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复习课件,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标核心素养,分类把脉中考,归纳主题突破,课标核心素养,归纳主题突破,主题一中国境内远古人类的代表,项目,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距今年代,约,170,万年,约,70,万,20,万年,约,3,万年,发现地点,云南元谋县,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体貌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能够直立行走,与现代人基本相同,生产生活,已经能够制作工具,使用打制石器,;,群居生活,已经学会使用火,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可能知道人工取火,;,有爱美意识,项目,元谋人,北京人,山顶
2、洞人,地位,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思维进阶】,素养进阶,史料实证,(1),第一手史料,:,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2),第二手史料,:,非当事人提供的资料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又称间接史料。,学识进阶,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1),考古发现的文物是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2),文物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为人们探究历史尤其是了解史前社会提供了重要证据。,学考衔接,史学推论,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阅读以下
3、考古发现,(,史实,),和推论。,发现,(,史实,):7,件粗糙的石器,人工加工痕迹清楚。,推论,:,元谋人已经会制作打制的石器,(,或工具,),。,请你按这一思路,从以下考古发现中得出相应推论,:,(1),发现,(,史实,):,考古学家,(,在元谋人遗址,),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推论,:,_,。,(2),发现,(,史实,):(,考古学家在元谋人遗址,),还发现了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推论,:,_,。,(,经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门齿,狩猎是元谋人获取食物的手段之一。,(,或元谋人知道使用火,),主题二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差异,原始居民,半坡人,河姆渡人,距今年代,距今约,6 000,
4、年,距今约,7 000,年,生活地区,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房屋样式,半地穴式房屋,干栏式建筑,生产工具,制作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骨耜得到广泛使用,农业,种植粟、黍,种植水稻,畜牧业,饲养猪、狗,饲养猪、狗,手工业,大量使用装饰品,;,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衣,懂得使用天然漆,;,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刻,【思维进阶】,素养进阶,唯物史观,人类走出洞穴定居,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和束缚,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是社会的进步。,学识进阶,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活的相同点,(1),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2),建造房屋,定居生
5、活。,(3),使用磨制石器,处于新石器时代。,学考衔接,图片解读,(1),根据示例,请从其他三幅图片中任选取两个,说出其反映的历史信息。,示例,:,图三反映的历史信息,:,河姆渡人已经能造木构建筑。,图一反映的历史信息,:,_,。,图二反映的历史信息,:,_,。,图四反映的历史信息,:,_,。,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栽培稻等,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粟等,黄河流域的先民能根据自然条件建造房屋等,(2),图五、图六所示文物分别是在哪个遗址中出土的,?,这些文物的出土说明了什么,?,答,:,遗址,:,图五,:,河姆渡遗址,;,图六,:,半坡遗址。,说明,:,我国原始农耕时期,雕刻技术、制陶技术和绘画艺术
6、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手工业水平较高。,(3),若要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除了依据出土文物外,还有哪些途径,?,答,:,途径,:,在网上查找,;,去图书馆查找,;,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观遗址等。,学考衔接,理由阐述,材料一原始先民进入定居时代,是走向文明社会的重要一步。,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定居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或靠野果的零星收获来满足日常生活之需,”“,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畜圈里,因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1),材料一中,哪些原始先民过上了定居生活,?,并根据材料简述理由。,答,:,河姆渡人、半坡人,;,因为他们都从事原始农业、畜牧业
7、的生产,为定居生活创造了条件。,材料二,生产工具,主要经济,生产关系,采集和渔猎,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果实,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和压迫,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始时代的生产关系是,“,野蛮,”,还是,“,文明,”,。请说出理由。,答,:,是,“,野蛮,”,的。因为当时生产力极低,远古人类获取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十分有限的,为了共同生存下去,才导致了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人人平等的生产关系,实际上远古人类的生活质量是极低的,所以是,“,野蛮,”,。,【课标】,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
8、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分类把脉中考,1.,时空观念,(2023,宜昌中考,),我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该遗址属于我国,(),A.,百万年人类史范畴,B.,一万年文化史范畴,C.,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D.,原始农耕时代范畴,A,2.,历史解释,(2023,青岛中考,),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A.,北京人使用天然
9、火,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C.,半坡人会制作彩陶,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A,3.,(2023,广西中考,),考古工作者在北京人遗址共发现了,6,个较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些化石可用于研究,(),A.,人类起源,B.,农耕生活,C.,部落联盟,D.,社会制度,A,【课标】,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4.,(2023,武汉中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B.,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C.
10、,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D.,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D,5.,(2023,江西中考,),给如图拟定标题,合适的是,(),A.,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B.,山顶洞人采集场景想象图,C.,河姆渡人生活场景想象图,D.,半坡人农耕场景想象图,C,6.,五育,劳育,(2023,山西中考,),下图中的文物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工具,“,耒耜,”,其,“,入土曰耜,耜柄曰耒,”,。据此推测,“,耒耜,”,可用于,(),A.,取火,B.,耕地,C.,纺织,D.,制陶,B,7.,(2023,广东中考,),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
11、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A.,原始农业形成,B.,社会分化出现,C.,禅让制度盛行,D.,中央集权确立,B,8.,(2023,福建中考,),如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史前时期,(),A.,先民的审美观念,B.,国家的政治形态,C.,汉字的基本结构,D.,青铜的冶炼技术,A,【课标】,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9.,(2023,赤峰中考,),中国新闻网报道,:“,红山文化是中华文化满天星斗中闪亮的一,颗。,”
12、,由此可知,红山文化,(),A.,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的重要成员,B.,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唯一依据,C.,代表性的器物是,“,人面鱼纹彩陶盆,”,D.,直接证明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A,10.,(2023,常德中考,),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A.,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B.,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C.,他们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D.,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D,11.,(2023,广州中考,),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
13、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A.,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B.,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C.,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D.,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C,12.,(2023,贵阳中考,),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历慎思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活动一,【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1),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遗址,位于,_,处
14、,;,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_,处。,A,B,活动二,【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有一万余处。,(2),将活动二中图一、图二、图三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活动三,【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良渚,古城,遗址,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有一个绵延,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陶寺,都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
15、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41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答,:,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等。,重要意
16、义,:,证明距今,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4),综上所述,请你为历慎思同学的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答,:,主题,:,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等。,感谢聆听!,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复习课件,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标核心素养,分类把脉中考,归纳主题突破,课标核心素养,归纳主题突破,主题一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项目,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同,点,背景,封建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特点,创设新制度,(,县制等,),仿效
17、汉制,侧重,富国强兵,移风易俗,目的,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巩固统治,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作用,使秦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交融,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都取得了成功,;,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都巩固了国家统治,【思维进阶】,素养进阶,唯物史观,改革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识进阶,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1),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2),改革要有创新精神。,(3),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4),改革
18、者需要胆魄。,(5),成功的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学考衔接,历史解释,材料一吴起在楚,商鞅在秦,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农民军队之配练与井田制之废弃,为新军国图谋富强之两要端,而即以促进宗法封建贵族之崩溃。,钱穆国史大纲,(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怎样的社会发展趋势,?,结合材料概括,“,商鞅在秦,”,是如何,“,图谋富强,”,的。,答,:,时期,:,战国时期。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发展趋势。措施,:,奖励军功,;,废除旧的土地制度。,材料二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
19、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白寿彝中国通史,(2),材料二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特点,?,答,:,汉化,;,自上而下,;,涉及面广等。,(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的要素。,答,:,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的措施符合当时的实际,;,改革者都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等。,主题二以少胜多的战役对比,【思维进阶】,学识进阶,分析战争胜负因素的角度,:,胜方战略战术、士兵作战是否勇猛、是否得民心,;,败方心态。,名称,时间,战况,影响,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战胜秦军主力,加速秦朝灭亡,官渡之战,公元,20
20、0,年,曹操战胜袁绍,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孙刘联军战胜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战胜前秦,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学考衔接,识读地图,分析以上三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三场战役。选择其中一场战役进行介绍。,答,:,战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介绍示例,:,赤壁之战,: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孙权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两军在赤壁对峙。孙刘联军采取火攻的方式,击败曹军,以少胜多,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课标】,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权更迭,1.,史料实证,(202
21、3,临沂中考,),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中,“,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脍炙人口。但这些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史书,B.,史书没有记载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C.,三国演义所记述的内容真实可靠,D.,记载这些故事的史书已经全部失传,分类把脉中考,A,【课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2.,历史解释,(2023,恩施中考,),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
22、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明,(),A.,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B.,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C.,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D.“,胡,”“,汉,”,隔阂完全消除,B,【课标】,了解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3.,唯物史观,(2023,滨州中考,),魏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A.,西晋灭吴统一全国,B.,江南地区的开发,C.,前秦东晋淝水之战,D.,北魏孝文帝改革,B,4.,(2023,安徽中考,),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
23、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A,【课标】,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5.,史料实证,(2023,泰州中考,),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主改革的措施是,(),A.,说汉话,B.,改汉姓,C.,
24、通婚姻,D.,易汉服,6.,五育,体育,(2023,福建中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说明了,(),A.,民族的交融,B.,江南的开发,C.,文治的出现,D.,科技的进步,B,A,【课标】,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7.,五育,美育,(2023,重庆中考,),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魏碑书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如图,),这表明魏碑
25、艺术,(),A.,是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时代结晶,B.,是书法开始成为专门艺术的标志,C.,被称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D.,其书法名家的代表为锺繇和胡昭,A,8.,(2023,衢州中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但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流与交融,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写出材料一中科学家,A,的姓名和书法作品,B,的名称。,答,:,A:,祖冲之,;B:,兰亭集序。,科学家,他治学严谨,运用前朝刘徽的割圆术,精确,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了世界近,千年。,书法作品,王羲之刻苦学习,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创,作出这
26、幅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材料二正因时局的动荡,中原地区的民族,向南迁移。江南之地,汉时火耕水耨,而无积聚,;,东晋南朝时,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莫不有中原民族的足迹,有利于增进当地的文化。,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南北,朝的始末,(2),根据材料二,描述江南地区经济发生的变化。,答,:,变化,:,汉朝时,生产方式落后,生活贫穷,;,东晋南朝时,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富足,;,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3),综合材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是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答,:,祖冲之等科学家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探索,促进科技持续发展,;,王羲之等文化大师吸收前人经验,不懈追求,推动文化持久发展,;,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人们辛勤劳作,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促进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