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废墟的召唤》背景知识(语文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420062 上传时间:2024-12-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废墟的召唤》背景知识(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废墟的召唤》背景知识(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废墟的召唤》背景知识(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废墟的召唤》背景知识(语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废墟的召唤》背景知识(语文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文内容相关知识废墟的召唤背景知识作者简介宗璞,现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原籍河南省唐河县。1928 年 7 月生于北京。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1946 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 年毕业。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1981 年调到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1956 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写有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等小说。1962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会员。1982 年加入国际笔会成为会员。1984 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经澳中理事会、英中文化协会邀请,于 1981、1984 年访问澳大利亚与英国。现列入 1986 年国际名人

2、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1978 年 12 月人民文学)、三生石(1981 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宗璞小说散文选(1981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丁香结(1986 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等。其中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 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关于课文的写作特点凝重沉郁 蕴藉深远融情入景是宗璞废墟的召唤的主要写作特色。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作品的开篇,便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描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地笼罩

3、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荷衰草。作者渲染这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古之幽思,而是通过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抒发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说,这种情感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在描写“西洋楼”时,作者将这一带建筑遗迹比作“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她希望这只船快些沉没下去,好让出地方“建设新的一切”。然而每次来到这里,这片寂寞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泊在那里,就像观水法石屏上的雕镂一样,多少年来“石波不兴,雕兵永驻”,没有丝毫的变化,似乎历史也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在整个作品中,读者看不出丝毫作者个人身世

4、的感慨,而完全表现的是对祖国的深沉的关切。也正是由于这种深远的写作意旨,以及作品中的那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因而使得作者笔下的景物,具有着诗一般的暗示和形象的张力。作者描写路边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它似乎很想驮着那已经躺倒在土坡旁的石碑“尽自己的责任”。形容风在小树林中呼啸, “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这些描写都有很深的寄托,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的情怀,而且是在召唤人们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召唤人们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读来耐人思索。文章后半部的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作者描绘了西山落日的景象:远处,“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

5、,轮廓渐渐清楚起来”,“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浅处如梦”;近处,“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这简直就像一幅色调凝重、意旨深远的油画。画面中远处娇红艳丽的晚霞和如酒如梦的朦胧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了废墟的荒芜和清冷。这里,绝不仅仅是侔色揣称、逼真形象的客观描绘,它既传达了作者改变现实的迫切情感,也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真可谓有景有情,有物有我。这种寓意深远的景物描写把自然属性的美引向了一种更深更高的境界。应该提到,作品描绘晚霞落照并没有采用游记散文中惯用的

6、那种“移步换形”的手法,而是在相对衡定的空间,细腻而有层次地表现出景物瞬息万变的形态。从夕阳渐下,到落照迤逦而来,直至“通红的火球消失”,这种细微变化的描写,不仅表现了作者敏锐、准确的观察、捕捉景物的能力和较强的语言表现力,而且巧妙地映衬了作者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与波动。作品在写景中还多次穿插了富有寓意的议论。如结尾处作者希望保留一部分废墟的议论,就是在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悲剧,不要忘记现实的召唤。特别是作者借那位年轻人之口说出的“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忧虑的心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绵长的思索。(刘志毅)关于 “长春园”长春园:始建于乾隆十年

7、(1745 年)前后,于 1751 年正式设置管园总领时,园中路和西路各主要景群已基本建成,诸如澹怀堂、含经堂、玉玲珑馆、思永斋、海岳开襟、得全阁、流香渚、法慧寺、宝相寺、爱山楼、转湘帆、从芳榭等。其后又相继建成茜园和小有天园。而该园东部诸景(映清斋、如园、鉴园、狮子林),是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大规模增建的,包括西洋楼景区,长春园共占地一千亩。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约为两百座。清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

8、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 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我国不少传统手法。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特。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谐奇趣:是乾隆十六年秋建成的第一座建筑,主体为三层,楼南有一大型海堂式喷水池,设有铜鹅、铜羊和西洋翻尾石鱼组成的喷泉。楼左右两侧,从曲廊伸出八角楼厅,是演奏中西音乐的地方。海晏堂:是西洋楼最大的宫殿。主建筑正门向西,阶前有大型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

9、引有十二只兽面人身铜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正是我国的十二个属相),每昼夜依次辍流喷水,各一时辰(两小时),正午时刻,十二生肖一齐喷水,俗称“水力钟”。这种用十二生肖代替西方裸体雕像的精心设计,实在是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一件杰作。大水法:是西洋楼最壮观的喷泉。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八道;两侧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俗称“猎狗逐鹿”。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塔为方形,十三层,顶端喷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铜管子,也都一齐喷水

10、。当年,皇帝是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一组喷泉的,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在这里“瞻仰”过水法奇观。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暴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西洋楼景区,整个占地面积不过圆明三园总占地面积的五十分之一,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却是我国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这在我国园林史上,在东西方园林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兴建,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一位目睹过它的西欧传教士赞誉西洋楼: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幻想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其中最大者,可以与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这位传教士的结论是:圆明园者

11、,中国之凡尔赛宫也。 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及整修全国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先后将其列为公园用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征收了园内旱地、进行了大规模植树绿化。在十年动乱中,遗址虽然遭到过一些破坏,但它毕竟被保住了:整个园子的水系山形和万园之园的园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数的土地成为绿化地带。十几万株树木蔚然成林,多数建筑基址尚可找到,数十处假山叠石仍然可见,西洋楼遗址的石雕残迹颇引人注目。尤其是 1976 年 11 月正式成立圆明园管理处之后,遗址保护、园林绿化有明显进展,西洋楼一带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个遗址东半部的园林道路、园林设施从无到有,逐年有所改善,来园凭吊游览者有大幅度增

12、加,圆明园园史展览馆,自 1979 年 11 月举办以来,至今累计接待中外观众近 400 万人次,其中十分之一为中小学生集体参观。国衰园毁,盛世兴园。在中华大地振兴之际,圆明园遗址迎来了新的春天。1983 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把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同年,北京市政府拨出专款,修复了长春园的东北南三面 2,300 米虎皮石围墙。在中央改革精神推动下,在北京市和海淀区政府及圆明园学会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1984 年 9 月圆明园管理处与海淀乡园内农民实现了联合,采取民办公助形式,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发建设遗址公园。从而使遗址保护整修工作迈出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首

13、期工程是整修福海,1984 年 12 月 1 日破土动工,历时 7 个月蓄水放船。1985 年孟冬接着整修绮春园山形水系,至次年初夏完成。这两期工程均以挖湖补山为主,并修建园路桥涵和园林服务设施,清整古建基址,进行绿化美化。两年动土方 40 万立方米,使 110 公顷范围的山形水系基本恢复原貌,其中水面 55 公顷。福海中心蓬岛瑶台东岛的“瀛海仙山”亭和西岛庭院,绮春园的新宫门,以及西洋楼的欧式迷宫(万花阵),均已在原址按照原样修复。后又经两年整修提高,遗址公园初具规模,于 1988 年 6 月 29 日,正式向社会售票开放。6 年来,园内游人已超过 l,000 万。圆明园的兴衰荣辱,是同中华

14、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遗址公园虽然只是刚刚起步,但它却是圆明园百年残毁史的重大转折,是名园复苏的历史性开端。也揭开了首都园林发展史新的一页,成为中华文明复兴的象征。最近 6 年来,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整修建设,又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进行了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完善提高了福海、绮春园两景区的绿化美化、园路桥涵和服务设施。二是园林遗址的清理整理水平有明显提高。这两个景区已有蓬岛瑶台、涵虚郎鉴、观澜堂、别有洞天、涵秋馆、天心水面、凤麟洲等十余处遗址,清运碴土,廓清石建基址,整理临水台基,界定遗址范围,立石镌刻盛时图景,供游人凭吊。三是择要修复了几处景点,如绮春园的仙人承露台、碧字和浩然亭、福海别有洞天

15、的四方亭等。四是全面补砌了绮春园东半部的河湖自然石驳岸,计4,960 延长米。五是全面清理整理了西洋楼遗址的西半部,清运碴土 16,000立方米,廓清谐奇趣、蓄水楼、养雀宠、方外观、五竹亭、海晏堂等各座古建基址及喷水池,并归位大批台基柱壁等石件。六是从 1992 年 12 月起,全面整修长春园山形水系,至 1994 年 4 月基本竣工。共动土方 20 多万立方米,浚挖河湖水面 28 公顷,整砌石驳岸 9,500 延长米,整理山形 42 座,使该园山形水系均基本恢复原貌。并整理了海岳开襟、思永斋、流香诸、得全阁、鉴园、狮子林等处园林遗址和临水台基;挖掘复位乾隆御题匾诗刻石 31 件;种植各类乔灌

16、木 35400余株(丛),栽种莲藕 10 公顷。至此,圆明三园整个东半部(200 公顷)已初步连片建成遗址园林。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已是山清水碧,林木葱茂,花草芬芳,景色诱人。它既富于遗址特色,又具备公园功能,是一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人民群众游憩的好去处。(资料来源:圆明园网)永恒的主题圆明园中断石残碑的图片,在小学的课本上就见过。心头的压抑,几乎是与生俱来。然而,居京近四十年,竟没有去过圆明园,说来令人难以置信,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过了“耳顺”之年,我终于迈进那朱漆大门。十月的北京,秋光正好。园中湖畔,枫叶如丹,游船摇动着一池一池色彩缤纷的细浪。一百多年前,我国成千上万的艺术家和能工巧匠们

17、,移天缩地,把全国最美好的风景名胜,都浓缩到这里。那原是只为帝王享乐的,却给我们的民族留下了举世无与伦比的文化财富。如今,人们只能见到一处处苍凉的“遗址”,从荒野乱石中寻找昔日的景象。我无心留恋那诱人的秋光,便直奔“西洋楼”景区。在整个占地五千二百余亩的园中,那儿只是很小的一个角落。那里当年曾从西洋“引进”的一组西式建筑。包括“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从图片上看,颇为壮观。1860 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同整个园林一起,被西洋人洗劫之余,一把火烧个精光。如今只有断缺的石柱立在蓝天下,雕花的残破石碑卧在荒草中。虽然这景象自幼便镂刻在心上,一旦真的展现在面前,我的两腿竟如钉在地上,觉得心在微

18、微地颤栗,思维也仿佛停止了。当我从沉思中醒来时,眼前又是熙来攘往的人群。有些盛装艳抹的男女,在轻歌嬉笑中,挤到断柱下频频拍照,我便忽然想到鲁迅小说中刑场上的看客那麻木的心。一丝淡淡的悲哀袭来,便转身离开。当天夜里醒来,仍觉眼前杂陈着断石残碑。再过一个月,已届仲冬,便一个人又去圆明园。园中万木荒疏,游人寥落。没有风,空气中弥漫着一层淡淡的雾霭。远处的景物,都只在有无之中。听见有凿石的声音,走近看时,石工在修复一座残破的单孔拱桥,是园中原有的一百多座桥中仅存的一座。我心想,就照原样保留下来,不更好些吗?如果需要,就在旁边另建一座。湖水已经结薄冰,湖与湖间的溪流里,还能看见水在冰下涌动。林中红叶早已

19、落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惟有松柏,依旧墨绿,傲然挺立。我还是循着上次的路,直奔“西洋楼”景区。蓦然觉得,那雕饰着美丽花纹的断石残碑,是一幅惊心动魄的画,是一部读不完的书。在“远瀛观”的遗址旁,果然有人在作画。上次来时,也看到端着调色板的画家,一个围观的年轻人说:“画家老到这儿来。”“永恒的主题!”画家没有抬头,像对自己说。此刻,画架就支在乱石中,画家正用浓重的油彩往画布上涂抹。我看他蓬松的头发,不修边幅的脸,严肃而隐着痛苦的神情,便觉得有些像梵高。作品似快要完成,背景是远处落了叶的丛林,浓重而灰暗,近前是衰草中裸露的断石,隐隐地闪着灰白的光。画家已过中年,穿一件旧了的军大衣。我想:他也是从战

20、场上回来的吧?便轻轻走过去,站到他的背后,想搭讪几句。可他旁若无人,依旧全神贯注,只管涂那浓重的油彩。于是,我又轻轻地离开。这儿极其宁静,湖水、苍松都已隐入沉思。我默默地在废墟中站了一会儿,然后沿着草丛中细小的路走下来。那些路,是一百多年来,由沉重的脚步踩出来的。废墟旁边有园史展览。几间平房中摆着的,没有照片,没有实物,几乎全是复制的图画及文字说明,画工都极精细。但我无暇细看,只在一部翻译过来的历史书前,看那些用红笔标出的文字,那儿记载着法国文豪雨果在 1861 年写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正是英法联军动掠烧毁圆明园的第二年。他在信中提到了这次暴行,然后写道:“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

21、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站在玻璃柜前,我似乎听到,超越时空,一颗伟大的心在悲愤地搏动。我又一次悻悻地离开废墟。走了一段路,停下来,回头看看,觉得这座露天的博物馆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宝藏。这自然不是指珠宝和建筑,那都早已被劫掠焚毁,我想到的是一个伟大民族心灵上的创痛。珠宝可以重新制造,建筑可以原样修复,而心灵的创痛,要平复却很难。但,创痛也可化为力的宝藏。循原路返回时,路过“万花阵”,这是仿照欧洲的迷宫建

22、造的。上次来,听几位年纪大的同伴说,不敢进去,怕走不出来。的确,那四尺高的“卍”字图案雕花砖墙,分隔成若干道迷阵,常常使进去的人走投无路。不过我想,不去走,既到不了终点,也无所谓出来,只能做个旁观者。便花五角钱买了票,走进迷宫。左转右拐,前进后退,碰了好几次壁,又改弦易辙继续走,终于登上了中心的石亭。坐在石亭的栏杆上小憩,俯瞰迷宫,顺着来路,辨认那扑朔迷离的巷道。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的迷宫,身临其境,往往迷糊,站到高处,则一目了然。记得解放战争最艰苦的时候,我们华东野战军在山东中部的山区,夜夜行军,即如走进迷宫。后来知道,西北野战军在陕北的山区,也牵着敌人的鼻子转迷宫。那时,下面的干部战士有些迷糊,走得多了,便啧有烦言。可党中央、毛主席、野战军的首长站在高处,看得清楚。我们华东野战军走出山重水复的鲁中地区,便是广袤千里的淮海平原,柳暗花明时节,到达长江边。那时,英国军舰“紫石英号”“黑天鹅号”虽然横陈江中,妄图阻止我军渡江,却终于带着遍体弹痕逃到太平洋去了。1949 年,毕竟已不是 1860 年。从那时到现在,又过去了四十年战争似乎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不过,从战争中走过来的人,该不会忘记,有时枪炮声并不可怕,而寂静却使人不安,何况,天空已经聚起乌云,风雨在滚滚而动了。走出圆明园的大门,似乎了却一桩半个世纪的心事。脚步却还是沉重的。(江波)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