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数学第二次质量预测质量分析(仅供教师参考)一所抽出的样本一中60份,79中60份,五中30份平均分67分二具体试题调查分析6.此题得分率为51%,考查的是几何中的方程思想问题.难点是根据条件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关键是学生能否看出这是垂径定理的运用,这样才能构造标准图形-直角三角形,这也是垂径定理的常规应用(几何中的方程思想).教师要把几何中应用方程思想的问题收集整理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复习,因为中招填空和选择中的难点问题就是这类题。xO.ANMy。12.此题得分率为47%,考查的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问题,其实该题很简单,学生主要问题是没有把圆锥中的基本图形与具体数据联系起来,如果此题把图形作为已
2、知条件给出,其得分率将大幅提高;部分 学生没有记住圆锥侧面积的公式。还有就是第19题,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图形猜想出AD和BC的数量关系。第6题则是因为图画的不够标准,影响了判断。当有些含有图形的问题遇到解决困难时,自己画一遍图形也能帮助找解题的思路,这样其实是已知条件再现的过程。14.此题得分率为40%,考查的是图形的变换问题(折叠问题),这是中招考查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学生还是不能把折叠的结论筛选后应用到所求的问题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像一测中的第12题,如下12.如图,将一个边长分别为4、8的长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C点与A点重合,则折痕的长是 21GFEDCBA3此题得分率为10%,本题
3、属于四边形中常见的计算题,利用了折叠中的全等知识,求EF还使用了勾股定理。学生对于折叠,运用其条件往往考虑不全,四边形在中招考试中所占比例不小,解答题中一般有两个大题,填空题或选择题有一个,有时压轴题还以四边形为背景命题。所以教师在复习时,要抓住关键问题,抓住试题中的知识分布,让学生复习做到有的放矢。15.此题得分率仅为7%,考查的是探索规律问题,不少学生因为此题图形复杂或计算量大都选择了放弃,对于答题的技巧来说也可以理解.问题是探索规律,只要找到规律就会降低计算的繁琐程度.此题规律就是长直角边是斜边的五分之四,答案是.在一测中的第10题也是一道探索规律问题,得分率为13%也是很低,只不过是把
4、探索规律和数值转换机融合在了一起。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探索规律这类题还是没有掌握好解决的方法,教师要加强这种试题解法的指导。ACAAAAAAAAABA16.已知,用“+”或“-”连接M、N有三种不同的形式:M+N、M-N、N-M,请你任取一种形式进行化简计算,并求值,其中x:y=2:1.此题得分率为68%,对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来说出现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例如题上要求化简求值,学生不化简或者化简不彻底就代入;对于x:y=2:1这个条件选用特殊值代入,错题中80%的学生选用了x=2和y=1代入;过程不完整,缺少代入过程,像将x:y=2:1代入即得结果.此题还反映出学生在分式中的计算能力比整式要差很多,
5、尤其是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用通分还是去分母,与解分式方程混淆.一测中的第16题是一道解分式方程问题,学生得分率仅为是8%,原因是分式方程忘记化简,或者是不会解分式方程。17.此题得分率为83%,考查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存在问题的主要中等以下的学生,主要是过程书写不完整,不严谨.例如,条件结论不对应;摆一大堆条件,然后得一个综合结论;条件结论不分,把结论作为条件用.18.此题得分率分别是83%、75%和47%.第三问得分率低,问题出现在了用极差说明一组数据的稳定性;方差公式不会,方差计算出错.在一测中第3题,我们就强调了此问题.3.有19位同学参加“校园吉尼斯”比赛,所得的分数不相同,按规则取得
6、分前10位学生进入决赛。某同学知道自己的分数后,要判断自己能否进入决赛,他只需知道这19位同学成绩的()A 方差 B 平均数 C 中位数 D 众数此题得分率为65%,一小部分学生对于统计中的概念掌握不准确,这也是在复习中老师应该注意的,第一轮复习要全面,不能遗漏任何考查的知识点,对于老师开始就重点复习,复习重点是不可取的。中位数、众数和方差不仅概念要掌握透,分清区别与联系,还要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中位数和众数。19.此题各问的得分率分别是71%和47%.学生存在问题:审题不清,把猜想的数量关系写成位置关系;不清楚猜想问题的书写格式,不下结论就证明;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时容易出错;对平行四边形
7、的性质、矩形的判定掌握不熟练,多用全等去证明结论;最后的结论描述不准确,不少学生把结论写成有一个角是90的平行四边形或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而不是矩形.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有就是不会分析法和综合法证明问题的综合运用,分析法容易从结论的判定得出多种思路,一个一个去试验耽误时间;综合法是从条件推结论,结论多也需要作出取舍;它们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是最为理想的证明方法,即两头堵证明结论。ADEFCB20.此题各问的得分率分别是56%和48%.学生存在问题:列出分式方程解后不检验,这与一测第16题失分一样多;一二两问中同时出现不同量的x;第二问中所设未知数与列不等式、方程不符,例如当设每套售价至少为y元
8、时,列的是600y-(28000+60000)32000.21.此题得分率为53%,考查的是三角函数方面的知识。学生存在的问题是计算能力差;有效数字、近似数不会保留;一部分学生对于三角函数掌握不熟,一分不得的还占不少比例;做题格式步骤不完整、逻辑性差.通过21题和22题学生答题情况,需要我们除一中之外的四所学校加强中等即16-30名之内的学生的解题方法指导,60%的学生基本的分也没有抓到,像看到三角函数的问题构造直角三角形,学生都没有体现在卷面上;而第22题明确告诉的不等关系学生都没有列出不等式组,还有就是不等式组我们初中阶段所学的都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还有学生列两个
9、未知数;解不等式的能力也弱,列出来解不正确,导致后面也没有分。22.此题各问的得分率分别为49%、39%和38%,考查的是方案设计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是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不清晰,不能列出不等式组;不等式组解错,对不等式组的解集取舍容易遗漏;一次函数增减性的应用不熟练,多数学生采用列举法,把各方案都罗列出来再判断.23.此题各问的得分率分别为53%、13%和5%,考查的是以二次函数为背景的存在型问题。学生的问题是二次函数(抛物线)的一般形式掌握不牢,把一般形式设成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学生大意,正确地求出二次函数的参数,代入时漏写x,例如中后丢x,会导致做第三问时不能解方程;第二问的分
10、类讨论不会分类,计算面积时计算出错;第三问存在型问题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去做,对于旋转后点O的坐标表示不出来,个别列出方程但解错.调查程度好的学生,发现学生对于特殊图形的印象及应用还很缺乏,本题点A(1,)的条件下,不少学生没有直接发现AOP=60,所以在进行动点运动时所形成的重叠图形就出现三种情况,(如下图)分类讨论也就多了一种情况,或者给求面积带来了麻烦。还有就是学生动点问题作图能力弱,很多学生只求出了重叠是三角形的一种情况,并没有考虑还有其它情况,说明没有实际进行画图演示。在一测中我们也强调了分类讨论问题要加强指导,学生掌握的不好,本次考试也再次放映出此问题。xyQPOACBxyQPOACB
11、xyQPOACB三复习建议给程度好的班级建议1.细节小问题失分多,像21题求线段的长加减都会出错,22题费用y是大是小时才省钱都分不清,22题解不等式出错,18题求方差公式不会、计算错等,像这些只要心里认真起来,完全可以避免丢分现象,这也是影响高分出现的主要原因。2.几何证明题失分较多,像19题,不少学生都没有做,或者是结论下错一分未得,或者是没有证明、证明错误,说明几何证明题还有待加强训练;像12、14和15题都是错误比较集中的地方。3.综合题、难度大的两三道能拉开档次的题做的仍然不好,教师要有意加强对这部分题的方法训练和指导,让学生对分类讨论、存在型问题和探索规律的问题进行专题训练,因为从
12、卷面上看学生做的还是寥寥无几。普通班级的建议从平均分上看,我们与个别班级的平均分还有很大差距,在现在的基础上如何缩短差距,以求自身的提高。1.关键在以中等生为中心,促进优等生发展,带动后进生提高。从卷面上看,中等生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一些教师作为重点知识复习的内容,学生并没有落实,可以看出,知识光复习学过不等于学会,不等于会用,关键还要进行反馈,进行二次指导和督促,把知识进行达标过关。如果只追求进度,学生接受不了,没有形成能力还是等于没有复习。2.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除每班10名之前的学生外,对其他学生不能求全面抓,也不能抓全面,那样可以很忙但不一定能达到复习的效果,要关注能学会的知识内容,不
13、求大而全、多而难,但求学生能学会的、能听懂的进行复习,小步子、快节奏、常反馈,以达到转化成学生的解题能力,最终达到会分析、会书写、能得分的目的。3.教给学生如何得更高的分,在答题方面,不仅仅是会才能得分,不会的也可以得分,我们学生的习惯是不会就不答,一点也不写,这种现象还很严重。也有学生想写,写了很多但不得分,或者得分很少,主要是学生没有写出关键的得分点,就像一道题的完成要有几个关键的步骤,学生没有写出关键的步骤,当然也就给不到分。教师应教给学生如何写过程,如何尽可能地写会得到更高的分。4.学生要有自己的纠错本,而且要经常看自己的纠错本,而不是考试完纠错,然后就束之高阁,纠错本变成了珍藏本,还是重蹈覆辙,根本没有起到提高的作用。只要是曾经错过的问题,一定要彻底弄懂,搞明白,把同一类的问题都进行总结,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或做到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解题方法。相信这样学生定有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