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言语权交给学生,静听花开的声音 梁才学校 彭柱容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口语交际”一部分,教材上提供了三则关于“父母的爱”的三则小故事,要求孩子们能讲述故事,并谈谈自己对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我首先请同学们默读三则小故事,了解故事内容。三分钟后,我请了平时不太善言辞的三位同学到台上讲故事。第一位同学*翔走上讲台,用自己的语言讲完了故事,小明举手站起来说道:“*翔同学讲的是刘明明什么事情都让妈妈帮她做,而故事中讲的是妈妈什么事都帮刘明明做,这两者是不一样的。”其他同学点点头,还有一位同学在说话技巧上对*翔同学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其他两位同学也依次上台讲述完故事,带着一脸的自信走下了讲台,走向自己的座
2、位。紧接着,我把话题抛给各小组:“你认为故事中的父母的做法是真正的爱吗?”大约过去五分钟,各小组纷纷举起了手臂。第一个小组代表上台说道:“我们组一致认为刘明明的妈妈什么事都包办了,让孩子太依赖父母,无法独立生活。这是一种错误的溺爱。但我们组内对冯刚的爸爸的做法持不同的观点,有的同学认为这位父亲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爸爸一味的训斥致使冯刚害怕考试。有的同学认为这位父亲的做法是对的,因为俗话说人是逼出来的,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父亲是希望儿子化压力为动力。”这位代表的话激起了台下的一片议论声。见此情景,我既意外有兴奋。意外的是孩子们不但有各自的观点,还提出了有力的证据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兴奋的是孩子们的
3、发言欲望如此强烈,“广开言路”的时机成熟了。我当机立断,宣布临时举行一次“冯刚的父亲的做法对还是不对”的小型辩论赛。我请各小组选择一方观点,并努力收集相关的证据。短短的五分钟又过去了,台下的八个小组各派了一名代表上台,组成了正、反两个队。激烈的辩论就此展开了反方:我们认为这位父亲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一个孩子的承受力是有限的,父亲的责骂已经让冯刚对考试产生了恐惧。这样下去,冯刚没有了自信,成绩肯定提不上去,反而还有可能造成“离家出走”的悲剧。正方:我们认为父亲的做法是对的。因为冯刚考差了,父亲还鼓励他,那会让冯刚以为:反正我考差了,爸爸都不会骂我。这样冯刚就永远都不努力,永远都不能做好自己。反方
4、:难道你们没有听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逼出来的。”吗?正方(一时语塞):可是冯刚的父亲不是一直责骂他呀?他不是在最后有说这样一句“我爱你,才会这样严格要求你。”反方:就以我为例吧!我上学期的成绩一直考不好,妈妈就常对我说:“你再考不好,我就不管你了!”可是我想考好,却总是提不上成绩。到了暑假,我姐姐回来了,她轻言细语地跟我讲道理,结果我这学期的成绩就猛升到了班级前五名。难道这不是鼓励的结果吗?正方:我在新闻上见过这样一家人,父亲一直对儿子非常严厉,儿子的成绩非常优秀,考试常常考到98、99分,但父亲还是不满意,常说:“你怎么就不能考一百分呢?”不幸的是,父亲得了重病,他在临死前对儿子
5、说:“我对你一直很严厉,就是希望你能考上好大学!”父亲临死前的那句话一直深深地刻在儿子心里,儿子发奋读书,最后考上了北京大学。我忍不住打断了这场辩论赛:“是啊,就是父亲临死前的那句话,一直鼓励着儿子发愤图强。看来,父亲临死前的鼓励对儿子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呀!同学们,听了刚才双方辩友的言辞,也许现在你对父母的爱有了不同的看法,也许你依然还保持着之前的观点。谁胜谁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还会在成长的路上感受到不同方式的父母之爱,将来你们也会为人父母,也会为你们的孩子献出父母之爱。那就请大家细细体味父母的爱,从中积累对孩子有益的爱的方式。我也曾为人女,现在为人母,我的体会是:遵循自然规律的爱就是真正的爱!适合自己孩子的爱就是真正的爱!”最后,孩子们开始小结自己对父母之爱的体会同学一:我觉得,真正的父母之爱就是教会孩子学会独立生活的方法。同学二:真正的父母之爱是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扶他一把,在孩子骄傲自大时提醒他,让孩子不被哪一股风刮倒。同学三:我认为,父母的爱是放手让孩子尝试生活同学四:只有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一节课,就在孩子们富有哲理的发言中悄悄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没有结束一花一世界,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是独特的,我们需要将发言权真正交给他们,他们会在直面内心的过程中得到真正的成长。我们只需要耐心地站在一旁,静听“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