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闻一多的生平事迹。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4. 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教学过程复述闻一多的故事五、深入探究,感受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一)阅读前半部分1.“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3.“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为什么不用“研究”而用“钻探”? 这是比喻
2、,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钻研精神。4.“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5.“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6.“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表现他治学的刻苦。7.“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
3、能使他分心。 8.“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领起全段,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9.5、6两段起什么作用? 小结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而且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二)阅读后半部分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不仅是写“说”。而是把 “说”和“做”糅合起来写。 表现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2.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的“做”?(1)搞政治传单(2)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3)参加游行示威3
4、.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4.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作为“学者”的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说”了就“做”,言行一致1.几年辛
5、苦,著唐诗杂论;2.十年艰辛,著楚辞校补;3.著古典新义,“何妨一下楼”。 说 做向全国人民呼喊 不畏凶险,走在前头,昂首挺胸,大义赴死。亲自起稿政治传单“最后一次讲演”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救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六、拓展延伸1.学完本文,对你有何触动?结合实际谈谈。2.朗读闻一多先生的诗红烛,感受其澎湃的爱国热情。红烛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底方法。红烛啊!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
6、烧罢!烧罢!烧破世人底梦,烧沸世人底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底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七、课堂小结课文一千多字,却浓缩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言行是一个人思想、精神品质的外在表现,言导行、行证言。作为学者、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言行是独特的。言行一致高度概括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生命的尺度和价值不在它存活的长短,而在于如何运用它。生得其时,死得其所,是生命的最佳状态。把个人生命融人到国家、民族的正义大潮中,是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基于此,闻一多先生的生命是无价的。追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则是我们的使命。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