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习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109215 上传时间:2025-0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习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习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习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习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习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乐者( ) 4相与步于中庭( )5水中藻荇交横( )6庭下如积水空明( )7、盖竹柏影也(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答:_()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_

2、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答:_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答:_五、“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答:_ _ 六、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_ _ 八、“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答:_ _ 九、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

3、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2013年四川眉山)【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

4、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念(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水尤清冽(凉)B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乃记之而去(离开)C相与(互相)步于中庭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D但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盖(盖子)竹柏影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5、A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B如鸣珮环,心乐之辍耕之垄上C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D乃记之而去学而不思则罔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4、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6、影也。 (2013年沈阳市)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方山子:苏轼

7、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o),字季常。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宗:尊崇,敬仰。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矍(ju)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过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8、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仰 而 笑 呼余宿 其 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答案一(略)、二(略)、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四、“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念无与乐者”:可

9、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五、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六、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八、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九、B答案:1. B (A中“念”应理解为“考虑、想到”;C中“相与”应理解为“共同、一起”;D中的“盖”应理解为“原来是、大概是”。)2.A(A的两个“可”都是“大约”之意;B的“之”分别是代词和动词;C的“以”分别是“用”和“因为”;D的“而”分别表示顺接和转折。)3.D(D项中甲文表达的是乐观豁达,乙文则表达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4.(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重点词语为:斗、蛇、明灭)(2)(每句2分,根据重点词语和句式考虑评分)答案:1.(1)遂:于是,就(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2B3(1)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5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5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