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废墟的召唤阅读提纲1.“废墟的召唤”运用拟人手法,写了怎样一个废墟?“废墟”召唤的是什么?2.第段对废墟的描写运用了一种怎样的笔调?请举例说明。3.第段中作者看到眼前的废墟,为什么会觉得“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 4.第段划线句用了几处比喻,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传达出一个什么样的情绪? 这句话一共有四个比喻:荒野海洋; :荒草海藻;:乱石泡沫;:建筑遗迹船只。它传达出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滞,强烈希望变革的情绪。5.第段描绘圆明园中长春园的废墟,主要选择了哪几个场景?表现出什么特点? 主要选择了三个场景:.远瀛观的断石柱,.大水法的拱形石门,.观水法的石屏,表现出废墟几十年中未能
2、刻上一点时代运行的痕迹。6.对第段中“我的变化”荷“我毕竟没有凝固”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变化”既指年岁的增长,更指思想感情和思想认识的变化。过去年轻时只觉得这里好玩,现在有了一种历史沧桑感和历史责任感。7.第、段,作者面对废墟,为什么先是“欣然”,后却“怅然”? “欣然”的原因是自己始终没有忘记这一段屈辱的岁月。“怅然”的原因是历史的沉重和凝固。8.第5段写“路旁的大石龟”,有何写作目的? 大石龟想驮起石碑,想尽自己的责任,暗示国人也要尽自己的责任。9.第、两段两次写到废墟上飘来“留留”的风声,目的何在? 借风引出我在不断的风声中的“忽然醒悟”,使改造者凝固的历史的召唤表达得更为凝重,
3、更为强烈。10.第段中“我只想,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与天地之间吗?”这句有何深意? 历史变迁,人世沧桑,楚国早已不复存在,但屈原的精神却仍然流传。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11.楚辞本为楚地歌谣,其代表作是什么?作者是谁?离骚。 屈原。12.第段第一句中哪些词最富表现力?为什么? “驮”字最富表现力,它形象地表现出“万点寒鸦”与“夕阳”的位置关系,给人一种错觉,又使人感觉寒鸦承担着重大的使命。“掠”字也富有表现力,它表现出寒鸦的速度之快。13.作者与年轻人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青年人给予怎样的希望? 希望青年一代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
4、,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14.第段中为什么年轻人的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面对时代的变革,不是每个人的利益都可以得到满足,也不是每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实现,况且, 承担如社会责任就意味着牺牲和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为了民族的飞腾,青年人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 15.第段中“这铺天的霞锦”象征着什么 ?本段文字有何含义? 象征着百废待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程。 作者用漫天的藤萝之美,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同时又呼唤每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己的贡献。16.第2段中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第19段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 不矛盾,前面说的是改造历史,后面说的是不忘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就是告诫人们,在不忘历史的同时,更要响应时代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去建设新的一切。17.你觉得圆明园废墟有没有必要修复起来? 废墟重修与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废墟印在心里,牢记祖国曾受到的凌辱,牢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听从祖国的召唤,随时投入到祖国建设的队伍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