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复习课件,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标核心素养,分类把脉中考,归纳主题突破,课标核心素养,归纳主题突破,主题一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项目,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同,点,背景,封建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特点,创设新制度,(,县制等,),仿效汉制,侧重,富国强兵,移风易俗,目的,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巩固统治,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作用,使秦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交融,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
2、潮流,;,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都取得了成功,;,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都巩固了国家统治,【思维进阶】,素养进阶,唯物史观,改革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识进阶,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1),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2),改革要有创新精神。,(3),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4),改革者需要胆魄。,(5),成功的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学考衔接,历史解释,材料一吴起在楚,商鞅在秦,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农民军队之配练与井田制之废弃,为新军国图谋富强之两要端,而即以促进宗法封建
3、贵族之崩溃。,钱穆国史大纲,(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怎样的社会发展趋势,?,结合材料概括,“,商鞅在秦,”,是如何,“,图谋富强,”,的。,答,:,时期,:,战国时期。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发展趋势。措施,:,奖励军功,;,废除旧的土地制度。,材料二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白寿彝中国通史,(2),材料二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特点,?,答,:,汉化,;,自上而下,;,涉及面广等。,(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4、分析改革成功的要素。,答,:,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的措施符合当时的实际,;,改革者都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等。,主题二以少胜多的战役对比,【思维进阶】,学识进阶,分析战争胜负因素的角度,:,胜方战略战术、士兵作战是否勇猛、是否得民心,;,败方心态。,名称,时间,战况,影响,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战胜秦军主力,加速秦朝灭亡,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战胜袁绍,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孙刘联军战胜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战胜前秦,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学考衔接,识读地图,分析以上三幅地图分别
5、反映了哪三场战役。选择其中一场战役进行介绍。,答,:,战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介绍示例,:,赤壁之战,: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孙权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两军在赤壁对峙。孙刘联军采取火攻的方式,击败曹军,以少胜多,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课标】,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权更迭,1.,史料实证,(2023,临沂中考,),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中,“,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脍炙人口。但这些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史书,B.,史
6、书没有记载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C.,三国演义所记述的内容真实可靠,D.,记载这些故事的史书已经全部失传,分类把脉中考,A,【课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2.,历史解释,(2023,恩施中考,),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明,(),A.,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B.,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C.,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D.“,胡,”“,汉,”,隔阂完全消除,B,【课标】,了解两晋南北
7、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3.,唯物史观,(2023,滨州中考,),魏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A.,西晋灭吴统一全国,B.,江南地区的开发,C.,前秦东晋淝水之战,D.,北魏孝文帝改革,B,4.,(2023,安徽中考,),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D.,
8、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A,【课标】,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5.,史料实证,(2023,泰州中考,),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主改革的措施是,(),A.,说汉话,B.,改汉姓,C.,通婚姻,D.,易汉服,6.,五育,体育,(2023,福建中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说明了,(),A.,民族的交融,B.,江南的开发,C.,文治
9、的出现,D.,科技的进步,B,A,【课标】,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7.,五育,美育,(2023,重庆中考,),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魏碑书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如图,),这表明魏碑艺术,(),A.,是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时代结晶,B.,是书法开始成为专门艺术的标志,C.,被称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D.,其书法名家的代表为锺繇和胡昭,A,8.,(2023,衢州中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
10、的状态,但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流与交融,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写出材料一中科学家,A,的姓名和书法作品,B,的名称。,答,:,A:,祖冲之,;B:,兰亭集序。,科学家,他治学严谨,运用前朝刘徽的割圆术,精确,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了世界近,千年。,书法作品,王羲之刻苦学习,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创,作出这幅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材料二正因时局的动荡,中原地区的民族,向南迁移。江南之地,汉时火耕水耨,而无积聚,;,东晋南朝时,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莫不有中原民族的足迹,有利于增进当地的文化
11、。,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南北,朝的始末,(2),根据材料二,描述江南地区经济发生的变化。,答,:,变化,:,汉朝时,生产方式落后,生活贫穷,;,东晋南朝时,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富足,;,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3),综合材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是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答,:,祖冲之等科学家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探索,促进科技持续发展,;,王羲之等文化大师吸收前人经验,不懈追求,推动文化持久发展,;,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人们辛勤劳作,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促进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