
A 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B 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
C 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
D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阻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22.这是一传单抄本中的几句话:“弟子同心苦用功,遍地草木化成兵。愚蒙之体仙人艺,定灭洋人一扫平。”这几句话
A 反映了林则徐率清军抗击英国侵略的决心
B 反映了邓世昌强烈要求消灭日本侵略的斗志
C 反映了维新志士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信心和勇气
D 印证了义和团运动过程中的反帝性和落后性
23.蔡元培曾撰写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挤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他悼念的是
A 鲁迅 B 宋教仁
C 陈独秀 D 孙中山
24.五四精神反映了五四运动不同于此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意:一是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二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三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精神的统一。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五四运动的首要任务是
A 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B 成就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 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D 彻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25.宋庆龄曾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的“国际局势”是指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列强共同支配中国
B 美国对华推行“金元外交”政策,在华居优势地位
C 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先后建立,国际形势趋于紧张
D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列强无暇东顾
26.“战争虽然为波拿巴宣战,但波拿巴是掉进了俾斯麦的圈套,俾斯麦想要战争,并且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摘自《德国通史简编》)文中俾斯麦的“圈套”是指
A 德军在色当设置的军事埋伏圈 B 灵活的外交政策使法国在欧洲陷于孤立
C 使法国挑起战争处于非正义的境地 D 要求法国割地赔款激起巴黎公社革命
27.据载:威尔逊签署了和约后,带病在美国作了1万公里的旅行。到处演说兜售他的国联方案,直到1919年10月中风,半身瘫痪,但参议院就是不买账。参议院共和党领袖洛其说,美国“不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不能使我们的主权从属于别的国家……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美国”。1920年3月最后表决中,参议院以58:28的多数否决了参加国联的议案。这样的表决与结果实质上说明
A 威尔逊的国联方案是为了世界和平 B 美国国会多数议员反对世界和平
C 一战后美国领导世界的意图未能实现 D 美国国会与总统发生利益冲突
28.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是指
A 国家获得了对外扩张的好时机 B 调整供求矛盾,经济会重新获得活力
C 部分企业获得重生的有利时机 D 给部分政客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时机
29.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
A 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 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C 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D 用整体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30.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中,中国共产党多次经历关系自身前途命运甚至生死存亡的历史关节点,经受住了多次的严峻考验。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抗战指挥中心成立,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日出东方 星火燎原 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 B 日出东方 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 星火燎原
C 力挽狂澜 日出东方 灯塔指引 星火燎原 D 力挽狂澜 日出东方 星火燎原 灯塔指引
二、简释与问答题(共9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材料二: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踰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
问题:(8分)
(1)材料一中“天下”指的是什么时代?(1分)
(2)“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是对这个时代历史现象的一种总结,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单解释这句话的含义?(3分)
(3)材料二是太史公序中对儒家、法家的评价,对材料二的观点做一总结。(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
材料二:
问题:(10分)
(1)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史最早开始于什么时候?请说明理由。(4分)
(2)上图反映的是什么体系?(2分)
(3)为了更准确地表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宗主国与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我们为该图补充两项图标(箭头1、2)。指出图标分别表达的含义,并作出相应的标识。(4分)
33.下列图表内容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判断这些推论正确与否,并在答题纸相应的序号中填上是或否。(5分)
史实
推论
1.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今后英国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
说明英国革命的最主要矛盾是宗教矛盾。
2.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批判君主专制。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新一轮高举人文主义大旗的思想解放运动。
3.1787年美国《合众国宪法》中规定了新的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
美国宪法体现了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思想。
4、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德国强化了军国主义传统,对德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5.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宣布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利和地位,并可得到一块份地。
由此可知,俄国农民真正的获得了法律上同时也是经济上的自由。
34.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观察下列一组图片,回答问题。(15分)
1.《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字处 2。凡尔赛宫镜厅——大国博弈的新沙场
——硝烟散去的地方
3.《凡尔赛条约》——和平缔造者的准则 4。华盛顿会议会场——中国是利是弊
5.一战后的欧洲——历史只能到此止步
问题:(15分)
(1)按照图列的顺序,叙述一战后国际政治中公理与强权的博弈。(6分)
(2)91年前的政治家们本想制造和平,可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们制造了另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这是为什么?(4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以全球化高度和现代文明的视角,谈谈凡尔赛体系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共通价值?(5分)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材料二:著名作家老舍的《茶馆》中有这段对白:
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
李三:哼!皇上没了,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打个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我的小辫子,万一把皇上改过来呢?
问题:(11分)
(1)材料一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政治主张?(3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称之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请说明理由。(4分)
(3)综合材料,说明王淑芬与李三的对白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4分)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知道,今天人们很不愿意回忆那一次会议,在那次会议中张伯伦和达拉第自投罗网,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投降。可是由于我要在这里忠实于事实的真相,我得说,每一个在英国经历了那三天的人当时都觉得那会议好极了。
在最初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激动地感激他(张伯伦)。人们在录音机里首先听到的是“为了我们时代的和平”那篇消息,它向我们受考验的一代宣告:我们可以再次在和平中生活,可以逍遥自在,可以为建设一个给美好的新世界出力。可是今天每个人都不说真话,全国否认我们当年是怎样被那漂亮的词句迷惑的。因为谁会相信,一个吃了败仗的人竟会要准备凯旋仪式呢?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材料二:当我想起那4年可怕的战争,想到700万年轻人没有能享受青春年华、1300万人死亡和伤残以及那些身为父母和儿女的人所经受得的折磨的时候,我坚信在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大家都是失败者。正是这些想法使我感觉到,我的首要职责就是尽力避免在欧洲爆发大战。
——张伯伦《寻求和平》
材料三:只有为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找到某种和平解决办法,我个人才认为,为普遍缓和做出进一步努力的道路又重新打开了;......我们已经论证了一个民主国家和一个极权国家之间达成圆满协议的可能性,我本人真不明白,为什么不该重提这种经验呢?希特勒先生曾提签一项海军协定,根据这项协定,德国舰队将被限制在一个双方一致同意的水平上,同英国舰队在数量保持上保持固定的比例,那时他朝和平方向作出了一个最实际的引人注目的姿态。......海军协定是一个明证,它表明德国和我们自己有可能在对于双方都生死攸关的问题上达成协议。
——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下院讲话
材料四:当你们想以屈辱为代价得到和平的时候,你们得到的是屈辱,而不是和平。
——丘吉尔
材料五: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具有极大讽刺意义的事情是西方国家在二十年代应该采取对德国抚慰政策,但实际上却采取了遏制政策,在三十年代应该对德国采取遏制政策,但是实际上却采取了抚慰政策。
——小约瑟夫.奈《理解国家冲突》
问题:(16分)
(1)材料一所提及的会议达成了哪一项重要协定,材料中所提及的“吃了败仗的人”指的张伯伦因什么政策被历史证明是失败的?(4分)
(2)结合前三组材料判断丘吉尔的讲话如果发生在会议期间,能否受到英国民众与政府的广泛支持,并阐述理由。(8分)
(3)材料五提及抚慰德国,是什么带给德意志民族需要抚慰的伤害?三十年代后为何需要对德国采取遏制政策?(4分)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社会环境当中,断绝与西方世界的交往,把中央帝国以外的国家一律视为蛮夷之邦,认为以儒教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对外却懵懂无知。……检验的结果表明:中国的传统文明在西方现代文明面前表现得极端愚顽和脆弱。
——吴永《“中体西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再审视》
材料二:“……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于一。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
——张之洞《劝学篇序》
材料三:两广总督张树声指出,西方国家,自有本末体用,“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办新政,学西方,“遗其体而求其用”,所以“竭蹶步趋,常不相及”。
——张树声《张靖达公集》
材料四:洋务派“采西学”口号的提出意义深远……尤其是那些在这一阶段正好处于求知、求学年龄段的年轻思想家们——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正是在这一时期接受了新知识、新观念的启蒙,并且逐渐背离了旧营垒,构筑更新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伦理准则……传统观念的坚冰开始融化,中国人的知识结构开始重新营建。
——汪林茂《洋务运动再探讨:近代文明规律下的文化启蒙运动》
材料五:“初到(法国)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强以护商会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本末焉者也。”
——马建忠《上李伯相出洋工课书》
材料六:“‘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也就是说,“中体西用”违背了体、用是一物的两个方面的中国传统的体用论的基本原则,将“中体”、“西用”毫不相干的方面生拉硬拽在一起,如同“牛体马用”一样,是一个学理不通的荒谬性的命题。
——《严复集》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58—559页。
问题:(25分)
(1)材料一所属的“中国的传统文明在西方现代文明面前表现得极端愚顽和脆弱”结论是如何得出的,以所学史实说明。(4分)
(2)依据材料二、三、五,同为洋务派,张之洞、张树声、马建忠对“采西学”的态度有何不同?(6分)
(3)如何理解“中体西用”?(15分)
虹口 历史试题答案
.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D 2、 A 3、 A 4、 B 5、 B 6、 B 7、 D 8、 A 9、 B 10、 A 11、 B 12、 B 13、 C 14、 D 15、 D 16、 B 17、 A 18、 C 19、 C 20、 A 21、 C 22、 D 23、 D 24、 A 25、 A 26、 C 27、 C 28、 B 29、 D 30、 A
二、非选择题(共90分)
31、
(1)春秋战国
(2)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发生急剧的变革。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他们对变革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为思考治理社会、安定人心的内容提出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答到以下划线关键词句或言之有理即可)
(3)儒家:重视“仁”“礼”,经典为《六艺》,但是流派众多,很难全部掌握。
法家:强调法治,君主集权。但是主张严刑峻法却刻薄寡恩。(只要不是默写书本,与材料有关系的都可给分)
32、
(1)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或殖民体系
(3)图示1:资本输出
图示2:资本利润回流
33、(1)否(2)否(3)是(4)是(5)否
34
(1)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失败结束。1919年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英、美、法主导会议进程,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重视构建国际组织作用;英国传统均势,维护海上殖民霸权;法国主张削弱德国,确保大陆霸权;《凡尔赛和约》把战争责任推向德国。1921年华盛顿会议,中国收回山东又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局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建一战后国际新格局。
(2)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贪婪分赃);战胜国与战胜国的矛盾(暂时妥协);战胜国与殖民地的矛盾(野蛮瓜分);西方世界与苏联矛盾(社会主义偏见)。
(3)凡赛体系的建立标志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的局部确立;
凡赛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自决权和民族国家主权原则;
凡赛体系及其国际联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国际合作;
凡赛体系的建立体现了大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中立、妥协的原则
凡赛体系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稳定。(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35、
(1)主张: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思想。
(2)理由:它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3)社会现实:这段对白表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虽取得巨大成就,但任务艰巨,道路曲折;无论主张改良(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运动,还是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无法得到人民群众的真正认可。
36、
(1)《慕尼黑协定》、绥靖政策。
(2)判断:根据材料1与材料2判断丘吉尔的讲话将不会得到广泛支持。
理由:经历了上一次世界大战巨大伤亡的英国人民与领导阶层普遍厌战,渴求和平;张伯伦作为一名政治家在思考两国国家矛盾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建立新的平衡点,尝试民主国家与极权国家达成一致协议的可能性;希特勒和英国签订《海军协定》,使英国认为德国没有向英国决定性海上力量挑战的威胁,放松了戒备。(言之有理即可)
(3)一战后协约国对德和约或《凡尔赛和约》严重伤害了德意志民族的利益与感情;希特勒上台将德国带向侵略扩张之路。(言之有理即可)
37、
(1)答案1:能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如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结果,签订不平等条约,说明中国传统文明在西方枪炮下不堪一击。
答案2:仅笼统回答。如通过战争检验结果。
其他答案。
(2)答案1: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如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学要学,但中国的纲常名教更不能丢,把中西结合起来,以“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才能达到自强的目的。张树声对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再持不屑一顾的态度了,而对西方议会制度则公开表示了赞赏并明确要求中国创办议院。马建忠对西方的实地考察更加深了其对议院制度及民权思想的熟悉,西方民主制度——一种可以修正现行国家政体的新体制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
答案2:未能完整地进行比较。
答案3:仅笼统回答。如同为洋务派人物,对“采西学”的态度有变化。
其他答案。
(3)本题采用SOLO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如“中体西用”在发展过程中的渐变。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如洋务派已经由最初热衷于学习西方的经济技术,发展到开始议论西方的政教义理。这标志着“中体西用”思想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发展,突破了原本的“体”“用”界限,为以后的社会变革做了重要的铺垫。它有着历史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如“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它折中中西、兼容并包,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相契合。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性思想,尽管它没有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面貌,但它确在某种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加深,“中体西用”思想的价值逐渐凸显,为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尊严提供了可鉴范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