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甲骨文的由来,知道汉字的演变过程。2、了解我国的青铜器文化。二、过程与方法:1、检查复习,督促学生及时复习。2、朗读填空,起到预习和学生参与教学的效果3、通过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讲解和展示,学生积极参与,及时给出评价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检查笔记,复习提问,课堂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甲骨文、青铜器。教学难点:对一些专门的科学知识如甲骨文较难讲述清楚;教学方法:采用综合教学法,包括讲述法、讨论法、直观法等。课学过程:教师导入:我们远古的历史怎么知道的?元谋人北京
2、人山顶洞人还有河姆渡半坡人,怎么知道的?靠考古,靠仪器。真实吗,详细吗?无出入吗?不一定! 三皇五帝的历史怎么知道的?蚩尤会喷雾,黄帝会造指南车,炎帝牛首人身,怎么知道的?靠传说。传说可靠么?不可靠。比如有一赵家打了一口井,他家里不用再到外头挑水了,省出了一个劳动力,于是他说,我家打了一口井,省出了一个人。第二家说,我邻居打了一口井,省了一个人。传到第三家,说,我邻居的邻居打了一口井,挖出了一个人呢。第四家说,赵家打了一口井,挖出了一个人,活着呢。第五家说,赵家打了一口井,挖出了一个人,活着呢,肚子饿,还要吃东西呢。第六家说,赵家打了一口井,挖出了一个人,爬起来说,要吃黄瓜呢!这可靠吗?当然不
3、可靠。 只有文字记下来,白纸黑字,有具可查,这才可靠,而且,这种文字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刻在乌龟壳上的,是刻在牛骨上的,千年万载都不腐朽,记录的事情还不可靠吗? 这样记录的历史才是有据可查的,也叫可考的历史,什么时候才有呢?商朝才有,可考的历史便从商朝开始。教师出示一些中国甲骨文文字,让学生写出对应的汉字,并说出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夏商西周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什么材料制造的工具?学生回答:青铜。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一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引导学生思考,青铜器出现在什么时候?青铜器在商周时期有什么发展呢?学生结合书本讨论,回答。多媒体从多角度展示司母戊鼎,同时选择局部展示它的纹饰。教师引导学生思
4、考,青铜是怎样冶炼的呢? 它有什么特点呢?我国都有哪些著名的青铜器呢?创设问题情境,“假如你是司母戊鼎铸造工程的总设计师,你会怎样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在学生充分想象和猜测之后,教师出示教具和图片,破解疑难点具体操作:两道数学题的计算:浇铸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公斤的铜液,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5公斤计算,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每个坩 埚需要三四个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时行动,共同协作?通过学生自己的计算,能够较为形象的了解铸造司母戊鼎的复杂。铸造过程的六项工程难题:为什么一定要70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同时进行浇铸?怎样才能协调好250人同时行动?怎样才能做到70
5、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怎样才能保证70个坩埚的铜液同时达到指定温度?在没有任何起重机械辅助的情况下,怎样通过人力搬动滚烫的坩埚?怎样才能 做到70个坩埚同时进行浇铸?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看到的各种青铜器中,是不是见到了生产工具呀?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在商代青铜器为什么没有广泛地用于生产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强调:这主要是由于青铜在当时还是稀少的,它比较贵重。青铜器也预示着权力的强大和严格的等级。教师补充三星堆文明多媒体再次展示司母戊鼎,假如你是一位考古学家,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引导到金文,并引发思考“文字出现的意义”,过渡到甲骨文的教学。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本目课文,找出本目的主要知识点。经过
6、学生发言,最后确定本目有关甲骨文的主要知识点如下:殷墟出土。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教师引入:那么甲骨文是如何被发现的呢?然后让一个同学读25页小字部分,然后提问。王懿荣为什么能发现甲骨文?为什么不是其他同学呢?(提醒同学们找出关键字)然后归纳出答案(专业知识、观察生活)。教师引入:为什么甲骨文这么受到重视,它记载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回答,然后归纳出来。教师引入:甲骨文的出土和识读有什么意义?过渡;将十二生肖的甲骨文与金文对应出来,然后让同学们猜舟和车。引导学生思考:甲骨文造字方法有哪些?每种造字方法有什么特点?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教师举例说明。以汉字的演变引出金文,然后提问金文是什么?有何特点及其作用板书设计: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商朝的青铜铸造业2、司母戊鼎: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二、甲骨文记事1、甲骨文发现2、甲骨文记载内容3、甲骨文发现意义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