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标题】<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浅谈</B>古筝配奏的技术分析 【作者】冉 小 芳 【关键词】理论知识??和弦??织体??技能技巧??古筝配奏 【指导老师】陈 海 珍 【专业】音乐学 【正文】
一、引言???????????????????
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音乐。最初人们说使用的音乐是没有规定好的曲谱,而是即兴的说唱、乐舞、演奏,如伯牙的高山流水,广陵散等,无论是劳动、巫术、宗教等个方面所产生的音乐都是如此。由于经济的开放,文化的发展,使各个地方有了交流,音乐由最初的随心所欲发展到为了使起更加悦耳产生理论上、技术上的规定和约束。配奏就是建立在乐器技巧、和声基础和演奏员三者之上的,它是根据即定的歌曲旋律,在古筝上配奏出包括一定的和声和织体别的配奏声部。
(一)古筝的起源和发展
古筝又叫秦筝,是我过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2000多年来,古筝历经创新、演变、传播、发展的漫长历程,流传范围已经遍及祖国各地乃至还外。由于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早在李斯《谏逐客书》中已有关于古筝配奏的文字记载:“父击瓮扣,弹筝搏脾,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筝的形制由最初12、13弦,随着时代的发展弦数也时有增加,到目前通用的筝为21弦(一般是五声音阶定弦,公有四个八度音程)。筝的?形体呈长条,面板呈弧形,底板平直并有两个音孔,面板和底板均用发音振动性良好的桐木制作,边框只用硬制木料,整个筝体是一个共鸣箱。头和尾各设有“前梁、后梁”它们之间的面板上立有柱子,柱子的位置错落有序排列成一字型的大雁,所以有“一柱一弦思华年”的说法。
筝的起源说话不一,主要有三种见解:第一种:认为筝源于瑟,唐赵鳞《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自黄帝令素女古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而来。第二种:认为筝是五弦竹筝,筑身瑟弦,如东汉应昭《风俗通》;“筝五弦筑身而瑟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文中记载:“筝,鼓弦竹身禾也,从竹,筝声。”这说明筝是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弹拨弦乐。第三种;认为筝是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的。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是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变弦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加十三弦。”这段文字记载了蒙恬改革了筝。从历史资料上看,早期筝与筑更多类似,都是筑身,都是竹制,都是五弦。而在筝的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筝逐渐流传到各地,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奏风格和地方流派,如河南筝、山东筝、朝汕筝、客家筝等等。在延边朝鲜自治洲,筝又演奏发展成为伽揶琴,筝还继续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秦筝逐渐南移,跟当地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结果形成了许多各具特点的流派和风格。传统的筝乐被分为南北两派,但仍可以做更进一步的较为细致的区别,诸如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等。这是汉族筝乐的无个主要流派。
筝流传于民间是群众所喜文乐见的乐器。筝在唐代音乐种广泛使用,如用于礼乐之雅乐中。在宋代也广泛流传。筝的演奏艺术进一步提高。在明代已用十五弦等,清代的筝有了新的发展,值得重视的是,清代十四弦筝已用了七声音阶的定弦。筝的存在与人民息息相关,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筝普遍受到大众的喜好,也因乐器本身的形制、演奏技法等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在中国器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已席之地。由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古筝自古代已流传到周边国家,由于它的音色优美及本身的丰富表现力,在世界民族乐器之林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古筝作为配奏乐器的历史记载与现状
早在李斯《谏逐客书》中已有关于古筝配奏的文字记载:“父击瓮扣,弹筝搏脾,而歌呼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在《尚书》中也已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这里描绘的都是古筝以配乐、为歌唱者配奏的形式出现。又如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散不足篇》中所述“...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夏商周三代均建都于中原地区,三代中特别是商代极其重视祭乐,祭乐发达;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的所谓的琴歌,古筝在这个时期已加入到乐队的队伍中。传为汉代蔡邑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都是抚琴而歌。汉乐府是朝廷的一个官署,乐府采自秦地秦风秦歌80余篇,为乐府采集总量160篇的一半。在乐府中,舞蹈、诗歌所用五中曲调中有四种都用古筝作为配奏乐器。还有以古琴为舞剑者配乐配奏的说法,这些都是有关古筝作为配奏乐器的历史记载。近代古筝主要用于民间声乐配奏(主要是说唱)和地方性合奏。如北方的弦索十三套、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三东琴书、南方广东汉乐、潮州弦诗、朝鲜族的伽椰琴弹琴。用的是21根弦,改革后的古筝,扩大了音域,增加了音量,便于转调,丰富了表现力常用于独奏、重奏、配奏合奏。在正式的场合,往往是配奏和配奏,而在民间则是简单的独奏或其它演奏方式。流传到现在古筝在乐队中起到配奏的有女子十二乐坊和民乐队等。
二、古筝配奏的技术分析
古筝作为配奏的技术表现在:和声的运用;音型和织体的选择;演奏的基本技术。
(一)和声的运用
古筝是属于民族乐器,是五声音阶,所以没有4、7两个偏音,只好用和弦外音来补充,由于没有7这个导音,使其和声的倾向性减弱,从而淡化了和声功能,只能强调音乐的的色彩。在乐曲进行和弦连接的序进是T―S―D―T, T―S―T,T―D―T?,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所采用的的调式多种多样,但以五声调式或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七声调式运用最为普遍。五声调式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构成,由低到高唱名为do、 re、mi、sol、la。从五声音阶结构来看,相邻两个音之间都是大二度和小三度音程,因此一大二度和小三度构成的“三音组”就形成了五声调式的音调基础。宫角之间形成五声调式的唯一大三度音程。七声调式是五声调式的基础,在宫羽之间加入“变宫”或“闰”,在角徵之间加入“清角”或“变宫”而构成。七声调式有清乐、燕乐、雅乐?三种类型。七声调式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叫正音,清角、变宫、变徵和闰叫“偏音”。正音在七声调式用得很多,偏音只是色彩音用得很少。
宫调式的和声配置:宫调式的的主和弦由三个组成,清乐宫调式各级和弦功能关系与自然大调相同。其中II级、III级、V级都出现偏音,所以我们在具体配奏的时候II级re-fa-la可以用re-sol-la替换,III级mi-sol-si可以用mi-sol-la替换,V级sol-si-re可以用sol-do-re来替换。
羽调式的和声配置:羽调式的主和弦也是由la-do-mi三个正音组成,清乐羽调式的音阶结构和各级和弦的功能关系与自然大小调基本相同,主、下属、属三个和弦都是小三和弦,具有明显的小调色彩。属组按三度关系叠置的各和弦与羽调式的音调都很容易结合;下属和弦中,以IV级商和弦运用最多,IV和弦re-fa-la?用re-sol-la?替换,而VII和弦sol-si-re?用sol-do-re替换,???????也可将三音升高为变徵,变成大三和弦,使它具有雅乐调式色彩。
徵调式的和声配置:徵调式主和弦sol-si-re是大三和弦,如:《浏阳河》这是一首徵调式的乐曲。前面引子部分用的是I级和弦的琶音,本来I级和弦是sol-si-re,?但是三音是偏音,所以在配奏的时候可用sol-do-re来替换。再看《浏阳河》的最后四个小节中出现了V级和弦re-fa-la的两种替换法,一种是用re-sol-la替换,而另一种则是用re-mi-la来替换。由此可见,古筝中的和声是很灵活的。????
商调式的和声配置:商调式的音阶结构近似羽调式,清乐商调式与羽调式的唯一不同的是VI级,商调式为大六度,羽调式为小六度。商调式的主和弦re-fa-la中三音是个偏音,所以在配奏的时候可用re-sol-la来代替。角调式的和声配置:角调式的音阶结构也与羽调式近似,唯一不同的是II级,羽调式的II级是大二度,角调式的II级是小二度。角调式的属组和弦缺乏V属级和弦,在下属组和弦中IV级羽和弦由五声正音组成使用较多,但由于角调式缺乏属到主的支持,在旋律中常常会渗透羽调式的因素。
由于五声调式的音阶里没有第四级和第七级,那么,我们在配奏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地使用他们相邻的音来替换,来保证这种音乐风格的原味色彩。比如:用sol-do-re替换sol-si-re,?用re-sol-la或re-mi-la替换re-fa-la,在小调的乐曲中用la-re-mi替换la-do-mi,用mi-sol-la替换mi-sol-si和弦。
(二)音型和织体的选择
所谓“织体”俗称为音型,主要是指和声基础用音调做有规律的陈述,即和声声部的具体组织形式在为歌曲陪配奏时,除了要分析歌曲的调式调性和风格特点,正确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以及和弦的选择和确定歌曲的曲式结构等等,还要为歌曲选择出合适的织体或音型。
配奏织体分三种:第一种,以和弦为主的和声式配奏织体。这种配奏织体是以和弦为主,以配奏音型为主要材料。配奏音型是配奏中和声进行的具体形态,音型是和弦的形态,和弦是音型的灵魂,所以必须从和弦的角度去归纳音型的基本形态。第二种:以复调为主的配奏织体,是以几个旋律的对比、存托、间插、摸进、移位等复调手法。第三种:是将以上两种织体混合使用。以下着重介绍前两种配奏织体。
1.以和弦为主的和声式配奏织体
(1)和声式配奏织体
这种配奏织体主要是以柱式和弦为主,包括:第一,强拍和弦,几个音同时弹奏,并在强拍出现,这种配奏型适于表现坚定有力、气势磅礴、庄严宏伟的进行曲。第二,后半拍和弦,和弦出现在后半拍,有短促、跳跃、节奏活泼并带舞蹈特点,这种配奏音型适合表现舞曲及欢快的乐曲。第三,强拍与后半拍和弦的结合?,节奏鲜明、活泼、适合表现欢快、活跃的气氛。这种配奏音型适合为乐曲的快板配奏。第四,空强拍和弦?,节奏平稳而有变化,具有一定的抒情特点,这种配奏音型适合为抒情歌曲或缓慢的。第五,锣鼓点式和弦,表现热烈欢腾、动感强烈的气氛,这种配奏音型与(强拍与后半拍的结合)相似,所不同的是锣鼓点式音型的长短是固定的两小节,<div id="loadingAD"><div class="ad_box"><div class="waiting"><strong>文档加载中...</strong>广告还剩<em id="adtime"></em>秒
展开阅读全文