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学概论课程论文;课程序号:60L282T-01论阳明学谈知行彭贺炜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1104-1212012 摘要:在中国哲学史上,从来不乏对于知行命题的讨论,但是可能就像西方的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一样,每一个大师都做出了阐述却永远不会有正确答案。朱熹说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王夫之说行可以兼知,而知不可以兼行,近代,国父孙中山联系中国革命事迹更是提出行先知后,知易行难的论点,每一位大师都想要给知行分个轻重先后难易,最后每每推翻前人又被后人推翻。再看明朝时期,一个话剧一般的时代,一个民有私心官有私欲的朝代,有一个人横空出世,提出了一个推翻一切的观点,知行本一体,岂可分先后。关键词:
2、阳明学 心学 知行合一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明朝大儒,文功兴阳明心学,武功平四方叛乱,提致良知学,知行合一训。谈一门哲学离不开它产生的背景,纵观中华历史,明朝是最有戏剧性的,富丽堂皇的开局,跌宕起伏的发展,好戏连台的高潮和耐人寻味的结尾。每一朝皇帝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在不经意间,带动着一个朝代的精彩。值得一提的是,开国皇帝洪武爷想打掉宦官和文官,却在后世之中反弹得异常活跃,而心学,始于宦官的背景,兴于文官的环境。那个文官活跃的环境,就如同当今社会公务员多如牛毛一般,当繁琐的部门设置带来了无度的人员分调,当搞关系优于干实事,当只需溜须拍马就可飞黄腾达而刚正不阿只会带来厄运,大部分的官员
3、都陷入一种架空度日,混吃等死的无聊状态,最后变得窝囊,平庸,鄙视猖狂,畏惧良知。他们满口道德制度价值,却永远停留在嘴上,当功绩不是为了造福百姓而是为了升官发财,整个社会陷入了口是心非,知行不一的境地,官不爱民,民不孝悌。这种现象被阳明先生的爱徒徐爱看在眼中。传习录第五条:“爱问,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别是两件。”书上写的,先生教的,大家都知道对父母要孝顺,对兄弟要互爱,却有很多人做不到,所以这就是知道却做不到,那知行应该是两件事。联系到我们的实际,每一位同学都知道好好学习四字,都听过书山有路勤为劲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名言,但就是有很多人不去行,在大学校园里游
4、荡,沉迷,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那知和行怎么会是一件事呢?阳明先生这样回答,“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之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感知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就好像闻到臭味(知)就会恶(行),没吃饭(行)就会感到饿(知),之所以在某些人身上表现的是断开是因为被私欲蒙蔽,失去了和本体的联系,就好像孝悌,我们称赞一个人孝悌,往往是因为看到他做了尊老爱幼的事,这就是本体,但就是有些人,喜欢虚荣不行孝之事却四处彰显,或是贪图私欲因为钱财等原因不去重孝。归结起来就是,每个人的本体都是知行合一的,也就是当你知孝为善就会去行,之所以很多人不去行都是因为私欲,有些是因为懒惰,有些是因为钱财,诸如此
5、类。以婴儿为例,婴儿的笑容是最纯真的景色,那时的我们初涉人世知善行善,哪怕有时做了错事只要父母告诉你这是错的就立刻会改,每天都很开心,细微的事都能带来快乐,那就是本心,可是大多数人却随着长大逐渐多了外在的物欲,在殷切地向外索取时也逐渐偏离了内心,最后得到了还是无法摆脱空虚感。而圣学所要教我们的就是像擦镜子一般,将那私欲拭去,归附本心,胜私复礼。再以学习为例,一种普遍的现象是很多同学喜欢拖拉,最后到了不得已的时候却发现时间来不及了,最后告诉自己,这次先这样潦草完工吧,下次绝不拖拉了,结果下次还是一如既往。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因为他们把知行一分为二了。下次绝不拖拉这句话有两个认识,拖拉是错的,
6、这次先过去下次我再好好做,前者是知后者是行却分为了先后,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每个人总能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找到让自己安心的借口比如经过这次教训我知道错了,下次就不会了,但是如果你经历这次的事情却不去用这种对错观衡量,那么下次也注定不会,因为本心面对私欲的状态是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就好像我们本心知偷窃强盗伤人是错,必不去做,假如你真的看待拖拉如偷窃一般视为错,又岂会给自己机会去做,假如你偷完一次尝到甜头却因为内心内疚告诉自己就这一次就这一次,谁又能保证你最后会不会踏上不归路。真知有行,当你意识到此刻你不过是在找自我安慰的借口,然后进行进一步的反省思考去巩固此刻的善念,
7、我相信你会立刻放下所有的闲事去做该做的事,是的,立刻。再回到传习录中的这条:“爱又问: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见个分晓,一行做知得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阳明先生再次作了诠释,知行本为一体,但世界上有悟性高的人,只要告诉他真理他就会反求诸己去心上用功,有悟性低的人,什么大道理都没用必须让他去做感受到完成后的愉悦感才会意识到对错。就如拖拉,前者你可以通过督促他让他改正,但后者你必须得逼他做完,然后当他无事一身轻而不是拖拉牵挂感受到本心的那种愉悦感时,他才会意识到自己的拖拉是病。世上又存在两种人,懵懵懂懂只知道做全不解思惟省察(学生中存在一类只会做题却拿不了高分的人),必说个知,方
8、才行的是,茫茫荡荡悬空思索不肯着实躬行(学生中一类听课总觉得自己会了就不去做题的人),比说个行,方才知的真。这只是用来救弊的方法,如同孙中山先生在革命时期提出要重行,因为革命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理论是救不了中国的,但一个国家不能只革命,和平年代当国家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时却是知为先。到最后回归本体,其实两者不曾分离过。在最后,阳明先生更是说了一句话:“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无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若是你理解了宗旨明白了知行相辅,那孰先孰后又有什么重要的,若是你不知道,那就算分了个先后又有什么用了,空口白话纸上谈兵。这又让我想起了当
9、今的许多专家教授或是打假专家,执着于一些零碎无意义的争论上,就算分出个对错是非,又有什么意义?回到阳明先生所处的时代,文官活跃却鱼龙混杂,理学大兴而不知践行,“仅为吾所谓格物之学者,尚多流于口耳。况为口耳之学者,能反于此乎?”,“况徒口讲而得尽知呼?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后世之学,其极至,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的功夫。”学者只知徒口讲学而不去用行相辅,越是去谈本心私欲只会导致说得越多私欲越多本心越远,我想对于当下的学术界也有着诸多借鉴意义吧。值得一提的是,阳明先生格竹的故事可谓是心学史上最有趣的故事。如何成圣?朱子说,且去格物,日格一物,格出一理,格尽天下物,
10、遂致天下理。于是,十七岁的阳明和钱友翻尽典籍后每天从早到晚面对门前的竹子竭尽全部心力格其中之理,也就是冥想,思考,想尽天下事去和竹子比证。三日后,钱友劳神成疾,阳明还笑他不中用,到了第七日,自己也因为竭尽心力病倒。且不去谈最后是否格出了一片圣学,当你翻书看到一个传承至今的真理,你会不会像阳明先生一样这般傻傻地去行,我想,心学大家也只有这样一个有着格竹赤子心的先生去明见吧。“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学射,则比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学国学,用国学,儒释道对我们的影响恐怕绝不该是仅仅几本用来考试的经典那么简单吧。我想,传习录中这段话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有着太深远的意义。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去物欲,还本心,胜私复礼,但正所谓夜正长,路也正长,光想照亮夜,夜也想吞没光。一门哲学能不能指导你,不在于你是否知道,而在于你是否信。望共勉。【参考文献】1.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评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2.周月亮:大儒王阳明,海南出版社,20010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