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鱼** 文档编号:812806 上传时间:2024-03-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60.0 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材料一:书院, 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校教育制度, 萌芽于唐, 经 五代,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官立书院起初是中央政府官方修书、 藏书、 校书, 偶尔也为皇帝讲经的 场所, 性质为官署。 开元六年, 玄宗下诏改东都洛阳“乾元殿”之名为“丽 正殿”(又名丽正修书院、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再下诏改“丽正殿” 为“集贤殿”(又名集贤殿书院、集贤书院)。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发达并在全国迅速推广,不仅书籍的质量得以改善,而且数量大增。 这就为民间

2、或私家藏书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唐中叶之后, 各 地民间或私人创建的书舍、 书屋、 书院之类的设施涌现。 在官方丽正书院、 集贤书院首先以书院为“修书之地”“藏书之所”命名的诱发下,“书院” 之名便在民间更广泛地流行起来。到了宋朝, 书院就成了教育机构。 宋初利用唐代以来出现的书院, 通过 赐书、赐额、赐田、召见山长等方式进行扶持,使其替代官学,为国家培养 人才,形成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书院。岳麓、白鹿洞、应天府等书院都是因教 学有功获得御赐而扬名的。 经此一期, 书院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强化, 获得 社会认同。 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 唯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 随着 晏殊和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

3、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及至南宋, 作为一种正式学校教育制度的书院, 由南宋理学家朱熹创立。 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中明确指出:“予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 所于学,往往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而为政者乃或就而 褒表之。”宋代创建书院 711 所,分布在今天全国 18 个省、市(自治区)。宋代 书院分布有三个特点: 一是分布范围比唐和五代时明显扩大, 海南、 香港都 有了书院;二是数量猛增,书院分布由点状变为片状,出现几大密集区,江 西、浙江、福建位列前三;三是发展极不平衡,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只有 19 所书院,仅占全国书院总数的 2.7% ,文化重心明显南移

4、,南方完全取代中原成为教育与学术中心。进入明代以后, 书院就迎来了它的成熟推广期。 书院的数量在明代大增。 据统计,明代书院总数有 2000 所左右,远超唐、宋、元三个朝代的总和, 分布在今天全国 25 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新建 1699 所。总体来看,明 朝书院分为两类: 一是重授课与考试的考课式书院, 同于官学, 另一种是教 学与研究相结合,各学派互相讲会、问难、论辩的讲会式书院,它们多被朝 廷禁毁, 如著名的东林书院。 明代书院的分布总体上由先进发达地区向边远 落后地区推进, 读书的种子已经撒向神州边陲和发达省份的穷野之地, 这标 志着书院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推广阶段。清初统治者实行严

5、酷的文化禁锢政策,担心书院的自由讲学之风会撼动统治基础, 严格控制书院活动, 抑制书院发展, 并使之官学化。 顺治九年, 清政府明令禁止私人创建书院。 雍正十一年, 清政府在各省城设置书院, 后 各府、州、县相继创建书院。乾隆年间,官立书院剧增。绝大多数书院都成 为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教育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升华, 教育在党执政兴国中的战略地位逐步确立, 教育的基础性、 先导性、 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 全体会议通过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强调,“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文化教育为新

6、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保 证广大劳动人民的受教育权, 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急需的人才。 1949 年 12 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谋划和确定教育大政方针和发展蓝图。 1950 年,毛泽东同志在人民教育创刊号上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 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面对 百业待兴、 人才奇缺的状况, 邓小平同志以极富战略性的眼光指出,“忽视 教育的领导者, 是缺乏远见的、 不成熟的领导者, 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20 世纪 90 年代,我们党审时度

7、势、顺应历史潮流,作出优先发展教育、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历史抉择。 江泽民同志指出,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胡锦涛同志指出, 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 育发展、 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 发需要”。材料三:截至 2020 年,作为国民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已累计为国家培养 输送 1000 多万高层次人才。这意味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的百废 待兴, 到研究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我国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 从弱 到强的不平凡历程, 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

8、的战略科技人才、 科技领军 人才、 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 新型国家奠定了重要基石。 1000 万,对国家创新发展而言,意味着重要而 坚实的基石。“氢弹之父”于敏, 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和天宫一号总体设计团队,新冠疫苗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的陈 薇院士团队业务骨干,都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据介绍, 2019 年,全国 139 名新晋院士中, 90%以上在我国境内接受过 研究生教育,近 80%由我国境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授予最终博士或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力地支撑科技进步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近年来,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

9、奖的比例稳定在 2/3 以上,承担着超过 80%的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学研究生在以上项目人员中超过 50%。同时,作为 研究生培养主体的高校,承担了全国 60%以上的基础研究工作和“973 项目” 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出了全国 8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和社科重大成果。在创业创新的时代潮流中, 研究生勇于创新、 敢于实践, 大批研究生已 成长为行业翘楚。研究生教育已成为“中国速度”的强大智慧引擎。(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书院起初是官府整理书籍、为帝王讲经说法之场所。书院的这种作 用在印刷术发达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之后更加明显。B到了南宋,书院成为正式的教育

10、机构。不少书院因为教授学业有功 而获得了御赐,进而扩大了影响力,其教育功能也因此而强化。C东林书院注重教学与研究结合,与其他注重授课与考试的考课式书院不同,其举办的多是问难、论辩等活动,有百家争鸣之美。D由于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自由讲学、私人创立书院之风受到 抑制。不少书院受到影响,一部分成为科举考试预备中心。(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其具体 表现为对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认同与日益重视。B毛主席给人民教育创刊号的题词语重心长,展现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领导人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只有教育发展

11、起来了, 整个国家才会强大。C实行改革开放进而同外国开展贸易、合作少不了各种各样、各行各 业的人才作战略支撑,这是我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优先发展教育的原因之一。D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在教育方面的资金与公共资源的投入进一步 加大,确保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都是一脉相传的。(3)下列各项中,与材料三无关的一项是()A我国在校研究生对以中国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的 ESI 热点论文的贡献率为 36.84%。B 2020 年,我国普遍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达 64.3% ,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C 研究生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D“十

12、三五”时期,我国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突出“从 0 到 1”的原始创新。(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研究生类高层教育人才”具 备哪些特点。(5)书院教育源远流长,对现在的大学教育也有一定影响。假设你们 学校要创办一所书院, 学习东林书院办学理念, 请写出这所书院的突出特点, 不超过 50 个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葛覃他名叫葛覃。 我记得这两个字出自 诗经,题作“葛覃”的这几段诗,是古代民歌,也很好读。我们认识的时候,还都是青年,他比我还要小些,不过十七八岁。人虽 然矮小一些,却长得结实精神,一双大眼,异常深沉。他的家乡是哪里,我 没有详细问过, 只知道他是南方人, 是

13、江浙一带的中学生。 为了参加抗日, 先到延安, 一九三九年春天, 又从延安爬山涉水来到晋察冀边区。 我们见面 时, 他是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学系的学生。 一九四一年, 边区文艺工作 者协会成立, 我们一同参加了成立大会, 他已经写了不少抗日的诗歌, 他的 作品富于青春热情和抗争精神,很多人能够背诵。后来听说葛覃到了冀中区, 后来又听说他到了白洋淀。 那个时候, 冀中 区斗争特别激烈残酷,我们的大部队,已经撤离,地方武装也转入地下,原 来在那里的文艺工作者,也转移到山里来了,而葛覃却奔赴那里去了。我心里想, 这位青年诗人, 浪漫主义气质很明显, 一定是向往那里的火 热斗争,或者也向往那里的水乡

14、景色,因为他来自江南。山川阻隔,敌人封锁,从此就得不到他的消息,也不知道他的生死,我 就渐渐把他忘记了。日本投降以后,我回到了冀中,也曾经到过白洋淀,但 没有听到他的消息, 也没有想到探寻他的下落。 经过三年解放战争, 我到了 天津,才从文艺学院另一位同学那里知道葛覃还在白洋淀。那位同学说:“他一直在那里下乡, 也可以说在那里落户了。 他的下乡, 可以说是全心全 意的了吧!”进城以后,大家关心、注意的是那些显赫的人物和事件,报纸 刊出的或电台广播的消息是谁当了部长, 谁当了主任, 谁写了名著, 谁得到 了外国人的赞扬作家们还是下乡, 有时上边轰着下去一阵, 乡下炕席未 暖,又浮上来了。葛覃下乡

15、虽然彻底,一下十几年,一竿子扎到底,但他并 没有因此出名, 也没有人表扬他, 因为他没有作品, 一首诗也没有发表过。 他到底在干什么呀, 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因此, 我就跟着剧团到白洋淀 去体验生活,住在淀边一个村庄。行前,文艺学院那位同学告诉我,葛覃就 是在这个村庄教小学。到那里的第二天早晨, 我就去找葛覃, 小学在村庄的南头, 面对水淀。 校舍很宽敞,现在正是麦收季节,校门前的大操场,已经变成了打麦场。到 学校一问,现在放假,葛老师到区上开会去了。有一次,看到一个农民穿戴 的中年人,从学校出来,手里提了一个木水桶,上到淀边的船上,用一根竹竿,慢慢把船划到水深处,悠然自得,旁若无人。然后

16、打了一桶水,又划回 来, 望了我一眼, 没有任何表情, 提着水桶到学校去了。 我看这个人的身影, 有些像葛覃,就赶快跟了进去。我喊了一声:“葛覃!”我随他走进屋里, 这是他的厨房兼备课室, 饭桌上零散地放着一些书籍 报纸, 书架上也放着一些碗筷, 瓶罐。 我看着他做熟了饭一碗青菜汤;又看着他吃完了饭把一个玉米面饼子, 泡在热汤里。 在这种气氛下, 我 也没有多谈, 只是翻看他桌上的书报, 临走向他借了一本范文澜的 中国通 史简编,拿回住处去看。在村里,我问过村干部。他们说葛老师初来时,敌人正在疯狂烧杀,水 淀的水都叫血染红了,他坚持下来了。人很老实,人缘也好。在村里教书整 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

17、,也没有数了。去年, 有一位白洋淀的业余作者到天津来, 我又问起葛覃的生活。 他说: “究竟为什么, 一个人甘心老死异乡?除去到区县开会, 连保定这个城市也 不愿去一趟。 认识的老同志又很多, 飞黄腾达的也不少, 为什么也从不去联 络呢?过去好写诗,为什么现在一首也不写呢?这就使人不明白了。”我说: “因为你是一个作家, 所以才想得这样多。 我在那个村庄的时候, 农民就没有这些想法。 他们早把葛老师看成是本乡本土的人了。 他不愿再写 诗, 可能是觉得写诗没有什么用, 是茶余酒后的玩艺儿。 他一字一句地教学 生读书,琅琅的书声,就像春天的雨水,滴落在地下,能生菽粟,于人生有 实际好处。 他不是我

18、们这个时代的隐士, 他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战士。 他的行 为,是符合他参加革命时的初衷的。白洋淀的那个小村庄,不会忘记他,即 使他日后长眠在那里, 白洋淀的烟水, 也会永远笼罩他的坟墓。 人之一生, 能够被一个村庄, 哪怕是异乡的水土所记忆、 所怀念, 也就算不错了。 当然, 葛覃的内心, 也可能埋藏着什么痛苦, 他的灵魂, 也可能受到过什么创伤, 他对人生, 也可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和看法, 这也是人之常情, 不足为怪, 也不必深究了。”文本二:芸斋主人曰:人生于必然王国之中,身不由己,乃托之于命运,成为千 古难解之题目。 圣人豪杰或能掌握他人之命运, 有时却不能掌握自己之命运。 至于凡俗,更无论

19、矣。随波逐流,兢兢以求其不沉落没灭。古有隐逸一途,盖更不足信矣。樵则依附山林,牧则依附水草,渔则依附江湖,禅则依附寺 庙。人不能脱离自然,亦即不能脱离必然。个人之命运,必与国家、民族相 关联,以国家之荣为荣,以社会之安为安。创造不息,克尽职责,求得命运 之善始善终。葛覃所行,近斯旨矣。2.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语言简洁朴实,散淡平静,意味隽永。小说格调散文化,笔 下的人物和情状自然,表现出独特的风格魅力。B. 葛覃下乡很彻底,在冀中区的白洋淀任小学教师默默教书整整三十年, 教出的学生无数, 却毫无名气, 小说刻画出一个令人崇敬的知识分子

20、形象。C. 作者偶遇葛覃时, 发现他不是就近在白洋淀边打水, 而是旁若无人地 划着船, 去淀中水深处, 打上一桶水, 这体现了葛覃特立独行的隐士性格。D. 葛覃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喜欢写诗歌, 后来就基本不再写诗了, 是因为 教学生读书是务实的事情,这种变化是他逐渐成熟的痕迹之一。3.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孙犁是“荷花淀派”的开创者。 这一流派的作品充满诗情画意, 小说 中景物描写清新明净,情感真挚,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葛覃充分体现 了该流派的这一特色。B. 主人公葛覃的名字取自诗经中周南葛覃篇,人如其名,葛 覃也表现出浓厚的浪漫气质,小说风格也与诗经的风格一脉相承。C.

21、 史记 聊斋志异篇末的“太史公曰”“异史氏曰”部分,都表 达了作者对人物的肯定态度,芸斋小说继承了这种写法特点。D. 文学与社会密切相关,国家剧变往往有时代印记鲜明的文学作品出 现。 建国前后, 也涌现了许多孙犁这样的乡土文学作家, 他们的作品大都与 时代息息相关。4. 文本二中评论“葛覃所行, 近斯旨矣”, 请分析葛覃所行是如何体现 这一评论的。5. 有人说,读葛覃“是既把它当作小说,又把它当作历史的”。请 从这两个角度简析文本一的艺术特征。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0.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孙思邈,京兆华原人。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周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其

22、少,异之,曰:“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及长,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 以国子博士召, 不拜。 密语人曰: “后五十年有圣人出, 吾且助之。 ”太宗初,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帝叹曰有道者欲官之不受显庆中复召见拜谏议大夫固辞上元元年称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居之思邈于阴阳、推步、医药无不善,孟诜、卢照邻等师事之。照邻有恶疾,不可为,感而问曰:“高医愈疾,奈何?”答曰:“人之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彰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 失则蒸生热, 否生寒; 结为瘤赘, 陷为痈疽; 奔则喘乏, 端则憔槁。发乎面,动乎形。高医导以药石,救以针剂,故体有可

23、愈之疾。”照邻曰:“人事奈何?”曰: “心为之君, 君尚恭, 故欲小。 胆为之将, 以果决为务,故欲大。仁者静,地之象,故欲方。智者动,天之象,故欲圆。”复问养性之要,答曰:“天有盈虚,人有屯 注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为本。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 戒于近者不侮于远。 知此则人事毕矣。 ”初, 魏征等修齐、 梁、 周、隋等五家史,屡咨所遗,其传最详。永淳初,卒,年百余岁,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孙处约尝以诸子见,思邈曰:“俊先显,侑晚贵,佺祸在执兵。”后皆验。太子詹事卢齐卿之少也,思邈曰:“后五十年位方伯,吾孙为属吏,愿自爱。”时思

24、邈之孙溥尚未生,及溥为萧丞,而齐卿徐州刺史。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帝叹曰 /有道者欲 /官之 /不受 /显庆中/复召见 /拜谏议大夫 /固辞 /上元元年 /称疾还山 /高宗赐良马 /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居之 /B. 帝叹曰 /有道者 /欲官之 /不受 /显庆中/复召 /见拜谏议大夫 /固辞 /上元元年 /称疾还山 /高宗赐良马 /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居之 /C. 帝叹曰 /有道者 /欲官之 /不受 /显庆中/复召见 /拜谏议大夫 /固辞 /上元元年 /称疾还山 /高宗赐良马 /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居之 /D. 帝叹曰 /有道者 /欲官之 /不受 /显庆中/复召见 /拜谏

25、议大夫 /固辞 /上元元年 /称疾还山 /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 /司以居之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帝”是庙号,庙号是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 的名号。B.“ 拜 ” 与 “ 除 ”“ 授 ” 等 词 语 都 表 示 任 命 官 职 , 与 “迁”“擢”“转”不同。C. “卒”指古代称士大夫之死。 由称孙思邈去世为“卒”, 可大致推断 他曾为官。D. “牢”指古代祭祀所用牲畜, 根据牲畜搭配的种类不同, 有太牢、 少 牢之分。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孙思邈天资聪颖, 通晓诸子百家。 他擅长讲述老

26、子和庄周的言论著作, 独孤信见到幼年孙思邈,赞叹他是神童,觉得以后可能得到重用。B. 孙思邈精通医道, 医术十分精湛。 卢照邻患有恶疾, 向孙思邈询问高 医愈疾的原因,孙思邈讲述了疾病形成的原因以及高医的施治途径。C. 孙思邈淡薄名利,不求奢侈浮华。他长大成人后,隐居在太白山,先 后拒绝了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的授官,要求死后子孙对其薄葬。D. 孙思邈博闻强识,学识积累丰富。魏征等人编辑齐、梁、周和隋等五 个王朝的史籍,多次向他询问其中遗漏的史事,他传述得非常详细。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高医导以药石,救以针剂,故体有可愈之疾。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10. 独孤信

27、的话在文段中有什么作用?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0.0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过灵石三峰陆游其一奇峰迎马骇衰翁,蜀岭吴山一洗空。拔地青苍五千仞,劳渠蟠曲小诗中。其二晓日瞳昽雪未残,三峰杰立插云间。老夫合是征西将,胸次先收一华山。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其一首句写奇峰迎面扑来,令人惊讶,与李白的送友人入蜀 中“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有异曲同工之妙。B. 其一 第二句写因见到灵石三峰, 原先印象中吴蜀山岭的隽秀被洗 刷的一干二净,侧面突出了灵石三峰的奇异、灵秀。C. 其二 “老夫合是征西将”一句是说自己作为西征的将领, 将要一 一收复

28、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诗人的报国之志。D. 其一中的“五千仞”和其二中的“插云间”都运用了夸张手 法,表现了灵石三峰高耸入云的挺拔之势。12. 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 第一等真诗。 ”这两首写景小诗浅中有深, 平中有奇,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 怀?请结合诗句分析。四、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8.0 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阿房宫赋中,作者多角度铺叙秦人宫殿的巨大耗费,如突出的 钉头“_ ”,纵横的栏杆“_ ”。(2) 桃花源记中渔人顺山中小口进入,行数十步后,前面景象豁然 开朗,发现眼前土地平整开阔,并且“_, _ ”。(3)“红旗

29、”以其鲜艳的色彩、独特的意象,被很多古代描写边塞、表 现军旅生活的诗歌使用,如“_, _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5.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在花卉题材创作中, 何香凝偏爱梅花。 作品画风工整细致, 俊秀婀娜。 其梅作中,梅花枝干多以枯笔焦墨 _ ,多分杈而少转折,疤节以浓 墨写出,求老求苍,追求水墨淋漓、墨色相参的效果。此外,何香凝还创作 了大量以菊花为题材的作品, _ ,富有中国传统工笔画和日本画结 合的意味。临摹前人绘画、 学习同时代画家艺术精髓是杰出画家的必经之路。 何香凝 临 摹 古 画 不 拘 于 一 家, 擅 长 从 不 同 时 代、 不

30、同 风 格 的 绘 画 作 品 中 _ 营养。如祖国山河借鉴了米氏云山的“米点皴”技法,是何 香凝在水墨技法实验中的探索之一。合作绘画在何香凝的作品中占有较大比重,也是研究何香凝绘画以及人际交往的重要资料。她其中于 1951 年与廖承志、徐悲鸿合作的倚松读书图同样是其众多合作作品中的精品,此 作笔墨精良,风格隽永,轻描与重色相互映衬,余韵悠长,构图简洁。_ 何香凝的一生,其艺术生命之长,成就之丰富,令人尊敬, 其绘画中的狮虎精神、寒梅品格、山水胸怀,更值得后人景仰。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 ,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A. 一蹴而就意象优美撷取回顾 B. 一气呵成意境优美撷取

31、回眸C. 一气呵成意境优美汲取回顾 D. 一蹴而就意象优美汲取回眸 15. 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 ,和文中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鲤鱼和我们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 , 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 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B.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 , 写出了 登快阁 那首诗中的名句:“落 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C. 不过在中国 ,文字里有一个“秋土”的成语 ,读本里又有赤壁赋 , 就觉得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D.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福建野生的芦荟 , 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 , 且美其名曰“龙舌16.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 分)六、作文(本

32、大题共 1 小题,共 60.0 分)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南部战区海军某防空旅训练场上,筒弹吊装车车长林大臣再次向导 弹吊装用时纪录发起冲锋。两声清脆的哨音刚落, 只见林大臣果断举起右臂, 示意吊装车左侧的发 射车完成 4 枚导弹吊装。 他随即转向, 遥控吊具移动到吊装车右侧, 继续为 第二组发射车吊装导弹“比上次快了将近 1 分钟,改进一下训练方法或许还可以更快” 林大臣打开笔记本, 认真记下新的训练成绩。 在他手绘的一张训练成绩图表上,一条上升的折线记录着这个成绩的来之不易。林大臣的训练给你什么样的启发?请你给林大臣写一封信,与他交流自己的看法或受到的启发。要求:结合材料

33、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署名为“你的朋友”;不少于 800 字。七、其他(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5.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形状记忆材料属智能材料, 能够“记住”第一次成型时的初始形状, 在适当条件下它会呈现临时形状,但当受到热、光、电等外界刺激时,又可以从临时形状回到初始形状。 近年来, 形状记忆材料与纺织品碰撞出科技感十足的“火花”, 让服装变得有记忆、 更“聪明”。 比如把镍钛合金形状记忆纤维加入“体型庞大”的婚纱或者演出服中,折叠后只需用电吹风吹一下就会恢复“出厂设置”。再如应用镍钛合金形状记忆纤维制造防烫伤服装,(甲

34、),然后固定在服装面料内。当该服装表面接触高温时,(乙),在两层织物内形成很大的空腔,使高温远离人体皮肤。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A. (甲)首先把它加工成平网状,再进一步加工成宝塔式螺旋弹簧状(乙)纤维迅速由平网状变回宝塔状,形状记忆。纤维的形变被触发B. (甲)首先把它加工成平网状,再进一步加工成宝塔式螺旋弹簧状(乙)形状记忆纤维的形变被触发,纤维迅速由平网状变回宝塔状C. (甲)首先把它加工成宝塔式螺旋弹簧状,再进一步加工成平网状(乙)形状记忆纤维的形变被触发,纤维迅速由平网状变回宝塔状D. (甲)首先把它加工成宝塔式螺旋弹簧状,再进一步加工成平网状(乙)

35、纤维迅速由平网状变回宝塔状,形状记忆纤维的形变被触发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参考答案解析1.答案( 1) C(2) A(3) D(4)具有创新、创造精神;能够承担学术研究任务;成为国家 乃至世界的行业战略、领军人才;具有高度爱国热情与奉献精神。(5)注重自由讲学,注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做考课式的书院;注重现代思想文化与古代思想的碰撞、交融。解析( 1) A 项,“书院的这种作用在印刷术发达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之后更加明显”错。材料一第 3 段中说的是“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发达并在 全国迅速推广, 不仅书籍的质量得以改善, 而且数量大增。 这

36、就为民间或私 家藏书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与“官府整理书籍、 为帝王讲经说法”无关。 B 项,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一第 4 段中“宋初利用经此一期,书院的教 育教学功能得到强化, 获得社会认同”可知, 是北宋时期不少书院因教学有 功获得御赐, 其教育功能得到强化。 D 项, “一部分成为科举考试预备中心”错。材料一最后一段说的是“绝大多数书院都成为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 备学校”,而非“一部分”。故选 C。(2) A 项,“其具体表现为对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 作用的认同与日益重视”错。选项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性,而材料二说的是 “教育的基础性、 先导性、 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强

37、调的是客观事 实。(3) D 项,材料三主要强调的是研究生教育对科技、国家发展的重要 性, D 项并未突出强调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4)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在创业创新的时代潮流中已成长为行业翘楚”可知,研究生类高层教育人才需要具备创新精神。根据材料三第 4 段“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的高校,承担了全国 60%以上的基础研究工作和973 项目 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出了全国 8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和社 科重大成果”可知, 研究生类高层教育人才能够承担学术研究任务。 根据材 料三第 3、 4 段中的大量数据,我们可得出研究生类高层教育人才能够成为 国家乃至世界的行业战略、 领军人才。 除此之外, 根据

38、我们日常获取的信息可知, 研究生类高层教育人才还应具备高度爱国热情与奉献精神。 将以上几点稍加整合即可得出答案。(5)结合材料一第 7 段“总体来看,明朝书院分为两类:一是重授课 与考试的考课式书院, 同于官学; 另一种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各学派互相讲会、问难、论辩的讲会式书院,它们多被朝廷禁毁,如著名的东林书院” 分析,可得出结论:学院应注重自由讲学,注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鼓励各 学派互相讲会、问难、论辩,不做考课式的书院;同时,应以“旧理念”办 “新书院”,要注重新旧思想的碰撞、交融。除此之外,加上一些自己的观 点也可。要注意字数限制,语言要简练严谨。25. 答案 C、 D、葛覃以家国、

39、民族命运为自己的终极追求。抗日战 争期间,不惧艰难,积极投身到激烈残酷的革命斗争中。抗战结束后,在 平凡的教育一线,三十年如一日,克尽职责,坚守自己的革命初衷。、从 小说角度看, 葛覃个性鲜明, 故事情节完整, 社会、 自然环境描写真实自然, 主题思想深刻。从历史角度看,这篇小说也是纪事,写的是真人真事,都 准确反映了真实的历史与时代特色。解析 1.C. “这体现了葛覃特立独行的隐士性格”错误。材料一中说“他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士, 他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战士”, 材料二中说“个人之 命运,必与国家、民族相关联,以国家之荣为荣,以社会之安为安。创造不 息,克尽职责,求得命运之善始善终。葛覃所行,近

40、斯旨矣”。综合两则材 料可知,葛覃不是隐士,而是战士。去深处取水是因为深处水更干净,体现 了葛覃清高纯洁的文人性格。故选 C 。 2.A“葛覃充分体现了该流派的这一特色”错,葛覃与孙犁早期的风格不同,是晚年孙犁深沉隽永风格的代表。B“葛覃也表现出浓厚的浪漫气质”错,葛覃青年时期爱写诗,有浪漫气质,后期当小学老师,不再 写诗,转而关注现实人生。另“小说风格也与诗经的风格一脉相承”也 不准确, 诗经呈现出的是一种多样风格的,而本文侧重于写实风格,在 传统叙述角度上还是有差异的。C“都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肯定态度”错,“太史公曰”“异史氏曰”这种论赞体发表的议论不都是肯定的, 比如史 记项羽本纪。故选

41、 D。3.题干让根据文本内容分析“葛覃所行, 近斯旨矣”, 也就是让分析葛 覃的行为是接近评论的主旨的。 先要弄清楚评论的主旨是什么。 考查文本二的内容可知,其主旨是“个人之命运,必与国家、民族相关联,以国家之荣 为荣,以社会之安为安。创造不息,克尽职责,求得命运之善始善终”。考 查文本一,可以从“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战结束后”两个角度作答。“抗日战争期间”, 文中说“原来在那里的文艺工作者, 也转移到山里 来了, 而葛覃却奔赴那里去了”“我心里想, 这位青年诗人, 浪漫主义气质 很明显, 一定是向往那里的火热斗争”, 可见其不惧艰难, 积极投身到激烈 残酷的革命斗争中。“抗战结束后”, 文中说“他的下乡, 可以说是全心全意的了吧”“在 村里教书整整三十年, 教出的学生, 也没有数了”, 可见其在平凡的教育一 线,三十年如一日,克尽职责,坚守自己的革命初衷。无论是在什么时期, 他都以家国、民族命运为自己的终极追求,符合文本二评论的主旨。4. 题干中的关键内容是“当作小说”和“当作历史”。“当作小说”是说这篇小说具有小说的要素, 具有小说的艺术特征, 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 和主题的角度进行分析。小说中人物是葛覃,他个性鲜明,以家国、民族命 运为自己的终极追求; 小说的情节完整, 写了葛覃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人生选 择“后来听说葛覃到了冀中区,后来又听说他到了白洋淀”和抗战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