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县市场监管局2024年度工作总结和2025年度工作计划范文2024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市场监管工作职能,强基础、补短板、锻长板,各项工作均取得一定成效。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获省政府督查激励,省质量强县、食品安全示范县通过复审,获省食品安全监管、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一、2024年度工作总结(一)始终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市场主体信心更足活力更强1.惠企亲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是全面推出“四零”服务机制,为企业排忧解难,减轻负担。二是实施“三全式”免费办服务,通过线上平台24小时咨询及线下代办,为714户企业提供免费代办服务。三是推进“一件事一次办”
2、,整合窗口资源实现7类证照联办及多事项一次性办理。四是推出*县个体工商户“全域通办”服务,打破属地限制,实现跨地域无差别受理,极大提升了办事效率和市场活力。截至2024年10月31日,全县登记市场主体总数56575户,新增市场主体6981户。一至二季度企业开办指标在全市营商环境考核中分别排名第一,第二。2.企业信用监管扎实推进。一是做好信用修复工作,开展失信经营主体信用修复帮扶指导,大力推行线上信用修复,材料齐全“即申即办”,共为704户次经营主体办理移出异常名录。二是强化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及时归集信用承诺信息,贯彻落实各类涉企行政信息的“七天双公示”制度,共归集信用承诺信息6395
3、条。三是以*县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为依托,建立智慧监管新模式,推送市场主体风险预警,截至11月12日,各行政许可部门已反馈精准推送数2892条。一至二季度,我县“市场监管”指标在全市分别排名第三,第二。3.市场竞争环境规范有序。一是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落实,增量审查和存量清理,2024年共计审查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政策措施增量文件39件,提出修改意见9件。二是围绕医药、网络等重点领域,开展反不正当竞争专项执法行动,强化竞争执法宣传和培训。三是开展打击传销“皖剑-2024”行动,组织开展宣传活动21场次,排查传销活动60次,检查基层社区188个次。(二)始终坚持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民生安全底线更牢
4、防线更严1.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中有进。一是开展食安守护行动。全面排查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等各个环节的风险隐患,压实主体责任,严格执法办案,共排查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930条,均已整改。二是开展针对福寿螺、特供酒、肉制品、蜡瓶糖、校园周边食品等群众关心的领域的专项整治行动,出动执法人员900余人次,排查整改隐患问题187个,查办案件153件。三是开展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2024年6月中下旬和九月上旬,分别对全县127所中小学食堂开展食品安全检查,确保食品安全责任落实、食材原料可溯源。四是开展食品安全领域群众诉求“双降”工作,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59起。五是开展药械专项行动,医疗美容
5、机构等专项整治工作,出动执法人员938人次,监督检查药品经营、使用单位463家次。六是开展药品零售企业处方药销售行为专项整治,严格处方药销售管理,有效防控风险,累计检查药房、医疗机构287户。七是开展药械化不良反应监测,完成药品不良反应报告574份,完成率107%。2.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强力有效。今年以来全县未发生特种设备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一是强化监管举措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印发关于继续开展全县特种设备事故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的通知,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检查,共计检查382家,其中排查重点企业42家,大督导2次。二是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在春节、五一等节假日;中、高考;“青铜杯”奎湖铁人三
6、项、*大浦“ICAR”海啸音乐嘉年华等重点时间段,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检查,推深做实特种设备安全整治行动。三是加强燃气监管,充分运用气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不断完善气瓶数据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今年以来,液化气瓶增长6万余只,约占总数的75%。3.工业产品质量监管扎实有力。一是对儿童玩具和学生用品、电动自行车、燃气用品等重点产品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完成157家电动车、96家燃气具销售单位全覆盖检查。二是完成2024年*县生产、流通领域产品质量年度抽样检测,合格率98.1%。三是协助企业对10台小家电开展缺陷产品召回,上报3条缺陷线索。四是加强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信息平台录入,目前已经完成647家。
7、五是强化民用“三表”监管,检查计量器具2451件,查处计量违法行为案件10件。(三)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高质量发展基础更稳动力更足1.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深入实施。一是制定*县2024年匠心质造引领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锚定“两高一进”目标,围绕“1861”战略部署,实施匠心质造引领行动。二是积极开展长三角快递物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质量提升示范试点项目建设。三是制定*县质量品牌联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加强名录库建设,组织3家企业申报“芜湖智造”,四是系统整理县域质量文化脉络,完成县域质量文化宣传册编撰工作。五是加强标杆企业示范交流,开展质量标杆企业现场交流活动,举办2024年质量“第一”、2024年
8、度企业首席质量官培训,共计培训100余人次。2.知识产权促进行动纵深发展。一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拟定知识产权产业发展奖补政策,促进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专利申请力度。落实完善专利保护池的管理和运营,利用专项资金缓解发明专利的流失,已将17件即将流入县外的高价值发明专利纳入县专利保护池。二是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以创新主体需求为导向,多次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培训会,累计参会企业达到70家,共计完成了45笔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融资金额3.3亿元,通过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有效缓解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推动地理标志产品发展。制定*大米*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
9、),成立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大米*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四)始终坚持标本兼治源头治理,市场环境更加公平秩序更优1.消费维权工作全面强化。一是消费投诉举报处理提质增效。建立投诉举报快速回应机制,构建集诉求受理、处置指挥、反馈回访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保障投诉举报事项快速、高效办理。截至目前,12315平台共受理消费投诉3364件,投诉按时办结率达到100%。二是深化放心消费环境创建,完成县级放心消费示范单位复评63家,新增认定县级放心消费示范单位59家、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店60家、ODR企业12家;持续积极推进远程视频调解工作,快速解决纠纷,已完成云调解
10、14件。三是定期编写消费维权月度、季度分析报告,分析消费投诉举报中反映的风险隐患,及时研判消费维权工作中的难点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2.执法办案严柔并济。一是围绕食品药品安全,工业产品、特种设备、无证经营、扫黑除恶等领域整治,开展解决人民群众关切问题的“五项行动”、民生领域“铁拳”等行动,市场综合秩序持续向好。截至目前,行政处罚案件共立案608件,结案556件,货值67.94万元,罚款111.43万元,没收违法所得4.19万元。二是率先推行案件办理“两轻一免”,在法定权限、范围内给予行政相对人容错纠错空间。对65起行政案件进行了减轻处罚,对417起行政案件进行了从轻处罚,对44起行政案件免
11、于行政罚款,免罚金额35.5万元。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常态长效存在差距。各项工作制度落实不够深入,如规范制服着装、上下班打卡制度等没有形成长效化。行风建设不够深入,推进力度有待加强,行风监督员监督力度不足,三年攻坚专项行动部分工作还存在滞后情况。(二)安全监管仍需提升。企业主体责任、属地责任还未有效压实,现场管控、宣传培训不到位。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还相对滞后。在食品安全监管上,部分餐饮经营单位,环境差,卫生保洁不到位,食品卫生状况堪忧。在特种设备监管中,老旧电梯投诉较多,维保单位、物业单位监管水平还存在差距,未登记叉车作业时有发生。在产品质量监管领域,重点产品生产企业底数不全
12、,电动自行车、燃气具、烟花爆竹等民生领域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离群众要求还有差距。(三)服务水平稍显不足。发明专利服务地方企业发展仍存在差距,指导辖区内企业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力度有待提高,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企业办事流程有待逐步优化,“高效办成一件事”仍需纵深推进,“一件事一件办”线上办理平台还未有效打通。(四)协调联动有待加强。一是内部股室、执法大队、基层所之间联系还不够紧密,要进一步加强联动;二是针对较为复杂的投诉举报案件,与公检法等部门的信息共享还不够及时、全面,企业开办平台部门横向之间数据交互共享未能完全实现,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孤岛”。三、2025年工作计划(一)树品牌、正行
13、风,提升工作质效。强化党建品牌,不断凝练特色成果和亮点做法,丰富“春谷市监”品牌矩阵;深化行风建设,接续发力、压茬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二)压责任、强监管,守牢安全底线。压实领导、监管、企业主体责任,深入开展“三品一特”专项行动,强化排查整治,全面摸清底数、建立台账、消除隐患,推进安全生产向治本迈进。(三)优服务、促公平,激发市场活力。以企业办事需求为导向,加快数据协同,实现由“群众跑腿”向“数据跑路”转变。纵深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进一步推广线上办理渠道,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消费投诉督办工作,确保接线率、办结率100%,投诉调解成功率达到65%。(四)精执法、提实效,推动法治建设。持续推进“两轻一免”,深入开展靶向治理,查处、曝光一批典型案例,提升监管执法水平,做到精准执法、增效提质。加强对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等领域违法行为打击力度,持续推动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五)夯基础、重创新,赋能经济发展。聚焦智能物流装备产业深入开展质量强链行动,制定匠心质造引领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打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一站式服务站;指导辖区内企业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做好企业专利培育转化工作,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