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是以中医学理论阐述其药性并指导临床应用的传统药物。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以及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随着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为了与之区别,并体现,“,中国特色,”,,逐渐将本草学改称为,“,中药学,”,。,1,2,“,中药,”,与,“,本草,”,的概念及其变迁,“,中药,”,:是祖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预防、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
2、药物。,“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能、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称为,“,本草,”,。,3,“,本草,”,:我国天然药材资源丰富,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由于其来源以植物药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为,“,本草,”,。,“,本草,”,首见于,神农,本草,经,。,自古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把记载中药的典籍称为,“,本草学,”,。,6,中药治病基本原理,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
3、恢复健康的目的。,7,(一)性味,8,1、,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又称,“,四性,”,。,9,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寒(大寒、微寒)和凉,属阴,凉弱于寒,热(大热)和温(微温),属阳,温弱于热,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10,四气确定的依据和基准,四气确定的依据:用药反应,四气确定的基准:病证寒热,药物寒热的确定,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
4、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药物。,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药物。,11,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寒凉药一般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一般具有:,温里散寒、补阳助火、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12,2、,五味,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另外,香气还附于辛味。,13,五味的作用,(,1,)酸味,能收收敛,,能涩收敛固涩。,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涩味,能收敛固涩,。,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同,”,。即涩附于
5、酸之意。,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14,(,2,)苦味:,能泄、能燥、能坚阴,苦泄,含义有三,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下焦湿热等。,15,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16,17,(,3,)甘味,能补补益,能缓缓急止痛,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甘补:,甘
6、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淡味,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用。,依附于甘味。,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18,(,4,)辛味,能散,发散,能行,行气、行血,辛散:,辛味能发散,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19,20,(5)咸味,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治疗瘰疬、瘿瘤(海藻、牡蛎)。,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21,(二)升降浮沉,1,、概念:,升降浮沉反
7、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22,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降,下达降逆 作用趋势向下。,浮,向外发散 作用趋势向外(向上)。,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向内(下)。,23,2,、升降浮沉的确定,升浮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其药物作用都有向上或向外的趋势,,故药性属于升浮。,沉降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食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其药物作用都有向下或向内的趋势,,故药性属于沉降。,24,另外,某些药物作用趋势不明显,如南瓜子,具有杀虫作用。,还有一些药物作用趋势具
8、有双向性,,如:麻黄,即能发汗解表(升浮之性),,又能利水消肿(向下的趋向)。,川芎,既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又能,“,下行血海,”,活血调经。,25,3,、升降浮沉与病位病势的关系,病变(部位)在上、在表,宜用升浮,,不宜用沉降。,病变在下、在里,宜用沉降,不宜用 升浮。,病势(趋势)逆上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临床意义:,改变病势趋向,纠正机体功,能失调,使之恢复正常。,因势利导,以助祛邪外出。,26,2、升降浮沉与气味的关系,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物,大多具有辛、甘(淡)味、和温热之性、属阳。,具有沉降之性的药物,大多具有酸(涩)、苦、咸、和寒凉之性、属阴。
9、,药物的升降浮沉是从药物的作用趋势这一角度,对药物的作用进行概括归纳,是与药物功效直接相关,而通过药物的功效间接反映了升降浮沉与气、味的关系。,27,3、升降浮沉与药物的质地轻重,4、升降浮沉与炮制、配伍的关系,28,(二)归经,概念: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是重要性能的重要内容。,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部位,经,是指经络与脏腑的统称,代表某一经络或某一脏腑。,29,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疗的病证为依据。,30,归经的应用,便于临床辨证用药、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还要注意结合其它药性。,辛入肺,,陈皮,、
10、,半夏,、荆均味辛,故归,肺经,;甘入脾,,饴糖,、甘草、党参均味甘,故归脾经。,(四)毒性,概念:,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区别于副作用,:,常用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32,33,二、中药的炮制,炮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34,(一)炮制的目的,纯净药材、矫味、矫臭,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增强药物疗效,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便于调剂和制剂,有利于储藏和保存药效,(二)炮制的方法,1.修治,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工贮
11、存、调剂、制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纯净药材,有挑、筛、刷、刮、簸、拣等方法。,35,36,2.水制,目的是清洁药物、除去杂质、软化药物、便于切制、降低毒性及调整药性等。,常用的方法有漂洗、浸泡、闷润、喷晒、水飞等,。,37,3.火制,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烫、煅、煨。,38,炒,炒黄、炒焦、炒炭,炒黄是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固有的气味为度,如炒牛蒡子、炒苏子等。,炒焦是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淡黄为度,如焦山楂、焦白术等。,炒炭是将药物炒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如艾叶炭、地榆炭等。,炒黄、炒焦的目的,是使药材宜于粉碎加工、缓和药性或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
12、出。,炒炭的目的,是缓和药物的烈性或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止泻的作用。,39,炙法:,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称炙法。,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等。,蜜炙,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蜜炙百部、枇杷叶,酒炙,可增强活血之功;当归、川芎、大黄,醋炙,可增强止痛功效或降低毒性;香附、元胡、甘遂、芫花,姜炙,可增强止呕作用;竹茹、半夏,盐炙,可引药人肾和增强补肾作用。黄柏、杜仲,40,烫法:,先在锅内加热中间物体(如砂石、滑石、蛤粉等),用以烫炙药物,使其受热均匀,膨胀松脆,不能焦枯,烫毕,筛去中
13、间物体,至冷即得。砂烫穿山甲、蛤粉烫阿胶珠。,41,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软,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得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如:龙骨、牡蛎、棕榈炭、血余炭。,42,煨法:,是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加热的方法。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以缓和药性,降低副作用,增强疗效。,43,4.水火共制,是指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或加入其他辅料进行炮制药物的方法。,常用方法有蒸、煮、潬、淬等。,蒸:,利用水蒸汽或隔水蒸以加热药物的方法。,不加辅料称为清蒸,如蒸黄芩;,加辅料称为辅料蒸,如制首乌、制黄精。,44,煮:,用清水或液体辅料
14、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如制川乌、制草乌。,45,潬(水烫):,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翻动片刻即取出的方法。,常用于种子类药物的去皮,如杏仁、桃仁潬后去皮;,或肉质多汁药物的干燥,如潬马齿苋、潬天门冬。,46,淬:,将药物直接烧红后,快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如醋淬自然铜、鳖甲等。,47,48,三、中药的用法,49,(一)中药配伍,概念:,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目的:,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分清主次,全面兼顾病情。,中药的,“,七情,”,:,单味药的应用和药与药之间的(六种)配伍关系合称药物的“七情”。,药与药之间的配伍
15、关系有六种:,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50,1、单行:,仅用一味药治病。,2、相须:,如大黄配芒硝,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作用。,51,3、相使:,如黄芪为主配伍茯苓,用治气虚水肿,以黄芪为主补气利水,茯苓为辅利水健脾。,52,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生半夏之毒能被生姜所解,称为生半夏畏生姜,为相畏;生姜能解生半夏之毒,称为生姜杀生半夏之毒,为相杀。,53,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消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16、,7、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56,配伍的临床意义:,药物配伍后产生协同作用而增强了疗效,临床应该充分利用。(相须、相使),药物配伍后可能产生拮抗而抵消或削弱原有的功效、作用,用药时应注意。(相恶),药物配伍后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药物毒性或副作用,在使用有毒药物、烈性药物时,必须考虑选用。(相杀、相畏),药物配伍后可以产生或增加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者,原则上应该避免应用。(相反),57,(二)禁忌,58,1,、,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避免配合应用,,金元时期将反药概括为,“,十八反
17、,”,、,”,十九畏,”,,累计37种反药,并编成歌诀,便于诵读。,59,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60,十九畏,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lan),炙煿(,bo),莫相依。,服用中药的禁忌,(,1,)中药配伍禁忌:某些药物因配方后可产生相反、相恶关系,使彼此药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应,因此禁忌同用。,(,2,)孕妇用药禁忌:主要为避免动胎、堕胎,因
18、孕后妇女大多数对大寒、大热、峻泻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较大的药物耐受性差,因此对相关药物必须忌用,。,63,(2),、,妊娠禁忌,禁用药,剧毒药、药性峻猛之品、有堕胎作用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螫、雄黄、砒霜等。,慎用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及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3,)服药期间饮食禁忌:俗称忌口,主要为避免服药时的干扰因素,以便提高药效,可分为某一种药物对应的忌口与不同病情条件下用药时的忌口两类。,前者如人参忌萝卜、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常山忌葱、茯苓忌醋等。后者为慢
19、性病服药须忌生冷,热性病治疗期间忌辛辣、油腻,痈疡疮毒、皮肤疾患忌鱼虾、鹅肉及辛辣刺激之品。,服清内热的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的食物;在服温中类药治疗“寒证”时,应禁食生冷食物。在古代文献中亦有大量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鱼忌苋菜;鸡肉忌黄鳝;蜂蜜反生葱;天门冬忌鲤鱼;荆芥忌鱼、蟹、河豚、驴肉;白术忌大蒜、桃、李等,(,4,)中药汤剂禁忌过夜服用:因为中药里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挥发油、氨基酸和各种酶、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煎煮时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汤药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温热时先服一半,,4,6,小时后再服一半,。,68,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