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 一 声音是什么名师教案1 苏科版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声音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十分熟悉的。“声音是什么”是从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中提出的令人陌生的问题,既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又有利于本节教学内容的拓展。本节由“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生活 物理 社会”等栏目组成,每一栏目都有着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个延伸与拓宽的支撑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二.学情分析: 刚开始学习物理的8年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因此本节中探究声音的产
2、生和传播的条件时,问题可由教师提出,对探究各个环节步骤的操作方法逐步放开。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l)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声音是如何传播,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善于利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四教学模式:讨论、探究、创造 讨论:将本节课看成由一系列
3、小问题组成。每一小问题提出之后,均由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再收回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讨论-总结-讨论-总结的循环过程,形成一个个从发散到会聚的思维过程。 探究:将本节中的“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这两个问题按照探究方式展开教学过程,运用科学的思维程序进行探究。 创造:这里的创造特指运用本节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在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探究结束之后,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创造,从而使知识与方法活化。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用收录机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让学生讨论:(1)在欣赏过程中的感受。(2)音乐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
4、。(3)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突然变成一个无声的世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2. 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 教师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让学生完成本节中的“试一试”。3.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再做一做图1-1(a)、(b)两个实验,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教师介绍什么是声源?并让学生举出哪些物体是声源。 (三).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1教师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2让每个小组合作完成图1-2所示的实验,引导学生注意前后两次听到
5、声音的区别并对其原因进行猜测。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3. 让每个小组合作完成图1-3所示的实验,并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4. 演示图1-4所示的实验并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5. 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四).声音是一种波,声具有能量1. 教师由水波的产生类比得出:声音是一种波。2演示图1-7所示的实验,总结得出:声具有能量。3指导学生阅读“用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石头”(五).小结 (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六).课堂练习:1. 教材P11 WWW . 1.2. 将拨响的琴弦用手一按,响声立即消失原因是 ( )A 声音被
6、手挡住了 B 声音被手吸收了C 琴弦的振动变小了 D 琴弦的振动停止了3在月球上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这是因为 ( )A 说话时声带没有振动 B月球上没有传声介质C 产生的声波被月球吸收了 D耳朵失去听觉4.下列实验与实例,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 )A 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BP机,BP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BP机呼叫B下雷时,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听到远处的雷声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看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话交谈5.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是关于被埋在废
7、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最有效的方法是: ( )A大声呼救B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C见缝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D用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6.人说话、唱歌时发声靠的是_的振动,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传播的.8.歌中唱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指_、_、_.9.“隔墙有耳”这句谚语主要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_.10.悬挂在门口的风铃,为什么风吹过时,它就发出悦耳的声音.取下风铃,设计一个水能传声的实验.(七).布置作业:1. 课后阅读:教材P26 信息库里的“能量 声能”及“人耳”的内容2. 课后作业:教材P11 WWW 2、3、4.课后实践题 1. 请你与同
8、桌合作进行“声音传播”的实验探究,步骤如下:(1) 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请他轻轻地敲他的桌面,你把耳朵贴在你的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的大小。(2) 将两张紧挨的课桌分开一条小缝,再重复步骤(1)比较声音的大小。请将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填入下表。声音大小声音靠什么传播两张课桌紧挨时两张课桌相离时分析与论证:声音靠_传播到远处.2. 请你亲手做一部“土电话”证明固体能传声。(1) 找一找找两个圆纸盒,一根长度约4米结实的棉线。(2) 做一做a. 在纸盒的底部钻一个小孔,把棉线的两端分别从底部小孔中穿进去,并在盒内的一侧把棉线的端点打个大结,不让线头滑出来。b. 你和你的同学分别拿一个纸盒,相距4米远处拉紧棉线,并不要触到别的东西。c. 他把纸盒开口盖住自己的耳朵,另一只手捂住另一只耳朵,你对着纸盒说一句话,并请他将听到的话回传给你(3) 想一想a.土电话的原理b.实验时要求拉紧棉线,如不拉紧棉线,结果会怎样?为什么?c.实验时, 土电话的传话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d.如你的同学讲话时同时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处,则你还能听到他的讲话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