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
2、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1、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 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 指 反 惠 亡 厝 3、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4、习惯句式
3、(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7、疏通课文 8、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要求:语言流畅,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9、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四、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反思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复习情况 二、逐段朗读课文 ,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四、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写两
5、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
6、“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
7、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答案参考: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
8、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概括故事的寓意。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六、板书 愚公移山 列子(寓言) 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杂然相许
9、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龄之高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叩石垦壤,箕畚一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一愚公发展的观点 一对比衬托一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反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2、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教学重难点:1、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情感,背诵全文。2、掌握本文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
10、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年,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曾以所学游说诸侯,但不为所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计261章。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三、整体感知1
11、、齐读课文,版述学生读错的字词并解释: 畎(qun)亩:田间水沟傅说(yu) 曾(zng)益:同“增”,增加胶鬲(g) 拂(b)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乱:违反、阻挠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出题检查掌握情况:(学生圈点勾画出颖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A、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B、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
12、士 (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C、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 今义,判断动词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四、精段阅读(一)齐读课文,分析课文第一段1、请一学生示范朗读第一段,并请另外一名学生翻译这一段2、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六个,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4、请你举出
13、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二)分析课文第二段 1、第一段是记叙,那么第二段属于什么? 议论2、请一学生示范朗读,并请另一同学翻译,老师给予纠正出现的错误。3、作者在这段中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炼意志,增加才干。(三)分析课文第三、四段 1、示范朗读,并翻译2、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从正
14、、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3、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五、归纳总结1、本文的论证方法。(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六、布置作业山海经两篇 教学目标: 1、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2、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
15、 1、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2、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 一、导入新课 1、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2、播放夸父逐日flash动画,学生根据画面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复述故事。 3、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二、整体感悟(品读神话) 1、师配乐朗读。 2、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3、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4、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
16、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三、问题探讨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四,内容拓宽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力延续下去。五、作业布置 老翁捕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17、领会一切技巧皆从“习“中来的道理。二、教学重点难点:1、 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 多角度思维,多角度理解主旨。三、教学设想:文章的旨趣在于如何通过一个故事层层设置悬念得出主题的,而悬念最主要的是在故事的主人公身上,所以本节课可从人物的形象入手,将悬念一一剥开,就可以领悟本文叫道理的方法的妙处。四、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在水浒传中有好几位都是打虎英雄,比如武松,比如李逵他们都是孔武有力之人,身体健壮,怀有武功。而今天我们学习清代学者纪昀一篇笔记小说的老翁捕虎,(板书题目)这篇课文中描写的打虎英雄是一位满头白发,身体瘦弱的老头。这样的一位老头怎么把一头凶猛的老虎打死的呢?我们来
18、学习这篇课文。二 作者介绍: 纪均(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乾隆年间进士,官到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达。能诗文,多宣扬封建伦理观念及歌功颂德。晚年著阅微草堂笔记,全书着重宣传封建道德及因果报应,且议论说教过多,但文字质朴简明,涉猎面广,多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学问和见解。有纪文达公遗集。三、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1、学生对照注释,小组讨论疏通,划出不理解的句子的字词。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3、下面检测字词掌握情况,在试着翻译几句话;4、用自己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四、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写作特点: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道理,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讲这个道理的句子。(明
19、确:“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2、联系这一段,说说这句话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明确: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方能成功。3、这篇文章是通过讲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的。我们来研究一下本文是如何通过故事讲清这个道理的。我们首先看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课文中找到描写主人公的句子。外貌描写:“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明确:表现了老翁的年龄之大,力气的不足。追问:为什么要写老翁这种状态?明确:制造一个悬念,同时也为老翁打虎作了铺垫。(2)语言描写: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制造悬念)五 启发联想:学习 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示?六 作业: 如果你是中涵,老翁捕虎成功后,你会对他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